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嫁了德國人,隨丈夫在東德居住。他們育有一子,今年一歲。兒子蹣跚慢步,伊呀學語,好不逗人歡喜。朋友脾氣稍壞,遇兒子哭鬧逆反之時少了耐心,多了手起掌落之快。兒子爸心疼兒子,反對老婆用體罰,這樣與虐待無差上下,特別是公眾場合他急於制止。
朋友與我聊起家常,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們夫婦間的矛盾。不過意見統一的是不過份溺愛,擺正孩子正確的行為。兒子還小,自我理會意識未健全,自然就難百依百順,啟蒙教育靠的就是父母,但體罰不可鼓勵。我們都為人母,相同的話題自然多了起來。親人,朋友,家庭瑣事,無所不談。每日與周邊都是用第二語言打交道,這會兒用母語當然聊得不亦樂乎。
說起她婆婆,一個地道的東德人,老頭子走得突然,死於腦溢血。當年她告誡兒子:父親去世的年份不允許他們結婚慶賀,次年可以。婆婆整年出於悲慟狀,直到孫子出生那年才重見笑顏,而且孫子來得巧與死去的爺爺同日。這讓婆婆看到希望似的,常說:孫子第一,兒子媳婦第二,他們聽了心裡當然美滋滋。何況獨生子,幫撐也在情理之中。婆婆獨居,時常過來看孫子,只要缺什麼就添置什麼,還大大地緩解了孤悶的心情;一年幾次隨團旅遊或走親訪友,漸漸習慣了一個人打發過日子。婆婆好,朋友領情,但家庭的禮數規矩不減,知知恩圖報。中國媳婦的謙卑她盡量做到,但無須凡事點頭哈腰,該解釋的還是要解釋,該理辯的還是要理辯。因為她們並不喜歡凡事一聲不吭的人,習慣了就好。
其實我們大多還是談得來,後來她來了句:不知婆婆怎麼老去旅遊,老了在家歇歇多好,累財累己;這些錢留給孫子多好!
我聽了一驚(朋友可能以中國晚輩的思維來談論此事,長輩應為子孫著想...說白了就是依賴),但沒表態,繼而委婉地給予調侃:你就放過她老人家吧,她應該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