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橋要交通量較大才修

作者:qwxqwsean  於 2013-7-15 08: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6評論

感覺中國修橋過多了。 

交通量很小的話, 還是用溜索或渡船為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qwxqwsean 2013-7-15 08:26
溜索經改進安全性是不錯的, 經濟快速。

小孩玩溜索更始能鍛煉身心, 而且玩夠了溜索,再也對遊樂園的過山車沒興趣了。

在大城市附近建設溜索, 會成為遊樂熱點,很多人掏錢買門票來溜。
回復 qwxqwsean 2013-7-15 08:26
從新一代中國人對溜索的懼怕, 和窩窩囊囊地淹死在立交橋下, 知道中國人嚴重退化


咱們來個新規定, 所有的中國小學生在畢業之前都要在大江上懸崖邊溜100次索。
回復 qwxqwsean 2013-7-15 08:26
以下是一個溜索勝過橋的實例, 一條鋼索每年運50萬斤菜。 只要把現有的溜索再改進
一下, 使其運力達到100萬斤菜/年, 就不用建橋了。



==

近段時間來,關嶺自治縣斷橋鎮的壩陵河上,有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條橫跨壩陵河
約200米的粗大鋼絲溜索上,時常吊著瓜果等蔬菜,從彼岸運送過來。這是河水暴漲后
,由於沒法運送蔬菜,當地村民無可奈何使用的一種運輸辦法。  

   

亞洲第一高橋附近

溜索運送蔬菜

  

由於斷橋鎮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裡成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素有「天然溫室」之稱
。多年前,這裡的村民就開始發展早熟蔬菜。

  

昨天下午,記者在位於210國道線上的斷橋鎮壩陵村看見,一根粗大的鋼絲繩溜索,橫
跨公路下正在嘩嘩流淌的壩陵河,幾名村民正吃力地拉著繩子,將一筐筐黃瓜、西紅柿
從河對岸拉過來。

  

而在溜索河段上游3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聞名於世的被稱為「亞洲第一高橋」的壩陵
河大橋。

  

正在忙著從溜索上運送蔬菜的是村民魯紹祥和魯彬等人。他們把通過溜索運送過來的蔬
菜又一一搬回附近的家中,集中在一起后,準備再送到市場上。  



鋼絲繩溜索

每年運送蔬菜50萬斤



據魯紹祥等人講,壩陵村有500多戶村民,全村人主要以種蔬菜為主,大部分村民的土
地都在河對岸,有600畝左右。

  

由於沒有橋,一旦雨季壩陵河漲水,村民們無法到河對岸,而對岸地里的各種蔬菜熟了
,要繞道上游和下游1公里多的地方才能過河,非常麻煩。

  

三年前,為了方便運輸河對岸的蔬菜,壩陵村部分村民集資,利用210國道上的一棵行
道樹和河對岸的一棵樹,架起了一條鋼絲繩溜索。通過溜索將蔬菜從河對岸運送過來,
確實省了不少時間。村民稱,前年和去年,每年通過溜索運送過來的蔬菜都有50萬斤左
右。

  

建橋僅半年

河水暴漲衝垮木橋

  

溜繩雖然方便了不少,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去年5月份,一個名叫羅小權的村民在乘
坐溜繩到對岸幹活時,不小心掉入壩陵河中,幸好他會游泳,才未發生意外。運送蔬菜
時,每次拉運都非常費勁,並且一次只能運送一小筐,有許多村民便不想再利用溜索。

  

去年11月份,壩陵村的42戶村民集資8000餘元,又投工投勞,終於在溜索下游約100米
的地方修起了一座水泥橋墩、木板鋪就的橋。此後,村民們幹活方便多了。

  

今年雨季來臨,壩陵河水開始暴漲,5月13日上午,洪水突然將剛修好半年的木橋橋面
衝垮,漂到下游1000多米遠的地方。5月26日,10多個村民用了一天時間,才合力將橋
面抬了上來,重新鋪在橋面上。不料,次日中午,暴漲的河水又將橋面衝垮。
回復 qwxqwsean 2013-7-15 08:27
應該2條索, 往返各一條,不用人拉, 直接借重力溜過去, 吊個籃子裡面裝上
100斤菜, 一下就飛過江去了, 一分鐘飛一筐貨過江, 一分鐘也可以飛一個人過江,
效率不要太高。

建橋幹嘛呢, 一座橋造價至少上千萬,連一年一遇的洪水都不一定能頂得住。
回復 qwxqwsean 2013-7-15 08:27
這個錄象是介紹貴州一個村民2002年出資1200元建溜索供2000村民使用, 把四五小時
步行行程縮短為一個多小時, 收費小孩一元大人2元, 這麼個重大技術民生工程, 被
媒體醜化為危險落後。


這條索道被媒體報道后就被政府封了, 村民被迫繞遠去走一條花200萬元新建的橋。

大部分村民顯然還是更喜歡溜索。 本來有人花了1200元已經解決了的交通問題, 為什
么要再用200萬去解決, 而且沒有解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ihejIYFi44
回復 qwxqwsean 2013-7-15 08:27
「全國比較出名的大地縫有5處,貴州水城烏蒙大地縫全長15千米,200至500米深,是
全國最長和最深的地縫,視頻中的溜索就橫跨了烏蒙大地縫的下段。」從小在北盤江邊
長大的胡小柳,現任水城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股股長,是新華社特邀攝影師,曾經7
次徒步走過烏蒙大地縫谷底。



    據胡小柳介紹,在規劃中的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中,目前共有3條溜索。除了橫跨
北盤江的一條外,其餘兩條都在烏蒙大地縫下段,相距約500米。營盤鄉當地村民都把
溜索叫做「浪子」,把大地縫叫做「深溝」。拍客視頻中出現的溜索,當地人稱其為「
深溝浪子」。



    紅德村的「深溝浪子」,並非近幾年才出現。胡小柳說,他曾經和營盤鄉國民黨保
軍團團長冷忠誠的孫子冷小明聊過。據冷小明介紹,紅德村百年前就有了跨越大地縫的
「浪子」,只不過以前的「浪子」更為簡陋,是用竹子等材料做成。壞了就修,修了又
壞,斷斷續續中,溜索也在「更新換代」。



    「據說當年抗戰期間,紅二軍團想通過高家渡鐵索橋橫渡北盤江受阻,後來選擇從
紅德村的『浪子』上跨過。」胡小柳說,紅德村的溜索地點幾經變更,材質也由最初的
綿竹演變為鋼繩、鐵滑輪。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1: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