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野蠻的俄羅斯「反世界」(一)

作者:light12  於 2009-10-25 01: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時間: 22 10 2009 01:09
作者:蘆笛

野蠻的俄羅斯「反世界」(一)


蘆笛


剛才在那邊看見老加不倫不類地吹噓老毛子,甚至歌頌列寧、斯大林的「西方文化」打敗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由得喟然長嘆:看來那俄奴黨在中國進行的殖民地奴化教育的痕迹已經無法鏟掉。過去有林思雲出來歌頌「十月革命失敗是金」,現在就連老加也出來歌頌列寧斯大林的「西方文化」,當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老加連起碼的常識都沒有,無論是列寧還是斯大林,都不是什麼「西方人」,在歐洲人眼中看來都是亞洲人。斯大林按其民族出身來說是不折不扣的亞洲人,而列寧也有韃靼的血統。他最突出的相貌特徵,便是蒙古人的細眼睛與突出的顴骨,這是幾乎每本列寧傳記都要提到的(如圖):



這倒不是搞種族主義,而是說,列寧斯大林搞的那套,根本不是什麼西方文化,而是毛子發明的邪惡的「反文化」。我過去多次說過,各民族對人類文明史的貢獻不一樣,有的作出了與幅員和人口毫不相稱的巨大貢獻,而有的則毫無貢獻,至於俄羅斯那種下流民族則做出了巨大的負貢獻。人類歷史上再也找不到哪個民族,給全人類帶來如此巨大、如此全面、如此難以彌補的空前絕後的災難了。

而今加人卻出來告訴我們,列寧斯大林給我們帶來的,是先進的戰無不勝的西方文化!

我想告訴大家幾個簡單事實:第一,就文化而言,俄國不是歐洲國家。第二,俄國不是先進國家。第三,在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基本未開化的野蠻國家,全民基本是文盲;在十月革命后,它以反人道手段極大地增加了軍事實力,並普及了國民教育,提高了全民平均文化水平,但仍然遠不是發達國家,反而墮為邪惡國家。第四,俄國是對中國造成最大傷害的鄰國。由於俄國人的民族自卑心理,它也是沙文主義與種族主義最嚴重的下爛國家。無論是在沙俄時代還是在共黨時代,俄國人民都普遍鄙視中國人,民間有無數侮辱嘲笑中國人的笑話。

基辛格曾在其回憶錄中比較過蘇中兩國的政客。他認為,俄國人因為沒有什麼文化,自卑心很強,因此只懂實力一門語言,所理解的外交便是野蠻恫嚇,而中國領導人因為古老悠久的文明的積澱,養成了一種自信,這種自信心是在蘇聯領導人身上看不見的,云云。如所周知,基辛格被毛周迷得靈魂出竅,他對中共的評價談不上什麼客觀。但他對俄國人的評價倒是很準確。中國文明當然算不上先進文明,但比起白紙一張的俄國來說,中國人完全有資格無限自豪地睥睨那些吃人生番。

俄國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現的很晚,在很長時間內,那廣袤的土地上一直沒有什麼國家形成,都是一夥吃人生番在fooling about。直到公元880年(亦即咱們的晚唐時代,大致是唐僖宗在位時),北歐海盜(the Vikings)流竄到現在的烏克蘭一帶,建立了個「基輔羅斯」(Kievan Rus),俄國才破天荒第一次建起了原始國家的雛形。公元10-11世紀,統治基輔羅斯的弗拉基米爾接受了東正教,頒布了第一部用東斯拉夫語寫成的法典,基輔羅斯才算變成了個初步有點法律的原始國家。

12世紀後半葉,蒙古人的入侵傾覆了基輔羅斯。從公元13世紀直到16世紀初,俄國一直處在蒙古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的統治下。14世紀中,莫斯科公國形成,成了金帳汗國的藩屬。15世紀末,金帳汗國發生內亂,莫斯科公國趁機崛起,開始擴張,最終推翻了蒙古人長達260多年的統治。1547年,伊凡大公加冕,自稱「沙皇」,開始大肆屠殺貴族和百姓並瘋狂進行軍事擴張,由此為下流老毛子奠定了其無限擴張的下流民族傳統。因為嗜殺成狂,這位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被稱為「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俄國畫家列賓的名作便是《伊凡雷帝殺子》:



因此,直到16世紀中葉,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才在那下流土地上出現,而那相當於咱們明朝的嘉靖年代。您說俄國和非洲國家是不是50步與100步的區別?

伊凡雷帝建國時,其疆域大概也就相當於歐洲的中等國家吧,但他瘋狂開疆拓土,在任期間便使得俄國的幅員翻了一番。繼任的沙皇不管是哪個家族,都秉承了瘋狂擴張的特性,使得俄國的疆域跟發麵一般迅速膨脹。16世紀中,野蠻的哥薩克與俄國商人翻越過烏拉爾山,向亞洲滲透擴張,接著俄國軍隊便開始在廣袤的亞洲土地上建立要塞,最後一直推進到太平洋,使得俄國成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但這隻不過是軍事征服,只證明了老毛子天性貪得無厭,叫花子進門得寸進尺。俄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然而卻是個一窮二白的文盲大國。俄羅斯之所以有點文化,以致風魔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識字分子,使得他們誤認為俄國是文明大國,全靠幾個明君意識到了自身的野蠻,在不同程度上發動了西化改革。

第一個這麼做的便是彼得大帝,這「大帝」的翻譯其實是迫不得已,英文是Peter the Great,意味「偉大的彼得」,並沒有「帝」的意思在內。上文提到的統治基輔羅斯的弗拉基米爾也被毛子稱為Vladimir the Great,然而他不過是個王子(Prince,通譯為「王公」,但這又與「國王」[king]相混淆),若翻譯成「弗拉基米爾大帝」豈非笑話?可嘆的是某些無文化的文人不知道除了「玉皇大帝」外,這「大帝」純屬洋貨,竟然照貓畫虎,弄出什麼「康熙大帝」、「乾隆大帝」等滑稽稱謂來。我在承德避暑山莊就曾見到「康熙大帝」的銅像,這也不在話下。

彼得大帝統治俄國的時間是1682-1725年。他秉承了既往沙皇武力擴張的下流傳統,在任上發動一系列戰爭,極大地增加了俄國的幅員,還首次宣稱俄國是帝國(Empire),使得俄國成了個世界強國。但他與前任的不同,乃是意識到了俄國的野蠻落後,因而試圖從西方引入先進文化作為彌補。他到歐洲考察學習了18個月,與歐洲的政客、學者、商人、工匠等三教九流的人進行了廣泛接觸。回國后便仿照西方模式,對國家結構進行了改建,在俄國首先設省(中國人早在千年前就知道這麼幹了),成立元老院、參議會等議政機構,並終止了政教合一的做法。他還建立了彼得堡科學院,用重金禮聘歐洲學者到該院工作。著名瑞士數學家歐拉就是在彼得死後被禮聘到該院去的。此所以蘇聯人出的書都一律稱歐拉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讓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歐拉是俄國人。彼得大帝甚至推行西式服裝,命令臣民剪去引以為傲的大鬍子,並禁止了包辦婚姻。

彼得的改革將科學與文化首次引入了俄國,因而培育出了俄國自己的學者,羅蒙諾索夫就是被毛子吹上天的「俄國文化之父」,他據說是物質不滅定律與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人(其實能量守恆定律的確立是19世紀的事,涉及到多個領域內的科學家的共同貢獻),不過似乎國際上並不承認。但有點似乎不能抹殺,那就是羅的語文改革活動,他在1755年為俄國人首次制定了語法,並寫出了幾十首作為示範的頌詩(Odes),使得俄語成了一種比較規範的語言。

彼得大帝之後,葉卡捷琳娜女皇(在位期間1762-1796)算是第二位推動了俄國文化發展的明君。葉卡捷琳娜乃是個德國人,原名凱瑟琳,「葉卡捷琳娜」乃是俄國的等價人名。她來自一個先進國家,到了野蠻國家后自然會熱心提倡文化、藝術、科學與教育。在她的扶持與推動下,所謂「俄國啟蒙運動」(Russian Enlightenment)得以發生,野蠻的俄國在此期間建立了第一所大學,第一個圖書館,第一個戲院,第一個博物館,以及相對獨立的報刊。

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在位)則在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方面作了重大改革。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他下令解放農奴;仿照西方模式設立地方自治議會與自治政府;按法國藍本改建司法制度;發展教育事業。改革軍制,仿照西方建立預備役與徵兵制,劃分軍區,修建戰略鐵路。他的一系列開明改革打破了身份藩籬,讓原來地位低下的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其中的才俊之士得以脫穎而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列寧他爹靠勤奮努力爬上了四等文官的高位,躋身貴族之列。

最後一位改革家便是斯托雷平,此公曾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手下任內政大臣(1904年-1905年)和首相(大臣會議主席,1906年-1911年),其改革頗有些像鄧小平的改革。

斯托雷平出任首相時,俄國剛剛爆發過革命,全國動蕩不安。老斯認識到 「發展才是硬道理」,俄國的進步只能靠經濟繁榮實現。因此,他一面加劇對革命亂黨的監控與鎮壓,一面採取了若干自由化措施以刺激經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他比老鄧高明的地方是,他認識到,俄國的發展只能靠中產階級的發育與壯大,為此進行了土地改革。

俄國的土地制度非常奇怪,大概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吧。除了貴族擁有大量地產之外,俄國農村並不實行土地私有制而是某種原始的公有制。村民們都屬於所謂的「村社」,所有的土地都為村社所有。村社再將土地均分給村民栽種。這種制度頗像咱們的「大包干」,亦即農民有村社分給的份地的使用權,但並沒有所有權。

這種原始制度,妨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便是俄國為何有那麼多「社會主義革命家」。他們都覺得俄國國情與歐洲不同,早已在農村實行了集體化。因此,俄國可以不走西方的老路,跳過資本主義這個階段,直接進入「更高級」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一主張為當時許多革命政黨共有,並不光是布爾什維克黨人對社會主義感興趣。嚴格說來,參與二月革命的那些革命亂黨中,還真找不出右派來。就連被十月革命推翻的臨時政府的首腦克倫斯基,也是一個相當激進的社會革命黨人。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規定,村社分配給農民的土地在法律上屬於使用者所有,因此農民有權退出村社,獨家經營,農民銀行必須扶持這些試圖脫離村社單幹的農民。1911年,也就是他被暗殺的那一年,政府還進一步公布了土地規劃條例,規定凡進行土地規劃的地方,村社份地均自動變為私產。斯托雷平的指望是,農民富裕起來后,便會變成現行制度的熱心支持者。出於類似考慮,他還在城市試圖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為此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權力。

斯托雷平的改革獲得了極大成功,俄國經濟在短期內便繁榮起來。據前蘇聯異議學者的研究,蘇聯後來的經濟增長率從未達到那個時期的水準。俄國的一點工業基礎,基本上就是那個時代鋪下的。正因為此,改革使得列寧極度恐慌。他生怕改革成功使得俄國能避免暴力革命。許多德國政客也擔心,俄國的成功的經濟改革若再進行幾十年,則德國在歐陸的霸主地位將會因之動搖。有的歷史學家因而懷疑,德國人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原因,就是想搶在俄國富強起來前將之擊敗。在我看來,這種猜疑毫無證據,乃是陰謀論思維定式。

綜上所述,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是一個窮兵黷武、擴張成性的野蠻國家,但它乃是典型的一窮二白的泥足巨人,無論是政治、經濟、工業、科技、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極度落後。它是一個標準的原始農業國,資本主義從未有機會發展起來。絕大部分俄國人民是文盲農民,實行的是一種無比原始落後的生活方式。它的文化完全是從西方斷斷續續引進的,並無原生文化,基本屬於占人口比例極小的貴族。俄羅斯的文化巨人諸如格林卡、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都是從小接受歐化教育的貴族,他們的作品與俄國平民實在沒什麼相干,並不為文盲大眾理解和欣賞。這和中國都還是兩回事,中國的文化基本還是平民而非貴族創造的。

這種本質上是舶來的俄羅斯文化,雖然達到了令人炫目的高度,但在時間、空間和人口上的分佈都極度不均,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種移植文化,並不曾深入宿主龐大的軀體深處。在時間維度上,俄國文化精品都是19世紀創作出來的,此前是一片蠻荒,俄國人的「古典作品」其實是近代作品。在空間維度上,革命前的俄國也就只有彼得堡、莫斯科、基輔幾個文化中心,除此之外則是一片荒野。即使是在那幾個文化中心,文化也只集中在一小撮人身上,與廣大百姓毫不相干。真實的俄羅斯人的生活,還是《靜靜的頓河》、《頓河故事》上描寫的那些野獸風情,其中公公強姦兒媳成了標準常規。

這種奇特的文化風景,很像共黨後來搞的「櫥窗文化」,亦即只開放北京、上海等地供好奇的外賓窺視,讓他們看到與內地大眾毫不相干的幸福生活。雖然沙皇並未有意這麼做,然而俄羅斯文化在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櫥窗文化。毛子那些不遜於歐洲任何一個大師的傑作,令中國讀者神迷心醉之餘,常常讓他們誤以為俄國是一個文化發達的國家。這說來也不足為奇。就連西方的力薄儒都還以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員們的幸福生活代表了全國農民,何況是沒到過俄國的中國讀者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putongren10 2009-10-25 01:25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3 11: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