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蘆笛 中共文電披露的兩次「反共高潮」(一)

作者:light12  於 2011-4-11 11: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時間: 4 11 2011 01:05
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中共文電披露的兩次「反共高潮」


蘆笛

(本文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六章第二節《中共「抗戰」的真實過程》中之一段。該書將於年內在香港出版。敬請有興趣的讀者到時購買,謝謝)


抗戰的特點是,它是一種「雜亂戰爭」,日軍自始至終沒有統一的戰略計劃,卻由各部隨機因應、胡亂攻擊。因此,它從未形成整齊劃一的陣線,戰線犬牙交錯,類似圍棋。所謂「敵後」不但有共軍,更有大量的國軍甚至國軍的重兵集團。共軍擴張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與國軍發生衝突,而他們就是共軍在此期的主要作戰對象。用毛的話來說就是:「只要我們要發展就還會有磨擦,休戰也不過是暫時的。」[1] 「如妨礙我發展,須堅決消滅之。」 [2] 「反磨擦鬥爭必須與擴大鞏固根據地、擴大鞏固軍隊密切聯繫起來。」[3] 說白了,中共要擴大鞏固根據地與軍隊,就只能去「反磨擦」,把土地、人、槍從國軍那兒奪過來。

為此,偉大領袖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為全黨全軍制定了抗戰中期的新戰略。1938年11月5日,毛在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結論,突出強調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指出:在現時,有些事應該先得國民黨同意,例如將三個師的番號擴編為三個軍的番號,這叫先奏后斬。有些則造成既成事實再告訴它,這叫做先斬後奏。有些估計它現時不會同意,則斬而不奏。有些如果做了要妨礙大局,則暫時不斬不奏。總之,我們一定不要破裂統一戰線,但又決不可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因此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並把它解釋為「一切服從」蔣介石和閻錫山是錯誤的。「我們的方針是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既統一,又獨立」。[4]

六中全會與洛川會議同為劃時代的里程碑。在此會議后,黨的任務就從初期的「合法擴張」升級為「非法擴張」,或曰「反磨擦」,亦即從初期的從內部攘奪國府地方政權軍權以及分兵搶佔真空地帶,轉變為直接攻佔國軍敵後根據地。共軍在此期採用的軍事戰略,與十年內戰時用的無異,仍是「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國軍」,對日本人則游而不擊,除了百團大戰是因華北根據地被分割封鎖造成了生存危機,不得不破襲日軍的交通線外,其他地區頂多只在遭到日軍進攻,而又實在無法逃走時才予以反擊,但絕不主動出擊,對國軍則大打運動戰、殲滅戰。

要在抗日的名義下大打內戰,痛殲國軍,殺害衛國忠良,當然需要特殊技巧,而這可是熟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遊民文化經典的偉大領袖的專長,說穿了很簡單,那就是他最擅長的「后發制人」。在1939年5月5日的延安後方留守兵團軍事會議上,毛說,「中國的事,歷來如此,有槍為大」,強調要鞏固邊區必須堅持一個方針,兩條原則:一個方針就是「一步不讓」。兩條原則的第一條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第二條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否則人家磨擦來,你不磨擦去,他便得寸進尺。所以,不管誰來進犯我們,都當漢奸打,堅持我們的立場,決不動搖。[5]

這兒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是「后發制人」。具體操作是:事前謀划好要攻佔哪些國軍防區,確定哪部國軍是消滅對象,哪部國軍可用又打又拉的革命兩手拉攏過來,或至少使之保持中立,然後再不斷蠶食或直接攻佔選定的地盤。一旦到手,便將它化為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獨立王國。無論是國府向該地區委任官員或是派入軍隊,都是「進犯我們,都當漢奸打」,都要堅持「一步不讓」的方針。

例如1938年12月,國府欲調高桂滋部駐防陝北。高怕引起與共軍的衝突,派秘書到陝北探問中共態度。毛立即致電博古、葉劍英等人,表示「我們決不讓高桂滋部來此」,令重慶辦事處迅即設法打消蔣介石調高意圖;令林伯渠、南漢宸迅即設法打消西安行營及蔣鼎文調高企圖;令朱德、楊尚昆、左權即派人見高,表示此意見。並令重慶、西安兩地辦事處都向當局表明:如政府調高桂滋,中共就要加調一旅到兩旅來陝保衛邊區,亦令彭德懷向閻錫山表示中共態度。[6]

自己的地盤「一步不讓」,別人的地盤則千方百計去搶,這就叫「發展」。誰要想制止或限制這種發國難財、消滅國軍、顛覆地方政權的叛國行為,誰就是「反共」,就是「反動」,就是「頑固」,就是「投降」,就是「磨擦來」,就要「磨擦去」,「須堅決消滅之」。

例如1939年6月21日,毛致電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在敵人『掃蕩』后,魯南局面混亂,山東省府秦啟榮部及東北軍損失很大。我應趁此機會將第一一五師師部及第六八六團肖華一部開赴魯南,以鞏固魯南根據地。」[7] 這完全是趁人之危,在抗戰國軍背後捅刀子,卻恰是中共所謂「發展」。

又如1939年12月4日,朱德、楊尚昆致電彭德懷並中央書記處,謂冀魯豫境內的石友三部企圖截斷我與山東的聯繫,朱懷冰的第九十七軍北上冀西,企圖與我爭奪太行山脈,還在政治上經濟上對我進行破壞與限制。為了應付這個局面,已命令平漢路東兩個團到冀西確保山地,還準備將冀中一部份部隊移冀南,冀南一部份部隊必要時也南移,以加強魯西北,向南開展工作[8]。 八路軍與石友三部、朱懷冰部都屬國府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都守土有責,中共豈能阻止友軍正常調動,甚至以此為由去搶佔地盤?當然,石友三後來被八路逼得投降了日寇,但那並不能用來為共軍在此前襲擊友軍開脫。

中共向國軍敵後根據地「發展」,就是「第一次反共高潮」發生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類似第一次國共破裂的局部重演——地方實力派發現自己上了當,想亡羊補牢,限制中共發展,而中共在羽翼豐滿后便翻臉不認人,公開發動叛亂。

例如薄一波去為閻錫山工作之初,雙方曾約法三章。薄保證決不在政府與軍隊中發展共黨,閻便信以為真,讓他一手策劃建立犧盟會與新軍,后又委他為專員,自己信守承諾,用人不疑,從不干涉過問,聽任薄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報告,一意孤行。殊不料薄一波利用閻的輕信,不但把犧盟會建成中共外圍組織,而且在新軍中大規模清洗「反動舊軍官」,換成共產黨員。一縱隊縱隊長魯應麟是所謂舊軍官,很能打仗,卻因為堅持與日軍戰鬥,就被薄撤職。到了1938年下半年,中共不但在政治上掌握了部隊,軍事指揮權也基本上拿過來了。

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閻錫山開始悟出開門揖盜之非,在秋林召開軍政民高幹會議,傳達蔣委員長關於取消新軍政治委員制度,以及文官不能兼任軍職的命令。會議還討論了取消戰地動員委員會,限制犧盟會活動,縮小專員許可權,取消「進步」法令等措施。薄一波等人認為這是閻錫山下定了奪取軍權、取消進步措施的決心,遂決定丟掉幻想,準備應付突然事變,認定中心問題是牢牢掌握住對新軍的領導權,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手軟,於是明確宣布政委制度不能取消,果斷撤掉舊軍官,以中共政工幹部代之,並下令部下把犧盟會在各地區的近70個縣政權進一步掌握好,主要是糧食、財政和地方武裝大權。

1939年8、9月間,中共北方局、中共中央和山西省委迭髮指示,下令在山西開展「反逆流」鬥爭。11月初,薄一波特地召開決死隊一縱隊擴大會議,強調提出要加強組織上的準備,掌握部隊,進一步鞏固政權,準備在頑軍進攻時進行堅決的武裝鬥爭。[9]

這可真是井落到吊桶里了:新軍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為了抗戰,用國府的錢和槍組建的,理應絕對服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及閻本人的指揮,效命抗日疆場,何來什麼「閻錫山下定了奪取軍權、取消進步措施的決心」?到底是誰篡奪了國防軍的軍權,把它變成私家軍?取消政委制度,不許文官兼任軍職,正是軍隊國家化、軍政分開的進步措施,也為舉國一致抗戰所必需,怎麼又成「逆流」了?而且,那是最高統帥蔣介石的命令。在衛國戰爭中抗命不從就是叛國。國軍即使武力鎮壓,也是完全應該的。

然而這卻構成了所謂「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序幕。據中共媒體介紹,它是這樣觸發的:

「(1939年)12月1日,閻錫山命令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決死隊第二縱隊於5日進攻日軍,此舉將使該部置於日頑兩面夾擊境地。因此第二縱隊拒絕執行命令。閻便宣布第二縱隊為「叛軍」,下令「討伐」,以6個軍的兵力,向隰縣、孝義一帶的新軍攻擊。」[10]

在法理上,決死隊從來不由共產黨領導,是被共產黨人欺騙長官竊為己有的。就算所述是實,共軍也是國民革命軍一部。對抗上級軍令,拒絕開往抗日前線,當然就構成了武力叛國大罪,政府以武力鎮壓完全是應該的。

然而這卻不是中共的「愛國主義」,於是薄一波操控新軍公開叛亂,與八路軍聯手痛擊舊軍,重創後者,還反誣王靖國、陳長捷、趙承綬、孫楚等部國軍以及拒絕附逆的決死隊三縱隊一部是「叛軍」。12月30日,彭德懷向中共中央建議,為鞏固華北,應徹底消滅晉西反共投降勢力,晉東南應消滅孫楚指揮之獨八旅幹部團及決死三縱隊之叛軍。毛澤東於1940年1月11日覆電說,目前還不是全國「下雨」之時,閻錫山是大資產階級中最反動的部份。我們要以賀(龍)、關(嚮應)力量首先奪取晉西北,要鞏固晉西南,打開一條通往洛陽的路,然後向呂梁山攻擊。如此時閻錫山願意講和,則讓他佔領呂梁山大部,我只佔一小部及一條交通線就此罷手,否則戰事難免擴大。[11]

奪取晉西北,鞏固晉西南,打開通往洛陽的路,攻擊呂梁山,還事先劃定攻佔地域。莫非那些地方不是國軍防地,而是淪陷區?這到底是誰的「高潮」啊?

然而我黨就是有本事在國家危在旦夕之際「高潮」迭起,快感連連:

1940年1月1日,彭德懷向即將召開的犧盟會代表會提出建議,擁護閻錫山民族革命十大綱領(誒?他又不是「大資產階級中最反動的部份」了?),打倒叛軍王靖國、趙承綬、陳長捷、孫楚。[12]

1月4日,八路軍總部制訂了討伐石友三的戰役計劃。隨後,冀南八路軍向石友三部發起攻擊。石友三率部逃到衛河以東[13]。 大眾都知道石友三後來做了漢奸,卻不知道他主要是被八路逼反的。

同日,彭德懷命令賀、關、聶等部爭取在晉西北解決陳長捷、王靖國、趙承綬三部主力,避免與中央軍直接衝突[14]。 為什麼要解決該三部的主力?莫非他們是日軍?

1940年1月5日,毛致電彭德懷:晉西北有賀(龍)關(嚮應)率兩個團去即可保障逐漸消滅舊軍,化為根據地。晉東南已失之七縣可選擇無中央軍之數縣消滅孫楚,恢復人民政權[15]。 「逐漸消滅舊軍,化為根據地」,讀之令人膽寒,實難想象世上竟有這種毫無國家民族觀念的「民族中流砥柱」:要創建根據地,何不去日本人手上奪取?

1月5日,朱、彭致電聶榮臻等,指出侯如墉、喬明禮一貫反共反八路軍,應立即抽調兵力殲滅之[16] 。「反共反八路軍」便是被殲滅的理由,那八路不打日軍,是不是因為他們不反共也不反八路軍?倘確實如此,那又是何原因哪?

1月8日,彭德懷向毛澤東、王稼祥報告:龐炳勛將調河北,與朱懷冰、石友三、侯如墉等部合七師之眾,難對付,建議賀龍、關嚮應仍回晉西北全力打擊閻錫山,掌握同蒲路西及綏遠政權;決死一、二縱隊東移太岳;陳士矩支隊調豫東與楊得志支隊發展冀魯豫邊區;呂梁山軍事行動可適可而止[17] 。所以,「砥柱」全力打擊的不是日寇,而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再無餘力留給日本人。

1月19日,蔣介石命令八路軍移邯(鄲)長(治)路北,朱、彭認為那是「欲逼八路軍退出太岳」,因而頂風上,電令劉伯承、鄧小平,著陳賡率771、773兩個團移駐太岳,與決死一縱隊會合,統一指揮太岳之八路軍與決死隊;由黃克誠統一指揮太岳各部。[18]

1月21日,朱、彭致電徐向前等:對盤踞在山東對我軍搞磨擦的沈鴻烈頑固力量,需在有理有利的原則下在軍事上打擊之,在政治上孤立之,並推翻其危害抗日的反動政權。要力求掌握魯南之蒙陰、日照、諸城、安丘、萊蕪、新汶、泗水等十一縣以及膠東半島八縣地區[19] 。偌大地盤,中共要去「力求掌握」,敢問是去誰的手裡奪啊?中共有何權利去武力推翻國府地方政權?

最絕的是,一邊高潮迭起,到處攻城掠地,一邊還要賊喊捉賊。1月25日,朱、彭及其他八路軍將領通電全國,反對國民黨槍口對內,進攻邊區。[20]

1月29日,朱、彭致電黃克誠,指出:壺關、長治、潞城、黎城、平順是我基本地區,必須鞏固,並儘可能爭取鞏固陵川、高平、晉城(不含)大道以西山地。對高平、陽城、晉城等地的叛軍反動政權,應尋求機會打擊消滅之。對中央軍應避免衝突。在其進犯我軍時,則給以堅決打擊,消滅其一部[21]。 凡是共軍想奪取的地方,駐防其上的國軍不是「叛軍」,便是「頑軍」。欲打內戰,何患無辭,據說這就是「槍口對外」。

就連國軍調動,也能構成共軍「反磨擦」的借口。1月30日,朱、彭電告劉伯承、鄧小平:鹿鍾麟有東進濮陽與丁樹本會合可能,我對其磨擦採取自衛立場,可先消滅反共的齊子修部[22]。 連國軍兩部會合在一起都不能容忍,必欲消滅之,簡直比日軍還霸道。「先消滅」也是「自衛立場」,絕了。

2月11日,據稱國軍朱懷冰部向八路軍發動進攻,11日至16日,朱、彭定下了消滅石友三、朱懷冰各部的部署。3月4日,朱、彭指揮17個團在平漢路東發起衛東戰役,至15日殲滅石友三部六千餘人。3月5日,朱、彭指揮13個團的兵力,在平漢路西發起磁(縣)、武(安)、涉(縣)、林(縣)戰役,至8日全殲朱懷冰兩個師、侯如墉一個旅、張蔭梧一個縱隊共一萬餘人,並控制了武安、涉縣公路以南,西平羅、臨淇鎮以北地區。這兩個戰役的勝利,鞏固了太行山根據地,保證了同山東、蘇北、皖北、河北平原的聯繫。[23]

2月20日,毛澤東滿意地總結道:

「蔣在華北、西北、中原向我的攻勢,經過我們幾個月的堅決反攻,可以說基本上已把他的攻勢打下去了。邊區二十三縣已逐漸統一,華北(新黃河以北整個華北)我們已佔領了優勢,中原我們也發展了。蔣現已整個處在防禦地位。」[24]

迫使蔣「整個處在防禦地位」,也能是抗戰的偉大勝利?就是「砥柱」對民族聖戰的偉大貢獻,可以為此心花怒放?沒有中共幫忙,蔣也本來就「整個處在防禦地位」了,怎麼還忍心去雪上加霜?

中共中央書記處總結的「反磨擦」赫赫戰果更全面:

「晉西北頑固勢力已全部肅清,(河北)石、高已潰敗,殘部退山東之荷澤,朱懷冰一個師大部被消滅,鹿、朱退(河南)輝縣」,「在華北特別是汾離公路、白屯公路、長治、磁縣、大名之線以北,我們已佔絕對優勢,山東境內我頑雙方尚在對峙中,惟我有政權之縣份已達四十縣。」[25]

據此,中共中央計劃下一步「將整個華北直至皖南江南達成一片,化為民主的抗日根據地,置於共產党進步勢力管理之下,同時極大發展鄂中與鄂東,以便與全國工作相配合」,且要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里能夠達到擴軍百萬的目標。[ ]

這就是中共文電披露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真實過程。不難看出我黨是怎樣釀製這「高潮」的,那就是事先看好要侵佔的地盤,千方百計巧取豪奪之,激化雙方矛盾,直至對方忍無可忍,以武力反擊或試圖收復失地。共軍便全速開動宣傳機器,惡人先告狀,作出一副受害人狀,將忠勇抗戰的國軍誣為「反共分子」、「頑固派」。等到輿論造得差不多了,便開始「反磨擦」,調集早就部署好的重兵圍殲「頑軍」。在國軍主力被殲后迅速擴大戰果,佔領周邊地區。等到地盤擴大到了原定邊界,便開始「呼籲和平」,作出「相忍為國」的崇高狀來。國府為避免大局崩壞,國家淪亡,也只好承認現狀。這就是毛反覆強調的「有理有利有節」——「有理」,是以貪得無厭的擴張引起國軍反擊;「有利」,是事先必須選定有利的戰場,戰後能迅速擴大地盤;「有節」,則是在達到預定目標后便暫時「和緩」下來,等待下一次機會。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 05: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