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易明 中國經濟之謎(3)出口導向乎?進口替代乎(4)人民幣升值悖論

作者:light12  於 2009-10-5 06: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時間: 01 10 2009 17:04  

作者:易明

中國經濟之謎(3)出口導向乎?進口替代乎?

易明


(首先鳴謝老蘆小衲看客刁民及light等網友的鼓勵及訂正。蘆區的理性交流實驗似乎很成功耶)

記得曾在國外看過一張調侃經濟學家的漫畫,說的是他們其實都是盲人,只是各自憑藉自己的感覺來摸經濟這頭大象。我想實際情況也大致如此。比如陳志武摸到的是金融(就當是象頭吧),故而將一切社會變革歸結於金融,強調經濟如何面方口闊,大耳披肩,非大刀闊斧不足以降魔除怪。而我則摸到了貿易(就當是象尾吧),因此就特彆強調經濟如何如九曲迴腸,靈活多變,唯因勢利導才能夠運轉自如。至於讀者嘛,則需要兼聽則明,全面分析,也許才能有一點點收穫。

閑話休提,言歸正傳。

我之所以把發展外向型經濟歸結為中國近30年高速增長的所謂經濟奇迹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30年來中國外貿發生的變化比較顯著。其實,從古典經濟學的斯密李嘉圖開始,外貿就被看作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所謂比較優勢原理,也試圖說明各國可以通過外貿而實現雙贏,以互利互惠。正因此,正統經濟學歷來推崇自由貿易。二戰以後,國際貿易更被認定為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這種理論嚴重影響了各國的貿易政策,致使關稅稅率從兩位數直線下降,到如今在發達國家中平均不到5%。托自由貿易之福,我們今天才能夠在市場上買到各種物美價廉的進口消費品。

戰後在發展中國家中,曾經流行過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兩種貿易戰略。前者是指實行一定程度上的保護主義,使得本國工業能夠逐步替代發達國家的進口產品。後者則推崇自由貿易,主張發展外向型的經濟。雖然東亞諸國早期曾經一度也實施過進口替代,但後來就逐步轉移到了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上來了,而南美諸國及90年代前的印度則長期實施進口替代。經過半個世紀的較量,用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及收入分配等指標來衡量,似乎出口導向取得了初步勝利。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並亞洲四小虎以及後來追上的中國印度,似乎都從該戰略中獲益匪淺。

當然,對於中印這種巨型國家來說,出口導向並非是說出口一定要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成分。用實際附加值作為指標,刁民網友推薦的Anderson的文章曾經質疑中國是否是出口導向的國家。該文雖然寫得不錯,但卻沒有注意到出口導向其實並非要求出口要佔GDP的某個比重(比如說30%)以上,而是說該國是否積極參與了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因此,雖然中美日德等國均被視作貿易大國,其貿易依存度(進出口/GDP)都比亞歐小國要低得多。而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於60%,在貿易大國中間幾乎算是最高的了。

中國今日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當然與秦暉教授所提到的「低人權優勢」有關。其中最顯著的是中國的城鄉分離的戶口制度為中國的製造業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但這種忽略人權的現實一經形成,在短期內就不會改變。所以即使中國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中國勞動力低廉造成的價格優勢也不會消失。鑒於此,中國最好的辦法是利用這種優勢,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並將其賣到世界各地去,以此來換回我們所不具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品。

遺憾的是,所謂勞動密集型產品主要是服裝鞋帽傢具電器等,全部是由工人就業量最大的產業所生產。在西方國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品當然會直接傷害到這些產業及其工人的利益,故而就會引起極大的抵抗。加上西方工會勢力強大,政治家們又不得不考慮選民利益,所以才有西方各國聯手逼宮,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舉動。可是人民幣在對美元名義升值了20%以後,中國對美出口卻是有增無減,這與經濟學理論所能預測到的變化恰恰相反。

一般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某國進出口彈性足夠大,由於升值后出口產品價格升高,將導致需求量減少,故而出口會下降;另一方面,由於進口產品價格變得便宜,需求量增大,進口就會增加。兩相促進,該國的貿易盈餘就會逐漸減少直至最後消除。

弔詭的是,人民幣升值以後,近年來中國的貿易盈餘與美國的貿易赤字比翼雙飛,南轅北轍,比著擴大不已,讓經濟學家們滿地找碎了的眼鏡片。這似乎也進一步坐實了特首關於經濟學是偽科學的論斷。

這正是(應小衲要求作詩一首):經濟學家真弔詭,盲人摸象學科偽。預測不如算卦靈,誰學經濟誰後悔。 :)

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其中是否還有一些原因未被我們所發現呢?等我想幾天後試著找找答案再說吧!

中國經濟之謎(4)人民幣升值悖論

易明


我雖然在前兩節調侃了一把經濟學,但絕不象老蘆那樣真的以為經濟學一無是處。其實你只要讀過一些經濟學的論著,就會知道即使是這個很不成熟的經濟學,也是幾百年來無數人皓首窮經青燈獨處遭遇了無限痛楚無數失敗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其中更有著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老少爺們都不容易,只要看看《美麗心靈》就知道了)。所以我雖然也不太喜歡經濟學,單卻對真正的經濟學家十分敬佩。因為他們的工作,過去已經/現在正在/將來還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

就拿這次人民幣升值后中美貿易平衡日趨惡化來說吧(為了更加學術化一點,我們可以暫時將其稱為「人民幣升值悖論」), 在有限的閱讀之後,我現在能想得到的主要機理至少就有如下幾點:

首先,人民幣升值會使中國的貿易盈餘減少, 或相對地美元貶值會使美國的貿易赤字減少,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這個條件簡單說就是進口和出口的價格彈性要大於一,也就是說要符合所謂的Marshall-Leaner Condition。不過目前多數的研究似乎認為該條件在中美貿易中基本符合。謂予不信,請看1994人民幣貶值后,中國立馬從1993年的貿易赤字轉為貿易盈餘,就是明證。因此當這個條件滿足之後,我們需要尋找其它的原因來解釋這個悖論。

第二個原因涉及到價格作用發生的時間和傳遞機制。因為升值伊始,中國出口貨其實變得更貴了,同時進口的洋貨將變得相對便宜,兩面夾攻,升值的瞬時效果是貿易盈餘在減少之前先行擴大,這在學術上叫「J型曲線效果」。不過實證研究表明「J曲線效果」一般在升值后的6-12個月就會見效,比如中國1994年的人民幣貶值就是這樣。可是人民幣升值從2005年到現在都小四年了,中美兩國的貿易失衡怎麼還是在擴大呢?看來這條「J型曲線」的解釋不靈,我們還得再想想其它辦法。

第三個理由是,中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加工增值,其中有大量的進口成分。因此如果全部出口的進口成分足夠大(比如說大於50%), 那麼出口的漲價將會為進口的跌價所抵消。這個說法本應該十分有力,可惜有研究表明中國的加工貿易只佔整個出口的55%,而在這一半以上的加工貿易中,進口成分最大估計不過80%。由於進口成分總共佔總出口的比例仍然小於50%,所以這個比例的進口成分還不能完全抵消掉全部的升值效果。何況,就算是升值的效果被全部抵消了,那中國的出口也犯不上暴漲啊!

看來,當教科書上的教條用完之後,我們就得做點開創性的工作了。一般經濟學上的所謂科研有兩大招數:一為實地考察,調查問卷,開研討會。不過在這點上,無權無錢的我可做不到。其二為建立數學模型進行政策模擬運算。但這樣將更加勞時費力,除非特首給我發工資,否則我就是想做也沒那工夫。那還能怎麼辦呢?只好採用老辦法,盲人摸象,先猜猜看。不過您可別小看了這盲人摸象的瞎猜,如果蒙對了,在經濟學上就可以以你的名字命名一個新的假說(比如「易明假說」)。如果這個假說經過統計實驗得到證實,也許就可以上升為定律了。

那麼這次我的「易明假說」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中國企業在升值以後,發揚了「苦吃苦作」的中國傳統,將20%的價格升幅一口吞下,或通過裁員(反正咱有「低人權優勢」),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等「毛賊戰略」守住市場份額,堅持低價傾銷。也就是說,雖然人民幣在名義上升值了,但由於中國出口企業的堅韌不拔的企業性格,即硬扛著採取不漲價甚至降價傾銷的策略,所以就造成了我們前述的人民幣升值悖論。

不過有關本「易明假說」的認定及檢驗,還需要我們繼續做大量的資料收集及統計工作。有興趣的同志可以繼續為之。我可是要結束這類費力不討好的「科研」工作,去干該乾的事了。順便說說,雖然特首認為藝術較之於科研需要更多的創造性,但我的感覺怎麼是恰恰相反的呢。別的不說,我在寫中國經濟之謎(3)的時候,用在收集資料上的時間為兩小時,而用在寫「詩」的時間僅為一分鐘(五步而已),要不我還是上「詩」算了(只要不把特首噁心死就行)。

另外,因農忙季節到了,本系列暫告一段落。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9: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