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5)

作者:light12  於 2010-5-2 11: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29 4 2010 00:2
中華文明「行」在哪裡?(5)


金嗩吶


關於儒學,有三種分期方法,我認可的是李澤厚的儒學四期分法:第一期是孔、孟、荀所代表的原始儒學,是「儒學鑄造期」;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是第二期;第三期是宋明理學,而現代新儒學的熊十力、馮友蘭、牟宗三等人為第四期。

我不同意現在動輒就提「原儒」的做法,也不認可「孔孟是好儒,壞菜的是後來漢儒和宋儒」的說法。我認為應該維護漢儒董仲舒和宋儒朱熹的歷史地位。

我認為孔孟與董仲舒的關係有點像馬恩和列寧之間的關係。老蘆說,正是因為列寧發明了「革命工藝學」,或曰「人民控制論」才實現了無產階級領袖對人民的控制。正是董仲舒,用儒家思想實現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達千年的思想控制,開啟了中國思想統治的歷史,保證了大一統集權專制帝國得以延續至今。我認為黑格爾對孔子的《論語》評論是正確的:「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在哪一個民族文化里都找得到」。而董仲舒把各家學說整合為一個完整精緻實用的思想體系。比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於天來進行統治的,大臣受命於皇帝。家庭關係上,兒子受命於父親,妻子受命於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係,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這樣才能夠使得儒家理論有了實用價值,為大一統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如果沒有董仲舒的當年倡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君權神授」、「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恐怕儒學至今還在黑暗中摸索。

這也使我想起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好像從來沒有過宰相篡位的情況(請網友幫我把關,看看有無疏漏)。王莽是外戚,另當別論。一世奸雄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卻不敢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後曹丕稱帝屬於「禪讓(外禪)」,漢獻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禪台」,又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曹丕還要裝成迫不得已狀,這才完成篡黨奪權。也就是說,要想「奪了鳥位」,必須殺去東京,或者是兵變,或者是農民起義。而且在起事之前,還要裝神弄鬼,證明天道已變。

朱熹的貢獻更是不可抹殺。西域的佛教於東漢傳入中國,當時又產生道教。經過魏晉南北朝,到了隋唐,佛教中國化,當時中國第一流的學者大都出入佛、道,有壓倒中國主體意識儒家之勢。如果真要是佛教成為「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的話,大一統集權專制的壽命就指日可待了。大一統集權專制存在的前提是尊卑有序,是「服從」,順序就是君——臣——民,以後毛主席形象地解釋為「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本人才疏學淺,看不到佛教和道教里有類似的內容。相反,佛教還提倡平等,就連佛也不例外:「佛是往日的眾生,眾生是未來的佛」,就連犯罪分子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讓人聯想起「人人可以做皇帝」)。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儒挺身而出,撥亂反正,排佛抑道,同時以儒學為主幹,批判性地吸收了釋、道的一些理論,重新樹立起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儒家的正宗地位,建立起適應時代要求的、完整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沒有漢儒和宋儒,就沒有完整的儒學體系,就沒有中國的持續了兩千年的大一統專制帝國。若否認他們,就是否認儒學,若反對他們,就是反對儒學。沒有漢儒和宋儒,中國能夠長期維持大一統的集權秩序嗎?中國的儒教思想包羅萬象,包括政治構架、家族倫理、社會秩序,作為一種內化的立體信仰全方位對國民進行的控制,光是「原儒」做得到嗎?中國人擅長閹割術可能是有傳統的。據記載,中國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有證據表明,至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識與行為。現在看來是不假,中國人就是好這口,而且刀快手麻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階級鬥爭學說」,「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這是任何50歲以上的中國公民耳熟能詳的毛主席語錄,而且毛主席說的還很具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幹部群眾是好的和比較好的」,也就是說,現在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應該設法和那5%(約8—9千萬)的階級敵人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

老人家剛去世沒幾年,新老左派們就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無恥閹割,把毛澤東思想變成了「為人民服務」、「兩個務必」、「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這類不咸不淡的中性玩意兒。現在搞傳統文化的又要對漢儒和宋儒下手,想把人家踢出儒家圈子。沒有漢儒和宋儒,我還真想不出來儒學是個什麼樣子。就憑著「原儒」那些語錄能做到嗎?光靠「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中國的大一統能走到今天?靠孟子的「民貴君輕」,能保證百姓服從皇帝?恐怕帝制早就被推翻了,等不到辛亥革命。

而且,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和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也並非一無是處。儒家學說中有尊君思想,也有民本思想。一個集權政體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都要由民眾生產出來。民眾安居樂業,社會才能正常運轉,社稷家國才得以保全。統治者要求得社會的安定,首先必須懂得民眾的重要和艱辛,體民恤民。「仁政」、「王道」學說,都是中國傳統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三綱確實加重了中國人服從的奴性,但另一方面,也告誡君主,即便天子也須得道,考慮民意,不可過分胡來。你當老大要有老大的樣,要以身作則,還要處處想著罩著小弟;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固然導致了人性的壓制和扭曲,他把人慾看成是非正常理性的慾望,是超乎社會生活水平和道德倫理要求的,而天理是國家社會之最根本的需要,要把人慾納入天理的軌道。儒家學說本身就是為大一統集權專制服務的,所以,對維護國家穩定來說,沒什麼錯。而且「滅人慾」對抑制君王貴族和士大夫過分的貪慾也起了一定作用。

這第四代儒家也就是當代新儒學,按他們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說法,他們的學術使命和文化使命就是「三統」說:「一,道統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學統之開出,此即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開出學術之獨立性。三,政統之繼續,此即由認識政體之發展而肯定民主政治為必然。」

說到五四以來的當代新儒家,大陸與海外、港台以及過去民國新儒家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海外、港台新儒家作為一個富有傳承性特色的學派,至今已有三代人薪火相傳。民國20至40年代以梁漱溟、熊十力為代表的第一代,50至70年代以港台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張君勱為代表的第二代,80年代崛起的第三代新儒家以海外和港台的杜維明、余英時、劉述先、成中英為代表。對這些人我還是有幾分尊敬,甚至有些地方還認可。裡面我稍微熟悉一點的是牟宗三。

90年代以後大陸也跟著起鬨,也弄了個「大陸新儒家群」出來,有蔣慶、陳明、盛洪、康曉光,名氣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深圳的教授蔣慶。這些人良莠不齊,政治主張好像也不完全相同,但給我的感覺是搞大批判、空喊點「王道」「仁政」倒還在行,一點正經像樣的主張也拿不出來。另外,他們和海外新儒家的最大區別、也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堅決抵制民主,按康曉光的原話說就是:

「中國應該拒絕民主化,民主化是一個禍國殃民的選擇,中國應該選擇『儒化』,也就是說,根據儒家的精神重建中國社會。」「對於中國來說,西方式民主,作為工具是沒用的,作為價值是不好的。說它『沒用』是指它不一定能解決政治腐敗問題,不一定能打破官商勾結,不一定能保護大眾的利益,也不一定能限制精英的掠奪,相反,還有可能帶來經濟衰退、政治動蕩、國家分裂。說它『不好』不是說自由民主主義的合法性理論無法自圓其說,而是說它無法在實踐中兌現自己的承諾,到頭來還是一套謊言。所以,我們應該拋棄它,至少不應該不假思索地接受它。」

海內外民國新儒家的共同點就是以捍衛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希望在中西方文明融合中儘可能地多保留些中國文化,最好是能在在中國傳統文明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像大陸的新儒學,成了一個很特殊的政治派別,屬於那種「舉起左手反對民主自由派,舉起右手反對毛主席」(篡改自毛主席語錄,原指戴季陶)。原因是二者都引入西方禍水,區別一個是從西方引入了馬教,一個是想引入民主政治。相比較而言,他們「防左,主要是防右」。原因一是左派的主張毫無可行性,永遠上不了檯面,毛澤東思想死灰復燃毫無可能;再就是毛主席雖然也破壞傳統文化,但就像林彪在《571工程紀要》里所說的,毛主席是「披馬列之皮,行孔孟之實,執秦王之法」。也就是說,毛主席追求的還是集權專制。

他們對江澤民提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胡錦濤的「和諧社會」的提法非常興奮,認為中共正在向傳統回歸。下面是大陸新儒學代表人物康曉光的一段話:

「中共也拒絕接受中國的傳統政治哲學,譬如儒家。實際上,中共以『五四』傳人自居,以『掘祖墳』為榮。共產黨搞的一套就是全盤西化。馬列主義難道是中國的東西嗎?它完全是西方的東西。中共現在口口聲聲反對全盤西化,實際上它是用自己的全盤西化去反對別人的全盤西化。它自己西化之後就不許別人再西化了。像中國這樣由政府領導,全民動員,全心全意地、有系統地摧毀自己的傳統文化,你能在世界上找到第二個嗎?找不到。古今中外,獨此一家!」

「歷時近百年的全盤西化和掘祖墳運動,在毛澤東時代走向了頂峰。物極必反,鄧小平時代開始轉向,但另一種全盤西化也乘虛而入。江澤民時代開始了真正的回歸。我們從共產黨的口號里就可以看出這種變化。毛澤東時代講的是世界革命、共產主義。鄧小平時代比較中性,講現代化。到了江澤民時代就不一樣了,明確提出要建設小康社會。『小康社會』完全是一個中國本土的政治哲學概念了。準確地說,這是我們儒家的東西。胡錦濤似乎在把民本主義引進中共的政治哲學。所以,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江澤民和胡錦濤,中共是一代接一代地向傳統文化回歸。」

「江澤民提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請記住,鄧小平時代講的可是『振興中華』。『振興』有另起爐灶的意思,暗示過去我們不行,今天才開始爭取輝煌。而『復興』就完全不一樣了。『復興』本身是對歷史的一種肯定。它意味著肯定過去的偉大,也承認曾經的衰落,更意味著重新崛起,再次贏得新的偉大。從『振興』到『復興』是非常重要的變化,決不是無聊的文字遊戲。實際上,這種文字的變化體現了中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的革命性轉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4: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