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大船何日過三峽?(四)(五)(六)

作者:light12  於 2011-12-30 12: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時間: 11 26 2011 09:25  
作者:金嗩吶蘆笛自治區 發貼

大船何日過三峽?(四)


金嗩吶


退一步說,即使人類沒有利他基因和抑制、下調自私基因的機制存在,人類也不一定就資源耗盡、移民外星球,因為人和動物不同,不僅有本能,還有主觀意識和社會性,還可以建立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來約束自己的自私行為,通過後天教育抑制自己的本能。繁殖後代是人類和動物的本能,可兩者之間在這方面表現完全不同。所有動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控制種群的數量只有靠環境、資源和天敵。而人類可以有組織地(如中國)或自覺地(如西方國家)控制繁殖,其社會性和主觀意識在發揮作用。人性與動物性不一樣:動物性是先天的,而人性里有相當部分是後天的,是在社會發展中人類行為進化的結果。比如母愛,是人與動物都有的,而博愛,比如橫跨大洋去非洲領養戰爭孤兒的行為,只有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

隨著人類的進化,「自私」的含義和表現形式都會發生改變。比如說,亂砍亂伐無疑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但這是一種短視的、低級的、愚蠢的自私;保護森林植被其實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無非是一種長遠的、高級的、智慧的自私。前者是為了當年能過上好日子,後者是為了一輩子都過好日子。竭澤而漁是自私,放長線釣大魚、養肥了再殺也是一種自私。誰都知道日本人儘管有很多優點,但是個狹隘和自私的民族,這點恐怕沒什麼爭議。但人家環境保護做的非常好,這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就是為了讓自己、家人和大和民族都過上好日子。相反,國內有些農村的河流、水塘污染完全是村民自己乾的,至少是積極參與的,而且這些人並不搬走,自己和後代還要居住在村子里,而且也沒有窮到不污染環境搞開發就活不下去的程度,所以這種自私,都有愚昧的成分在裡面。

同樣,專制制度和民主制度都是自私的產物。就拿最近的利比亞卡扎菲來說吧,獨裁者為了自己和家族享受權力和富貴而頑抗到底,當然是霍金所說的「基因中攜帶『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在作怪;民主國家政權幾年就交班我看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為的是自己免遭像卡扎菲那樣被「軍刀爆捅菊花」(右憤語,很黃很暴力)、子女被追殺的危險。土財主把遺產留給子女是自私,國外大富豪捐出遺產雖然是慈善行為,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自私的成分:過多的財富不利於子女的成長。我記得某大富豪(巴菲特還是洛克菲勒?記不清了)說過:我無權剝奪子女享受奮鬥過程的幸福。甚至還有的是為了自己來生的幸福,因為基督教有這樣的說法:富人死後進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難。這麼看中國首善陳游標是基督教徒恐怕也不是巧合,追求現世報和來世報本質上都是自私的行為。

我相信,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文明的演進,「自私」會逐漸向著更長遠、更高級、更智慧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問題是歷史的發展能不能預測的問題。這裡面實際上包含兩個子問題:1、歷史發展的方向能不能預測?2、歷史發展的過程能不能預測?

我認為這兩個問題都「測不準」。比如說,你無法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準確預測200年以後的事情,以及這200年期間會發生什麼。但是,我認為預測的準確度與距離現在的時間和社會狀態有關:離現在越近、社會越接近穩定狀態,預測結果就越準確;反之,離現在越遠、社會處於混沌狀態,得出的結論就越不靠譜。

比如說,明天不會爆發世界大戰大概誰都不會有異議;明年不會爆發世界大戰可能就會有人說話了:最近中共著名戰略家張召忠將軍就表示,中國為保衛伊朗不惜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估計那時候那艘瓦良格航母就會派上用場(見
http://***/data/thread/1011/2734/12/44/2_1.html )。要知道,美國明年打伊朗的可能性可不是沒有啊!再往遠里說,如果有人預言百年內不會發生世界大戰,恐怕就會被視為搞笑活動。

至於說社會的狀態,就得用上混沌理論里的「蝴蝶效應」了。在「混沌」狀態下,也只有在「混沌」狀態下,蝴蝶扇動翅膀才可能引起風暴。在一個穩定系統中,就是鐵扇公主使出渾身解數也不過弄出點茶杯風波來。

當年因為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薩拉熱窩的大街暗殺了奧匈帝國王儲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不過是因為歐洲處於「一觸即發」的混沌狀態。二戰後和平時期西方的首相、總統死於意外的也有不少,其中也有被暗殺的,通常都是一場隆重的葬禮過後,「歌照唱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不會對國家和世界局勢產生什麼影響,甚至連政策都不會有什麼變化。奧巴馬死了美國會怎樣,大概誰都可以預測個差不多。佔領華爾街運動不可謂不轟轟烈烈、扎紮實實,但對美國的制度框架不會構成任何衝擊。而專制國家或半專制國家都處於「混沌狀態」,你根本無法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預測這些國家會發生什麼,預測不到它的將來。比如說,金正日明天會玩點什麼花樣,金正日死了以後朝鮮會怎樣,誰也猜不出來,即使猜對了也是蒙的。毛主席嫡孫毛新宇少將最近發表雷人言論,說毛主席發動文革是為了粉碎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人家原話是這麼說的(見
http://www.mal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63721&highlight= ):

「正是由於毛主席的周密準備和精心部署,才使得林彪反革命集團發動武裝暴動,亂中奪權的罪惡陰謀破產,並最終粉碎了林彪這個反革命集團。遺憾的是,毛主席英年早逝,未能在有生之年揭露並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但華國鋒主席接過了這個歷史接力棒,在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妄圖在主席逝世后趁亂奪權的關鍵時刻,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

網上的磚頭鋪天蓋地,我認為網友的冷嘲熱諷沒什麼道理。因為毛主席想幹什麼誰也無法預測,文革本身就是個混沌狀態,毛主席又是個混人(文雅點的說法就是「不按規矩出牌」),「我爺爺一舉粉碎我奶奶反黨集團」的結果完全有可能出現。毛為什麼發動文革,是左右派黨史專家們到22世紀也研究不出結果的難題。至於毛新宇 「毛主席英年早逝」的措辭,談不上有什麼不妥,網友們的揶揄嘲諷只能暴露出無知和淺薄。因為這裡有個「語境」問題:任何經歷過文革的老傢伙都知道,文革的重要醫學研究成果之一就是「毛主席可以活到150歲」(見
http://blog.39.net/t5ty5/a_10433086.html ),對一個預期壽命為150歲的人來說,活八十多歲被形容為「英年早逝」恐怕不過分吧?若按照「萬壽無疆」來計算,那就得說嬰幼兒夭折了。


綜上所述,唐德剛對民主轉型的時間預測,大可不必認真,不如看成作者對民主轉型的一種期盼。

【未完待續】

(休息幾天,再說後面3-6條)

時間: 12 08 2011 12:00  
作者:金嗩吶蘆笛自治區 發貼

大船何日過三峽?(五)


金嗩吶


第三,對於轉型后的中國,唐德剛認為「一轉百轉」。我同意唐德剛的這個觀點。當然,前提是「一轉百轉」不等於「一轉全轉」。我以前的系列文章里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就是中國能改的都已經改完了,今後看中國有無實質的進步,主要還是看政治框架有沒有改變。只要吳邦國(不知怎地,吳委員長的尊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水滸》中的「鼓上蚤時遷」,或是游本昌主演的濟公)代表中央發出的「五不宣言」的立場不變,中國就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改革、改良可言。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民主的框架,就沒有民主的一切。

唐德剛「一轉百轉」說的比較含糊:「政治社會的轉型,是一轉百轉的——各項相關事務和制度的轉型,例如日常家庭生活、婚喪制度、財產制度……」我理解他的意思一方面是政治制度的轉型需要有其他制度和觀念的轉變做基礎,另一方面,制度轉型也可以帶動引起其他相關制度的轉變,即「一轉帶百轉」、「百轉促一轉」。比如說唐德剛談到的財產制度,一個實行現代民主制度的國家,肯定要搞財產私有制,中國雖然在改革開放后也多少搞了些,但畢竟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還是公有,這也是毛左和權貴集團絕不退讓的底線。前兩年上演的建國大業(還是建黨偉業?記不清了),裡面偉大領袖發動農民運動時一口一個「耕者有其田」,當時我就奇怪,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後來一想覺得也對,古文意思模糊,這「耕者有其田」也可以是「耕者有其田可種」的意思,不一定是「擁有」、「所有」的意思。

至於婚喪制度轉型不知老唐說的是什麼,是不是指今後不再搞「乾屍崇拜」?或者是蕩平八寶山高幹公墓?中國大陸的婚喪制度與其他的民主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台灣有什麼不同,我還真想不出來。

必須說明的是,「民主轉型是關鍵、是主要矛盾」沒錯,但絕不意味著「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民主制度是綱,其餘都是目,綱舉目張」。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同樣是民主國家,「日常家庭生活、婚喪制度、財產制度」存在著千差萬別,民主國家中的窮國、弱國、爛國照樣存在。比如像貪污腐敗問題,民眾可以通過選票把腐敗的政府選下去,清廉的政府選上來,再讓獨立的司法把貪官抓起來。像台灣就是這樣,把貪污的阿扁抓起來,不粘鍋馬英九選上去,這也是馬英九最值得驕傲的地方。這次台灣大選小馬哥還藉此敲打蔡英文:「綠營貪污,人民會忘記嗎?」。但可惜並不是所有的民主國家都是這樣,存在貪污腐敗問題的民主國家有的是,甚至在民主早期,還有可能出現「誰不腐敗誰下台(或上不了台)」的情況,現在中國農村普選就遇到類似的問題。毛左們經常舉印度、菲律賓等民主國家的例子,這一點人家並沒有說錯。據從印度回來的人說,印度大貪未必有,但基層公務員的貪腐問題卻非常常見,辦什麼事兒都要灑點「毛毛雨」,否則就拖起來沒完沒了。

說到這兒想跟各位討論個問題。這事兒我想了很久,一直縈繞在頭腦中遲遲找不到答案,這就是什麼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民主制度與文化、經濟孰先孰后,彼此之間有沒有什麼因果關係。這也就是人們通常爭論的「制度決定論」、「文化決定論」和「經濟決定論」。這和「環境創造人還是人創造環境」、「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差不多是同一性質的問題。

在討論問題之前先得把文化和制度定義一下。這裡所說的「文化」我想應該是指價值觀念、思維和行為模式、道德標準、宗教信仰、政治立場等。而「制度」是指現代民主政治制度,具體說就是我前邊說的那幾條:多黨制、兩院制、三權分立、軍隊國家化、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私有制等。這裡所說的「決定論」,我理解應該是「孰先孰后」、「誰決定誰」的意思。

一、文化決定論:文化決定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決定了這個民族所處社會(國家)基本制度的狀態。這跟「素質決定論」、「國情決定論」有些意思上的重疊。由此推理,要改變制度並且保證制度的有效執行、修正完善,必須首先從改變文化開始,文化是制度的土壤。要改變制度必須也唯有從改變文化開始,也唯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良、改變、顛覆或者拋棄原有的制度並且杜絕舊制度復辟的可能。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基礎就「霸王硬上弓」式的民主,要麼根本弄不成,即使弄成了也運轉不好,「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還會陷入無休止的動亂之中,這樣的話還不如湊合著搞專制。

有人把一個民族的文化模式比喻成一個民族的「基因」,只要不發生「基因突變」, 它就能決定歷史沿著既定的價值認同方向作永久的慣性運動。例如,西方的中世紀沿續上千年之久,其間也曾有過大起大落的變化,但由於人們的基督教價值認同系統及其社會文化價值目標一成不變,所以社會的性質不過是循環綿延而已。只是到了近代,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基督教的價值認同系統讓位於啟蒙的社會文化價值目標時,西方的歷史才步入工業文明。

文化決定論有大量的事實支持。伊斯蘭文化對民主制度和共產極權制度就有著天然的免疫力。20世紀無論是國際共運還是民主浪潮,都沒有在伊斯蘭教國家取得成功的例子,稱得上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進入21世紀后美國和西方國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個伊斯蘭教國家搞「霸王硬上弓」,至今還沒有瞧出好來。美國撤軍以後會怎麼樣?民主政權是崩潰還是能繼續延續下去,真還很難說。相反,基督教國家除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外,大部分都是民主國家。我在《中華文明「行」在哪裡?》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觀念與現代民主憲政理念之間具有不兼容性。台灣和民國的新儒家,就是千方百計找出儒家思想和民主憲政思想的重疊部分來,如「民貴君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以便民主憲政能在中國平穩著陸。

因為制度必須由人來操作,並不是說有個合理的政治制度,就可以保證這種制度能夠順利地貫徹執行,合理的民主政治框架確定之後,人的素質(如有無契約精神和權利意識)就是決定能否正常運轉的因素。像同時「劇變」蘇聯和東歐,現在實行的社會制度雖然差不多,但蘇聯的現狀不如東歐,選舉充斥舞弊,「(選民)須投票給執政黨,否則前程有損」 「(大學生)如果拒絕支持執政黨,或給踢出校。」(見
http://news.stnn.cc/guoji/201112/t20111205_1675502.html ),還玩什麼普京和梅傑耶夫二人轉這類小把戲。而且貪污腐敗也遠比東歐各國嚴重。共運專家金雁(秦暉的夫人)認為,一個國家能避免腐敗主要有4個原因——反對派、宗教、新聞監督、高薪養廉(我認為少說了一條「司法獨立」)。和東歐各國比較,她認為上面四個遏制腐敗利器中俄羅斯缺的就是宗教。下面是她的一段原話:

「東歐人說,在物質化的社會中,宗教對人的精神支撐是最後的一塊沃土。宗教無論在極權社會還是在經濟大潮中都能體現著一種對彼岸世界的追求,體現著一種反對物質化和功利化的價值目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有一些人從事拯救靈魂、拯救道德的『內在追求』。而宗教無論在極權社會還是在經濟大潮中都能體現著一種對彼岸世界的追求,體現著一種反對物質化和功利化的價值目標。」「東歐各國內部本來就積蓄著長期的民主化衝動,有公民社會的暗流,也有教會的作用,所以東歐與俄羅斯不同的是沒有出現『意識形態空白』問題,思想轉換與過渡基本沒有落差。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宗教的反腐敗、平衡、心理醫治、疏導、誠信、慈善作用十分明顯。」

我覺得她說的極有道理,東歐的革命遠不像蘇聯、中國那麼徹底,既沒有像列寧說的「打他個靈魂出竅」,也沒有做到文革中常說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公共知識分子始終存在、宗教也始終存在,民間團體並沒有完全被摧毀。蘇聯時期波蘭的統一工人黨甚至允許教徒入黨的,波軍總政治部甚至有副部長級中將神父職務。而蘇聯革命比較徹底,在蘇聯存在的70餘年問,宗教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神職人員被剝奪了公民權,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物,甚至被流放、鎮壓;教徒不能成為蘇維埃人民代表,在政治上無法享受平等待遇;政府印發了大量的書籍、報刊、小冊子,向人民宣傳「宗教歷來起著反動的作用」,「宗教過去和現在都是進步和科學的敵人,是社會機體的病態反應,是社會罪惡,是社會的破壞因素」等等。

僅以東正教教堂為例,1914年全國共有各種規模的東正教教堂7.7767萬座,到1986年僅存6794座。況且,俄國東正教本身也多少有點邪性(我這麼認為,網友中有熟悉或信仰東正教的可反駁),在社會中能夠發揮多少正面作用還很難說。相比較而言,中國不僅有破壞、迫害,如文革中「住在北京西什庫的教友和修女們被逼著燒聖經神像,不從就用皮帶抽,修女們哭著親吻聖經投入火中。」(馮小剛語),西藏喇嘛掛著黑牌,上書「什麼佛經,都是狗屁」;而更厲害的是「改造」,不能不說是毛主席的獨創、首創。這種改造包括來自官方的改造,也有人民群眾自發的改造行為。

像這次紀念建黨90周年舉辦的「五大宗教唱紅歌」活動(見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6/25/7248897_0.shtml ),就是官方的傑作,居然把「十三不沾」的和尚、尼姑、道士、阿訇、牧師都捏合到一起高唱「頌主歌」,心潮澎湃地謝主隆恩,讓人感到冥冥之中在上帝、真主、佛祖上面還有個黨媽媽存在。看看五大宗教合唱團那氣勢,歌聲之嘹亮、感情之真摯、態度之虔誠,絕對不是什麼西方教堂的唱詩班能比的,堪稱人類宗教史上的奇迹。

官方的改造還算是好的,還有些是民間自發的改造,其中最邪乎的就是拜女基督的「東方閃電教」,這讓人想起當年洪秀全當年吸取部分基督教的教義,創立拜上帝會,自稱上帝之子,排行老二,稱呼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以《規時良言》進行佈道,最後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所以這麼看,中國人沒有宗教情懷、什麼也不信也未必是壞事。

【未完待續】

時間: 12 09 2011 00:06  

作者:金嗩吶蘆笛自治區 發貼


大船何日過三峽?(六)


金嗩吶


二、經濟決定論:經濟決定論基本上是馬克思的觀點,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另一種表述。持這種主張的人認為,民主政治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發展將帶來文化水平的提高、中產階級隊伍的出現。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體系越來越複雜,國家對經濟領域的控制越來越困難,對經濟的控制也會逐漸放鬆,會催生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公民的合作與妥協精神逐漸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契約精神也會隨之逐漸形成(老蘆認為這兩者是實現民主轉型的必要條件,我覺得應該把順序調換一下,契約精神比權利意識更重要),進一步孕育和催生了個性解放的文化理念以及憲政理念、憲政制度。

近現代大腕裡面,我認為說得最明確、最具體的是李普塞特的「門檻理論」和亨廷頓「政治過渡帶」概念。

李普塞特的「門檻」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在進入某個「門檻」(人均GDP)之前與民主化關聯度較低,進入該門檻后則為民主化時期,此後遠離這個門檻則是民主化鞏固時期。這種關係也被以後大量的研究所證實。在1989年,世界銀行根據把人均收入在6,010美元(西班牙)到21,330美元(瑞士)之間的24個國家歸為「高收入」國家。其中只有3個石油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新加坡外是非民主國家,其餘的21個高收入國家都是民主的國家。在另一個極端,世界銀行把42個人均國民收入從130美元(衣索比亞)到450美元(賴比瑞亞)歸為「貧窮」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只有兩個國家(印度和斯里蘭卡)有過廣泛的民主經歷。在53個「中等收入」國家中,包括從塞內加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520美元)到阿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5,810美元),只有23個民主國家,25個是非民主國家,而且,在1989年,有5個國家可以歸人從非民主到民主過渡的國家。

至於老李的民主鞏固期的說法,我認為也經得住事實的檢驗。從現有民主國家的狀況來看,一旦在富裕國家實現了民主,便「風蕭蕭易易水寒,專制一去兮不復還」,不管再怎麼出現暴動騷亂,誕生何等搶班奪權的天才,都不會再出現專制復辟的情況。而窮國即使實現民主也不大靠得住,比如我在《阿三》系列里提到的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一例:巴基斯坦建國幾十年來,一直在專制——民主之間反覆震蕩,文官政府和軍人政權輪流更替執政。實行幾年民主后,貪污腐敗猖獗,社會矛盾重重,國家發展停滯;而這些問題必須靠軍事政變產生的強力獨裁者整肅;幾年後獨裁者再腐敗,民眾開始「要民主要麵包要自由」,獨裁者再還政於民,文官政府重新組閣。

亨廷頓說的更清楚、更具體,他提出了人均GDP「政治過渡帶」的概念:即經濟發展水平處於 「過渡帶」的國家最有可能向民主轉型。他有個統計數字,19世紀和20世紀初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國家的人均GDP在300一500美元之間,第二次民主化浪潮國家人均GDP提高到500一1000美元,捲入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國家有一半在197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一3000美元之間,1976年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非民主國家,有四分之三到1989年已經實現了民主轉型。「正如我們所知,在民主的水平與經濟發展的水平之間存在著極高的相關性。把產油國作為特例放在一邊,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除新加坡外,都是民主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最窮的國家,除印度和其他一兩個特例外,都不是民主國家。處於經濟發展中間層次的國家有些是民主國家,有些不是民主國家。」「簡而言之,如果一個社會科學家在70年代中期要預期民主化的前景,他只需簡單地數出處於1000一3000美元轉變帶的非民主國家即可。」

我認為還有一個弔詭的地方是,一旦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李普塞特的「門檻」和亨廷頓的「政治過渡帶」,不管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停滯或倒退,都可能會成為發生民主轉型的契機。經濟發展良好,不正是實行民主轉型的大好機會嗎?經濟出現停滯或倒退,往往要歸罪於「體制問題」,更需要通過改變制度框架來解決矛盾,掃除經濟發展的障礙。

其實亨廷頓所說的中東產油國和新加坡的特例也好理解。那些中東產油國的經濟不是靠國民的努力發展起來的,而是天上掉餡餅砸出來的。記得疆獨分子常說他們對中央政府和內地人民的無私援助並不領情,甚至他們也承認自己懶,但人家說穆斯林自有真主的眷顧,信仰伊斯蘭教的地方腳下就有石油。這話雖然說得絕對了點,但大致不錯。這樣看那些中東產油國沒有實現民主轉型的原因也好理解:一是宗教抵抗,二是他們的經濟發展和那些工業國家不同,財富來源極為簡單,就是賣油收賬,所以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帶來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那些「日常家庭生活、婚喪制度、財產制度…」以及人的觀念意識的相應改變。

至於新加坡,我覺得這麼個跟海淀區大小差不多的城市國家有它的特殊性,其中包括李光耀的個人因素和國家的歷史背景(等於是被馬來西亞甩包袱給踢了出來)。再者,新加坡的「專制」和其他國家也不一樣。司馬南之類的毛左動輒舉新加坡的例子,其實他根本沒弄清楚新加坡的專制和一黨專制的區別。當今世界上存在著三種基本政治制度:盛行於歐美澳及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在前蘇聯東歐、今日中國、朝鮮、越南和古巴存在的社會主義制度(其實再細分的話還可分為「科學社會主義」和「特色社會主義」),以及經常可以在發展中國家看到的權威主義制度。

雖然同是「威權主義」,新加坡與台灣、韓國當年的威權主義統治還不一樣,人家實行的是「多黨並存、一黨獨大」的「軟威權主義」,這種「軟威權主義」與「權威主義」相比被認為具有合法性強、參政化水平高、制度化水平高、執政效率高和人民滿意度高等特徵,因此具備了很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李家父子通過控制選舉委員會、高等法院、傳媒與國家財政撥款機構,來影響選民投票的方向,讓其他反對黨成不了氣候,這跟中國根部不允許建黨結社不是一個概念(具體可見蕭功秦:
http://q.ifeng.com/group/article/76568.html )。再者,不得不承認,人家李家父子確實有一套,內政外交處理的都不錯,有旁邊那些東南亞爛國家可以做對照。


三、制度決定論:制度決定論認為順序應該相反,是以往延續至今的制度或者外來的制度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經濟的落後,要改變文化和經濟必須從從改變國家的政治制度發軔。不建立一個民主制度,一切問題都沒解,篡改一句毛主席語錄就是:「沒有一張人民的選票,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在專制政治制度下的文化是太監文化、痞子文化,實行的是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培養的只會是奴才、白痴和痞子,滿眼望去,儘是顢頇愚昧之徒當道。種下的龍種,可能會因為發育不良而收穫跳蚤;但種下跳蚤,再怎麼澆水施肥也絕不會收穫龍種。而且,沒有合理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再怎麼發展也是畸形怪胎,也成不了世界銀行說的那種「符合窮人利益的增長」。而政治制度決定教育制度,現行的教育制度,培養不出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相反,民主國家也培養不出愛黨愛領袖的憤青和奴才。

制度決定論不僅從邏輯上講得通,也有鮮活的例子擺著:遠有日本,近有不丹,前者是外力作用,後者是內因主導,跟經濟水平和文化都沒什麼關係,真正轉型完成運轉起來,也沒什麼大問題。


「誰決定誰」的問題我反覆想過,因智力和學識所限,最後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悖論。雖然經濟、文化和制度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但並不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尤其不能證明是一因一果關係。這有點像高血脂與糖尿病:血脂增高可以產生脂毒性,損害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或減弱胰島素降低血糖作用,從而引起糖尿病;另一方面,糖尿病人胰島素分泌減少,而胰島素又有血脂調節的作用,所以糖尿病又會引起血脂升高。從發生順序看什麼都有,有些是先患糖尿病後有血脂升高,還有些是先有血脂升高再患糖尿病,這在醫學界爭論多年也沒有結論,最後一句「互為因果」算是結案。

當然,回答「誰決定誰」這個問題最討巧的還是這種說法:制度與經濟文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兩者對立統一、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相互制約、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或者乾脆活學活用中醫理論:兩者相生相剋、互根互用、互為表裡。再具體說還可以用中醫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來比喻:「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血」之所以不停地運行周流全身,有賴於「氣」為它的動力;但「氣」又必須依賴於營血才能發揮作用,營養組織器官而產生機能正常活動。而正常的機能活動,又推動了「血」的運行。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上述中醫的氣血理論,只要把分別「氣」和「血」替換成「制度」和「文化經濟」就可以了。

不過話雖然這麼說,我還是傾向文化決定論、經濟決定論的說法,理由嗎,歇幾天再說吧。

【未完待續】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木子行 2011-12-30 12:35
寫的很有特色
回復 light12 2011-12-30 12:39
木子行: 寫的很有特色
同意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4 06: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