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再訪瑞典(四)

作者:light12  於 2013-10-7 12: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時間: 07 10 2013 04:29  
作者:蘆笛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一般來說,我雖然保持自己的頭腦向各種可能開放,但不會輕易改變原來經過理性思考確立的信念。我原來的保守主義觀念是經過理性思考形成的,因此自然要對北歐社會主義要持懷疑主義態度,想確定它是不是an exception that proves rule, 「證明了一般規則的一個例外」。所以,黃天蚩網友質疑本文提出的那些問題,我其實早就考慮過了,原計劃就是要在本節討論。

最顯而易見的例外因素就是,除了丹麥外,北歐其他三國都是「大國寡民」。所謂「大」,當然只是按歐洲標準而言,「寡民」則即使按歐洲的標準也成立。四個國家的全部人口加起來還沒有重慶市的多(瑞典950萬,其他三國都是500多萬,共計2500萬左右,而重慶將近3000萬),人均資源佔有量大概居世界前列。這樣看來,社會主義未能妨礙北歐發展,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然而卻也不然,丹麥根本就沒有多少資源,面積4.3萬公里,人口5.6百萬,平均每平方公里塞了130個人,然而人家去年人均GDP為世界第七位,過去三年的環球競爭力分別為第5、9、8名。類似地,奧地利8百多萬人口,領土8.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塞100人,去年人均GDP第12位(美國為第11位),過去三年環球競爭力分別為第17、18、19位。奧地利的競爭力之所以相對較低,我看主要是該國如英法一般,一度走上國有化的邪路,雖然此後屢經削減,但至今大型工業企業的國家控股比例仍然頗高。

所以,高人均資源佔有量未必能解釋北歐奇迹。實際上,自70年代以來,隨著亞洲經濟開始發達起來,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發生了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經濟轉型,就連瑞典也不例外。該國工業最繁榮的時代似乎是70年代,但此後便迅速蕭條,讓位給所謂的第三產業。遊客如今到斯德哥爾摩去坐遊船,還能看到70年代留下來的關閉了或是改造了的工廠的遺跡。在以服務業為GDP主要份額的國民經濟中,人均資源佔有量似乎不再是什麼決定性因素。

戰爭破壞與否似乎也不是什麼決定性因素。論破壞之徹底,有哪個國家比得上德國?整個被老美炸回了石器時代。然而德國也是高福利國家,按前文給出的「社會主義」定義,德國就算不是純社會主義國家,起碼社會主義的成分也相當高。可誰敢否認德國經濟的活力?

我那天還在回答歐客的跟帖里感慨道,德國完全是只不死鳥,為兩德統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光是為重建東德,關閉東德那些污染嚴重的爛工廠,斥巨資改善生態環境,讓東德人民也享受同等福利,聯邦政府就不知道燒掉了多少錢。更何況老美2008年搞金融欺詐,把歐洲拖進了「美國資本主義泥坑」,害得英國幾乎破產,更使得整個歐元區瀕臨崩潰。之所以至今搖搖未倒,完全是德國在那兒死扛著,害得德國人民這些年掙的錢都貼近那無底洞里去了(據BBC現場採訪,自金融危機以來,雖然德國GDP仍逐年上升,然而人民生活基本無改善,全貼進歐元區去了)。而德國之所以奮力扛死馬,乃是因為科爾當初接受了列強給他開出的統一條件,同意讓德國扛歐元。李元霸扛鼎扛到這會兒居然沒有脫陽倒地,真是了不起。

這些當然是題外話,就說北歐吧,四個國家的發達程度都差不多,但逃脫戰禍的只有瑞典一家。芬蘭尤其打得結棍,打的時間最長也最慘烈,為什麼在戰後還能迅速起飛呢?已經說了,芬蘭的工業化是50年代才開始的,在發達國家中,有哪個國家的起步比它還晚?

由此可見,逃過戰禍似乎也不能用來解釋北歐模式的成功(起碼是相當時段內的成功吧)。

黃天蚩網友問:「你怎麼知道瑞典當初走自由資本主義道路不會發展得更快?」

這類虛擬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就像「偶然是必然的表現」無從證偽一般。勿過,竊以為,假定瑞典走自由資本主義道路發展確實會更快些,那也不能否定其社會主義模式的成功,蓋它起碼做到了在繁榮的前提下的均勻分配。除了不可理喻的極右派,一般人恐怕都會同意貧富懸殊是一種社會病態吧?能夠消除這種社會病態,本身就是極大的成功,即使犧牲了一點發展速度,我看也是值得的,何況是否真的犧牲了發展速度只有天曉得。上面已經說了,芬蘭的發展速度,恐怕在實行自由資本主義的國家中也難找到第二例。

至於瑞典90年代遇到的嚴重經濟危機,以及政府在其後作出的一系列改革,我看似乎也不足以支持黃網「原來的瑞典模式,和蘇東社會主義一樣,已經破產。因此,自90年代起,從社會黨到保守黨再社會黨,一路下來,對原來的模式進行了根本的改變」的嚴重結論。上文已經說過了,這些改革並沒有撼動福利國家的基本框架,瑞典至今仍然是收入最均勻的國家之一,公民並未喪失原來享受的基本福利。而按照上述「社會主義」定義,只要這條沒變,就不能說瑞典不再是社會主義國家了。

何況要判斷一個模式是否失敗,恐怕需要相當長的時段才能看清,否則難免重犯馬克思的錯誤。

上世紀30年代世界性大蕭條,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在訪問美國後接著又訪問莫斯科,跟斯大林說,我剛從華盛頓來,發現美國人正在干你們干過的事兒,忙著成立一系列管制全國經濟的政府部門,看來資本主義已是窮途末路,所以連美國都不得不向你們學習了。的確,當時所有的左派包括馬列主義者都認為,馬克思的預言正在實現,資本主義的死穴——生產的社會化與私人所有制之間的致命矛盾正在全世界範圍內發作,大崩潰即將到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後來歷史發展完全反了過來,當時一枝獨秀高速增長的蘇聯經濟後來一蹶不振,而幾乎陷入滅頂的資本主義世界卻迎來了劫后輝煌。

類似的事在2008年又發生過,華爾街的金融欺詐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為避免全國破產,許多國家都不得不使出社會主義的辣手來,靠政府財力將大企業bail out,甚至對大銀行實行國有化。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根據這一事實認定,美國模式的金融資本主義業已破產,必須靠社會主義救命?

事實上,瑞典乃至整個歐洲在過往遭受的經濟困難,原因相當複雜,似不宜歸結於某個單一因素。在我看來,有如說那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造成的,莫如說是環球化的衝擊。瑞典以往的繁榮主要是向第三世界銷售工業產品換來的,當亞洲開始騰飛之後,其廉價勞動力與原材料立即使得發達國家的產業失去了競爭力,於是這些國家只好將經濟重點轉移到服務業上去。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在內普遍受到這一浪潮衝擊,瑞典並不是唯一一家。如果我們可以把瑞典過去的經濟危機歸咎於社會主義,那對其他國家遭受的類似困難又該怎麼解釋?

當然,美國右派同志一定會說,那是美國的社會主義傾向闖的禍。但這些非基同志多半是憑激情發言,並無多少理性可言。就連30年代大蕭條,他們都有本事賴到羅斯福的社會主義新政上去。其實我早在舊作中解釋過了,西方的普遍困難是全球化引起的,它使得資本紛紛流向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而這是資本家而不是其他人造的孽。相反,工人階級歷來是反對全球化的先鋒。他們憑自私本能意識到,如果工廠都逃到第三世界去,自己馬上就得失業。

事實上,在北歐發生的悲劇,早就在美國小規模地演出過了。在50-70年代,美國的鋼鐵工人過的也是類似北歐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幸福生活,那福利我看比北歐還高。可惜後來南韓的鋼鐵工業就撅起了,美國鋼鐵企業經不住競爭,紛紛陷入危局,工廠內辦的免費託兒所、幼兒園、學校、醫院等紛紛關張,最後連整個工廠都倒閉了,全套設備按廢鋼鐵價賣給了中國。這當然在表面證明了哪怕是在微觀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道路都走不通,但深層原因卻是環球化使得西方工人的高待遇難乎為繼。

相比之下,在全球化的強勁衝擊下,北歐還能在保留了公民的基本福利的同時,顯示出高度的國際競爭力,這本身在我看來就是巨大的成功。

這當然不是說,我真的認為社會主義道路確實走得通。我已經在前節說了,我對這問題的認識至今稀里糊塗地沒想明白。最主要的問題黃天蚩網友其實沒說,而我覺得才是最關鍵的,那就是種族問題。我也知道,這個問題在政治上極度敏感,但這就是我這次去瑞典最深的感觸——我看到了「天堂」上的深深的裂痕。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3-10-7 13:18
社會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好,以人為本的衡量標準恐怕應該是第一條的。國富民窮,貧富懸殊,是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首要問題。
回復 light12 2013-10-7 13:22
徐福男兒: 社會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好,以人為本的衡量標準恐怕應該是第一條的。國富民窮,貧富懸殊,是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首要問題。 ...
以人為本會碰到種族的問題,下面會講吧。這事俺也跟他講了幾次,不能迴避。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3 07: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