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10月9日,毛致電劉、陳並告葉、項:「無論國民黨何部向我進攻,必須堅決消滅之。只有消滅此等反共部隊,才有進攻日寇之可能。國民黨任何無理責難都不要理他。陳(毅)部大勝,振我士氣,寒彼賊膽,惟韓德勤尚有實力,我軍須集結力量沉著作戰。黃克誠部南下增援完全是正當的。」[59] 中共不抗日,還要打擊抗戰國軍,以「寒彼賊膽」,摧垮他們的士氣。
10月12日,毛與朱德、王稼祥致電周恩來,告以葉(挺)項(英)屢電主張大舉進攻韓德勤、李品仙,並要求將黃克誠、羅炳輝諸部改歸其統一指揮。韓德勤一個師進攻陳毅,我反攻勝利,俘獲千餘,請周要求蔣介石、何應欽制止韓之進攻,否則八路軍不能坐視。同日致電葉挺、項英、劉少奇、陳毅和黃克誠,指出:蔣介石在英美策動下,可能加入英美戰線,整個南方有變為黑暗世界之可能,但因蔣是站在反日立場上,中共不能在南方國民黨地區進行任何游擊戰爭,因此新四軍軍部應乘此時迅速渡江,以皖東為根據地,絕對不要再遲延。皖南戰鬥部隊,亦應以一部北移,留一部堅持游擊戰爭。韓德勤大敗乞和,顯系緩兵待援。此時黃克誠應以增援陳毅為由,派部進至東台與陳會合,以主力佔領興化以東之廣大地區,迫韓放棄反我方針,承認我之抗日根據地。同日兩次電告陳毅,強調對所獲俘虜只釋放少數壞分子,其餘一概補充自己,加以訓練,增強部隊戰鬥力。最重要俘虜官酌留數人不放,以為他日韓德勤向我進攻之人證。注意收集韓反共證據,特別是蔣介石的反共命令文件。[60]
這幾通電報最能顯示毛之厚黑:1)「韓德勤大敗乞和」,毛還要周恩來去要求蔣介石「制止韓之進攻」,而「黃克誠應以增援陳毅為由,派部進至東台與陳會合,以主力佔領興化以東之廣大地區」;2)中國加入英美戰線,不是國家免於滅亡的福音,而是「整個南方有變為黑暗世界之可能」;3)將「最重要俘虜官酌留數人不放,以為他日韓德勤向我進攻之人證」——為日後再度進攻韓德勤預先製造「自衛證據」;4)毛的內戰武功已臻化境,飛花彈葉亦能傷人。蔣介石試圖限制共軍在國軍後方搗亂破壞的命令文件的唯一作用,便是變成掩蓋共軍主動發起內戰的煙幕彈。
10月18日,陳毅致電葉挺,再度通過他向蔣介石告狀,聲稱:「職部但求生存抗日,毫無他望,對於韓氏出此親痛仇快行為,實深遺憾。惟有懇請轉呈上峰,速令韓氏停止進攻,和平解決,以利抗日。」[61]
共軍在黃橋戰役中消滅了韓部一萬一千餘人,劉少奇尚意猶未盡,必欲徹底消滅韓軍而後快。11月4日,他向中共中央提議「迅速消滅韓德勤,統一蘇北與皖東於我手中」。10日,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決心以八路軍第五縱隊一部鉗制霍守義部,「主力即進攻寶應、射陽鎮以北之曹甸、車橋、平橋一帶韓部據點,控制淮安、寶應段之運河,得手后相機南攻興化、沙河,徹底解決韓部。」次日,他第三次請戰,建議「首先消滅韓德勤,鞏固蘇北,確保津浦路以東地區,集中全力在皖東決戰後再相機向西大發展」。毛憚於輿論譴責,決定暫等風頭緩一緩,遂與朱、王覆電:「目前即刻動手打韓德勤、霍守義、何柱國,在政治上極端不利,尚須忍耐。」[62]
11月18日,劉少奇、陳毅、賴傳珠致電中共中央並黃克誠、彭雪楓、張雲逸,第四次請戰:「現各方均來電,要求先打韓,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以便將來能集中力量對付西麵湯(恩伯)李(品仙)之進攻。」並提出相機解決韓德勤等的四個方案。[63]
中央終於同意了,於19日致電劉、陳、黃並轉葉、項:「只要軍隊能打是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的。黃橋戰役就是證明。八路軍第五縱隊主力須位置於韓(德勤)霍(守義)兩軍之間,隔斷其聯絡,能辦到這一點,霍師態度就會好轉,韓德勤也會就範。為達此目的,你們應該準備一個局部戰鬥,即是用第五縱隊突然攻佔鳳谷村、車橋兩點,再行攻佔平橋、陽念、安豐等地區,打通皖東、蘇北聯繫。五日內準備完畢,待命攻擊。」[64]
21日,毛致電周恩來、李克農、項英、劉少奇、彭德懷:「只要蔣介石未與日本妥協,大舉剿共是不可能的,他的一切做法都是嚇我讓步。除嚇之外,還有一個法寶即封鎖,此外再無其他可靠辦法。我除在文章上表示和緩及皖南作一點小小的讓步之外其它是寸土不讓,有進攻者必須粉碎之。」「只有軟硬兼施,雙管齊下,才能打破蔣介石的詭計,制止何應欽的投降,爭取中間派向我,單是一個硬,或單是一個軟,都達不到目的。」[65]
由此可見,當時新四軍並無遭到國軍進攻的危險,並不需要先發制人。至於「蔣介石的詭計,何應欽的投降」則完全是憑空誣陷。然而就在同一天,劉少奇、陳毅等卻向所部發出「殲滅省韓主力」的部署,決定華中指揮部「於23日移鹽城指揮,各部務於26日之前進入各自攻擊準備位置,秘密集結完畢,待命攻擊」。26日,劉少奇、陳毅命令:「各兵團應於27日進至攻擊準備位置,均於29日拂曉開始攻擊。」29日,劉、陳下令30日拂曉進行總攻擊。當晚,先頭部隊向韓德勤部第一線馬庄、北宋庄、丁苑崗等地發起進攻,曹甸戰役正式打響。12月13日,陳、粟、黃等指揮新四軍第一二縱隊與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對韓德勤主力所在地曹甸發起總攻,經一晝夜未能攻克,不得不命令部隊撤出戰鬥。此役共殲韓部8000餘人,新四軍、八路軍傷亡2000人。[66]
11月30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彭德懷:國民黨的政策是將我封鎖於敵後與敵拼消耗,防我南移,以隔斷我軍。我在華北的主要方針是堅持鬥爭。南線黃克誠及彭明治、朱滌新支隊移華中。華中是國共必爭之地。目前南移是最好時機[67] 。重申中共拒絕對日作戰,要在國難深重、強敵深入國境之際去與國民黨爭「必爭之地」的堅定決心。
12月4日毛在政治局會議上作總結,認為「目前國共磨擦有和緩的可能,小的衝突不可免,但大的戰爭不會有。去年反磨擦鬥爭取得了很大勝利,創立了華中各處的根據地,我軍擴大到五十萬人。日本的方針是承認汪精衛,打倒蔣政權」,「我們在日軍進攻時和靠近日軍的地區可以大發展,因此對蔣之辦法是先斬後奏,斬而不奏」[68] ,坦承「華中各處的根據地」是靠「去年反磨擦鬥爭」創立的。而且,他明知「日本的方針是承認汪精衛,打倒蔣政權」,卻蓄意雪上加霜,再次命令與日軍夾擊國軍。
6日,毛致電周、葉並告葉挺、項英、彭德懷、左權:「為隔斷韓德勤、霍守義兩部,打通蘇皖,以便我黃克誠部增援皖東,粉碎桂軍莫德宏之進攻起見,我蘇北部隊必須從淮安、寶應間打一缺口。打通后即可向皖東增援。」[69]
19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八路軍、新四軍各將領及劉少奇等,下令開闢內戰新戰場:「綜合各方面情況,蔣桂對華中進攻是有決心的。我決以打擊李仙洲為目的,望彭黃左令楊得志率部南下,須於一個半月內到達彭雪楓地區;望陳羅令教導第五旅迅即南下,不可再推遲,應於半月內到達張愛萍地區;望葉項率部迅即渡江應於兩星期內渡畢,增援皖東為要。」[70]
23日,毛、朱、王致電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張雲逸,下令利用日本友軍的策應,趁國軍處於困難之際消滅韓部:「目前重心在蘇北,其次才是淮北與皖東。故陳、黃兩部及一一五師增加之兩個團,目前均應集中於蘇北,加緊整訓擴大,努力鞏固蘇北根據地,並準備於蔣介石真正向我淮北、皖東進攻時,首先解決韓德勤(最後由中央決定),第二步才向淮北、皖東出動。這是胡服前電意見,我們認為是恰當的。」「在蔣介石沒有真正投降以前,向我大舉進攻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沒有便利的戰場。因此你們一方面要認真準備對付蔣介石的進攻,決不可鬆懈自己的準備。但另一方面,也要曉得蔣介石的困難,他的困難甚多,沒有便利戰場即是其一,敵占渦陽、蒙城后,這個困難更增加了。所以你們很可以利用時機積極準備一切,包括擴大整訓軍隊,鞏固與發展根據地。」[71]
12月25日,毛在政治局會議上得意地宣布:「在此次反磨擦中我們的收穫主要是取得蘇北。」[72]
1941年1月6日,毛、朱、王覆電彭雪楓並轉劉少奇、陳毅、賴傳珠,提醒他們注意使用卞莊刺虎之計,儘可能利用日本友軍去殺傷國軍,只在國軍背後捅刀子:「二日電悉,部署是對的,惟須注意:不可進得太急妨礙敵頑決戰。我只在敵頑作戰地區以外之間隙部分乘機發展,對地方頑固派可消滅之。」[73]
中共不顧國亡無日,趁國軍全力對付日寇之際,大規模消滅國軍,攻佔國軍防區,激化了中共與國府的矛盾,為皖南事變作了充分鋪墊。關於該事變,楊奎松教授已經作了翔實的研究,這裡只作簡略介紹。必須申明,我只是轉述他披露的史實,評論則由我作出,文責自負,與楊教授無關。
ZT
附錄
丁樹本 |
|
|
丁樹本(1900--1948)號立齋。安徽蒙城人。早年入西北軍。曾任山西張多關鹽務監督、察哈爾省沽源縣縣長,1933年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部軍需處長,1935年5月任河北省濮陽縣縣長,1936年任河北省第17區(濮陽)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七·七」事變后,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倉皇南逃,日軍迅速佔領華北,中華民族處於危亡關頭。不願當亡國奴,堅持抗戰,已成廣大人民的共同呼聲。1938年初兼任冀魯豫邊區保安司令,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員,丁樹本在共產黨直南地委協助下,四個抗日支隊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堅持敵後抗戰的豫北專員龔百齡,兼著豫北地區保安司令,司令部就設在滑縣的黃德集。為了籌糧冀南濮陽專員丁樹本向豫北專員龔百齡提出要帶領第二支隊去「支援豫北」,從此丁樹本開始在豫北名正言順地徵收糧款,把抗日活動推及到河南內黃、滑縣等縣,成為跨河北、河南兩省的「冀南豫北專員」,成為蔣介石表彰的「華北敵後抗戰二專員」之一。
1938年3月11日拂曉,日軍追至丁樹本駐地常庄附近。丁樹本命令四支隊攻打正面,其部保安團攻打兩側。打退日軍進攻,殲敵200餘人。
在此前後,平傑三、劉漢三、張增敬領導的八大隊與劉晏春領導的游擊隊都合併到四支隊,四支隊已發展到六七百人。5月滑內邊境地方武裝劉相友率數百人加入四支隊,四支隊發展至千人。1938年夏,四支隊脫離丁樹本部隊,在河北肥鄉縣同八路軍七七一團會合改編為東進縱隊第七支隊。
丁樹本並不反共,始終處於中立立場。而國民黨石友三部在抗戰中反對共產D,殺害共產D幹部。1940年底八路軍由冀中調來幾十個團的兵力,來冀南發動了對石友三的討逆戰爭,石友三部隊被打得從南宮一帶退至隴海路附近。
在這次「討逆」戰爭中八路軍在南宮繳了丁樹本部隊一個營的槍。後由張克威帶近200支殘破的槍支交還丁樹本說:「丁專員堅持抗日,我今日特地來訪,一來表示欽佩,二來想同丁專員加強聯繫,共同抗敵。這次討逆石友三,沒有想到誤繳了專員一個營的槍。今日特地表示歉意,實在是因為發生了誤會,還請丁專員明鑒!」丁部士兵進來報告「八路軍送來有200支槍都是壞的。」 丁樹本十分大氣地說:「不管好壞,悉數收下,多幾支槍咱抗日,少幾支槍咱也抗日」。張克威表示 「等繳了好槍,選些好的先給丁專員送來!」
1939年任河北省第10區(濮陽)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併兼任冀察戰區游擊第1縱隊司令,丁樹本不但讓晁哲甫擔任其政治部副主任,讓晁涌光任組織科長,還成立了軍、政、民座談會,讓晁哲甫、羅士高和安法乾為委員。晁哲甫在會上提出制定抗日綱領,亦為丁樹本所接受。11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冀南分隊部在濮陽成立,丁樹本和安法乾均到會講了話。12月,冀魯豫農民抗日救國會和婦女抗日救國會,在丁樹本的大堂上聯合開會,宣告成立。丁樹本亦到會講話,表示祝賀。在此期間,安法乾等還做工作讓丁樹本委任共產黨員張惠僧為東明縣長、委任救國會委員毛迪亞為長垣縣長,使這兩個縣的抗日救亡活動得以順利開展。這樣,直南各縣就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和自衛隊等群眾組織,有些地方還建立了鋤奸團,普遍挖了路溝,對保衛抗日根據地、堅持反掃蕩起了很大作用。
1939年冬,中央軍委電示楊得志、崔田民冀魯豫邊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要堅持邊區抗日游擊戰爭,建立邊區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所轄的直南、豫北、魯西南三個地區,處於平漢、隴海兩條鐵路幹線的交匯處,雖然地區不大且狹長,但是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連接樞紐。又是太行與魯中兩大山嶽地帶抗日根據地的連接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春,楊得志奉命率部向丁樹本等部發動大規模「討伐」。楊得志制定了一個討伐方案:用「聯合」的名義,派部隊到與丁樹本有聯繫的縣駐防,有的縣 1 個連,有的縣 1 個營,待機行動,各個擊破。一切準備就緒后楊得志便和丁樹本「攤了牌」,「揭露」其「依靠日寇」,妄圖擠走、擠垮八路軍。丁樹本堅決不予認可。楊得志便指揮部隊從各地同時發起進攻,打了丁樹本一個措手不及。丁樹本的2萬多人及地方頑軍大部分被殲滅,他本人只帶了1千多人逃往豫西去了。
丁樹本在退出冀豫邊區之後退往晉南,1941年5月,丁樹本部冀察戰區挺進縱隊在晉南與日本會戰中全軍覆沒。此後閑居在西安。
1943年10月任河北省第18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5年任河北省第14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陸軍少將。
1947年12月30日在河北東明被俘。不久在東北戰犯管理所病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