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是 (איכה ʾēḫā(h), Eikha)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六卷。也是聖經全書第25本。在希伯來原文里,書名取自書中的第一個字艾卡!(』Eh-khah′)意思是「何竟!」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譯者把書名稱為特雷諾(Thre′noi),意即「輓歌;哀歌」。巴比倫塔木德採用季諾夫(Qi·nohth′)一詞,意思是「輓歌;哀歌」。哲羅姆把它譯成拉丁文拉曼塔森尼斯(Lamentationes),此書的英文名字便源自這個字。
目錄
- 第1首詩歌
- 第2首詩歌
- 第3首詩歌
- 第4首詩歌
- 第5首詩歌
- 人民的城
- 夜間痛哭
- 遭遇苦難
- 守聖節
- 孩童被敵人擄去
- 威榮全都失去
- 窘迫之時
- 大大犯罪
- 仇敵誇大
- 敵人奪取她的美物
- 尋求食物
- 痛苦
- 終日凄涼
- 力量衰敗
- 猶大居民
- 兒女孤苦
- 不潔之物
- 被擄
- 城中絕氣
- 心腸擾亂
- 報告的日子
- 一切罪過
- 有關「哀歌」 創作日期
- 有關作者
- 字母詩
- 輓歌
- 個人與群體的怨歌
- 耶利米所預言
- 信心的危機
- 信仰的危機
- 摧毀的信念
- 聖經啟示
- 第1首詩歌
- 第2首詩歌
- 第3首詩歌
- 第4首詩歌
- 第5首詩歌
- 人民的城
- 夜間痛哭
- 遭遇苦難
- 守聖節
- 孩童被敵人擄去
- 威榮全都失去
- 窘迫之時
- 大大犯罪
- 仇敵誇大
- 敵人奪取她的美物
- 尋求食物
- 痛苦
- 終日凄涼
- 力量衰敗
- 猶大居民
- 兒女孤苦
- 不潔之物
- 被擄
- 城中絕氣
- 心腸擾亂
- 報告的日子
- 一切罪過
- 有關「哀歌」 創作日期
- 有關作者
- 字母詩
- 輓歌
- 個人與群體的怨歌
- 耶利米所預言
- 信心的危機
- 信仰的危機
- 摧毀的信念
- 聖經啟示
展開 介 紹
這本小書的名稱,恰當地道出了本書的內容。這五章聖經,記錄了猶太人在
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主前五八六年)之後所作的哀歌。王下二十五及耶五十二提供了歷史事實:哀歌的五首詩則捕捉了當時的感傷。
七十士及武加大譯本都有類似的題目:「哀哭之歌」或「輓歌」(希臘文 Threnoi,拉丁文 Threni)。武加大譯本的副題是 Id estLamentationes Jeremiae Prophetae,成為英文(及中文)譯本的題目(耶利米哀歌)。希伯來文的名稱eka來自哀歌一個特有字眼——哀哉!(在希伯來文聖經,這是第一、二及第四章開首的第一個字。)
在
希伯來聖經,哀歌是「五卷」中的第三卷:五卷是在猶太人每年的節期及禁食中使用的經卷。傳統上,猶太人會在埃波月九日(七月中)為聖殿被毀哀哭(悼念尼布甲尼撒摧毀所羅門的聖殿及主后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摧毀的「第二聖殿」)。在這個日子誦讀耶利米哀歌的習俗,相信始於被擄早期(那時哀歌所描寫的悲劇剛剛結束)。耶利米曾記錄有八十個來自示劍、示羅、及撒瑪利亞的人,在五八五年前到訪聖殿遺址(耶四十一4、5)。而且,撒迦利亞(五一八)提到第五月(埃波月)及第七月(提斯利月)的禁食禮,是一個有七年歷史的習俗(七1—7)。
哀歌的作者是隱名的,經文本身沒有談及作者。在基督降生之前,猶太人已經有一個傳統的講法,認為哀歌是耶利米的作品。支持和反對耶利米為本書作者的論據可算是不相伯仲。支持傳統講法的論點有:耶利米書與哀歌有相同的語調,尤其是對猶大苦難的敏銳描述;哀歌有深邃的神覺洞見,並結合了審判與恩典的主題,與耶利米書相似:另外還有文筆的相似點(如,兩卷書都以受擊打的女子形容猶大:耶十四17:哀一15)。反對耶利米為作者的論點有:(1)為何耶利米只顧哀哭,而不呼召余民悔改及揭示神那新的一天呢?(2)二9談及先知異象已經失效,四12、17也似乎暗示一些耶利米反對的事,難道這些經文應該歸給耶利米嗎?(3)哀歌中有不同的詩歌風格,字母詩的字母次序亦有不同,難道不是證明了哀歌有多位(而不是一位)作者嗎?
哀歌既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我們就讓它這樣好了。雖然傳統的觀點不能予以證實,但它也有一點好處,它指出那位受感的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1)作者細緻地描述慘劇的經過,相信是一個目擊證人(2)作者不單捕捉了猶大痛苦的景況,也看見了可怕的審判背後,有更深的信仰根源,因此他可能是一個淵博的神學家:(3)他是一個出色的詩人;(4)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為國家滅亡而悲哀,但也深知唯有經歷死亡,才能有新生的希望。
我們所認識的舊約人物之中,沒有一個比耶利米更符合這個作者的特徵。歷代志的作者也記載耶利米曾在約西亞死的時候背誦哀歌(代下三十五25)。耶利米曾努力預備猶大面對這場浩劫,並期望有人與他並肩作戰。如果哀歌的作者不是耶利米,猶大就真是有福了,因為猶大民眾之中,有另一個像耶利米那樣的人,與他們一起面對苦難。但無論如何,在這個討論之中,我們相信哀歌不是一本詩歌選集,它是一位作者的作品:這位作者滿有屬靈的恩賜、深邃的見解和優秀的文彩。
主要內容
耶利米哀歌的結構令聖經學者頗感興趣。全書共有五章,亦即五首抒情詩,頭四首是
離合體,每句起頭均依次以希伯來文22個
字母開始。另一方面,第三章則共有66節,因此每段連續3節都以相同的字母開始,然後才以另一個字母開始,依次順序下去。第五首詩歌雖然也有22節,體裁卻並非離合體。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這是第一首詩歌的首句。錫安的女兒雖曾貴為
公主,現在她的愛人竟把她拋棄,她的百姓則流亡異域。她的城門荒廢。
耶和華因她罪孽深重而刑罰她,使她威榮盡失。敵人因她傾倒而嗤笑她。她的敗落叫人驚訝,無人安慰她,餘下的居民食不果腹。她(人格化的耶路撒冷)問道:「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她舉起雙手說:「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她懇求耶和華降禍與那些趾高氣揚的仇敵,正如上帝待她一般。
「主(耶和華)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耶利米哀歌2:1)第二首詩歌表明是耶和華親自將以色列的華美扔在地上的。他使節期和
安息日被人遺忘,他丟棄自己的
祭壇和聖所。耶路撒冷的慘況令人不忍卒睹。耶利米呼喊道:「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塗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耶利米哀歌2:11)他將耶路撒冷的女兒比作什麼,他怎樣安慰錫安的女兒,她的預言者都一籌莫展。現在凡過路的都嗤笑說:「難道人所稱為全美的,稱為全地所喜悅的,就是這城嗎?」(耶利米哀歌2:15)她的仇敵都向她大大張口,又嗤笑,又切齒,說:『這真是我們所盼望的,吞滅她的日子臨到了。』她的孩童餓得發昏,婦人吃自己所生的孩子。街上滿了死屍。「耶和華髮怒的日子,無人逃脫,無人存留。」(耶利米哀歌2:16,22)
第三首詩歌共有66節,強調
錫安要仰望上帝的憐憫。耶利米以許多比喻指出是耶和華定意使他們被擄和遭受荒涼的。執筆者在困苦的境況下哀求耶和華記念他的苦情,並表示對耶和華的慈愛和憐憫滿懷信心。其中連續有三節經文均以「這原是好的」為開始,並表明應當等候耶和華的救恩。耶和華雖使人憂愁,卻仍會施憐憫。但是目前,即使他們承認犯罪悖逆,耶和華仍不赦免;他擋住百姓的禱告,使之成為「污穢和渣滓」。(耶利米哀歌3:45)預言者眼淚成河,並說他的仇敵追逼他像追雀鳥一樣。然而,耶和華在深牢中臨近他說:「不要懼怕!」他求耶和華向仇敵的辱罵施行報應,說:「你要發怒追趕他們,從耶和華的天下除滅他們。」(耶利米哀歌3:57,66)
「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耶利米哀歌4:1)第四首詩歌哀嘆耶和華的聖殿何竟榮耀盡失,其上的石頭竟倒散在街上。錫安寶貴的眾子已變得毫無價值,就像泥造的瓦瓶一樣。城中無水無餅,素來鮮衣美食的人如今卻要「躺卧糞堆」。(耶利米哀歌4:5)所受的懲罰比
所多瑪的罪所受的還大。錫安的貴胄素來「比雪純凈,比奶更白」,現在卻「比煤炭更黑」,乾癟如同槁木。(耶利米哀歌4:7,8)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當時的婦人竟親手烹煮自己的兒女作食物。耶和華傾倒他的烈怒。難以置信的事終於發生了——敵人竟闖進了耶路撒冷的城門,「這都因她
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流了義人的血。(耶利米哀歌4:13)耶和華的臉並非朝著他們。然而,錫安的女兒的罪愆止息了,她不再被擄到異地去了。現在該輪到以東的女兒遭殃了,她要喝下耶和華的苦杯。
第五首詩歌一開始便懇求耶和華記念他那有如孤兒般的子民。耶利米描述耶路撒冷的居民如此說,他們的列祖犯了罪,如今他們卻要擔當列祖的罪孽。奴僕轄制他們,他們飢腸轆轆。他們心中的快樂止息,跳舞變為悲哀。他們心裡發昏。他們遂謙卑地向耶和華承認:「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他們呼求說:「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迴轉,我們便得迴轉。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
人民的城
1:1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
How doth the city sit solitary, that was full of people! how is she become as a widow! she that was great among the nations, and princess among the provinces, how is she become tributary!
1:2 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成為她的仇敵。
She weepeth sore in the night, and her tears are on her cheeks: among all her lovers she hath none to comfort her: all her friends have dealt treacherously with her, they are become her enemies.
1:3 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她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狹窄之地將她追上。
Judah is gone into captivity because of affliction, and because of great servitude: she dwelleth among the heathen, she findeth no rest: all her persecutors overtook her between the straits.
1:4 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她的城門凄涼。她的祭司嘆息。她的處女受艱難,自己也愁苦。
The ways of Zion do mourn, because none come to the solemn feasts: all her gates are desolate: her priests sigh, her virgins are afflicted, and she is in bitterness.
1:5 她的敵人為首。她的仇敵亨通。因耶和華為她許多的罪過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敵人擄去。
Her adversaries are the chief, her enemies prosper; for the LORD hath afflicted her for the multitude of her transgressions: her children are gone into captivity before the enemy.
1:6 錫安城(城原文作女子下同)的威榮全都失去。她的首領像找不著草場的鹿。在追趕的人前無力行走。
And from the daughter of Zion all her beauty is departed: her princes are become like harts that find no pasture, and they are gone without strength before the pursuer.
1:7 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時,就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她百姓落在敵人手中,無人救濟。敵人看見,就因她的荒涼嗤笑。
Jerusalem remembered in the days of her affliction and of her miseries all her pleasant things that she had in the days of old, when her people fell into the hand of the enemy, and none did help her: the adversaries saw her, and did mock at her sabbaths.
1:8 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為不潔之物。素來尊敬她的,見她赤露就都藐視她。她自己也嘆息退後。
Jerusalem hath grievously sinned; therefore she is removed: all that honoured her despise her, because they have seen her nakedness: yea, she sigheth, and turneth backward.
1:9 她的污穢是在衣襟上。她不思想自己的結局,所以非常地敗落,無人安慰她。她說,耶和華阿,求你看我的苦難,因為仇敵誇大。
Her filthiness is in her skirts; she remembereth not her last end; therefore she came down wonderfully: she had no comforter. O LORD, behold my affliction: for the enemy hath magnified himself.
1:10 敵人伸手,奪取她的美物。她眼見外邦人進入她的聖所論這外邦人,你曾吩咐不可入你的會中。
The adversary hath spread out his hand upon all her pleasant things: for she hath seen that the heathen entered into her sanctuary, whom thou didst command that they should not enter into thy congregation.
1:11 她的民都嘆息,尋求食物。他們用美物換糧食,要救性命。他們說,耶和華阿,求你觀看,因為我甚是卑賤。
All her people sigh, they seek bread; they have given their pleasant things for meat to relieve the soul: see, O LORD, and consider; for I am become vile.
1:12 你們一切過路的人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就是耶和華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Is it nothing to you, all ye that pass by? behold, and see if there be any sorrow like unto my sorrow, which is done unto me, wherewith the LORD hath afflicted me in the day of his fierce anger.
1:13 他從高天使火進入我的骨頭,剋制了我。他鋪下網羅,絆我的腳,使我轉回。他使我終日凄涼發昏。
From above hath he sent fire into my bones, and it prevaileth against them: he hath spread a net for my feet, he hath turned me back: he hath made me desolate and faint all the day.
1:14 我罪過的軛是他手所綁的,猶如軛繩縛在我頸項上。他使我的力量衰敗。主將我交在我所不能敵擋的人手中。
The yoke of my transgressions is bound by his hand: they are wreathed, and come up upon my neck: he hath made my strength to fall, the LORD hath delivered me into their hands, from whom I am not able to rise up.
1:15 主輕棄我中間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作大會)攻擊我,要壓碎我的少年人。主將猶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樣。
The LORD hath trodden under foot all my mighty men in the midst of me: he hath called an assembly against me to crush my young men: the LORD hath trodden the virgin, the daughter of Judah, as in a winepress.
1:16 我因這些事哭泣。我眼淚汪汪。因為那當安慰我,救我性命的,離我甚遠。我的兒女孤苦,因為仇敵得了勝。
For these things I weep; mine eye, mine eye runneth down with water, because the comforter that should relieve my soul is far from me: my children are desolate, because the enemy prevailed.
1:17 錫安舉手,無人安慰。耶和華論雅各已經出令,使四圍的人作他仇敵。耶路撒冷在他們中間像不潔之物。
Zion spreadeth forth her hands, and there is none to comfort her: the LORD hath commanded concerning Jacob, that his adversaries should be round about him: Jerusalem is as a menstruous woman among them.
1:18 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眾民哪,請聽我的話,看我的痛誇。我的處女和少年人都被擄去。
The LORD is righteous; for I have rebelled against his commandment: hear, I pray you, all people, and behold my sorrow: my virgins and my young men are gone into captivity.
1:19 我招呼我所親愛的,他們卻愚弄我。我的祭司和長老正尋求食物,救性命的時候,就在城中絕氣。
I called for my lovers, but they deceived me: my priests and mine elders gave up the ghost in the city, while they sought their meat to relieve their souls.
1:20 耶和華阿,求你觀看,因為我在急難中。我心腸擾亂。我心在我裡面翻轉,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劍使人喪子。在家,猶如死亡。
Behold, O LORD; for I am in distress: my bowels are troubled; mine heart is turned within me; for I have grievously rebelled: abroad the sword bereaveth, at home there is as death.
1:21 聽見我嘆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卻無人。我的仇敵都聽見我所遭的患難。因你作這事,他們都喜樂。你必使你報告的日子來到,他們就像我一樣。
They have heard that I sigh: there is none to comfort me: all mine enemies have heard of my trouble; they are glad that thou hast done it: thou wilt bring the day that thou hast called, and they shall be like unto me.
1:22 願他們的惡行都呈在你面前。你怎樣因我的一切罪過待我,求你照樣待他們。因我嘆息甚多,心中發昏。
Let all their wickedness come before thee; and do unto them, as thou hast done unto me for all my transgressions: for my sighs are many, and my heart is faint.
哀歌是
猶太人飽經悲慘失敗和痛苦放逐生涯而有的作品。它的內容決定了年期的範圍.——五八六至五三○年。一至四章那些生動的描寫,令人相信這些哀痛的篇章是在城陷不久就寫成。第五章的內容顯示,劇烈的亡國之痛已經淡化了,但卻變成被擄那種延續的苦楚;所以第五章可能是被擄時期的作品。
哀歌的作者是隱名的,經文本身沒有談及作者。在基督降生之前,猶太人已經有一個傳統的講法,認為哀歌是耶利米的作品。支持和反對耶利米為本書作者的論據可算是不相伯仲。支持傳統講法的論點有:耶利米書與哀歌有相同的語調,尤其是對猶大苦難的敏銳描述;哀歌有深邃的神覺洞見,並結合了審判與恩典的主題,與耶利米書相似:另外還有文筆的相似點(如,兩卷書都以受擊打的女子形容猶大:耶十四17:哀一15)。反對耶利米為作者的論點有:(1)為何耶利米只顧哀哭,而不呼召余民悔改及揭示神那新的一天呢?(2)二9談及先知異象已經失效,四12、17也似乎暗示一些耶利米反對的事,難道這些經文應該歸給耶利米嗎?(3)哀歌中有不同的詩歌風格,字母詩的字母次序亦有不同,難道不是證明了哀歌有多位(而不是一位)作者嗎?
哀歌既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我們就讓它這樣好了。雖然傳統的觀點不能予以證實,但它也有一點好處,它指出那位受感的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1)作者細緻地描述慘劇的經過,相信是一個目擊證人(2)作者不單捕捉了猶大痛苦的景況,也看見了可怕的審判背後,有更深的信仰根源,因此他可能是一個淵博的神學家:(3)他是一個出色的詩人;(4)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為國家滅亡而悲哀,但也深知唯有經歷死亡,才能有新生的希望。
我們所認識的舊約人物之中,沒有一個比耶利米更符合這個作者的特徵。歷代志的作者也記載耶利米曾在約西亞死的時候背誦哀歌(代下三十五25)。耶利米曾努力預備猶大面對這場浩劫,並期望有人與他並肩作戰。如果哀歌的作者不是耶利米,猶大就真是有福了,因為猶大民眾之中,有另一個像耶利米那樣的人,與他們一起面對苦難。但無論如何,在這個討論之中,我們相信哀歌不是一本詩歌選集,它是一位作者的作品:這位作者滿有屬靈的恩賜、深邃的見解和優秀的文彩。
頭四章有不同風格的字母詩:第一至二章各有二十二節,每節三行,每節的每一個字母,都按希伯來文的字母次序排列:第四章也是這樣,但每節只有二行:第三章的字母詩是結構最嚴密的一首,共六十六節,分成二十二組,每組頭一節的頭一個字母,依字母次序排列:第五章沒有字母次序,但顯然也受字母詩的格式影響:共有二十二節,每節一行。
為什麼用字母詩?在某些情況下,採用字母次序是為了方便記憶:記得字母的次序,能幫助我們記起每節的內容。但哀歌一至四章相信不是為了方便記意而用字母詩:這些次序會幫助也會混亂我們的記憶。有誰會記得那一節是G起頭,那一節是D起頭,那一節屬於第一章,那一節屬於第三章:所以,相信作者是出於對詩歌藝術的熱誠而運用了這些字母詩的形式。
不過,哀歌中的字母詩似乎最少還有以下兩種功用:(1)所討論的題目,由 aleph至tau(希伯來字母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都用盡了,代表全面的挫敗與完全的悔悟:(2)它在哀歌中設置了文藝性的屏障,令讀者節制哀慟的情緒,不致無法控制地嚎啕大哭。
哀歌用了感嘆語「哀哉」(希伯來文'ega)及一些簡短感人的平行句(尤其在第一,二,四章),令哀歌變成一些大悲劇所用的輓歌。輓歌(qina)通常是在深愛的人的葬禮中使用(撒下一19—27),但這不是唯一的用途:它能用於任何悲劇性的場合,尤其是在一些無法扭轉的災禍,輓歌能加強悲傷的情緒。
耶利米哀歌中的輓歌,實在有太多變化,難以概括地稱它們為葬禮用的詩歌。耶路撒冷城不是被形容為一個屍體,而是一個孤單的寡婦(一1)。更重要的是,耶路撒冷本身也加入哀哭的行列(如,一12—16、18—22)。在另一些時候,詩人直接向耶路撒冷說話:
耶路撒冷的民哪
我可用什麼向你證明呢
我可用什麼與你相比呢(二13)
希伯來輓歌一個有力的技巧,是戲劇性的對比,描寫死前或衰敗之前的榮美情境(參撒下一19、23),令現在的悲劇更加使人心傷: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
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
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
現在成為進貢的(哀一1)
與輓歌相近的另一種形式是詩篇及耶利米書的怨歌。哀歌有時運用個人怨詩(第三章),以一個人(可能是詩人本身)代表全體說話,或用群體怨詩(第五章),使整體會眾一起在耶和華面前申訴他們的苦難。
第三章的個人怨詩開始時便描寫他們的苦難,沒有直接向神申訴的說話,只描述神所施行的審判,而且是用第三身來代表神(1一18節)。到了詩的結束,詩人才以第二人稱對神禱告(55一66節)。但其中仍然有很多怨詩的標準成份:(1)對苦難極之圖像化的描寫:黑暗、疾病、枷鎖、野獸的攻擊、弓箭的侵襲(三1—18):(2)祈求救助(19節);(3)表示信任(21—36節):(4)確信已蒙垂聽(55—63節);(5)祈求神懲罰那引致猶大受苦的敵人(64—66節)。
第五章的群體怨詩,幾乎全集中描寫苦難的情況(五2—18),開始和結束都是祈求復興(1、20一22節),並反映了一線微弱的希望和信心(19節)。
詩人運用怨詩的形式,不僅是為了增加多一種表達方法:怨詩的效用遠遠超越了輓歌:輓歌的對象通常是葬禮的參與者,但怨詩則容許詩人或會眾直接求告神;輓歌只能描述引起災難的罪惡,但怨詩卻能讓詩人和會眾作個人的懺悔(比較三40一42及一18),表示對神的信任以及確信神必垂聽他們的禱告。
耶利米哀歌精巧細密地結合了各種形式及內容。字母詩、輓歌。怨詩、對苦難生動的描寫等,完全組合起來,唱出了以色列民那永遠難忘的痛苦和希望:他們必經審判,審判之後,也必蒙憐憫。
耶利米所預言的,在哀歌的悲痛景象中應驗了——耶路撒冷被毀、人民傷亡無數。但除了肉身受苦之外,更令猶大民驚惶的,就是靈性上的煎熬:他們苦苦追問:「為什麼?」
那些走過耶路撒冷廢墟的人,不會覺得神的審判是錯誤的。詩人也相信審判正確無誤(一18),因為猶大背叛神(一5、8、9、18。22,二14,三40—42,四13、22,五7),所以神在審判中傾倒他的烈怒(一12及下文,二1—9、 20—22,三1—18,四4、11)。
但最後的破壞令猶大人民產生了信心的危機,哀歌那滅亡與盼望的神學,就是要處理這個問題。約西亞王施行改革,不足數年,神無情地客讓這位公義的王倒在戰場之上(六○九),改革便被置於一旁;聖城又在五八六年被蹂躇然後摧毀了一切,這都令猶太人民大惑不解。申命記的教訓是王國時代一直持守的信念,相信統治者的義行,必帶來神的祝福:但為什麼神在歷史中的作為,竟然與這原則背道而馳?
猶大這次信仰危機的另一個層面,是猶大人民堅決相信錫安不會被摧毀,但事實與信念卻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縱使南北分裂、政局動蕩、北國滅亡(七二一),但大衛王朝仍生存了四百年。人民相信,靠著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大衛的子孫們在神面前會有一特別的關係(撒下七),耶路撒冷也永遠不會被破壞,它是神的居所,神難道會讓仇敵攻佔自己的家園嗎?在希西家的日子,西拿基立攻打耶城,卻神秘地被打敗了(七○一),這當然更令猶大人民堅信不移。
然而尼布甲尼撒摧毀了不能摧毀的聖城、燒毀那不能燒毀的聖殿。神究竟在做什麼?人民還可相信什麼?不能動蕩的信念連根也被拔起了,他們可以怎樣回應呢?
哀歌以字母詩象徵猶大完全地俯伏懺悔,表達了猶大人民心中的衝突。另一方面,哀歌又鼓勵人接受神的審判,相信審判之後仍有轉機:雖然神在歷史進程中令以色列手足無措,但哀歌作者鼓勵以色列不要懷疑神的主權,要他們相信,神所作的事,最終也是為了他們及一切創造物的好處。
哀歌記載了受寵愛的猶大,如河跌進失望的深谷:它與約伯記所描述的一樣,神的心意好像藏在五里霧中。但當那容許苦難發生的神啟示自己的時候,讀者又可重拾信心和盼望。詩人那堅強的信心,必定在往後的日子,打動無數猶大人的心。要在災難中尋求盼望,又要帶領人進入盼望之中,這任務是困難的,唯有對神有深入認識的人才能勝任。
哀歌把以色列文學與信仰的三條主線交織在一起:先知透悟立約之神如何審判和施恩:祭司在禮儀中表達痛悔和盼望:智慧人探索苦難的奧秘。寫作哀歌的詩人,承受了這三種遺產,把它們集於一身。他不單是文士或記錄者,他還親自用優美精妙的技巧,完成這卷聖經啟示之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