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我的師傅們(一)

作者:light12  於 2012-6-1 23: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6 01 2012 14:32  

作者:蘆笛蘆笛自治區 發貼

小傢伙們在論壇里談洗腦,說得熱鬧,我這才發現,小幫菜時時抱怨老幫菜不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起碼我孩子是這樣吧),其實他們對老幫菜更隔膜。一位年輕網友完全以今日的狀況去擬想昨天,竟然以為毛時代也有什麼業績考核,晉級提升之類,也無法想象、更無法理解為何學歷不是招聘標準之一。所以,看來還是得讓小傢伙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老頭講那過去的事情」。

現代年輕人,除了腦殘的毛左外,對毛時代的朦朧想象,大約就是「血腥,殘暴」,這完全正確,但並未說出毛澤東的統治與其他共黨統治的區別,那就是「反智主義」。此乃毛澤東獨家商標,是由他的個人經歷、智識與性格決定的中國特色。除了柬埔寨以外,從未見於任何其他共黨國家。就是這,而不是凡共黨國家都有的血腥殘暴,給中國人帶來了特殊的額外的苦難。而毛之所以至今為廣大工農深情緬懷,這也正是原因之一。

誠然,國際共運的共同特點,就是猜疑、敵視、迫害乃至屠殺知識分子與文化精英,即使不把他們當成專政對象,也時時處處懷疑腦後有反骨。列寧不但在內戰期間命契卡濫殺知識分子,而且在結束內戰後立即將俄國的文化翹楚驅逐出境(還要他們自己掏錢付路費)。斯大林上台後更是大殺知識分子。流風餘韻傳到中國,「蘇區」的「知識分子」 (小於「知青」,也就是識文斷字的人)也成了「肅反對象」,張國燾本人是北大肄業的,卻將四方面軍的「知識分子」殺的乾乾淨淨。以致許多革命者都假裝不識字,這才僥倖保住一命。這優良傳統傳到了波爾布特手上便發揮到了極致,以致越南攻入柬埔寨后,想找個識字的人當村長鄉長都沒轍。

但毛共與蘇共乃至其他共黨的重大區別,是後者並不搞反智主義。蘇共和其他共黨仇視猜忌知識分子,乃是其信奉的反人類的「階級鬥爭」學說決定的。知識分子因為主張思想自由與學術自由,抗拒洗腦,當然要被他們扣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當成「階級敵人」痛加整肅。但他們並不因此就連知識本身都否定了。相反,列寧的口號是:「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學習學習再學習」 。而斯大林的口號是「革命青年向科學大進軍」;「技術決定一切」,等等。

因此,相較中共而言,蘇共的治國之道還是比較「理性」的。他們的「知識分子政策」,也就是按「階級學說」,將人分「他們和我們」兩類:舊知識分子是靠不住的「他們的知識分子」,頂多只能暫時利用。在此期間,「我們」必須迅速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來取代「他們」。為此,蘇共開展了「文化革命」,在全國為工農掃盲,以俄羅斯文學藝術經典作品惡補之,以提高其文化素質;更在各地開辦大批「速成中學」與技術學院,在首都辦「紅色教授學院」,等等,試圖在短期內培養出「自己的」專業人才。蘇共黨魁都以「大老粗」為恥,都刻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新貴們都時常帶全家去觀看芭蕾舞、歌劇等等,還延請外文教師為子女開小灶。在其回憶錄中,赫魯曉夫多次流露了對青少年時代失學、後來又忙於工作無法求學的遺憾。而斯大林之所以從未考慮過以他為接班人,也是因為嫌他沒文化。反過來,馬林科夫為了爭奪接班人的大位,博取斯大林青睞,不惜將自己的辦公室改成圖書館,裝出一副「學者」的樣子來。

這與毛共完全是兩回事。奇怪的是,毛澤東與斯大林的經歷極為相似:從小就受富家子弟欺負,長大混跡革命隊伍后,仍被「知識分子」鄙視(斯大林和毛一樣,都是被海龜鄙視的土鱉,但俄國的海龜如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還真是知識分子,而中國的海龜如王明博古等人則是知青),因此兩人都為進攻性自卑情結所苦,都埋下了對知識分子深重的嫉恨與復仇心結,上台後便大規模向全社會報復。

但斯大林也就到此為止,並不反過來認為鄙視他的知識分子們毫無知識,更未把嫉恨擴大延伸到知識本身上去,而毛「全心全意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的「民粹主義」則空前絕後,他不但在道德上聖化工農,將農民的臟手與腳上的牛屎畫成聖像上的光環,把原始農業勞動當成凈化靈魂的宗教儀式,還要在智識層面拔高工農,硬要他們把說得比知識分子還有學問,更聰明能幹,鼓吹「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不但反覆發動「技術革新與技術革命的群眾運動」,甚至下令「工農兵佔領上層建築意識形態舞台」。他從道德上否定知識分子還不夠,還要硬說「所謂知識分子,其實是比較沒有知識的人」,甚至株連到一切書本知識上去,提倡什麼「實踐出真知」,到後期更是認為「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成了所謂「臭老九」,排名僅次於「地富反壞右資叛特」。元朝雖有「九儒十丐」之說,但那其實是誇張而非實情。即使是蒙古人,也不曾徹底毀滅文明,其治下文化還相當發達,郭守敬、關漢卿、施耐庵、羅貫中就是其代表。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人類歷史上還從未見過毛澤東這種以狂熱醜詆毀滅一切文明積累為其歷史使命的痞子皇帝,真真是超過秦始皇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一億倍。

這才是毛當國給中國帶來史無前例的災難的根本根源。中蘇兩共都邪惡,但中共更在邪惡之外加上了摧毀力更強大的純凈的愚蠢。蘇聯也搞「大躍進」,但人家花了十年功夫,就把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國防工業體系。而中國的大躍進則是「以鋼為綱」,全民砸鍋賣鐵拆房子建「小土群」(爐溫連鋼鐵的熔點都達不到的所謂「土高爐」,亦即西方所稱的backyard furnaces 構成的集群),下圖所示就是典型的「小土群」:






全民鍊鋼再加上「農業大躍進」,也就是「深耕一米,每畝萬斤肥」,「密植」外加「車子化」、「滾珠軸承化」(那陣子還專門拍了部電影《鋼珠飛車》)、「超聲波」等諸多名堂,結果就是三年大飢荒,工農業徹底崩潰,全國財政破產,其後果並不亞於一場核大戰,只是沒有核污染罷了。世界歷史上還從未見過這種反智主義引出來的災難。蘇聯當然也有大飢荒,而且不止一次,但那是出於邪惡的謀殺,不是愚蠢造成的災難。

大躍進時,我還在上小學五年級。進工廠,已經是十多年後了,不過反智主義仍然是基本國策。我從學工干起。那陣的學工,第一年15元月薪,第二年18元,第三年是21元,三年滿後轉正,轉為一級工,31.5元的月薪(因地區、廠的級別以及工種而不同,若是重工,又是省屬工廠,則似乎是33元),次年轉為二級工,36元月薪(重工好像是38元)。無論是轉正還是晉級,都是自動的,人人有份,並不需要評議選拔。但漲到二級工后便停留不動。從1958年參加工作的老工人到我等,統統是二級工。

正因為此,那陣子工人連做夢都盼加工資,當時無論中央開什麼會,都必有謠言流傳,不是「十大開過就要加工資了」,就是「四屆人大開過就要加工資了」。我聽到后總是嗤之以鼻,知道那完全是一廂情願說夢話。但不盼也不行哪,生活真是水深火熱。那陣子的一包香煙3毛8。我一個月的工資,買十條煙都不夠。一個上海表是120元,而一部最便宜的自行車也要180元。當然,比起其他人來,尤其是比還在農村的知青們來,我過的是貴族的日子了。多年後說起往事,還引起過老肚子(亦即小鍾他杜爺爺)因嫉妒我的貴族生涯而產生的極大義憤。其實別說是他了,就連如今美國名牌大學的非文人教授,當年也是穿著黑棉襖,腰上系根草繩,蹲在大炕上,捲起緬襠褲來,往大腿上吐口吐沫,把自種煙葉在大腿上捲成煙捲,點燃了「格支格支」地吸得美滋滋的。只是那老東西沒文化,未必知道或記得魯迅的《肥皂》里四銘想象的為孝女洗澡的「格支格支」聲。

直到1978年還是1979年,亦即英明領袖華主席一舉粉碎四人幫后一兩年,被凍結了20年的工資才首次解凍。那陣我已經上大學去了,我上大學是帶薪(5年以上工齡即可帶薪),還保留著工職,因此理論上也有加薪資格。我特地回去看了一下,還參加了一次車間大會。但見會場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往日要好的窮哥們一個個如同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見我來參加會議,個個臉色鐵青,以猜忌和仇恨的目光,冷冷地看著我這突然冒出來的競爭者。

我不想跟窮哥們動刀子,再說自己去上學還想加薪,也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就知趣而退。但我太太的情況完全不同。她的工齡比我還長一年,人非常老實純善,從不會為自己爭什麼。中國哲學就是「馬慫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領導知道,不給她晉級,她也不會去吵鬧,於是第一榜公布的加薪名單上就沒有她的名。可惜他們忘記了她現在已經是蘆太了,而蘆某可不是讓人隨便騎在頭上的大善人。

於是我就去找他們車間主任與黨支部書記,開門見山地說,我們並不是那種自私自利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而是非常自覺、通情達理的無產階級戰士。這次加工資,我本人因為已經脫離了生產崗位,所以自覺放棄,但我太太多年來在廠里出大力,流大汗,為廠子苦出了一身病,還一天事假病假都沒請過,可這次第一榜上卻竟然沒有她的名。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如果這只是上級領導對她的考驗,看看她的覺悟有多高,那我們可以接受,但若是到後來真沒有她的份,那我將絕對無法容忍,到時我蘆某人認得二位,我的拳頭可認不得二位。

這話是我笑嘻嘻地跟那對狗男女說的,他們也不好翻臉,但明顯受到了震懾。於是第二榜上就有了她的名字,第三榜也沒落下。她提了一級,工資比我多了幾塊錢(是多少我忘了)。這還算是順利的,第一沒有送禮,第二沒有托關係,虛聲恫喝一番也就見效了。那陣子官僚集團還沒完善控制鎮壓工人的全套軟硬體,因此「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叢林哲學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效的。要擱這會兒,我可能立即就被保安抓起來扭送公安局了吧。

這就是我所經歷過的晉級加薪,哪來什麼業績考核?學歷就更不是標準了。相反,我碩士生畢業后,才發現「學歷越高越倒霉」。我去上學期間,當年本科同學們都給提為講師(或相當級別)了,我畢業后卻還得從助教干起。若不是去大吵大鬧一番,學校也不會在次年將我提為講師。那晉級也跟我當年在工廠見識過的晉級沒什麼區別,毫無什麼業績考核。那陣大學里並未普遍開展科研,教師也就是教書匠,並不做研究,根本沒有什麼論文。要考核,怎麼個考核法?大家都講課,又不是中學,還有個升學率作硬指標,誰能說誰講的更好?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4: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