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13)

作者:light12  於 2010-6-2 23: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24 5 2010 13:09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13)


金嗩吶


前邊說了半天國學大腕們對於對「儒教是不是宗教」的看法,各位大俠也發表了高見,下面也談談我的觀點。我認為儒教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但具有某些宗教的特點,也就是具有「宗教性」。

先掉一下書袋:「宗教的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這種神秘的力量能統攝萬物、主宰世界、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神秘力量或實體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我認為,宗教應該有這種「神秘力量」,這也是在科學高度發達、信息通暢的現代社會,建立起一種新興宗教(包括FLG)的難度所在。

由此看出,儒教缺乏宗教的這個特徵。孔聖人並沒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聖先師,所以儒教裡面只有「人」而沒有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至高無上的「神」。西方文化中的宗教(religion),是指「神宗教」,即是崇拜超自然的神的宗教,包括常說的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雖然不用「神」這個詞,但真主和佛祖是先知,是萬能的。

那些認為「儒教是教」的學者,實際上是借用了中國廣義的宗教概念。這種觀點認為,宗教除了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等「神宗教」以外,還有「人宗教」,而儒教就是中國廣義宗教概念上的「人宗教」。

由於儒教裡面沒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所以它不能像其他宗教一樣解釋世界、自然、前生來世。比如,人生問題中最終極的「死亡」問題,就是非宗教解決不了的問題。費爾巴哈說過,最容易被人感覺到並且最使人痛苦的一種有限感,就是人類意識到他總有一天是要死去的,如果人是不死的,如果人永遠活著,世上根本沒有死這回事,那麼就不會有宗教。在費爾巴哈看來,死會產生恐懼,會產生對神的信仰,所以宗教思想實際上就是關於死的思想。

這三大宗教都認為,死只是肉體軀殼的消失,但這並不意味這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轉移,是一種新的開始。人在世上的生命並不是真實的生命,是一個不斷地被世俗的慾望誘惑,又不斷試圖掙脫的磨難過程。基督徒的生命從「信而得救」開始,在「信而得救」以後,生命可以享受一種脫離了罪的喜樂平安。而佛國凈土便是肉體死後進入的極樂「天堂」,可永生不死地享受一切幸福快樂。伊斯蘭教認為今世短暫、後世永存,死只是連接今世與後世的橋樑。

不少宗教認為,人死後生命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比如靈魂,並沒有隨著肉體而灰飛煙滅。基督教認為生命還要接受上帝的審判,凡遵循戒律、靈魂乾淨的可以升天堂,而有罪惡、靈魂污濁的就得下地獄。天主教和東正教在天堂和地獄之間還設了「煉獄」,不能馬上上天堂的,也不必下地獄的,放在煉獄接受暫時的磨難。

由於儒教缺少萬能的「神」,所以根本無法像其他宗教那樣來論述解釋這些問題,而且對這些終極問題毫不關心,儒學沒有客觀唯心主義的色彩,是一種入世哲學。中國民眾也不關心死後去向,只是在乎現世的得失。像《祝福》中祥林嫂捐門檻讓千人踩,萬人蹋,不管魯迅小說原意是什麼,我認為在現實里如果有人這麼干,是希望藉此來贖清自己的罪過,後半生還能夠嫁個好人家。

在中國,用「死後下地獄」來嚇唬人起不到什麼作用,遠不如老百姓常說的「天打五雷轟」、「出門被車撞」、「生個孩子沒屁眼」力度大,中國人只認現世報。人們到寺廟燒香拜佛、磕頭捐錢,也不是為了死後如何,都是祈禱現世職場官運亨通、商場財源滾滾、考場金榜題名,要不就是生活中「娶個漂亮媳婦」、「抱個大胖小子」,跟西方基督教徒到教堂贖罪禱告完全是兩回事。

另外,就是儒教沒有「超脫性」,這一點也不像歐洲的宗教。基督教與王權之關係,可以是彼此相互獨立的關係,一種分庭抗禮的關係,宗教律法和世俗律法之間有著一條明確的界限。在人類早期社會中,宗教還用來作為反抗推翻統治階層的工具。由於宗教和世俗社會之間可以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所以,牛頓研究神學、信仰上帝,絲毫不影響他建立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

在基督教喪失其政治權力之前,西方社會的權力模式都是二元制的,即源於基督教的權力與源於世俗的權力王權。文藝復興后,基督教經過幾百年「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這種政教相分的社會政治變革,逐漸完全與政治權力相分離,純粹成為一種沒有世俗權利的宗教,一種僅涉及人類信仰、道德的宗教,一種西方人心靈歸宿。通過教堂以傳教的方式,對社會大眾進行道德教化,對社會一些道德行為進行約束和批判。我覺得以後不管社會如何變革,基督教都可以作為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存在下去,只不過功能可能會逐漸弱化,「老兵永不死,只會漸凋零」。

但是儒教不同,儒教與王權的關係,多是一種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帝制推翻之前,儒教始終沒有與王權相分離,在政治意識形態中發揮著作用。儒教的仁義禮智信要通過與政治權力的結合來實現。北京的國子監與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時間大致相當,而劍橋大學剛建校時是一所神學院,但在以後的辦學過程中,人家允許神學院的師生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研究,像偉大領袖說的那樣,既不但要學聖經,也要學哲學、數學、法律、醫學,也要學習文學音樂。

如果把儒教當成宗教的話,北京國子監大致相當於歐洲的神學院,學習的內容是儒教經典四書五經,與歐洲神學院的區別是,只學四書五經這一門「社會穩定學」(或稱「人際關係學」),一門「學以致用」的世俗學問。所以一旦出現社會變革,儒教存在的社會條件(如自然經濟、宗法制度、皇權專制等)發生了變化,儒教就會消失。

不過我覺得儒教確實有一定的「宗教性」。《宗教百科全書》中,對宗教的定義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每個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們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試圖完美解釋這個世界。當某些行為典範在特定的一個文化中得到確立時,它就將在這個文化中打下深深的歷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應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會中還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響。」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是廣義的宗教。

說儒教具有「宗教性」,一是它在中國發揮著宗教的一些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樣,儒教承擔了對自然的解釋、司法審判、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等功能,「儒教」也是有中國特色的「政教合一」體制;二是它和馬教一樣,曾是中國民眾的一種信仰,而且不是一種可以討論、可以否定的學問。從這兩個方面看,儒教又有宗教的特點。

羅嗦了半天「儒教是教」、「儒教非教」,其實是回答「布朗運動」網友的質疑。現在還回到傳統文明的第二根支柱,也就是以儒教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上來:儒家學說到底在大陸中國是個什麼位置?當然,作為制度性化儒教,隨著皇權統治的結束,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儒教」對當今中國社會也沒有基督教對當今西方社會的那種作用。余英時有個觀點:制度化儒學已死亡,它已成為一個「遊魂」。我同意余英時的這種說法,中國經過160多年的社會動蕩,舊的有效的教化民眾儒教制度確實已經被打破。但這個「遊魂」仍然徘徊在中國大地,對當今中國社會產生著影響。

而且我還堅持我說過的那個觀點,儒教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成分,經過各種思潮的衝擊(特別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拜金主義)和各種政治運動的影響,中國大陸已經實現了「剔除其精華,保留其糟粕」。其結果就是我們目前社會的現狀:「剔除其精華」導致了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我們已經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社會道德規範的民族;「保留其糟粕」使得國人仍然是奴性十足,而且比以前奴性更足。

前邊網友在跟帖中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被丟得差不多了,談不到對當今社會有什麼影響。其實網友跟我說的不是一回事兒,我這裡說的是文化傳統,不是唐詩宋詞、戲曲書法這些傳統文化。按李慎之的說法,「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之總和…..。文化傳統則不然。它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應該是中國人幾千年傳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習慣、思維定勢。」

長期的「大一統皇權專制統治」使中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與此相關的文化傳統,不管政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專制主義的文化傳統仍然變相延續下來。而儒教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它對今天社會還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先簡單說一下我對儒家思想的膚淺理解,總起來說,我認為它有合理的地方,也有吃人的一面。儒家的學問就是一門「修己」和「治人」的學問,也就是通常說的「內聖」和「外王」。在古人看來,「修己」是為「治人」打基礎,「治人」就是建立外在功業,是修己的最終目標。對於儒家的「修己」,我認為只要一不過分、二不越界,就是一個對現代社會有益無害的東西。

所謂不過分,就是有些如孝道、師道,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不能過分強調、走極端,否則會限制個性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走極端的例子就是宋明理學,將儒學中君、父、夫三綱的權力絕對化,「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強調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的絕對服從。尤其是對女性權利的壓抑,使「三綱五常」中反人性的一面惡性膨脹,從而將作為社會普遍倫理的綱常名教變成赤裸裸的專制統治工具,說它「吃人」一點也不過分。

更重要的是要對「修己」嚴格地限制在個人,而不是用於他人;限定於「私人領域」,而不是「公共領域」;限定於「修己」或「內聖」的範圍,而不是擴展至 「治人」或「外王」的領域,即不從「修身」、「齊家」貫通至「治國」、「平天下」。「修己」說白了就是「人格完善」,但如果外推至「治人」的領域,就成了道德說教、侵犯人的基本權利。嚴格限制「修己」的界限,使其不能越過雷池一步,為的是讓不同個體有進行道德價值自由選擇的空間,防止聖人實行道德專制(即「以理殺人」或簡稱為「吃人」)。

比如說,媳婦是否聽老公的,是媳婦個人的事兒,他人無緣置喙,社會更無權做出要求。對寡婦守節的問題也是一樣,守節與否,應堅持自覺自愿的原則,聽由寡婦自己決定,只要沒違反法律、沒影響他人,別人無權說三道四。前一段這個罈子里討論犬儒的時候,老蘆大打出手對海外「偽民運」進行批判,我認為也是同一性質的問題。作為個人,完全可以堅持「餓死不吃嗟來之食」、「義不食周粟」,但那是人家個人的選擇,他人無權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大陸識字分子。

同樣的原則也可用於前一段所爭論的美伊戰爭上。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國際巡警,只有在其他國家出現戰爭、屠殺的時候你才有權力出兵制止。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二戰後歷次征戰如韓戰、越戰、科索沃維和、打阿富汗、第一次海灣戰爭都屬於這種情況,所以說美軍是正義之師毫不過分。而這次打伊拉克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因為選擇民主自由還是獨裁專制,是伊拉克人民自己的事情,美國人無權用武力用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伊拉克,越是民主國家,越無權「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這其中道理就跟「修己」不能擴展至「治人」的道理一樣。

說到這兒我順便多說幾句。美國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即使不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也有難以為繼的跡象。美國當國際巡警,重要前提是手裡的傢伙必須好使,因為美國人信奉「唯武器論」,不可能按照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去搞什麼「人海戰術」,不敢「死一半剩下的還可以搞建設」。所以就要大量投錢,使自己在武器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要領先其他國家,尤其是「邪惡」「流氓」國家。

可問題是,這軍火也是商品,必須要消費才行。「沒有沒有消費的生產,也沒有沒有生產的消費」,必須有地方消費、有人消費(買單)。過去是美國政府和歐洲日本一起買單,現在歐洲日本經濟衰退,誰來買單?總是由美國自己墊支美國也耗不起。更重要的是,如果世界上總沒有戰爭和屠殺怎麼辦?現在世界兩大主題,和平和發展,沒事打架動粗的國家越來越少了,美國憑什麼出兵,這軍火又到哪去消費?沒有軍事工業,美國實體經濟還剩點什麼,一個大國總靠虛擬經濟能支撐多久?

【未完待續】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 03: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