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金嗩吶 話說阿三(6):阿三確有大智慧(下1)

作者:light12  於 2009-6-11 12: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原創]話說阿三(6):阿三確有大智慧(下1)      時間: 09 6 2008 13:22  

作者:金嗩吶

先說幾句閑話。罈子里現在都是和"動亂"有關的貼子,我這系列內容太過陳舊,誰讓咱們寫得慢尼。當初寫樣板戲系列就是這樣,別人都早已經換了若干話題,我還在那沒完沒了地念叨樣板戲,好在當時老蘆提出「散夥、散夥,我回我的高老莊,你回你的流沙河」,罈子里沒什麼太多的文章,讓我這個老紡車慢慢地搖。以後爭取跟上諸位前進的步伐,不過"動亂"的事情我是不想談,想說說這些年中國社會到底發生了哪些進步,因為墮落的事情已經被你們都說完了。之所以想說這個話題,還是看到老蘆在凱迪博客中一位讀者的跟帖(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ludi.showtopic.167115.html ):我在北京天天做地鐵上下班,幾乎就看不到有老人站著。年輕人給他們讓座已經成了習慣,社會進步毋庸置疑,老盧大可對此放心。

這個讀者說的不錯,「社會進步毋庸置疑」,在文章里我要表達的大概意思是,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kind, one giant leap for Chinese. 這是我年輕時學英語記下的句子,是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時說的一句話,原話是: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咱們翻譯成「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2、成功分裂了巴基斯坦,將來自敵對鄰國的威脅徹底解除。

翻開現代史,好像當今世界沒有誰能像阿三一樣,在20世紀70年代,乾淨利落將自己的對手一分為二,永久地解除了敵對鄰國巴基斯坦對自己的威脅。在這個問題上阿三很聰明,「知彼知己」,知道自己的實力,更知道兩個超級大國和中國的軟肋在哪裡:蘇聯有求於阿三——印度歷來是蘇聯在南亞的一顆棋子;中國不敢惹阿三——中蘇邊境大軍壓境,我們的政策是北緊南松,根本無力再打什麼「自慰反擊戰」;美國不願得罪阿三——西方國家與印度關係良好,美國支持巴基斯坦只是為了抗衡蘇聯,而且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擴大在南亞的影響。所以看起來支持巴基斯坦的國家不少,又是美國又是中國,可都是有一搭無一搭,而且根本做不到「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結果證明阿三的判斷完全正確,後來基辛格回憶說,戰爭發生后,美國認為,無論東巴留在一個巴基斯坦內還是通過政治途徑獨立出去,美國都可以接受。據巴基斯坦的外交官說,當時美國軍方以各種名義拖延、暫扣了應該迅速交給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而印度採購了大批前蘇聯的先進戰鬥機,徹底把巴基斯坦擊敗,取得了制空權。此時巴基斯坦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孤兒」,巴國一個政府資深人士對總統說:「我們已經被世界所拋棄」。

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后,蘇聯全力支持阿三,美國只是堅持保障西巴的獨立與完整,最擔心的是蘇聯和中國,並沒有針對阿三的任何行動。所以美國只是最後在西巴面臨危險時,派出一支艦隊做出姿態,表明對西巴獨立和完整的關切。而中國,從頭到尾就是瞎咋呼,胡攪和,亂開空頭支票,整個一個大忽悠,結果是亂了自己,毀了巴基斯坦。

先說一下巴基斯坦的情況,從中也可以看到一點中國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世界先後主動或被迫放棄了舊殖民主義政策,原來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1947年,英國准許印度獨立,答應將印度移交給印度人管理。印度是個多種族的國家,印度教徒最多,其次是伊斯蘭教徒。英國統治的時候,雖然也有不少亂子,但還能鎮得住,「阿三——老鷹來了」就是證明。一旦要獨立,印度的穆斯林就沒有人鎮得住了,必須分而治之。當蒙巴頓將有可能使印度分為幾個獨立國家的方案交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時,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憤怒的尼赫魯甚至不顧禮節,把方案副本使勁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說道:「不行!」穆斯林領袖真納則堅持要將東西兩個穆斯林聚居區置於一個統一國家的領導之下。

真納將1946年的8月16日定為建立巴基斯坦穆斯林國家的直接行動日。回回不同於咱們的憤憤,從來就是說干就干,說句翻譯體的中文,就是有「很強的行動力」。到了那一天,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教徒們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大仇殺,從加爾各答到達卡,3天之中有5000人死亡,2萬人受傷,10萬人無家可歸。蒙巴頓無奈按照他們的意願修改了方案,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因為真納的堅持,巴基斯坦擁有了少見的「雙頭版圖」——巴基斯坦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印度被夾在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中間,這個方案被後人稱為蒙巴頓方案。其實蒙巴頓本人很不情願,屬於「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得以說了一些違心的話,幹了些違心的事」。蒙巴頓還放出話來:不出25年,東孟加拉一定會脫離巴基斯坦,真納的雙頭巴基斯坦註定要消失。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蒙巴頓的預言果然應驗。

巴基斯坦建國后,東西巴之間始終存在矛盾。不光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東西巴之間民族、文化和語言也存在著巨大差異。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還有就是存在著我們說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東巴感到雖然自己的人口占多數(1971年佔54%),但在政府中居次要地位,有影響的政府職務不讓東巴人擔任,而且中央政府的稅收也不拔付給東巴發展經濟,東巴人由此產生了嚴重的離心傾向。總起來說,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基礎十分脆弱,阿三把這些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由於一些宗教、領土、民族問題,印巴也長期相互敵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在信仰、法律、道德標準、習俗、服飾、語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甚至有截然對立之處。如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為主的眾神,伊斯蘭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揚輪迴轉世和解脫,伊斯蘭教宣揚「末日審判」。這些信仰和價值觀的不同成了教派衝突的重要原因。就生活習慣來說,印度教把牛看的很神聖,而穆斯林就好這一口,看見印度大街上牛們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就咽口水,如果能夠達到魯迅所說的那樣豐富的想象力的話(看見大腿,則想到性交),則還可以想到牛百葉牛蹄幫甚至牛鞭。

從地理位置來看,當時的巴基斯坦是東巴西巴兩大塊,一左一右把印度夾在了中間。而且由於歷史、宗教和邊界領土的原因,巴基斯坦總是和阿三別苗頭,始終尿不到一壺裡去。誰都知道回回好勇鬥狠,「行動力」極強,當年收拾百戰百勝紅四方面軍的就是西北的回回。一旦開戰,阿三必將腹背受敵。

獨立后第一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幹了一仗,以後在中印邊界衝突時巴基斯坦又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是極少數支持中國的國家之一,很是令阿三不痛快,一直耿耿於懷。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印邊界衝突的重要後果,中國和巴基斯坦關係得到實質性的發展。1963年3月2日,中巴兩國在北京簽署了《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協定》,由此中國改變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中立立場。這也是那個年代中國的一貫做法,和你好的時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中共領導人還多次表示,如果阿三向巴基斯坦發動全面進攻,中國不會置之不理。在中印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夥伴。巴基斯坦發展同中國的關係激怒了阿三。

據老上海人說,阿三有個特點,記仇。當初孩子們玩以夷制夷,用「老鷹來了」捉弄猴子阿三,阿三記性極好,一旦讓阿三看到了你的「米庫(上海話,面孔)」,下次阿三再見到你的時候,一定要「手持警棒將你打」。從阿三對巴基斯坦的態度來看,是這麼回事(當然還有邊界問題等利益衝突,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存在著長期的領土爭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一切全報」,到了時機成熟的70年代,到了1971,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人道主義為由,派兵入侵東巴,把巴基斯坦成功地分裂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個國家,腹背受敵之患徹底解除。那個時期的倒霉蛋就是總理布托和總統葉海亞•汗。

小青年們可能不知道,70年代的時候民間私下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誰跟中國好誰倒霉。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這檔子事。其他人還包括尼克松、田中角榮、波爾布特等。

70年代電影院演電影,先要放幾集「新聞簡報」,所以就有了「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莫名其妙,羅馬尼亞摟摟抱抱」的說法。托「新聞簡報」的福,至今還記得當時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在新聞片中的模樣:正宗的武夫軍棍做派,身材敦實,論扛木頭和賈慶林有一拼;而總理兼外長布托(也就是前幾天死的那個鐵蝴蝶他爹),個子不高,帶著眼鏡,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當時老布托曾在聯合國發表了「金色的巴基斯坦」的演說,說到動情處,老布托還流下了眼淚,淚灑聯合國大廳,很讓億萬中國人民感動了一場。

巴基斯坦獨立后60年的歷史,簡單說就是25年的文官統治,35年的軍政府管理。給我的感覺是只要一實行民主,國家就動亂,陷入無休止的爭吵,誰也不服誰,什麼都亂糟糟,經濟也停滯,政府既腐敗又無能。然後出來個陸軍總參謀長或總司令之類軍人上台,廢除憲法,實行軍事管制,「以獨暴制群暴」,國家就安定幾年,發展幾年,然後權力逐漸減弱,發生全國騷亂,軍人政權被民主浪潮掀翻。

1958年巴基斯坦陸軍總參謀長穆罕默德•阿尤布•汗發動了不流血政變,把伊斯坎德爾•米爾扎總統遣送出國,自任總統,對全國實行軍法管制,開始了他對巴基斯坦長達十年多的統治。到了1968年,席捲巴基斯坦全國的騷亂迫使阿尤布•汗將軍辭去總統職務,將權力移交給陸軍總司令葉海亞•汗。新總統再次下令實行軍事管制,並中止執行1962年的憲法,宣布國內形勢未穩定之前,禁止政治活動。

巴基斯坦的軍事管制最終於1970年取消,葉海亞•汗舉行了巴基斯坦建國23年來的第一次大選,葉海亞•汗差點就成了「巴基斯坦民主之父」,但實際上這個重歸民主道路的舉動卻帶來了悲劇性的結果。

長期以來,由於發展的不平衡,舉行國民議會和省議會選舉時,以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仰仗東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優勢,以地方自治為旗幟,主張加強省的權力,得到大多數東巴基斯坦人的擁護。選舉的結果,要求高度自治的東巴政黨——東巴人民聯盟贏得國民議會313席位中的167席,一躍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而西巴政黨——人民黨則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反對黨,但人民聯盟在西巴卻未能取得一個席位;同樣人民黨在東巴也未獲得一席之地。鑒於拉赫曼在國民議會擁有多數,能夠將其高度自治的競選政綱變為現實,使東巴人看到了希望。

我常常在想這麼個問題,是不是中國「有一天」要實行民主一開始也必須是個偽民主,而且也需要有個小前提,就是在共產黨處於絕對優勢下進行,而且第一次民主的結果一定是黨所希望的結果,至少出入別太大,哪怕以後等我們已經進入了民主程序,習慣了妥協和讓步再出現變化。如果一開始就和重權在握的掌門人所期望的差距過大,會怎麼樣?看看巴基斯坦的結果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yulinw 2009-6-11 18:49
SF  夠長的
回復 yulinw 2009-6-11 18:50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8: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