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所謂「奇」與「正」 ,是一對外延不定的模糊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必須根據前後文逐一辨析。在此,「正」既是指是主攻方向,又是指承擔主攻任務的主力部隊。「奇」 既指是助攻或佯攻方向,又是指承擔此類作戰任務的「偏師」。所謂「正」與「奇」,就是偉大領袖反對的「兩個拳頭打人」。這兩個拳頭常常不是一虛一實,就是一主一次,合起來稱為「一正一奇」。「奇兵」又稱為「偏師」,那「奇」念「基」,與《長征組歌》上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奇(念「其」)兵」不是一回事。之所以需要它,或是為了將敵軍主力吸引到錯誤的方向去,或是迫使敵人分兵(也就是前面說的「敵則能分之」),使得我軍的主攻遇到儘可能小的阻力。
這「奇正」的絕佳運用,就是我反覆講到的德軍在二戰初期大破英法聯軍的戰例。
在19世紀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大獲全勝,割去了法國的亞爾薩斯-洛林地區,從此兩國結下血海深仇,互以對方為假想敵備戰。法國在德法邊境構築防線,德軍若要進攻必然要遭受重大損失。為解決這問題,當時德軍的參謀總長施列芬提出了一個作戰方案:未來戰爭爆發后,德軍應分成兩部,左翼以少量兵力取防禦態勢,堅守法德邊境,絕大部份德軍集中在右翼,入侵中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從北面攻入法國,實施戰略迂迴,南下攻佔巴黎后,再向東挺進,與自亞爾薩斯-洛林地區出擊的左翼形成巨大的鉗形夾擊,包圍殲滅法軍主力。施列芬計劃中的左翼就是「奇兵」,其作用先是防守,后是助攻,而右翼則是「正兵」。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了該計劃,但未獲成功。二戰爆發后,德軍總參謀部開頭擬定的對法作戰方案也就是它的翻版,蓋法國沿著法德邊境修了據說是無法攻破的馬奇諾防線,要想攻入法國,自然只有走施列芬想出來的那條路。但曼施泰因提出了新方案:將全軍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個集團軍,北路(右翼)的B集團軍攻入比、荷、盧,作出將從北部入侵法國的模樣,將英法聯軍主力吸引到比利時去。南路(左翼)的C集團軍則猛攻馬奇諾防線,使得法國不敢將駐守該地的軍隊調到別處增援。主力則放在中路的A集團軍,攻入比利時南部,穿越一般認為坦克無法通過的阿登森林,攻入法國,與右翼的B集團軍形成鉗形夾擊,圍殲集中在法國北部的聯軍主力。在此, 「奇兵」是左翼和右翼,目的都是吸引敵軍兵力(孫子所謂「分敵」),承擔主攻的「正兵」乃是中路軍,瞄準的乃是法軍布防最薄弱的地帶。
聯軍以為德軍會按施列芬計劃行事,於是一切都按德國人的調動行事。聯軍主力集結在法國北部邊境,專等德軍入侵中立的比、荷、盧。當右翼B集團軍果然攻入那三個低地國家時,聯軍立即進入比利時前去迎戰。等到發現中路被突破,才慌忙撤回法國,但為時已晚,德軍中路軍已經直撲英吉利海峽,法軍退路被截斷,陷入了德軍右翼與中路形成的包圍。英軍從敦刻爾克狼狽逃回本國,而法軍只能投降。中路軍的一部則抄到馬奇諾防線側后,與左翼的C集團軍前後夾攻駐守該線的幾十萬防軍,並使之投降。法國的武裝力量至此基本被消滅,只好宣布投降。從德軍發動進攻到停火協議生效,一共只花了46天。
在此戰中,左翼和右翼開頭開初都是佯攻,但到後期也就成了真的進攻,尤其是右翼在圍殲法國北部的聯軍中起的作用並不亞於中路軍。就連兵力最單薄的左翼C集團軍後來也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與中路A集團軍聯合圍殲了該線的守軍。這大概就是孫子說的「奇正相生」:虛招可變為實招,佯攻可以變成真打。類似地,在海灣戰爭中,進攻科威特的聯合國軍本是佯攻的「奇兵」,但因伊拉克軍抵抗薄弱,佯攻也就變成了真打。
當然,「奇正之變」要變好也不容易。二戰中發生在菲律賓的萊特灣的海戰就是範例。當時美軍正準備大舉登陸菲律賓,該地區便成了「爭地」:美軍若奪取了它,日本與尚在日軍佔領下的南亞地區就被截斷了聯繫。若日軍能保有該地區,就能保持整個戰場的彼此呼應。但經菲律賓海海戰後,日軍的航母因為缺乏飛行員而失去作戰能力,無法襲擊美軍登陸部隊及其掩護艦隊。於是日軍便實行「兩個拳頭打人」,將航母與常規艦隻分別編為兩部分,把沒有空戰能力的航母當作誘敵的「奇兵」,把沒有空中掩護的常規艦隊當成「正兵」。由小澤率領的航母艦隊作誘餌將美軍的航母艦隊引走,再由栗田、西村和志摩分別率領的三支常規艦隊去消滅失去了空中掩護的美軍登陸力量。
美軍的部署是在萊特島登陸。由金凱德海軍中將指揮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支持登陸作戰,由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掩護,並尋殲日本艦隊。當小澤的航母艦隊被美軍偵察到后,哈爾西果然中計,率領全部航母和戰列艦出動追擊,在恩加尼奧角追上,將四艘日本航母和一艘驅逐艦擊沉,小澤率殘兵逃回日本,發報給栗田,通知他誘敵成功。
栗田卻沒收到這個電報,但他還是依計行事,南向開進作戰地域,在薩馬島與美軍遭遇。負責支持登陸作戰的金凱德大吃一驚:他原來以為北翼有哈爾西率領的強大的特遣艦隊防禦,卻不知道哈兒西正在追趕釣餌。他面臨的情況十分險惡:己方只有護衛型航母和驅逐艦,前者速度慢,裝甲薄,後者船小火力弱,都不能與對方龐大的戰列艦打近戰。幸虧驅逐艦群奮不顧身地直撲敵陣,向敵艦發射魚雷,使護衛型航母能儘快地後撤,讓戰機緊急起飛。這些戰機本是為了支持兩棲作戰的,並未攜帶對付戰列艦的穿甲彈,只能有什麼就扔什麼,連深水炸彈都扔下去了。幸虧美軍雖無炮大甲厚的戰列艦,艦隻實在太多。栗田沒有收到小澤的電報,以為美軍全部艦隊都在那兒,自己心虛,轉頭逃跑了。哈爾西回來后即派出飛機轟炸,炸傷了他的三艘戰列艦。此戰以日本大敗結束。
這戰例說明,「奇正之變」要奏效,前提是兩條:
第一是雙方實力對比不能太懸殊,「正兵」的實力應該比攻擊對象的雄厚,而日軍做不到這點。因此,雖然小澤誘敵成功,但栗田要攻擊的金凱德的第七艦隊仍有10多艘護衛航母,20多艘驅逐艦,以致他把它們當成了全部美國艦隊。即使他不誤判敵情,堅持進攻,雖然能重創對方,待哈爾西接到呼救電報時趕回來,也難免被全殲。蓋哈爾西的特遣艦隊實力實在太雄厚,擁有9艘航母、8艘輕航母、6艘戰列艦、17艘巡洋艦、64艘驅逐艦和1000多架飛機,他只需留下三分之一的力量就足以消滅小澤。實際上當初他若不傾巢而出,只派出三分之一的艦隊去追擊小澤,其餘留在原地掩護第七艦隊,則日軍的「奇兵」和「正兵」都會被統統消滅。
第二是「奇」與「正」之間的聯絡要暢通。按原計劃,「正兵」由三支艦隊組成,但日軍為了保密,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使得派出的各艦隊不知道對方的動向,無法互相策應,成了各自為戰,其中志摩率領的艦隊甚至沒有投入戰鬥就轉身後撤,被美軍飛機追擊而遭受毫無必要的損失;西村率領的艦隊落入美軍的圈套,兩艘戰列艦被擊沉,連他本人也陣亡。只有栗田率領的艦隊對美軍真正構成了威脅。但他卻因未能收到小澤的電報,誤判敵情而撤退了。其實他若堅持進攻,必能重創美軍,就算是在哈爾西趕回來后被全殲了,也勝過在逃回本土途中被追擊的美機炸得只剩下一艘戰列艦還有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