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第三章(六)

作者:light12  於 2010-1-11 07: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時間: 10 1 2010 21:14
四、沒有毛政委,一樣打勝仗


前文已經說過,兵無常法,該是外線還是內線作戰,當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不能把「誘敵深入」當成不可違反的神聖原則。真正的一般性指導原則,乃是奪得主動權,迫使敵人以我預期的兵力,在我選定的時間和地點與我作戰。第四次反圍剿就是靈活應用這一原則的光輝範例。

1932年年底,國軍在完成了對湘鄂西蘇區和鄂豫皖蘇區的圍剿后,開始準備對中央蘇區的圍剿。據李德介紹,早在該年夏季,中共就獲得了關於國軍行動的「非常準確的情報」。根據李德建議,並經共產國際代表團批准,紅軍準備趁敵人尚未完成圍剿部署,先發制人,主動出擊。為此將主力調到北線,目的是擴大江西東北部蘇區,向紅10軍(即方誌敏所創閩浙贛蘇區的紅軍)靠攏,奪取有利出擊陣地,從側翼和背後向敵人進攻。戰役取得初步勝利,奪取了中央蘇區東北面的重鎮黎川。先頭部隊與紅10軍建立了聯繫。1933年1月,李德等人又得知,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在其最好的將領陳誠指揮下,在旴江和贛江之間的地區,向樂安-寧都方向發其攻勢。於是他和上海局一道建議停止在贛西北的戰役,一三軍團改向樂安方向進軍,在南豐附近未被敵軍發覺,越過旴江,出其不意向敵人進攻,殲敵近3師,打破了第四次圍剿。

李德其時尚未進入蘇區,是在上海遙控指揮的,因此未能詳細介紹第四次反圍剿的過程,還把被殲滅的國軍59師說成14師。但他的證詞提供了一個官修黨史未提的重要細節:紅軍實行「進攻路線」,在國軍尚未完成圍剿部署時便主動出擊,奪取了紅區邊陲重鎮黎川,為後來誘敵提供了條件。

官方版本的反圍剿戰事是從2月才開始的。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令,紅一方面軍自2月9日起開始主動出擊,對南豐發起進攻,然遭到南豐守軍陶峙岳第8師的堅決抵抗,周恩來和朱德乃決定改為佯攻,圍城打援。國府迅速調集中路軍主力南下南豐,準備與紅軍決戰。周朱鑒於敵強我弱,便改變了打援計劃,主動撤圍,以紅11軍偽裝主力撤往黎川,卻將主力秘密轉移到東韶、洛口地區,待機殲敵。陳誠以為紅軍主力撤往黎川,遂令國軍第1縱隊集結於宜黃以南,第2縱隊自南豐出擊建寧,第3縱隊正面進攻黎川,擬將紅軍包圍於黎川加以殲滅。

紅軍在發現國軍動向後,抓住第1縱隊第52、59兩個師彼此相距較遠之機,由一方面軍主力在登仙橋和黃陂分別伏擊之,一舉全殲了這兩個師。此後陳誠改用中央突破,將中路軍分為前後兩軍,向廣昌地區進攻。紅軍再次以紅11軍偽裝主力,擺出保衛廣昌的態勢,主力則潛入蘇區北部。陳誠再次中計,令前軍加速前進包圍紅軍,致使前後兩軍脫節50公里。隱蔽待機的主力紅軍抓住這一機會,在草台崗突襲后軍第11師,殲滅了該師大部。此後又在東陂殲敵第 9師一部。余敵紛紛撤出蘇區,圍剿至此打破。

官方媒體承認:「在這次反『圍剿』中,周恩來、朱德首創大規模的大兵團伏擊殲滅戰的經驗,為紅軍戰史書寫了極其光彩的一章。這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央紅軍發展到10萬人,其武器裝備同時得到很大改善。中央蘇區同閩浙贛蘇區連成一片,進入鼎盛期。 的確,這次反圍剿不但是歷次反圍剿戰役中取得戰果最大的一次,消滅敵人三個師,繳槍萬餘支,炮40門,新式機槍300餘挺,使蘇區範圍擴大到30餘縣,紅軍的武裝割據達到了巔峰,而且殲滅的是中央軍的精銳,而前三次反圍剿消滅的則是戰鬥力極差的雜牌部隊。這就是蔣介石為何自承:「惟此次挫失,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惟一之隱痛」。

那麼,這次勝利是怎麼取得的?莫非真如官修黨史所說,是因為當時「王明路線」還來不及全面控制我黨我軍,使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還能餘熱發電?姑不論毛主席已被解除了總政委的職務,戰役是周恩來和朱德指揮的,即以戰術而論,它也違反了毛主席革命路線。

在光焰萬丈的名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偉大領袖毛主席為紅軍規定了反圍剿的嚴格操作程序,轉述於下:

1)準備階段:這是指敵人發動圍剿前的蘇區內部的準備工作。「準備階段中的主要的問題,是紅軍的準備退卻,政治動員,徵集新兵,財政和糧食的準備,政治異己分子的處置等。」「準備階段中的主要步驟,就是軍事上的準備退卻,和為著準備退卻的政治上的動員」。

2)戰略退卻階段:「一旦敵人大舉向我進攻,紅軍就實行所謂 『求心退卻』。退卻的終點,往往選在根據地中部;但有時也在前部,有時則在後部,依照情況來決定。這種求心退卻,能夠使全部紅軍主力完全集中起來。」這兒所謂「求心退卻」,也就是「向心退卻」。亦即選定一個退卻終點,該點既是全體主力部隊的集結點,又是戰略反攻的初戰戰場。在實行戰略退卻過程中,原來分散的主力部隊全體向該點撤退,在該點完成集結。當敵軍推進到該點時,若情況對我有利,則紅軍發起攻擊,若情況不利,「退到該地區還無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幾步,待敵發生可乘之『隙』」。

3)戰略反攻階段:當敵人推進到我軍退卻終點,又有隙可乘時,我軍即發動反攻。但必須慎重初戰,原則是:

「第一,必須打勝。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於我,不利於敵,確有把握而後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

第二,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的序幕。初戰必須對全戰役有利。

第三,初戰的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準備好反攻勝利或失敗后的應變方案。

不難看出,第四次反圍剿的實戰過程在多處違反了上述刻板的操作程序。

首先,戰爭並不是從「求心退卻」開始,而是以外線進攻開始的。第一次伏擊的敵軍根本沒有深入紅區,主要戰場登仙橋、黃陂都在蘇區外圍,不是什麼「誘敵深入」,其實是在外線圍城打援不成之後的隨機應變,乃是毛反對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第二次伏擊戰確實是誘敵深入,敵軍也確實深入到了廣昌前沿,但伏擊的並不是深入的敵軍,而是仍然處在蘇區邊緣地帶的敵軍。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誘敵之所以成功,乃是因為紅軍在此前攻克了重鎮黎川。該城為戰略重地,國軍不能不爭,陳誠才會令第一縱隊東進,授紅軍以可乘之機。

其次,若按官修黨史,則紅軍圍攻南豐該算是「初戰」。照毛的說法,「第一個戰鬥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於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後的一個戰鬥。」 然而它雖未打勝,卻沒有給全戰役帶來不利影響。若按李德的說法,則紅軍攻下黎川該算「初戰」,它也確實為後來的戰鬥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它並不是內線戰略反攻的開始,卻是主動進攻的成果。

第三,按毛的教導,「戰略退卻終點」既是紅軍的集結點,又是發起戰略反攻的初戰戰場。然而周朱根本就沒有按照這刻板公式指揮,而是將主力集結於東韶、洛口地區待機。該地區處於中心位置,無論在哪個方向發現敵軍有隙可乘,紅軍都能及時出動。周朱在捕捉到戰機后,將主力部隊迅速轉移到蘇區北部邊緣的登仙橋與黃陂設伏。若將該地區算為「初戰戰場」,則它遠離了東韶-洛口的「戰略退卻終點」。第二次伏擊戰場草台崗也如此。

第四,周朱沒有按照毛的指示,把「揀弱的打」當成「弱軍對於強軍作戰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是以敵軍各部因行軍路徑或速度不一,左右或首尾不能相顧之時作為戰機。兩次伏擊都以此為下決心的標準。

第五,周朱違反了毛的指示,實行「兩個拳頭打人」,同時在登仙橋與黃陂兩地伏擊了兩路敵軍。

於此不難看出,毛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里闡發的反圍剿戰略原則,完全是根據三次反圍剿的簡單情況總結出來的,確實是僵硬死板的「狹隘經驗論」。第四次反圍剿的實際戰例表明,到底是主動出擊到外線作戰,還是誘敵深入,只能根據敵我態勢來靈活決定。只要戰場於我有利,能造成我軍的局部優勢,那就不管它是在內線還是外線,不管來的是嫡系還是雜牌,都應該當機立斷,果決發起戰鬥。而這些做法都違反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光輝教導。毛主張「持重待機」,反對「率爾應戰」,確有「等待主義」之嫌。

據此可以斷言,若是毛澤東來指揮第四次反圍剿,則他只會按其狹隘經驗,以戰略退卻作為反圍剿的第一階段,那也就很可能不會贏得第四次反圍剿,起碼不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這道理毫不難明白:若是不在國軍完成部署前,就在外線殲敵誘敵,而是實行所謂「求心退卻」,等到達退卻終點,再在該點開始「戰略反攻」,「慎重初戰」,則國軍也就不會在蘇區外圍丟了兩個師。待到敵人將所有的部隊都部署在環繞著蘇區邊界的出發陣地,同時分進合擊,則紅軍不但會錯過殲滅敵人的有利時機,而且也就沒有多少迴旋餘地了。

例如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

「退卻的軍隊能夠選擇自己所欲的有利陣地,使進攻的軍隊不得不就我範圍,這是內線作戰的一個優良條件。弱軍要戰勝強軍,是不能不講求陣地這個條件的。但是單有這個條件還不夠,還要求別的條件和它配合。首先是人民的條件。再則還要求好打的敵人,例如敵人疲勞了,或者發生了過失,或者該路前進的敵人比較地缺乏戰鬥力。這些條件不具備時,雖有優良陣地,也只得置之不顧,繼續退卻,以就自己所欲的條件。」

若偉大領袖用這些光輝思想來指導第四次反圍剿,則他很可能會忍痛放棄登仙橋和黃陂的優良陣地,因為那兒處在紅區外圍,人民條件並不好,而且在該路前進的敵人都不是雜牌,並不缺乏戰鬥力。

由此可見,沒有毛主席,紅軍照樣打勝仗。而且,沒有毛主席的狹隘經驗論束縛,紅軍反而能打更大的勝仗。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Doug2 2010-1-11 12:52
戳穿毛的神話
回復 light12 2010-1-11 20:52
Doug2: 戳穿毛的神話
毛的許多神話是人造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7 04: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