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也談兩希文明(完)

作者:light12  於 2014-3-17 23: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6評論

 

時間: 17 3 2014 13:57  

作者:蘆笛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三、相反相成的兩希文明


老河的大作令我頗為意外。他介紹了馬修•阿諾德的書,告訴大家西方文明有兩個起源,一是希臘文明,一是希伯來文明。既然如此,他當年怎麼還會在本區堅持認為科學和民主產生於基督教呢?那陣我寫了篇文字駁斥他那說道,被中國基督匪徒轉帖到他們的論壇上去,引來那伙匪徒的討伐,這才逼著我初次向國人介紹了基督教毀滅經典文明、造出中世紀黑暗的歷史罪惡。

其實阿諾德那書說得很清楚,兩希文化是西方文明中互相衝突的兩極,一正一負,一陰一陽,相互制約,相反相成。

希臘文化是以理性為主導的世俗文明,它賦予理性重要的地位,強調「真」,主張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它們(see things as they actually are)。古希臘人對美具有高度靈敏的感受激情,甚至認為美就是善。其神話充滿理想主義,而諸大家的哲學思辨卻又充滿了理性主義,由此構成了人文主義(humanism),而這就是當初最引動文藝復興學者們注意的東西,也是西方科學與哲學的來源。然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還是,希臘人特彆強調個人價值,追求自由,強調平等。就是這些個人主義文化遺產,給西方帶來了民主。所以,西方文明最寶貴的的精華——民主、科學與哲學,都來自於雅典而不是耶路撒冷。

希伯來文明則是以信仰為主導的宗教文明。作為一種文化,它基本沒有哲學、科學與美學內容,主要由倫理學構成,在智力上相當貧瘠。它關注的不是真,不是美,而是「善」,追求的不是個人自由而是「得救」,亦即逃過地獄的懲罰而獲得靈魂的永生。它對待個人的態度與希臘文化截然相反,強調的是品行與服從(記得這是阿諾德的話)。論其本質,它與儒家文化相似,都是基於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對大眾的思想統治。其與儒家文化不同之處,乃是加了神學的包裝,並通過發明「原罪」說,使得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處在「負起點」上,必須每日每時誠惶誠恐地進行思想改造(「新」中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此類心態再熟悉不過)。

所以,就本質而言,希伯來文明是「非西方的」,更像我們熟知的東方文明,兩者都是基於集體主義價值觀建立的,而我們今日感受到的所謂「西方文明」,其實是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基礎的希臘文明的後身。若是我輩在文藝復興前就到西方來留學,則一定不會感受到太多的價值觀歧異。

在我看來,一部西方文明進化史,就是黑格爾說的「正題——反題——合題」的過程。具體來說,也就是「經典文明——基督教文明——兩者雜糅」。經典文明在基督教文明到來前勃興,被基督教勾結強權扼殺,在文藝復興運動后復活,並日益膨脹,將基督教文明從各個角落裡擠出去,以至於我們今日感受的所謂「西方文明」,其實基本是希臘文明的膨脹體。

我之所以用「基督教文明」而不用「希伯來文明」,是覺得阿諾德這種表述方式並不準確。基督教文明當然起源於猶太文明,但並不全是猶太文明。

所謂「猶太文明」,不就是一本爛書么?那是一本非常邪惡的書,裡面展示的是一個毛澤東式鼠肚雞腸、猜忌成性、睚眥必報、反覆無常的東方式專制暴君。它為人類規定的行為規範就是約伯對暴君不可理喻的殘忍的絕對盲從。該書除了展示耶和華的邪惡與可怕外,無一字涉及愛。那本邪書就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一切罪行的來源。我常常想,幸虧猶太人那「上帝的選民」沒能獲得統治世界的權力,否則世界歷史一定要比已經有過的黑暗得多。

然而耶穌的降生改變了這一切。儘管耶穌本人智力有限,沒有思想家的能力,人生也太短促,然而他畢竟在那邪教中注入了一個爆炸性、顛覆性的內容——「愛」,由此發明了人道主義,而這是為希臘文化所欠缺的。人道主義,只有人道主義,才是基督教為人類作出的最重大的貢獻。

有部好萊塢獲獎電影,名字忘記了,講的是耶穌會(Jesuit)在南美傳教的事,男主角是位傳道士,他的名言是:God is love (or love is God, I can』t remember)。托爾斯泰也說,所有宗教都有一個共同語彙,那就是愛。但在我看來,哪家宗教也沒能像基督教那樣強調對人類的愛——上帝為了贖去人類的原罪,竟然不惜把親生兒子作為燔祭。而且,那位傳教士說的 「神」,指的是正神,托爾斯泰口中的宗教,指的是是正教,並不包括鼓吹仇恨的邪教。例如猶太教就與愛無關,我翻開《舊約》一查,歪歪斜斜每頁都寫滿了「恐懼」與「仇恨」,惟獨找不到「愛」字。

所以,如我在《〈聖經〉里的正神與邪神》中講過的,聖經里有兩個神:舊約里的邪神耶和華與新約里的正神耶穌。基督教在歷史上既作了大惡,也行了大善,其犯下的一切大罪,都是耶和華教唆使然;所有的正面貢獻,都是執行耶穌的教導的結果。以此去透視西方文明史,人們也就不會為基督教既作惡也行善的弔詭現象感到困惑了。

基督教文明不但為西方文明注入了為希臘文明所欠缺的「善」,也為西方文明提供了倫理的「剎車」。在某種意義上,希臘文化代表著「放縱」,而基督教文化則代表著「克制」。希臘文化為西方提供了大腦,由此產生了科學,提供了感官,由此產生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基督教文化則提供了愛心,由此產生了人道主義,提供了良心,由此產生了社會公正感、強者的懺悔與左派的「政治正確」。

在我看來,基督教文明與希臘文明之所以能夠共存於同一社會中,是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人性的兩極。前段時間BBC作了個節目,介紹英國內戰時的兩大派「圓頭黨」與「騎士黨」(Roundheads vs Cavaliers),圓頭黨是苦吃苦做、節儉克己的清教徒,而騎士黨則是奢侈揮霍、講究享受、愛出風頭的貴族們。 影片編導採訪了許多觀眾,問他們心儀哪一派,兩派的擁躉人數基本相當,由此可見,人性中天然就存在著「希臘因子」與「基督教因子」。

不僅如此,這兩種相反傾向還構成了一種社會拮抗機制,光強調一方都不行。只許克制不許放縱的中世紀造成的文明停滯自不待言,強調理性、抹殺良心也同樣會造出大難。19世紀末,20世紀初,希臘文化全面壓倒基督教文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成了主旋律,導致據說是代表了「客觀規律」的馬克思主義與納粹主義的「科學理論」出台,由此造成的巨大災難令中世紀瞠乎其後。類似地,強調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的美國生活方式在二戰後風靡全球,如今連普羅大眾都成了希臘貴族,這在我看來也未必是什麼好事。當13億中國人家家有車有房時,地球村的資源也就瀕於耗竭了。

這就是我眼中的兩希文化。至於困擾著老河的「為什麼只有西方建立了現代科學」的問題,個人認為一點意思都沒有。西方之所以發明了現代科學,是因為他們在中世紀后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的文化遺產,而科學之所以被古希臘人發明出來,則完全是個偶然事件,一如希臘的其他耀眼奪目的文化成就一般,根本找不到什麼必然的解釋。

自黑格爾之後,人類總是傾向於把歷史發展看成是個必然過程,於是但凡出現了什麼現象,總要去背後尋找必然原因,為「為什麼科學和哲學會在古希臘出現」、「為何希臘文明會如此不成比例地超前發達」、「為何其他文明不會產生民主與科學」之類的問題大傷腦筋,卻根本想不到即使他們得出了答案,那也是沒有可證偽性的,如同「偶然是必然的表現」之類屁話一樣。

總之,竊以為,民主與科學之所以在西方出現,是因為它們早在古希臘就出現過了。至於它們為何會在古希臘出現,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我早在舊作中指出,無論是民主還是科學,其出現都不為進化所必需,根本就沒有生物學上的必然發生理由。

BBC最近正在播放一部文獻片《兩千歲的計算機》: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1hlkcq

影片介紹了據說是阿基米德發明的最早的計算機在公元前1世紀的改進版,它通過一系列的複雜的齒輪傳動,忠實模擬了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動,可以準確預報日食、月食以及行星在某個時刻的位置。這裝置是如此先進複雜精巧,以致科學家們在發現它一百多年之後,最近才靠團隊工作摸索出了其道理,還簡直不敢相信那個時代的人竟會做得出這種絲毫無愧於後世的精巧機械。

不難想象,如果古希臘的發展勢頭不被打斷,今日的西方文明絕不會是這樣子,還要更先進千年。可惜的是,相關的知識在中世紀就失傳了(影片把這賴在了顛覆西羅馬帝國的蠻子身上,卻忘記了拜占庭帝國並未被顛覆)。據影片介紹,直到回回從拜占庭那兒學去了此類知識,征服西班牙的摩爾人將其帶到了西歐,靠齒輪傳動的各式鐘錶才突然在西歐大量出現,云云。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想再開憶苦會,痛訴基督教毀滅經典文明的罪惡,而是想說,像阿基米德那種超前千多年的天才,其出現根本就沒有什麼必然理由,完全是無法解釋的。在我看來,科學的發明也就是這種無法解釋的偶然事件。即使找到了那偶然因素,那也毫無意思。

BBC有部文獻片,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英國發生。作者認為,那是因為英國富藏優質煤礦,無煙煤不但埋藏得比較淺,而且靠近海岸,便於挖出來,運出去,變成錢。利慾驅使之下,煤礦到處開花,而地下水位又淺,發明蒸汽驅動的抽水機就成了當務之急,工業革命於焉發生,使得英國一躍而為超級大國。所有這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最初卻不過是一個偶然的地質因素引發的。人家可沒歸結於什麼制度與文化傳統。您說,找到了這類偶然因素,又能有什麼啟發意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6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3-18 02:06
非常實在,源於他對這段歷史的透徹理解。
回復 心如水 2014-3-18 02:32
有趣的研究。歷史上富裕總是太突出,而在富裕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如果是小眾文化,總是會被消滅。中國悠閑的農耕文化之所以沒有被消滅,與孔夫子的有教無類有關。重農輕商的國策,使科學沒有發展的土壤,儘管明朝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工業,如造船;手工業已經非常發達,但因為只在直系親屬中間傳承,很多失傳,再加上玩物喪志的古訓,讓精英都醉心統治術,少了好奇心和創造。英國的工業革命雖歸於偶然,但發明太過革命性。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卻不是偶然。好在歷史終於給了中國人改正錯誤的機會。不過我以為不僅中國人,全世界人人有房有車的時代仍然會到來。科學已經是工業革命后的世界主旋律,取之不盡的太陽能,核能,人類的創造力,會將世界引領到一個空前富裕的社會,只要沒有戰爭。而目前中國的有限民主,雖不「政治正確」,卻是防止混亂和戰爭之必須。如果不出現戰爭,在中國和世界的現代精英,醉心發明的已經相當普遍,科學成果必然導致世界走向繁榮,只要政客們不要太Evil,讓善良的文化在世界流行,加上科學和現代管理,必然迎來的是一個無比繁榮的世界。然而,讓政客不要太evil,則是一個極大的難題。
回復 light12 2014-3-18 03:05
徐福男兒: 非常實在,源於他對這段歷史的透徹理解。
謝謝蘆笛
回復 light12 2014-3-18 03:07
心如水: 有趣的研究。歷史上富裕總是太突出,而在富裕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如果是小眾文化,總是會被消滅。中國悠閑的農耕文化之所以沒有被消滅,與孔夫子的有教無類有關。
政客跟民眾也不太遠
回復 心如水 2014-3-18 03:41
light12: 政客跟民眾也不太遠
政客的作用遠大於民眾。戰爭都是政客的決定,民眾只是被動接受。你的結論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命題,願聞其詳。
回復 light12 2014-3-18 05:16
心如水: 政客的作用遠大於民眾。戰爭都是政客的決定,民眾只是被動接受。你的結論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命題,願聞其詳。
瞎猜
回復 秋收冬藏 2014-3-18 10:29
那個電影叫《The Mission 》。
回復 light12 2014-3-18 10:53
秋收冬藏: 那個電影叫《The Mission 》。
BBC有部文獻片,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英國發生?
回復 蒔花閑人 2014-3-18 13:14
學問深,容我慢慢學習研究.
回復 秋收冬藏 2014-3-18 22:03
light12: BBC有部文獻片,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英國發生?
名字?link? 謝謝。
回復 light12 2014-3-18 22:20
蒔花閑人: 學問深,容我慢慢學習研究.
  
回復 light12 2014-3-18 22:21
秋收冬藏: 名字?link? 謝謝。
我問你《The Mission 》 是不是BBC有部文獻片,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英國發生?你反過來問我我哪知道
回復 秋收冬藏 2014-3-18 22:31
light12: 我問你《The Mission 》 是不是BBC有部文獻片,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英國發生?你反過來問我我哪知道
說擰了 ,我是說《The Mission 》,是個獲獎故事片,此文中提及但言明遺憾不知道名字。
回復 light12 2014-3-18 22:37
秋收冬藏: 說擰了 ,我是說《The Mission 》,是個獲獎故事片,此文中提及但言明遺憾不知道名字。
哈哈
回復 千年等一回 2014-3-19 03:32
有趣的文章,不過不能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如果認為歷史發展都是偶然,研究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沒有意義了。古希臘之所以產生哲學和科學,是因為他們的理性思維,而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古希臘的語言結構特點導致了他們的理性思維,從而產生了哲學和科學。古希臘的小的城邦的政治民主生活狀態,又支撐了這種理性思辨活動。
回復 light12 2014-3-19 04:54
千年等一回: 有趣的文章,不過不能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如果認為歷史發展都是偶然,研究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沒有意義了。古希臘之所以產生哲學和科學,是因為他們的理性思維,而
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啥,你羅列幾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2: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