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轉貼]吳敬璉:中國問題目前的癥結

作者:light12  於 2009-10-14 17: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時間: 13 10 2009 12:26  

吳敬璉:中國問題目前的癥結
第三次改革大辯論  改革的時間拖得越長,新舊兩種體制之間積累的矛盾就會越多;既得利益者積累了更多的利益,也就有更多的動力去阻撓可能影響自己利益的進一步改革。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尤其是與經濟問題相關的不公事實,根源在於改革不徹底,而非改革本身,這一點在中央決策層已經明確,並指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但要將改革深化推進,還需要有更切實、有力的措施。
  由於實行「雙軌制」的社會存在法治的市場經濟和權貴資本主義這兩種不同的發展前途,於是,近年來就一直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市場化改革大步推進,例如,當20世紀90年代初期商品價格放開,商品市場尋租的可能性大幅縮減時,腐敗被抑制,大眾滿意的聲音佔有支配地位。又如,當世紀之交包括大量「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實現「放小」改制,促成了沿海地區經濟的大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時,雖然出現了某些局部性的不公正行為,滿意的聲音仍然佔有優勢。反之,當進一步的改革受到了阻礙,比如說國有壟斷企業的改革停頓不前,或者改革遭到扭曲,比如說推行了所謂「斯托雷平式」的權貴私有化時,就會造成腐敗活動猖獗,貧富差別進一步擴大的態勢。
  面對這種形勢,提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
  支持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改革的人們認為,既然中國社會存在的種種不公是由市場化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和政治改革嚴重滯后,權力不但頑固地不肯退出市場,反而強化對市場自由交換活動干預壓制等尋租活動基礎所造成的,根本解決之道就只能是堅持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剷除權貴資本主義存在的經濟基礎,並使公共權力的行使受到法律的約束和民眾的監督。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解決方法,這就是回到1976年以前極「左」路線支配下的舊體制去。一些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諉過於市場化改革,將腐敗猖獗、分配不公等消極現象的正當不滿,南轅北轍地引向反對改革開放的方向,挑起了新的一輪改革大辨論。
  改革開放30年來,類似的爭論已經有過多次。例如,1981年到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進行過一次,1989年到1992年的十四大又進行過一次,2004年-2006年已經是第三次。這次爭論的焦點問題,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路線,究竟是一條應當堅持的正確路線,還是一條應當否定的錯誤路線?
  在這場爭論中,改革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發表講演,印發書刊,組織「學習」,重彈他們在1989年-1991年大爭論中唱過的「取消計劃經濟,實現市場化,就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舊調,指責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他們把中國改革說成是「由西方新自由主義主導的資本主義化的改革」,指責改革的領導人是「背叛了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走資派」和「資改派」:「一是經濟上繼續推行私有化」;「二是在政治上繼續推行自由化」,「莫名其妙地提出一些沒有階級性和革命性的口號和主張,例如什麼『以人為本』『和平崛起』『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等」;「三是在外交上繼續實行投降妥協的路線」,「根本不講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了」,「反而跟著帝國主義的屁股後面污衊那些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是什麼『恐怖主義組織』『破壞穩定的力量』」。「在改革中,私化、西化、腐化、分化基本完成,並且一再借改革開放在制度上肯定下來,培養了一些親美的新資產階級分子。」他們還攻擊說,當前醫療、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國有資產流失、貧富兩極分化乃至礦難頻發等問題,都是由這種市場化的「資改路線」造成的。
  這些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極力鼓吹,目前我們遇到的種種社會經濟問題,從腐敗猖獗、分配不公直到看病貴、上學難,甚至國有資產流失、礦難頻發等都是由市場化改革造成的,由此鼓動扭轉改革開放的大方向,重舉「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旗幟,為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人「平反昭雪」,「七八年再來一次,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實現「對黨內外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改革開放前舊體制和舊路線的支持者對中國現狀所作的這些主張,不論就他們的「診斷」,還是就他們的「處方」來說,都是不正確的。
  以貧富分化為例。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宣傳說,贊成市場取向改革的人們主張擴大貧富差距,而市場化改革也正是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罪魁禍首。這種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中國收入差距過大,正是一批主張改革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並逐漸引起社會注意的。
  問題的焦點在於,中國社會中的貧富分化加劇的原因何在,解決這一問題的著力點又應當在哪裡。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斷言,這是由市場取向改革造成的,因此,他們主張把矛頭對準在市場經濟中由於勤於勞動、善於經營而取得中高收入的人們,以便拉平他們和低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主張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中國面臨的社會問題的人們則認為,目前中國社會中貧富差距不正常拉大的主要原因是機會不平等,也就是由於各級黨政機關有過大的支配資源的權力,能夠接近這種權力的人就可以憑藉這種權力靠尋租活動暴富,或者由於部分企業的行業壟斷所造成。根據這種分析,縮小貧富差距的著力點應當是通過推進市場化改革,挖掉尋租活動的基礎,打破對競爭性領域的行業壟斷,堅決打擊「權力攪買賣」的腐敗行為。
  當然,在市場經濟機會平等的情況下,由於人們的能力有大小,也會產生收入的不平等。特別是中國目前傳統低效農業和現代先進工商業二元經濟並存,這種差距就會比一元經濟中更大。對於這種結果不平等,也應當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補救。但最重要的補救辦法,應當是由政府負起責任來,建立起能夠保證低收入階層基本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原來實行的只覆蓋國有部門的社會保障體系本來就很不完善。像公費醫療費體系,只覆蓋國營企業和黨政機關,支出主要用在城市居民,特別是黨政領導幹部身上,普通工人、特別是農民卻缺醫少葯。改革開放以後,這一套體系完全無法運轉了。因此,1993年的改革方案里對建立新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出了框架性的設計。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一設計也是基本正確和大體可行的。如果能在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完全有可能為中國居民編織一個能夠有效運轉的安全網。
  可是14年過去了,由於某些部門出於部門利益的考慮,採取消極甚至抵制的態度,使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方案由於國有企業老職工「空賬戶」補償問題未獲解決而不能實現。
  如果說他們對中國社會問題所作的「診斷」屬於「誤診」,他們開出的「處方」,即回到「全面專政」時代,就更是有害無益了。我國社會中目前存在的種種權貴資本主義現象,究其根源,就在於不受約束的權力對於經濟活動的干預和對於經濟資源的支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要求加強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加強政府及其官員不受約束的「專政」權力,不正是強化腐敗的制度基礎,和他們所宣稱的目標南其轅而北其轍嗎?
  這樣,雖然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利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煽情和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某種優勢,在對醫療、教育、住房以及國企改革等具體問題的討論中,通過蒙蔽蠱惑大眾,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但是一當他們亮明底牌,即扭轉歷史車輪,回到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民族災難的舊路線和舊體制去的時候,那些雖然對於改革開放的某些具體做法和中國社會的現狀懷有意見,但能夠理性思考問題、並不反對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大方向的人們,也就離他們而去了。


轉帖本貼地址:http://xunjian.z.hosthappy.info/viewthread.php?tid=265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putongren10 2009-10-14 19:35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3 08: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