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地震專家:2000-2035年將是全球強震集中爆發時期

作者:TCM  於 2010-3-19 01: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6評論

地震專家:2000-2035年將是全球強震集中爆發時期


  

  ■專家檔案


  楊學祥,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地球動力學研究,發表文章近百篇,出版專著《地球差異旋轉動力學》一部。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資助項目 「地球各圈層能量交換過程與全球變化的關係」。 2004年被聘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9年10月發表文章《2009年發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2010年僅前3個月,地球便遭遇了一連串的強烈地震:1月12日海地7.3級地震,2月27日智利8.8級地震,2月27日琉球群島7.2級地 震,3月4日高雄6.7級地震,3月13日印尼6.2級地震……地震給人類造成巨大的悲劇,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領域,地球已經被調成「震動狀態」了嗎? 是什麼引發了地球的大震動?未來幾年還會有大地震嗎?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們走近專家,聽聽他的解析……

  地震

  「力」的作用,「動」的結果


  遼寧日報:最近地震頻發,請您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解析有關地震的知識,比如過程,趨勢。

  楊學祥:好的。地震多發生在各大板塊的結合處,板塊學說很好地解釋了地震發生時的地質構造變化,但變化的動力是什麼?如果把「板塊為什麼會相互作用」 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麼我們也就能清楚地認識地震了。但是,上世紀60年代「板塊學說」被提出時,並沒有很好的關於動力源的解釋,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 討、分析、補充這個問題。現在總的來看,其動力還是要歸結到一個字——「力」。有了「力」,地殼才能動,地震的發生是地殼「動」的一種形式和結果。

  遼寧日報:「力」從何來,是什麼力?

  楊學祥:主要是地球的自轉。在自轉過程中,地球各圈層角速度不同,這種差異旋轉形成的動能又轉變為熱能,積累在地核與地幔的邊界,造成熱膨脹,熱膨脹 使地核、地幔邊界的熱物質涌動,往地表上升,稱為熱幔柱,在地殼薄弱的地方噴涌而出,就形成了眾所周知的火山爆發,由此也帶動了地殼圈層不同區域的構造運 動。同時,火山噴發的強弱變化影響了地球表面大氣溫度等的變化,就是氣候變化。另外還有一種「力」,是外部的,大家可能會想到,那就是地球與天體之間的引 力。不要小瞧這個 「力」,很強大。大量研究表明,地震活動和天文因素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係,某些天文因子影響地震的孕育過程,或觸發地震的發生。比如,潮汐可以為地震提 供足夠的能源。

  

  地震研究

  不可忽視天文和大氣因素


  遼寧日報:您是說「潮汐」與地震還有很大的關係?

  楊學祥:以近20年世界上影響大的16次大地震為例,其中發生在上、下弦前後兩天內的大地震為5次,而發生在農曆初一和十五前後各兩天的大地震卻有 8次之多;發生在其他時間的大地震也有3次,包括1999年我國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在農曆十二)。 16次大地震有13次與潮汐的極值有關,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4年印尼地震也都發生在日月大潮附近。上、下弦前後或滿月前後,江、海潮汐都比較強 烈,這恰恰說明地震與潮汐變化有關,強潮汐對地震火山的激發作用,這個激發作用在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盛期和交界處更加明顯。

  遼寧日報:您的天文與潮汐對地震影響的論斷在科學界是否已經有了共識?

  楊學祥:天文因素與地震災害關係研究已經開展多年,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有利用地震資料和天文周期分析的方法開展中期地震預報的研究課題,目前 我國還有專門的天文氣象與地震專業委員會。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今年2月的一份報告中就指出,太陽、月球和地球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 會形成合力,引發大潮,而大潮能夠對太平洋地區的地殼產生巨大壓力,部分堅固性稍差的地殼會出現裂縫。記得3月初,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研究員許紹燮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說,長期以來,地震學家預測,絕大部分人只關心地球內部,結果是獲得的有效信息僅僅只有30%,還有70%的信息可 能在哪裡?他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地震活動與太陽活動的百年、四季和晝夜相關聯。

  遼寧日報:那麼,地球自轉也好,天體引力引發的潮汐也好,哪個作用更大?如何分析出每次地震,特別是大地震是自轉或天體引力觸發了地球的哪根「神經」 而引起的?

  楊學祥:地球的自轉速度其實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1955年以後,有研究人員用探測儀器發現,地球自轉加速度大約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變化。儘管突然變化的原因沒人能說清楚,但根據華盛頓和里士兩地測得的 地球轉速季度平均值的變化,其轉折點分別在1957年、1961年和1965年。而這 三年前後,分別發生了1957年3月 9日阿拉斯加9.1級地震、1960年的智利9.5級超大地震和1964年的阿拉斯加9.2級大地震。更令人驚訝的是,月亮近地潮和太陽近地潮與地球自轉 速度的變化周期也有對應關係。另外,這些變化還共同影響了地球陸、海、氣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質相互交換,即大氣狀況,就是我們說的氣候變化,對地震的發 生產生了直接的作用。

  遼寧日報:大氣?地殼?難道大氣能壓迫地殼產生地震?

  楊學祥:這裡有個中介,就是覆蓋地球表面更大面積的海水。而這個大氣主要是指太平洋上的高壓高空氣壓流。潮汐、地球自轉、高空氣壓流等就像壓蹺蹺板一 樣把地球板塊壓來壓去,引起板塊摩擦和板塊相互作用。高空氣壓流、地球的自轉等會使得海水溫度和運動發生劇變——水溫的變化會產生巨大的水流,外加月球的 引力使流動更加劇烈,當某地域洋殼由於海水增加、壓力加大而下降,會壓迫洋殼下軟流物質向大陸運動,使大陸邊緣上升;反之,當某地洋殼由於海水減少而上升 時,大陸下軟流物質向洋殼運動,使陸緣下降。整個地球板塊就像玩蹺蹺板一樣,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地震頻發,並使地震帶集中在海陸交界的地區。

  大地震的統計

  強震與 「拉馬德雷」冷、暖位相存在對應規律


  遼寧日報:這其中有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就是海水怎樣運動,或者何時發生變化能引起地震,特別是強震?

  楊學祥:我們先看一組統計數據,1889年以來,全球大於等於8.5級的地震共22次。其中在1889-1924年發生6次(國外數據是4次),在 1925-1945年發生1次,在1946-1977年發生11次 (國外數據是7次),在1978-2000年發生0次,在2000-2010年已發生4次。具體的地震名稱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遼寧日報:這個時間段的劃分和統計有何意義呢?

  楊學祥:剛才講了,海水的溫度變化是關鍵,那麼,其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於太平洋上空的一種高空氣壓流,稱為「拉馬德雷」,在氣象和海洋學上被稱為 「太平洋十年濤動」,並分別以「暖位相」和「冷位相」兩種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現,每種形式持續20年至30年。「暖位相」時,北美大陸附近海面的水溫 就會異常升高,同時太平洋高空氣流由美洲和亞洲兩大陸向太平洋中央移動,低空氣流向大陸移動,在它的推動下,中太平洋海面降低。當「冷位相」出現時,情況 正好相反。這樣,中太平洋海面反覆升降,從而導致地殼蹺蹺板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活動。1889-1924年和1947-1976年是冷位相時 期,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是暖位相時期。2000年地球再次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根據前一次「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特大地震發 生特徵,2010年及其前一年、2014年(可能是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2018年(可能是厄爾尼諾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 年)爆發特大強震的可能性大。

  遼寧日報:我聽明白了,主要是海水的激烈流動和升降惹的禍。那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也會使海水增加,近幾年的強震和這個有沒有關係?

  楊學祥:有很大關係。從大的時間跨度講,地球氣候是冰期和間冰期反覆交替,形成冷暖交替,而冷暖變化導致冰川或增加或融化,這一變化就使得海水增減、 地殼均衡遭到破壞,形成地震和火山的周期活動。

  從近百年來看,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變化是環太平洋強震集中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另一個原因。剛才說了,在1977-1999年「拉馬德 雷」暖位相時期連續22年沒有發生8.5級以上強震,全球氣候在這一時期也是迅速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增加了5厘米至10厘米厚的海水層, 水多了就重,對下面洋殼的壓力就要增加。在暖位相末期,就是2000年左右,達到最大值,壓得洋殼不得不破裂下降,更由於地球表面是球面,洋殼下降過程中 受到地緣陸殼的強烈擠壓,於是俯衝到陸殼下面,這一過程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強震,所以地震多集中在陸海邊緣,危及沿海城鄉的安全。反之,當海平面下降時,洋 殼壓力減少,上升擴張,次強地震就發生在大洋中脊,對人類幾乎就沒有威脅。

  

  分析與結論


  2000年開始地球進入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

  遼寧日報:那些不是發生在環太平洋的地震,比如內陸的汶川地震、新疆等地的地震,它們的地質變化、板塊運動和海水、潮汐及氣候等有關係嗎?

  楊學祥:在所謂的「內陸」,也有地震帶分佈,比如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它們在歐亞地震帶上。其實,印度洋向北擴張推動印度大陸向北運動,與歐亞大陸相 撞形成了喜馬拉雅造山帶和青藏高原。該地區的地震也和印度洋的海平面變化 (特別是潮汐的南北震蕩)有關。地震和氣候是相互作用的: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導致洋殼下降並伴隨地震火山活動,深海地震將海底冷水翻上表 面,導致氣候變冷。這就是郭增建先生的 「深海巨震降溫說」。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級地震海嘯后,全球嚴重低溫冷害事件頻發就是證據。

  遼寧日報:「冷、暖位相」的理論能與人類歷史的所有大地震的發生相吻合嗎?您對未來爆發強震的預測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嗎?它的意義是什麼呢, 是否說明地震進入了高發期?

  楊學祥:人類用現代科學的手段全面、準確地對地震進行監控、記錄和研究只有百餘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地震記載,但既不全面也不準確,比如震級,特別 是從全球範圍研究來說;而且,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在近百年內有相似性,所以,以百餘年的地震資料來分析是現實的,也是科學可信的。同時進行的還有地球動 力研究方面的物理與數學的計算研究。規律表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 2000年進入了 「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和低溫期。這個學術觀點不斷得到國際科學界最新研究結果的支持。 2010年初的低溫暴雪、智利強震也是證據。

  遼寧日報:哪些地區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強震能預測出來嗎?

  楊學祥:這個結論還屬於長(中)期趨勢分析。至於地區,很多國家的地震研究者給出了自己意見,我們通過綜合研究,在2007年曾列出8個地區,大致為 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島、海灣地區、土耳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國台灣和南美西海岸一帶,這其中約有一半可能會發生強震。這些地區也是國內外科學家研 究、觀測和預測的重點。另外,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中國西部也是地震高發區域。這提醒我們要增強抗震防災意識。

  當然,地震研究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領域,對其研究還遠沒有達到可以準確預測的程度,雖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但對於物理機制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地殼內巨大能量的突然釋放不是無緣無故的,它一定受到了來自地球內部或內外部的某種或某幾種力量的影響,能否引發地震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還要取決於其 他因素,如地質構造帶的分佈、地殼擠壓褶皺的積累程度等。只有多學科的互相滲透,進行多因子的綜合考慮,才有利於地震的研究和預測效果的提高。

  

  ■延 伸

  專家預測未來強震爆發區


  專家認為,2030年內,未來地震還將是威脅人類的最難預測的自然災害,將有5次左右的巨大地震在以下地區發生。

  ◆美國西部

  加州一家地方報紙引用地震專家的話說,美國西部未來十年內可能發生里氏9級的大地震。西北部的西雅圖市受災可能性最大。

  ◆舊金山

  據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在2000年至2020年期間,舊金山很有可能會再度遭遇與1906年類似的那樣一場大地震。科學家預測,這場地震 的發生幾率為25%。美國地質測量局於2002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工作曾計算出,在2002年至2031年之間,聖安德里亞斯斷層有18.2%的可能性爆發 7級或7級以上的地震,從而對舊金山地區造成致命打擊。

  ◆洛杉磯

  俄羅斯科學家認為,洛杉磯地殼斷層內部運動目前在整個觀測史上達到峰值,這有可能成為在未來幾年內發生洛杉磯市的毀滅性地震的原因。美國加利福尼亞大 學的研究組組長吉姆奧爾辛說,「截至目前,斷層南部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大約為70%,地震強度將達到里氏8級。」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陸地震活動和 地震危險性預測實驗室主任阿歷克謝扎維亞洛夫表示,除了著名的聖安德烈斯斷層之外,加利福尼亞濱海地區還有幾個相鄰斷層。其中地殼斷層的內部運動甚至比這 一斷面更為強烈,這些構造很快也可能演化成為構造運動,這將加重局勢危機。

  ◆海灣

  美國地質學家發出的一份最新的全球地質調查報告表明,在全球各大陸板塊中,目前最為脆弱的就屬中東海灣地區了,科學家預測,在未來5年內,海灣地區將 會發生1906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地震。該份報告表明,這次地震將會超過7.9級,損失將達數千億美元。

  ◆台灣西北部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席葉博士表示,台灣地層平時持續釋放能量雖然有助於地層的穩定,卻無法保證大地震不會再度發生。席葉博士認為,位於桃園與台北之間 的地層活動相當頻繁,將來有可能導致台北盆地的地層突然下沉1公尺到3公尺,若是發生以上地層移動的狀況,台北有可能產生規模7級到7.5級的大地震。

  ◆印尼

  地震學家警告說,印尼地區可能會發生第三次大地震。澳大利亞地震學家菲爾卡明斯認為,還會發生第三次地震,因為在最近這次地震之後,地質壓力將進一步 增加。他說:「偏東南方的地區發生地震的時間可能會早於我們的預料。但我們無法預測準確時間。它也許會在20年到50年之內發生,而不是100年。 」

  ◆東京

  日本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今後50年東京發生直下型地震的幾率為90%。首都圈肯定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至於地震帶來的損失,差別在於災害發生之 「前」和之「后」,預先的防災措施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日本東南海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指出,在未來30年內,發生東南海大地震的可能性在60%以上。所謂「東南海大地震」是指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引發的地 震,1944年和1946年曾連續發生。據日本地震專家統計,這種地震的周期是50年至100年,震級將在8級以上。 <!--
-->
-- 倍可親 big5.backchina.com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練精化氣AAA 2010-3-19 01:48
不能預報什麼時候地震  寫這些書 有什麼用呢
回復 ww_719 2010-3-19 01:51
回復 TCM 2010-3-19 02:25
回復 fressack 2010-3-19 05:15
回復 伊蘭泓 2010-3-19 10:47
指出個安全地方就好了!
回復 566 2010-3-21 03:37
伊蘭泓: 指出個安全地方就好了!
桌子底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1: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