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英國的劉文彩莊園(三)和 科學奇才卡文迪許

作者:light12  於 2013-6-26 16: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2評論

英國的劉文彩莊園(三)   時間: 24 6 2013 01:15  
作者:蘆笛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英格蘭最綠的丘陵之中,處處點綴著劉文彩莊園,這是因為英國從未有過改天換地、窮棒子翻身的大革命(只有過一次革命,但那比起法國大革命算是兒戲了),所以,許多貴族們的莊園竟能從中世紀保存至今。這確實是英國特有的景色,在其他國家可能見不到吧。

英國的劉文彩莊園,建在鄉間的稱為「stately home」,是貴族們消閑度假之處,而他們在倫敦或其他大城市的府邸則稱為「town house」,這跟美國那平民國家使用的同一個詞的意思可不一樣。美國的town house,在我們這兒叫terrace(d) house,下圖即維多利亞時代建造的terrace house,乃是草民居住的普通住宅:





貴族們的stately home,可以從中世紀的castle發展而來,如我上次貼出的Arundel Castle然,但也未必。Castle是歐洲特有的景觀,通譯為「城堡」,但在中國似無等價物,其實也就是中世紀貴族們的莊園。為了安全,四邊用高牆團團圍住,有碉堡箭樓,裡面則是貴族們與衛兵們和奴僕們的生活區。等級無比森嚴,主子們住在美輪美奐的宮殿里,外面是仙境一般的花園,就連祈禱用的教堂(稱為chapel,一般也就是家族的墓地,墓室就在教堂內部的地下)也建造得非常華美,而衛兵們則粗衣糲食,睡在周圍的碉樓(稱為keep)里,生存空間無比逼仄,爬上爬下更是很不方便。兩者反差之強烈,讓人身歷其境時,耳畔難免要響起偉大領袖毛主席在看《白蛇傳》時發出的憤怒吶喊:「不革命,行嗎?」

建造castle的目的當然首先是為了安全,但也是為了體現權勢與尊嚴,以對子民們形成一種有形的威懾。所以,不但貴族們建castle,國王也一樣,其鄉下別居都以石頭建造的無比堅固的高牆團團圍住。至今英國王家的鄉下別居仍然是castles,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

這似乎與中國統治者們的習慣作法不一樣。除了紫禁城也是巨大的castle之外,皇家的郊外別居諸如頤和園、避暑山莊等雖然也用高牆圍住,但那並不是石頭建造的雄偉的城牆。更不用說與英國完全不同,中國並無萬世一系的貴族,鄉村也沒有什麼城堡。而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陸國家固然有過許多城堡(這一套好像就是法國征服者帶到英國去的),但似乎都沒有傳到後世子孫手中。如今尚有有世襲貴族的民主國家,似乎也就只有英國。

就拿我貼出的Arundel Castle來說吧。該城堡現在仍然是私有財產,主人乃是第十八世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諾福克是英格蘭東部的一個郡,在中世紀時可能是那家貴族的采邑,如今當然早就不再是了,所謂「諾福克公爵」與「威爾士貴妓」(即黛安娜)一樣,不過是個銜頭。

現在這爵爺可是真正的金枝玉葉,他的老祖宗是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的愛德華一世的親生兒子,是愛德華二世的嫡親弟弟。愛德華一世於1272–1307在位。他死後,長子愛德華二世於1312年將他弟弟托馬斯封為伯爵。此後理查二世又將托馬斯的孫子(其實是外孫,因為托馬斯只有女兒,於是爵位便傳給了女兒)提升為公爵,這爵位就這麼一代代傳了下去,一直傳到今天,恰好傳了701年!

您能想象中國有這種世襲罔替,足足傳了700年的貴族么?孔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好了歌》是怎麼唱的?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詩寫了那麼多話,其實無非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演繹。這就是中國的主旋律,至今還在唱下去,從來都是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當紅時個個以為自己千秋萬歲,一統江湖,但從未見過有哪家貴族的福祿長過了帝王。「富不過三代」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真理。

可這諾福克公爵的家運卻遠遠長過了如今的溫莎王朝。上文說過,他家最先的爵爺,是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一世的親兒子。金雀花王朝之後是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最後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也就是如今的溫莎王朝。如今的皇室完全是從德國進口的。只是在一次大戰中,國王喬治五世為了撇清與德國的關係,逃避「德奸」指責,才下詔宣布改姓為溫莎。

所以,論血統,當年金雀花王朝的後裔要遠比後來的王室純正,而在歐洲君主制中,血統是否純正,比養賽馬還重要。換言之,他家更有資格作英國國王。可這「英國第一貴族」卻一直沒撈到國王做,卻也不曾引起國王疑心,把他砍了腦袋,家產沒官(當然,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幾乎殺了當時的諾福克公爵,不過也就那麼有驚無險的一次)。您說這是怎麼回事?

我的第二個感想是,一個貴族之家能撐七百年的涵義是什麼?那不光是個銜頭傳遞的問題。光是維持那城堡的費用就是個天文數字。因此,這涵義必然是,這七百年間,諾福克公爵家一直是有權有勢並擁有巨額財富的統治精英。

的確,現在的諾福克爵爺不但世襲銜頭與「采邑」一大堆,還是世襲的Earl Marshal,那可是位居第八的世襲的所謂「國家高官」(Great Officer of State),堪稱位高權重。當年喬治六世(伊麗莎白二世她爹)以及伊麗莎白二世本人的加冕禮,都是由已故的第十七世爵爺一手操辦的,端的是「兩朝開濟老臣心」。前段BBC拍的文獻片《人民的加冕》上就放過此公的鏡頭。他看上去非常傲慢,垮著個尿泡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雖然聖上開恩允許電視台記者現場直播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慶典(那是破天荒第一次,此前國王加冕都被認為是王家私事,草民不得見識),但不許所謂的close up。好在英語本是天下第一含混不清的爛語言。爵爺大概不懂zoom in的攝影技巧,沒有下達準確禁令,於是攝像記者雖然奉命躲在貴賓們看不見的高處,沒有literally地close up,但照樣使用望遠鏡頭拍下了close up的鏡頭。

當然,這種貴族高官,和王室也差不多,基本上是一種象徵,一般只能主持慶典活動,並不能幹預民選政府的行政。而且,歐式貴族與中式的還不大一樣,頗有才幹超群之士。丘吉爾不必說,就連那17世諾福克公爵據說也很有才幹。當年他主持喬治六世的加冕大典時才20歲剛出頭(他是1917年2月生的,而喬治六世在1937年5月加冕)。加冕大典那種浩大工程千頭萬緒,可他居然能組織得井井有條,什麼差錯都沒出。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也如此,可見此人的組織才能確實非凡,起碼不亞於周恩來。

更不用說那科學怪人卡文迪許了。此公是卡文迪許爵爺(Lord Charles Cavendish)的兒子,其世系可以追溯到諾曼王朝時代,祖上與許多王室貴族都有關係。據時人說,卡文迪許是當時「有學問的人中最富有的,富人中最有學問的」,非常之有錢,然而卻過著極為簡樸單調的生活。他連對女僕都不好意思說話,為此專門在卧室里裝了個獨自使用的樓梯,以便偷偷地從卧室溜出去,不用與僕人照面。他甚至不好意思吩咐僕人晚餐吃什麼,通常在桌上留個紙條交代,而那一般是一支羊腿。他家財萬貫,卻從來只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有次他的財務經理建議他買另一家,他居然罕見地大發脾氣,怒斥那管家說,若是以後管家再敢用這些無聊事來騷擾他,他就要炒了他的魷魚。他唯一的興趣便是關起門來做實驗,作出偉大發現也不發表。直到他死後一個世紀,麥克斯韋(據說愛因斯坦書房裡掛著的三幅照片分別為牛頓、法拉第與麥克斯韋,幸虧這三人都進入了愚民評選的英國百名偉人名單中)負責整理他的研究記錄,才發現原來世傳的化合物的定組成定律,歐姆定律,道爾頓分壓定律,庫倫定律,蓋呂薩克定律等等著名定律,其實都是他首先發現的,只是他懶得發表而已。此公還是熱力學的開山祖。

但這種貴族畢竟是極少數。而且,光靠聰明才智,並不能維持一個七百年的家族長盛不衰。在英國,貴族銜頭本身並不是一種收入,否則也不會有淪為作女工的「德伯家的苔絲」了。如諾福克公爵一般主持加冕大典一類活動也不是什麼創收機會,因為英國貴族不興貪污,擔任上院議員也沒有工資,那麼,這些至今維持著貴族生活方式的貴族的收入是從哪兒來的?

不需要過人的想象力就能想到,要維護、保養、更新一個幾百年的龐大的老宅(還不必是城堡)需要雇傭多少僕人,要燒掉多少錢。更何況還有沉重的遺產稅。自從下院在19世紀通過遺產法,此後又不斷修改增加稅負之後,不少貴族再也養不起從父母那兒繼承來的stately homes了,不得不把它們捐贈給英國兩家最大的文化公益組織 English Heritage與National Trust,使得這些「勞動人民血汗結晶」未經暴力革命,便乖乖「回到了人民手中」(那可是真正是人民手中,不是政府手中,政府根本管不了)。我花了不到兩百鎊買了年票,便榮幸地成了人民一分子,是那兩家組織的會員,去它們旗下的stately homes參觀一分錢都不用出,包括停車在內。

但並不是所有的stately home都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相當大一部分仍然是私有。為了維持那巨額花費,主人便挖空心思創收,包括開發旅遊業,賣票讓人參觀,租給電影公司、電視台在裡面拍電影、電視劇等等,甚至租給一般人家舉辦婚禮。這些事,其實那兩家公益組織也在干,不過人家收費要低廉得多,而私人產業的門票則賊貴。這兒就是一家私有的stately homes聯營網站廣告:

http://www.treasurehouses.co.uk/goto.php?id=17&pg=Home&sess=+A565447565B57+F1D42131744505D1D1D5A40561B165514+D4A5B4356534119+F59+F+C42

即使如此,賣票賺錢也未必能「以戰養戰」,蓋英國是一個沒有陽光的國家,旅遊季節比兔子尾巴還短,所以那些stately home也就只能在夏季(其實只能算春季)賺錢。更何況既然要辦成旅遊點,必然要雇傭大批工作人員。我從未和貴族子弟打過交道,只是在Arundel Castle的Keep上居高臨下地窺見該府邸未開放部分:





所以,老稀那些問題,我還真是回答不出來。據我所見,貴族莊園門口並無衛兵,似乎也無保安,與一般公園無異。不過,光看那留著自住的庭院內收拾得那麼整潔,爵爺雇傭的僕人隊伍就絕不會小。就連開放部分也需要眾多人手。那廣廈千百間里,間間有著起碼一頭百眼巨龍在虎視眈眈地監視遊客,生怕他們偷走裡面陳列著的價值連城的珍寶或藝術品(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貴族莊園與皇宮遭到暴民多次洗劫,大量珍貴藝術品被走私到英國,為英國貴族大量收購。於是為法國波旁王朝壟斷的「官窯」製作的精美絕倫的瓷器,英國收藏的竟然比法國本地還多),還有導遊、講解員等等,少說也是上百人的隊伍吧,這些人的工資哪兒來?還不是得從爵爺的荷包里掏出來。就算給人家開低薪,一年也得花上幾百萬吧?

所以,這爵爺也跟那「貴妓」一樣,絕非省錢營生,可謂expensive rogues or even scoundrels。既然權力無法如在中國那樣直接轉化為金錢,那就意味著,要維持一個幾百年的世家長盛不衰,那家人必須在這漫長的時段中始終能通過工商業攫取巨額財富。如同紅朝新貴們尤其是溫家寶寶如今向世人顯示的那樣,只有工商業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

那麼,要在幾百年內持續充當工商界巨子,如port一樣,「負責談判簽訂執行直到爭議解決的合同,隨便一個就是上千萬美元」,這任務是否也過於艱巨了些?我看未必。

須知含金湯匙出生的金枝玉葉們受的都是第一流的教育,在私立學校長大(諷刺的是,英國的私立學校偏偏稱為public schools),同學們都有類似的家庭背景,從小就養成了「我天生是領導別人的人上人」的自信,而這就是確保他們成功的主觀條件。再加上家庭關係決定了的無比豐厚的人脈資源,長袖善舞,多財善賈,要維持世家幾百年不墮,似乎也不是我輩草民想象的那麼不可思議。所謂「費厄潑賴」,其實不過是一種逐漸逼近的理想境界。一個在倫敦東區長大的窮孩子,其起點與競爭平台,怎麼也不可能與查爾斯王子等高。

如此說來,英國還算不算民主國家?當然是,而且還是非常古老、非常成熟的民主國家。並不因為有貴族就喪失了民主國家的國籍。至於貴族么,我看只要有人類存在一天,就少不了這種高等生物。就連美國也如此,其與英國的區別,只在於銜頭的有無而已。所以啊,哪怕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我看也會有貴族,同志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咱們之所以有這種疑惑,我看還是對「民主」缺乏理解使然。我早在舊作中反覆說過了,民主不是「人民當家作主」,不過是一種高明的社會維穩軟體罷了,其真正的功能不是「等貴賤,均貧富」,而是為社會各階級提供一個和平爭權奪利、化解社會衝突的談判桌。民主的操作與農貿市場上的討價還價本質上並無差異,其實俗氣得很,並沒有什麼高尚入雲天之處。其區別只在於那買賣怎麼也不能談崩,最後都只能以一方或雙方讓步妥協終局。

英國人就最善於這一套,他們之所以不像法國人那樣起來斬盡殺絕爭平等,是因為知道「過猶不及」的簡單真理,要爭取絕對平等,最後只能造出絕對的不平等,令先前的社會不公相形失色,而這就是中國過往百年的沉痛教訓。正因為英國人都知道這簡單常識,到最後就連貴族這種封建餘孽,也變成了「人民的貴族」。黛安娜王妃暴斃后,布萊爾(TMD,他居然也給愚民選進了英國百名偉人榜中,什麼世道!氣死我了!)及時迎合民意,出來大拍馬屁,吹之為「人民的王妃」(The People』s Princess)。BBC見樣學樣,在紀念伊麗莎白二世加冕60周年時推出專題電視片,名叫《人民的加冕》,TMD,到底是哪個人民在西敏寺戴上王冠哪?絕大多數人民從不逃稅,可英國王室就是有上百年的逃稅史,直到九十年代媒體高聲鼓噪,王室才開始上所得稅。國王就算是人民,那也是比較劣等的一分子。

不過,您要說那是大資本家壟斷財團操控的欺騙宣傳,好像也不是那麼回事,見識過白金漢宮前的花山淚海那場面的人,恐怕都不得不承認,正如周恩來是貨真價實「人民的好總理」一樣,老戴也同樣是「人民的王妃」,只是那「人民」改為「愚民」似乎更合適些。為人民竭誠擁戴的,並不見得都是好東西。

當然,這不是說英國愚民與中國愚民一樣愚,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老戴就算揮金如土,腐化墮落,畢竟人家非但沒有殘民虐民屠民,還充當國際親善大使,主持了大量慈善活動,與艾滋病人握手,甚至不顧危險深入雷區。就是這些作秀感動了英國愚民,而中國愚民之所以認定周恩來是他們的好總理,卻只不過是因為該同志長得比較英俊,據說又是個清官而已。

扯遠了,我想說的還是,我歷來認為,英國道路是人間正道,中國要進步,就只能走那條道。前段友人馮勝平君出來給習近平寫萬言書,其實彈的也就是這個調調。

他沒說的是,我黨造出了兩個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毛澤東造出了個史無前例的奴隸社會,而鄧小平及其繼后的「核心們」則造出了個史無前例的封建社會。後者表現出與歐洲中世紀正宗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跟中共說的「封建社會」完全不是一回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官二代」變成了集權力與財富於一身的統治階級,而這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沒有過。南北朝以前的傳統社會還有點權位凝固化、板塊化、世襲化的意思,但自隋文帝實行科舉制度后,中國的統治精英階層既不是歐洲的封建貴族,也不是什麼「地主階級」,而是平民出身的讀書人。現在中共搞的那套則完全背離了傳統,搞成了與歐洲中世紀非常相似的封建國家。

在這種情勢之下,要走英國的道路,人民就得付出極大的感情代價。英國從封建社會變成現代民主國家,實際上是人民對統治階級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贖買,至今這贖買還在進行之中,點綴著英國綠色丘陵的許許多多的劉文彩莊園就是那「贖買紀念碑」。如果中國要走那條路,自然紅朝新貴們(其實是痞子爛人集群,真正的expensive scoundrels)勢必變成幾百年長盛不衰的權貴們,如同那諾福克公爵一般。人民能支付這巨大的感情代價嗎?就連老蘆這種最開明、最溫和的反共人士都無法接受,何況是億萬苦大仇深的工農弟兄們?

最可笑的還是,紅朝權貴們最盼望的就是「千秋萬代,永遠富貴」,但他們絕對沒有英國貴族的那點見識,知道世上絕無永久的執政黨,真正要長治久安,還是只有走英國那條路,也就是聽取馮勝平君的勸告。所以,無論是朝是野,都絕不會拿馮先生的建議當回事,他實在是哭錯了墳頭,只能鬧個裡外不是人。

所以,我現在覺得,英國道路其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的暴力革命道路,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永恆真理。可笑的是習近平那白痴專提不開的那把壺,於是終將讓老馮的一廂情願落空。當然,這話越扯越遠了。我若日後有心思,再寫篇《習近平專提的那把不開的壺》或《習近平專門向自己的腳背放槍》的文字,全面系統地教訓教訓那白痴小子吧。

(完)
[轉帖]對於《英國的劉文彩莊園(三)》的幾點看法 時間: 25 6 2013 15:15  
作者:蘆笛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蘆笛先生:

您好!

先生的新作《英國的劉文彩莊園(三)》拜讀已畢,如以往的大作一般,寫得精彩絕倫。這兒,我想擿抉若干處細微末節,欲其益善。

(一)先生文中提及「現在這爵爺可是真正的金枝玉葉,他的老祖宗是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的愛德華一世的親生兒子,是愛德華二世的嫡親弟弟。愛德華一世於1272–1307在位。他死後,長子愛德華二世於1312年將他弟弟托馬斯封為伯爵。」

愛德華二世(Edward II )是愛德華一世和(西班牙)卡斯蒂亞的伊蓮諾公主(Eleanor of Castile )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愛德華一世的第十一個孩子。

第1任諾福克伯爵,布拉澤頓的托馬斯( Thomas of Brotherton, 1st Earl of Norfolk 1300 –1338) 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 )和法國瑪格麗特公主(Margaret of France)的兒子。

所以愛德華二世不是愛德華一世的長子,而是他的四子。托馬斯不是愛德華二世的嫡親弟弟,而是他的異母弟弟。

(二)先生文中提及「此後理查二世又將托馬斯的孫子(其實是外孫,因為托馬斯只有女兒,於是爵位便傳給了女兒)提升為公爵,這爵位就這麼一代代傳了下去,一直傳到今天,恰好傳了701年!」

第1任諾福克伯爵,布拉澤頓的托馬斯和他的第一位夫人阿麗絲.海勒斯( Alice Hayles)共有3個孩子:兒子愛德華( Edward ) ,長女瑪格麗特( Edward ) 和幼女阿麗絲( Alice)。

瑪格麗特的哥哥愛德華早死,無子嗣。所以由瑪格麗特繼承伯爵爵位,成為第2任諾福克女伯爵瑪格麗特 ( Margaret, 2nd Countess of Norfolk ) 。

第2任諾福克女伯爵瑪格麗特與第4任賽格拉甫男爵約翰.德.賽格拉甫( John de Segrave, 4th Baron Segrave ) 結婚,共有四個孩子:長子愛德蒙特( Edmund ) 和次子約翰( John ) 均夭折於孩提時期;長女伊麗莎白( Elizabeth)以及幼女安妮( Anne) 。伊麗莎白繼承男爵爵位成為第5任德.賽格拉甫女男爵( Elizabeth de Segrave,5th Baroness Segrave )。

第5任德.賽格拉甫女男爵伊麗莎白與第4任莫布雷男爵約翰.德.莫布雷( John de Mowbray, 4th Baron Mowbray) 結婚,他們共有兩個兒子和七個女兒。長子約翰.德.莫布雷(John de Mowbray )由理查二世冊封為第1任諾丁漢伯爵(1st Earl of Nottingham)。 次子托馬斯莫布雷被授予第1任諾福克公爵( Thomas de Mowbray, 1st Duke of Norfolk ) 。

所以,由理查二世提升的第1任諾福克公爵托馬斯.莫布雷不是( 布拉澤頓的)托馬斯的孫子,也不是他的外孫,而是他的曾外孫 (great grandson) 。

(三)先生文中提及「更不用說那科學怪人卡文迪許了。……才發現原來世傳的化合物的定組成定律,歐姆定律,道爾頓分壓定律,庫倫定律,蓋呂薩克定律等等著名定律,其實都是他首先發現的,只是他懶得發表而已。此公還是熱力學的開山祖。」

卡文迪許在1777年向皇家學會提交論文,認為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可能呈現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關係,後來被庫侖通過實驗證明,成為庫倫定律。卡文迪許提出了電勢與電流成正比的關係,這一關係1827年被歐姆重新發現,即歐姆定律。

所以,歐姆定律和庫倫定律是卡文迪許首先發現的。

定組成定律是由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魯斯特(Joseph Louis Proust)於1799年提出的。卡文迪許未曾做過類似的研究。

道爾頓分壓定律是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在1801年觀察得到的。

蓋.呂薩克定律則是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Joseph Louis Ga y-Lussac)在1802年發現的,但是但他參考了法國科學家雅克.查理(Jacques Alexandre César Charles )1780年未發表的研究,所以通常稱為查理-蓋.呂薩克定律。文獻上也稱為阿芒通定律,因為早在1700-1702年間,法國科學家紀堯姆.阿芒通(Guillaume Amontons) 就發現,對於質量和體積保持恆定的氣體,其壓力和溫度成正比的關係。

所以,定組成定律,道爾頓分壓定律和蓋.呂薩克定律的發現與卡文迪許無關。

然而,化學領域中還有一樁重大的發現和卡文迪許有關。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74年發現在空氣中存在 「脫燃素氣體」( dephlogisticated air, 即氧氣)。卡文迪許將空氣和氫氣混合,用電火花引發反應,在反應容器上有水滴出現。隨後卡文迪什繼續研究氫氣和氧氣反應時的體積比,得出了2.02:1的結論。對於氫氣在氧氣中燃燒可以生成水這一點的發現權,當時曾引起了爭論。因為普利斯特里、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 英國工程師)和卡文迪許都作過類似的實驗。

最後,還須提及的是1797年卡文迪許完成了對地球密度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的平均密度大約是水密度的5.48倍。(最近的測量數值是5.515 g/cm3)。

上述意見是我根據記憶,並查考網路中相關資料得出的。不妥之處,敬祈斧正。

望保重身體,善自珍攝

祝好

XX

2013年6月25日
科學奇才卡文迪許      時間: 25 6 2013 22:01  
作者:蘆笛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科學奇才卡文迪許


蘆笛

寫完《英國的劉文彩莊園》后,旋即接到網友來信,指出了幾個問題,對這位網友的耐心賜教,謹在此致以衷心的謝忱,希望網友們細心閱讀他的文章,以免被我誤導。

這位先生指出,我把第一代諾福克伯爵的身世說錯了,他雖是愛德華一世的親兒子,卻不是愛德華二世的親弟弟,愛德華二世也不是愛德華一世的長子,而是愛德華一世和(西班牙)卡斯蒂亞的伊蓮諾公主(Eleanor of Castile )的第四個兒子(雍正的「傳位於四子」?),也是愛德華一世的第十一個孩子(這傢伙怎麼不講計劃生育?)。第一代諾福克伯爵是愛德華一世和法國瑪格麗特公主(Margaret of France)的兒子。所以,他是愛德華二世同父異母的「半弟弟」。此外,理查二世提拔的第一代諾福克公爵也不是第一世伯爵的外孫,而是曾外孫。

拙文介紹的諾福克爵爺的家譜,是我在Arundel Castle聽來的。接到這位先生來信后,趕快查了一下,他說的是對的。看來要麼是我聽力不行,要麼是講解員沒備好課。在此謹向這位先生致謝,並對我可能誤導的網友致歉。

這位先生還提到我對怪人卡文迪許的介紹的疏略與失實之處,這我倒是在寫文章前查過一下,不像諾福克爵爺的身世那樣只是耳食之言,在此作點解釋吧。

卡文迪許的事兒,我在青年時代就在國內看過,當時覺得很有趣——世上怎麼會有隻研究不發表的怪人?後來當上了科研匠,苦於「Publish or perish」的壓力,便時時想起卡文迪許來,覺得那種「但事耕耘,不問收穫」、聽任科學家們靠純粹的學術興趣去作研究的社會環境真是令人神往。因此在介紹該同志時,著重強調的是他未發表的結果,沒提他普遍為世人承認的已經發表的結果(這一方面也是因為我assume大家都在中學教科書及課外讀物上看到過)。現在這位先生既然提起,那我就比較全面地介紹一下吧。

卡文迪許生於1732年10月10日,逝於1810年2月24日,享年78歲。他父親查爾斯•卡文迪許是德文郡公爵二世(the second Duke of Devonshire)的兒子,母親安•格瑞夫人(Lady Anne Gray)是肯特公爵的女兒。不過,看來他爹好像沒有繼承爵位。按英國規矩,公爵與侯爵的所有的兒子以及伯爵的長子的的尊稱是「Lord」(中文翻譯為「勛爵」),伯爵的幼子,以及子爵和男爵的所有的兒子的尊稱是Honourable。卡文迪許他祖父是公爵,所以他爹被稱為Lord。然而麥克斯韋後來為他整理出版的研究筆記的標題卻是The Electrical Researches of the Honourable Henry Cavendish。如果他爹繼承了公爵爵位,則他無論是否襲爵,都應該被稱為「Lord」。何況他還是長子,只有一個弟弟,母親生他弟弟后不久就死了,他後來還繼承了他父親的大部分財產,如果父親有爵位,也只會傳給他。因此,看來卡文迪許他爹並非長子,沒能繼承公爵爵位。

卡文迪許11歲時,進入倫敦的一家私立學校學習,18歲那年進入劍橋大學聖彼得學院學習,4年後沒拿學位就離校了,據說是當時貴族子弟的時尚。他爹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經常帶著他參加學會活動。卡文迪許離校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很快也被選為學會院士。但他性格極度孤僻羞澀,雖然備受會員們的尊重,卻很少說話,更不參加辯論。如果有人想請教他,必須裝成是偶然碰上他的樣子。如果卡文迪許覺得那問題有點意思,他就會猶猶豫豫地非常膽怯地囁嚅出一兩句聽不大懂的話,否則就會如同見了鬼一般倉皇遁去。正因為他極度羞怯,因此傳世的只有一幅側面肖像,據說還是某畫家趁他不注意偷畫下來的:





據說卡文迪許穿的就永遠是這套衣服,非常過時,戴的帽子更是過時了一個世紀。有的傳記作者說,他那身打扮,當時人的觀感與今天也差不多,都覺得是出土文物。總之,卡文迪許的著名的怪人形象(eccentric),或許就是好萊塢的「nutty professor」的靈感來源,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典型的科學家的模樣。

在一定意義上,卡文迪許確有代表性,不少大科學家是有點古怪,雖然沒到他那個程度。

例如狄拉克也是一個非常不善於社交的人。他去開會,與另一學者首次見面,寒暄語竟然是:「我有一個方程,你也有一個嗎?」一次,他與海森堡坐船去開會,在輪船上海森堡非常活躍,專門跟年輕漂亮的女士調情跳舞。狄拉克正苦於被迫應酬,卻見海森堡如魚得水,因不解地問:「你為什麼要去跳舞?」海森堡答道:「有好姑娘時,跳舞就是一種賞心樂事啊。」狄拉克苦苦沉思半天,突兀地憋出一個問題來:「但你怎麼可能在事前就知道那些姑娘是好的呢?」(But, Heisenberg, how do you know beforehand that the girls are nice?)後來在熱心友人的撮合下,他和著名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的妹妹結了婚。某次有位不知此事的朋友上他家去,意外地看到從不和女人來往的狄拉克家裡卻突然有了個女人,因不解地望著狄拉克。狄拉克看出了對方的詫異,支吾了半天,才期期艾艾地說:「這是……這是維格納的妹妹。」

這些軼聞當然或有誇張之處,但離真情也不會太遠。據他太太的證詞,狄拉克當時說的是:「請允許我介紹維格納的妹妹,她現在是我太太。」這TMD是個丈夫說的話么?起碼應該倒裝一下才對啊——「請允許我介紹我太太,她就是維格納的妹妹」。哪有把大舅子推在前頭作招牌的?

又如麥克斯韋有時也很古怪。他負責整理卡文迪許研究記錄時,整個被卡文迪許的才思迷住了,尤其是對卡文迪許用自己遭受電擊時感受到的痛楚來計量電流強度的壯舉深感興趣(卡文迪許那個時代尚未發明檢流計,電磁感應是法拉第後來發現的)。一次,一位美國天文學家不遠萬里上門求教,麥克斯韋卻跟人家興緻勃勃地大講特講卡文迪許當年的實驗,說到興起,便把客人拉到水池邊,用他來重複卡文迪許當年的實驗。害得那客人挨了半天電擊,最後卻連提問的機會都沒有。

但這些比起卡文迪許都是小兒科了。老卡之古怪實在是出了格。人狄拉克好歹還結了婚,而且還生了孩子。老卡則至死是個童男子。他的恐女症(gynophobia)可不是老蘆為了逃避惡女糾纏而編造出來的,人家是真正害了嚴重心理疾障。據說他家的女傭都奉有嚴令,不得讓主人看見,更不能與主人狹路相逢,否則便有被解僱的危險。這在今天肯定要接受心理治療,可那個時代哪懂這一套?所以老卡就只能怕人怕一輩子。

不過,人家那一生照樣過得有聲有色,光彩四溢,輝耀後世。對這種人來說,探索就是樂趣,沉浸在自己的智能活動中本身就是最大的快樂。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只要自己能享受發現的無窮愉悅就夠了,至於名聲,who care china?

狄拉克也有這味道。他被通知獲得諾貝爾獎后,跟恩師盧瑟福說,他不想出名,所以不想去領獎。盧瑟福因勸道,你若真是拒絕領獎,那出名就出得更大了,傳媒更不肯放過你,更不讓你清凈了。他這才兩害相權取其輕,被迫去領了獎。

(要去吃飯,過後再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

回復 trunkzhao 2013-6-26 20:14
有意思。不過老蘆似乎有時也跑火車。
回復 light12 2013-6-26 20:59
trunkzhao: 有意思。不過老蘆似乎有時也跑火車。
寫得太多免不了跑火車
回復 trunkzhao 2013-6-26 21:00
light12: 寫得太多免不了跑火車
不嚴謹。
回復 light12 2013-6-26 21:02
trunkzhao: 不嚴謹。
嚴謹的出書了,掏錢就有了
回復 劉小雨 2013-6-26 22:58
挺好玩的一篇
回復 總裁判 2013-6-26 23:48
蘆笛是寫什麼象什麼。
回復 秋收冬藏 2013-6-26 23:55
文長了點,不過還是看了大部分,越往後越逗。
回復 light12 2013-6-27 02:49
劉小雨: 挺好玩的一篇
同意
回復 light12 2013-6-27 02:49
總裁判: 蘆笛是寫什麼象什麼。
就是
回復 light12 2013-6-27 02:49
秋收冬藏: 文長了點,不過還是看了大部分,越往後越逗。
等著還有
回復 Amarantha 2013-6-28 16:37
terrace(d) house在美國不叫town house,美國稱為row house,在大城市中心很多。下面的照片是曼哈頓的row house:
回復 light12 2013-6-28 19:01
Amarantha: terrace(d) house在美國不叫town house,美國稱為row house,在大城市中心很多。下面的照片是曼哈頓的row house:
[img]http://i40.tinypic.com/30ll89t.jpg[/im ...
A townhouse, or town house, is a type of medium-density housing in cities, usually but not necessarily terraced (row housing) or semi-detached. A modern town house is often one with a small footprint on multiple floors. The term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city residence of a member of the nobility, as opposed to their country se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wnhouse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6 17: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