2009年7月22日,中國地區五百年一遇的全日食,一定會引起大家對太陽的興趣,特編輯一些關於太陽的有趣數據,作為「太陽圓周率」在倍可親的開篇之作。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149,597,870 千米,這個距離,太陽光需要8分多鐘才照射到地球上,若乘時速1000千米(約為音速)的飛機要連續飛17年才能到達太陽。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地球與太陽的最大距離是1.521×108千米,約在每年七月初,最小距離是1.471×108千米,約在每年一月初。對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來說,這個距離並不改變冬、夏的結果,地球的四季主要是由於地球以23.5度傾斜著繞太陽公在轉造成的,夏天時太陽光比較直射,冬天時太陽比較斜射。
太陽直徑 1,392,000公里, 是地球直徑的109.1倍,聽起來不大,但體積則可容下1,295,000個地球。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3,400倍。
太陽的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27.9 倍。一個70公斤重的成人,若能站在太陽表面,他的體重將達近2000公斤,會被自己的體重壓死的。
太陽表面溫度約5500攝氏度,熔點最高的金屬鎢(3422度)也會瞬間融化、蒸發。太陽中心溫度更高達約1500萬攝氏度。
在太陽的中心,密度高達150,000 Kg/m3 (是地球上水的密度的150倍,貴重的金子也只是水的19.32倍),在如此高壓和高溫的作用下,持續的核聚變將氫(H)變成氦(He),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使太陽向外膨脹的效應,以平衡太陽巨大引力所產生的收縮效應。據估計核聚變產生的每個光子平均要用5,000萬年的時間才能抵達太陽表面,想想照在我們身上的陽光原來如此高齡,感覺是否很奇特?
太陽現在大約有45.7億歲,正處於中年的主序星階段。再過約50億年,太陽上的氫燃料將核聚變待盡,氫(H)核聚變的產物氦(He)將繼續將發生氦聚變而產生碳(C),由於氦聚變比氫巨變要強烈很多,打破了太陽的引力平衡,太陽將膨脹為紅巨星,大到金星都會被太陽吞沒,地球則被烤成干土豆。人類若能生存發展到那時,就必須在銀河系裡找到另一個或幾個和太陽系相當的外星系安家。
由於太陽只是宇宙中的一顆中等體積的恆星,其最終命運將是在一次大爆炸后成為白矮星,並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冷卻和暗淡下去。聽起來很凄涼吧,但對我們,50億年後的事情,實在是杞人憂天。
太陽圓周率,200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