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遇專制,俱為奴才」

作者:Brigade  於 2019-1-9 04: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羽戈 

梁啟超《李鴻章傳》寫到結尾,將傳主與古今中西人物對比,其中一個參照系,即與李鴻章同時代的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其評語僅一段,言簡意深,鞭辟入裡,堪稱至論:

李鴻章與日相伊藤,中日戰役之兩雄也。以敗論,自當右伊而左李,雖然,伊非李之匹也。日人常評伊藤為際遇最好之人,其言蓋當。彼當日本維新之初,本未嘗有大功,其櫛風沐雨之閱歷,既輸一籌,故伊藤之輕重於日本,不如鴻章之輕重於中國,使易地以處,吾恐其不相及也。雖然,伊有優於李者一事焉,則曾遊學歐洲,知政治之本原是也。此伊所以能制定憲法為日本長治久安之計,李鴻章則惟彌縫補苴,畫虎效顰,而終無成就也。但日本之學如伊藤者,其同輩中不下百數,中國之才如鴻章者,其同輩中不得一人,則又不能專為李咎者也。

這段話在電視劇《走向共和》當中,曾經現身,不過被改頭換面。話說1906年初,載澤、尚其亨、李盛鐸等大清官員在日本考察憲政,拜謁伊藤博文。伊藤從老同學嚴復——事實上二人並非同學——的遭遇說起,最後談到了李鴻章。他拿起一本書念道:「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敗而論,自是伊藤勝於李鴻章,然以個人而論,李鴻章優於伊藤博文甚也。」頓了一頓,他告訴載澤等人,此書作者正是貴國滿世界通緝的政治要犯梁啟超,高才高論,洞若觀火,其高論恰在「假如二人易地而處」八個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駐足日本之地,此乃立憲國之地,且舉國人才輩出;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於中國之地,其乃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且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最後他大發感慨,熱淚盈眶:「李中堂若讀得此論,當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敗於無才,豈非又死不瞑目?」

不得不承認,改編的台詞,半文半白,朗朗上口,並不遜色於梁啟超原著,尤其「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一語,將問題上升於制度層面,則比梁啟超高明一檔。梁啟超的著眼點,猶在國運,殊不知國運的要義,一是人,二是制度,李鴻章之才既然勝於伊藤博文——當然這個判斷未必站得住腳,以雄才與大略而論,李鴻章勝在雄才,伊藤博文勝在大略,二人各有所長——中國卻慘敗於日本,原因只可能出在落後的制度身上。說白了,不須等到日俄戰爭,甲午戰爭已經可視為立憲與專制兩種政體之戰,已經證成了「立憲必勝,專制必敗」的時代公理。

《李鴻章傳》引西人之言云:「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可惜後面的詮釋,不盡屬實,如稱「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這顯然在抹黑大清,當時各省出錢出兵,不在少數,只是有心無力,不堪一戰。不過,如果就制度之爭而論,我則無比同意西人之論:日本舉國立憲,中國距離立憲最近的只有李鴻章等寥寥數人,他們推動中國前行的同時,幾乎舉國(無論廟堂還是民間,無論清流還是民意)都在拖後腿,兩國作戰,以現代戰爭的標尺衡量,一方是一個國家,一方至多一個加強排,戰火尚未點燃,勝負已經分明。這正應了梁啟超的話:「蓋十九世紀下半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何也?世運愈進於文明,則優勝劣敗之公例愈確定。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有絲毫不能假借者焉。無論政治學術商務,莫不皆然,而兵事其一端也。」

立憲與專制之戰,前者並非必勝,然而若論勝率,自然以前者為大,高達十之八九。這背後最重要的因素,則在人力或人才。專制國家,不能說沒有人才,只是其對人才的摧殘,遠過於對人才的生產。立憲國家,恰好相反。

張學良口述歷史之時,曾引國民黨大佬王新衡的妙語:「王新衡說過,蔣介石把人才當奴才用,蔣經國把奴才當人才用。所以,蔣經國有東西留下來,蔣介石甚麼都沒有。」蔣介石的人才觀,可比專制,蔣經國的人才觀,可比立憲,前者在禁錮人才,後者在解放人才,前者把人才關進籠子里,後者把人才從籠子里放出來。這一消一長,一損一益,決定了專制與立憲之戰,勝利的天平,將向哪一方傾斜。

具體說來,專制對人才的摧殘,可用三句古語概括,一如病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龔自珍《病梅館記》),這可視之為規訓;二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李世民),彀者,圈套、羅網,這可視之為過濾——經過這兩道關卡,被納入體制(入彀)的人才,幾乎都成了奴才,至少得表現為奴才;對於遺留在體制之外的人才,則需第三步:魏國大臣公叔痤臨終,勸魏惠王重用當時還叫公孫鞅的商鞅,告誡道:「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史記》)換言之,當一些人才不願為體制所用,則當殺之而後快,這可視之為壓制或滅絕。

走完這三步棋,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還剩下什麼人才呢,體制內的人才成奴才,體制外的人才成塵埃。須知專制政治是依附性最強的制度,神似奴隸制,專制對人才的選拔,實質則是逆淘汰,最終晉級、手握重權的那些人,不僅缺乏才略,而且缺乏骨頭,為了博取專制者的青睞和信任,他們獻祭了自己的獨立性。對他們的仕途而言,忠誠比什麼都重要,所謂忠誠,換一個說法,叫「奴性」。

奴才能帶來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不會帶來什麼,或者說,它將阻止什麼。與此相對,自由能帶來獨立與理性,帶來創造力,帶來勇氣,帶來尊嚴。一支由奴才組成的軍隊,絕不可能戰勝一支由自由人組成的軍隊;一個由奴才組成的國家,絕不可能超越一個由自由人組成的國家。

還得說回大清。因為奴才之於大清,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略讀清史,應會發現,官員在皇帝面前,有些自稱「奴才」,有些自稱「臣」。看起來前者的地位不如後者,實際情況,則如魯迅《隔膜》所云:「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要言之,自稱「奴才」,是滿族人、蒙古人與漢軍旗人的專利,那些漢人,往往欲稱「奴才」而不得,儘管他們同樣是奴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專制社會的政治史,就是一部一些人坐穩了奴才,另一些人擠破頭皮去做奴才的歷史。

2017年6月20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1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9-1-9 06:00
可嘆的是,自古皆然,於今為烈。
回復 Brigade 2019-1-9 06:13
徐福男兒: 可嘆的是,自古皆然,於今為烈。
時代的呼喚,很多人仔細研究一下過去和現在,中國和世界,都會發現中國人民是被奴役的。現在確實比大清還糟糕,封建官僚可以諫議,現在不可妄議。

「走完這三步棋,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還剩下什麼人才呢,體制內的人才成奴才,體制外的人才成塵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2 20: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