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民很快就會有一個新總統,但不是一個新國家。四年的特朗普任期會繼續在世界各地產生迴響,不管候任總統拜登多麼渴望翻篇。這肯定會影響新政府外交政策兩個核心的優先事項:它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體聯盟以捍衛自由秩序,並與歐洲一道努力應對中國及其專制盟友們的崛起。
據報道,拜登計劃在任期初期召開「民主國家首腦會議」。但是,當美國自身的民主制度陷入困境時,新政府能否讓美國重新成為自由世界理所應當的領導者呢?是否應該邀請類似特朗普的政治領導人,例如土耳其的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和巴西的賈爾·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參加這樣的峰會?邀請他們會不會被視為將民主合法性賦予新專制政權?但是,如果華盛頓將這樣的政府排除在民主俱樂部之外,對於正在試圖建立自己俱樂部的俄羅斯和中國來說,豈不是正中下懷? 拜登計劃任命為國家安全顧問的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明確表示,在他看來,協調一致針對中國的跨大西洋政策是新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個支柱。就在一周前,許多歐洲領導人還傾向於與沙利文達成一致,認為只有通過共同行動,歐美才能對中國及其威權盟友的崛起做出回應。但是現在看來,這現實嗎?
我的猜測是,在當前情況下,現實可能比拜登外交政策小組許多懷著良好動機的成員的想象要麻煩得多。這不是因為歐洲人看不到中國的霸權野心,也不是因為他們被中國的大數據威權主義所吸引。不是因為德國企業正在關注中國的市場機會,也不是因為歐盟的外交政策特別不喜歡冒險。
原因要簡單得多:擔心美國的軟弱。
CHRISTOPHE ENA/ASSOCIATED PRESS 由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在美國大選后的數周內委託、並將在拜登就職當天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歐洲人都對新總統能否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表示懷疑。每個接受調查的國家中的大多數公民都相信,在未來十年中,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先的大國。更令人擔憂的,大多數德國人認為,在特朗普當選后,不再相信美國是一個可靠的盟友。簡而言之,親特朗普的暴徒對國會的攻擊,是總統對美國盟友的最後但也是最有效的一擊。
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曾宣布美國人的關鍵任務是「當我們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時,創造一個我們願意生活其中的世界」。當拜登進入白宮時,美國不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幸的是,在他執政時的這個世界——威權主義勢力崛起,民族主義和不平等蔓延——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歐洲人願意生活的那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