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到底誰才是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

作者:lixixing  於 2009-8-20 2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中華文化|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7評論

關鍵詞:抗戰, 八路軍, 新四軍, 抗聯, 國軍

 

 

到底誰才是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812/61789.html

天下第九烏有之鄉2008-12-16

 

    【李西興按】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國正義陣營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歷經十四年艱苦鬥爭,並在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支持下取得的。同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參與並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同國的正義陣營。抗戰勝利之功屬於中國人民。當時許多國民黨軍隊及其將領,在抗戰時期也是功勛卓著。但是,國民黨政府及其領導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抗戰時期的總體表現,確實是有負眾望的。相反,在1937年全面抗戰之前,東北地區就有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國共聯合抗戰之後,中共以初期的弱小軍事力量,挺進日軍侵佔的地區(淪陷區)開展敵後游擊戰,打擊和牽制日本侵略軍,並且發展壯大了自己,這是歷史的事實。說中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是貼切的。中共自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而並沒有說自己是抗戰的主力,也是符合實際的。至於中共領導的軍隊,在敵後進行艱苦抗戰,保存自身避免消耗戰,是理所應當的持久戰戰略。因為不這樣,就不能堅持到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某些別有用心之人,在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已經六十年了,還在為中共抗日武裝,在八年抗戰期間,沒有被日本侵略軍及其幫凶(即投降的國民黨偽軍)所消滅而悔恨不已(19411月,蔣介石就曾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新四軍痛下殺手,製造千古奇冤的皖南事變),其漢奸面目昭然若揭矣。

 

[]老鼠多了,自然就想到了貓。國難才知思良將。然而天下太平之後,有人往往利用後代們的幼稚無知,竭力散布中國共產黨創業有罪的謠言,製造破壞國家統一的輿論,為割據勢力和反動勢力張目。小人謬論,使正氣不申。--------- 

讀韓愈《張中丞傳后敘》有感
    有一文《誰才是十四年抗的中流砥柱》,打著歷史真相的招牌招搖撞騙,全篇充斥為為國民黨招魂的謬論,流傳甚廣,盲從者眾。也許現在都流行標新立異、反對正統,只有這樣才能顯示自己有見識、懂民主吧,原文如下:

為國民黨軍隊說一句公平話,它與一個在組織、訓練、裝備上占絕對優勢的敵軍的戰爭中,堅持了整整八年,與法國 —— 它對德國的抵抗僅僅六個星期便崩潰了,和英國 —— 它則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的物資支持,比較起來,國民黨軍隊的抵抗,乃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迹。它積極地戰鬥在上海、南京、華北和華中平原,徹底地挫敗了日本人對速決勝利的期望,自己也遭受了可怕的損失。然後,他們從沿海地區撤退,遠離於交通網路所能達到的地區。他們轉向消耗戰的戰略,從而使日軍陷於中國遼闊的國土而不能自拔。
    這一頑強抵抗,對於反軸心國的整個盟軍的戰爭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在亞洲大陸上拖住了大約一百萬日軍 —— 否則這些部隊便會用於太平洋地區對於西方盟國越島部隊的戰鬥。如果歷史在一九四五年後對國民黨人更為仁慈些,如果沒有內戰,如果戰後年代國民黨能成功地在大陸創建一個穩定的國家,現在的歷史學家將會把國民黨人對日本侵略的抵抗作為一篇大無畏的英雄史詩來敘述。然而,由於戰後的垮台,國民黨軍隊在戰爭中的積極貢獻,便不可避免地被它的失敗而掩去了光彩。
                             ——
引自〔美〕易勞逸《毀滅的種子》一書


    
國內歷史學家的統計,抗戰中有22次大會戰(投入兵力10萬以上)僅長沙一地就有3次,1117次大型戰鬥,平型關和台兒庄都屬於大型戰鬥,另外 28931小型戰鬥。抗戰當中,國民黨陸軍共犧牲321萬,空軍犧牲4321人,2468架飛機,海軍艦艇差不多全部打光。206位國民黨將軍面對面戰死在抗日疆場。僅在抗戰的頭4個月里,黃浦軍校25千名青年軍官,戰死疆場的就有1萬名。
    
張學良將軍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親口說,九﹑一八是他命令軍隊不抵抗的,並非是蔣介石。在他的東北軍撤到錦州時,蔣介石曾一天三次電報,促他要進行抵抗,但他都沒有服從命令。
    
為什麼是十四年抗戰?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侵佔我國東三省,至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其間十四年,國民黨稱其為十四年抗戰。 
    
想尋找歷史真相的人,必須有一個公正的立場。不是,便不能有對歷史的公正判斷。什麼黨抗日都是中國人的驕傲,只是有些真實的歷史,我們應該知道。也歡迎你發表不同看法。

我的批文:
    首先,當就題目《誰才是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就知此文不實。我們先假設國民黨是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吧,那麼前6(1931/9/18-1937/7 /7)國民黨中央政府,倒的確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啊。東北、內蒙、外蒙、熱河、平津、察哈爾、山東、上海(不包括台灣),大片國土、主權淪喪、被日軍佔領、控制、掠奪、魚肉; 大批人民被屠殺、消滅、流亡; 一個個秦土協定、唐沽協定被加諸於中國;一個個滿洲國、自治政府紛紛粉墨登台;一群群漢奸跋扈驕橫、挾洋自重;一批批國民革命軍,成為偽軍,賣國求榮、橫行鄉里。日軍步步緊逼、日日蠶食,身為政府軍、守土有責的國民黨軍,在某些地方,連象徵性的抵抗都沒有。如果日軍不是急於求成,想畢其功於一役,發動全面侵華。這樣步步蠶食,以十年為一期。那后八年我們的中流砥柱國民革命軍,是不是還要繼續喪權辱國,一辱再辱而不敢抵抗,避免全面衝突,委屈求全,以取得正義的地位,求得國際正義力量的援助呢?
    一、如果中國是法國、波蘭一樣大的國家,中國的命運也只能會比法國更慘。如果沒有《論持久戰》(不要用蔣百里或陳誠的話來反駁,我懶得駁),國民革命軍主力就只會在像長城抗戰、上海會戰、 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這樣的正規戰、陣地戰、消耗戰中滅亡了;或者是以相反的方式:消極避戰,一退再退,一潰千里,退到甘青新藏,或退到南洋,永遠難以重新反覆國土了。有了持久戰理論、共產黨的襄助和抗戰相持階段后,在敵後牽制絕大部分侵華日軍,蔣介石才得繼續苦撐待變,期待美國助戰
    二、是十四年抗戰不假。中共和國民黨寫的正史,都一致宣稱十四年抗戰,八年全面抗戰。八年抗戰從抗日勝利那天起,就是中國人的口頭禪。雖人人都知道其實是十四年抗戰,但都把1937年蘆溝橋事變,中華民國政府號召全國人民抗日的那一刻,作為八年全面抗戰的起點。以前國民黨政府,是極力避免全面抗日的。此文作者不要胡說。請看金三角國民黨殘軍軍營十年北伐、八年抗戰、四年內戰、五年緬戰的橫幅。國共雙方都說八年抗戰,激憤時也都說十四年抗戰。說國軍是十四年抗戰的中流砥柱,那僅僅前六年就不知道砥柱到哪裡去了。
    三、此文數據雖基本是史實(雖然數據錯誤量實在是較大,如四次長沙會戰硬變成了三次),但事實和觀點卻是似是而非,拾人牙惠而不知其臭,只看表面,不看實質,沒有以唯物史觀作研究指導。這也正是現在很多學者標新立異,為歷史翻案、嘩眾取寵的根本原因。說是張學良下令不抵抗,蔣介石要張學良抵抗,從措詞上都看得出,這純屬捏造史實,斷章取義,為蔣翻案的拙劣技倆。張學良以前撤到關內時,的確是說過此類的話,那是為自己的把兄蔣介石背黑鍋、當替罪羊而說的。但不久,國人都知道了真相。歷史檔案仍在,鐵證如山。不知哪個娛樂記者,不學無術,移花接木,把以前的笑柄當歷史真實。真是別有用心。此說不僅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邏輯。按作者的邏輯試想一下:如果蔣真的要抵抗,即使命令不了張學良,也完全可以讓宋哲元、何應欽、傅作義、馮玉祥(主力全在華北一線)或中央軍出關接防東北軍抵抗嘛。再說張學良與日本人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即使不負守土之責,也不會忘記殺父之仇的。如果張學良真的不願抵抗,又何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又何來口口聲聲打回老家去。蔣當時下令不抵抗,東北軍撤入關內,是為了避免與日本過早發生全面戰爭。他認為中國四分五裂才導致日本入侵,當務之急,是爭取時間儘快統一全國。攘外必先安內,國家統一后再與日本決戰。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思維,也是一種主觀的理想化思維。日本不可能等你統一全國了,力量壯大了才來打你(除非日本瘋了)。蔣認為中國因分裂而弱小所以必須攘外必先安內。毛的判斷與他恰恰相反,認為中國因弱小而分裂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本身是正確的。但不顧客觀實際,生搬硬套,使蔣產生錯覺。中國人是喜歡同情失敗者的民族,此文雖貌似合理,但似是而非,基本是不懂軍事和政治、戰略的學者,東拼西湊,只比較數字所說的外行話。
    四、文章作者有意或無意識地把當時的共產黨力量與國民政府力量,完全看成是對等的實力,不顧國民黨是掌握了全國力量的政府軍(初期軍力近五百萬眾)和共產黨改編成國民革命軍十八集團軍時只有4余萬眾(準確地說,包括新四軍的1萬餘人)的星星之火的事實,通過簡單地比較表面上的數字,我們很多人當然地會發現,作為執政黨守土有責,國民黨正面戰場有五大會戰,加上比較重要的共有22次會戰,傷亡慘重,為國盡了忠(當然不包括數量龐大的驚人的變節投降的國民黨偽政府和偽軍、漢奸),無愧於中華民族的子孫。而共產黨八年中只有一次大會戰,即百團大戰。每次戰鬥消滅的日軍,沒有國民黨軍多,死的人沒有國民黨軍多,場面不宏大,戰鬥不慘烈。倒是大小戰鬥次數多得驚人。幾乎到了一次戰鬥消滅幾個敵人的地步,似乎螞蟻撼樹。這組數字一對比,難怪無識之人看到這組數據,會如此譏笑輕視中國共產黨。
    五、如果說國民黨值得同情,那麼它一敗袁世凱、二敗共產黨、三敗民進黨,組織如此渙喪,鬆散,派系如此眾多,內部如此掣肘。這倒是值得同情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事。如果蔣不實行消極抗戰,國民革命軍人的血,就不會如此白流,就不會在正規戰、陣地戰中與強大無比的敵人拼消耗,更不會實行焦土抗戰。消極抗戰最大的好處,是從數字上看真的是很悲壯,有國殤的悲涼,很值得後人憑弔,傷懷、同情。但為什麼不避實擊虛,不用高明的戰略,去盡量保存自己同時消滅敵人。可惜國民黨內只是將才沒有帥才。同樣是游擊戰,共產黨在通過游擊戰運動戰,在最危險的敵後(注意是敵後不是中國的大後方,很多人都喜歡偷換概念)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而國民黨在南嶽游干班學了共產黨的游擊戰後,投入大量部隊到敵後開展游擊戰,卻是越打越小,不是成了偽軍,就是潰散被消滅了,鮮有能堅持下來的。僅此一點,就能看出國軍不是沒有戰術,而是沒有戰略。不懂的去發動人民、依靠人民。以致八年艱苦血戰、苦撐待變,完全寄希望美國出兵。抗戰初期,共產黨改編的國民革命軍八路軍,一個軍三個師共約4.5萬人,新四軍(實只相當於八路軍一個師)1.2萬人,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正規100多個軍(一說90多個)450多萬至500多萬人。但八年抗戰中共以此為基礎,不僅保存了自己而且消滅了49%的在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特別是抗戰後期,各根據地完全牽制了日本在華主力,使其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動彈不得。敵軍用於正面作戰的力量越來越小了。可惜現在的學者不學無術,只看到國軍死了多少人,打了多少惡戰。卻對共產黨積小勝為大勝(陳誠總結毛澤東《論持久戰》語)」視而不見。
    作為主力的政府軍,特別是中央軍,老想讓八路軍去山西、河北,打正規戰正面戰。這意味著什麼?此計不成,竟將八路軍置於敵人後方絕地,讓其敵後抗戰(當然毛澤東深謀遠慮,與其受蔣介石掣肘、魚肉,不如將計就計),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毛澤東善於用兵,恐怕就會像東北抗聯在東北敵後一樣,由30多萬到最後幾十人分批撤到蘇聯,或像國民黨敵後游擊部隊,及朝鮮人民軍在南韓的敵後游擊隊一樣被消滅。
    大家請看這段描述:「隋末農民大造反,李世民晉陽起兵造反,使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隋煬帝不得不放棄統一高句麗的大業,花大量財力人力物力來剿匪。這場內耗使繁華的大隋帝國一去不復返,以致於高句麗稱雄東北,威壓朝鮮半島,以致於東西突厥再度復興,嚴重威脅中原的安全、漁利中國。當時唐朝還要向突厥稱臣。這一切都是農民造反的錯、瓦崗農民的錯、李世民父子的錯。」再來看這樣一段描述:「再狡辯也狡辯,也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就是:共產黨1927年開始造反,給中華帶來深重的災難。黨中央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來剿匪,終於將恐怖分子趕到西部荒漠地區。這場內耗嚴重削弱了黨國中央,以致於後來被日寇漁利。」 二者邏輯是不是驚人的一致啊。
    這種觀點乍看起來,是不是很正確啊。論據是真實的,結論卻是錯誤的。這叫本末倒置、是似而非。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還是主觀主義,選擇性失明,和選擇性隱瞞。不從現實生活出發,鑽在故紙堆里,用顯微鏡看問題不能自拔。坐井觀天。
    想不到,時至今日,仍有些帶著有色眼鏡的人,寧願相信所謂國民黨、日偽軍的材料,也不願相信人民書寫的歷史。  
    一個基本的事實應該搞清楚:11945年以前,國民黨主力部隊已經撤到大後方。日本投降時,蔣介石措手不及,才發出命令,讓偽軍維持治安,日軍原地待命,等待向國軍投降,不許向八路、新四軍等共軍投降;2、正因為國軍遠在西南後方(長江以北,除與中共聯合的傅作義和閻錫山部而存活下來,幾乎連國軍的影子也難覓),無法接受日軍投降。蔣介石才不顧民族尊嚴,向美軍請求幫助,請美軍用飛機、輪船把國軍運過去,接受投降。3、所謂的偽軍是怎麼來的,是幹什麼的,這個問題為什麼總是有些人避而不談呢?4、共軍拉隊伍需要本錢,需要槍炮,這些蔣介石抗戰中後期,是一文錢、一顆子彈也不會給的。八年抗戰,蔣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胡宗南近30萬大軍的唯一任務,就是包圍陝甘寧。
    最後,強調一點,如果說gcd的歷史資料不可信,那國民黨的歷史資料就更不可信。寧願相信所謂國民黨資料的人,肯定是立場有問題。
    國民黨軍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的斷言: 「……國民黨政府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政府他們的貪污腐敗,指揮無能,是不可能戰勝日本人的抗日之希望在共產黨八路軍
    先進的中國人前仆後繼,屢敗屢戰、欲挫欲勇,好不容易推翻了腐敗罪惡的滿清王朝,恢復中華;數代之後,後世子孫愚昧(不是愚蠢),天天反為大清朝歌功頌德。先進的中國人九死不悔,幾經革命鬥爭好不容易推翻四分五裂、內憂外患、黑暗腐朽、無能軟弱的國民黨政權,建立了新中國;數代之後,後世子孫愚昧,被奸人所惑,反而為國民黨掩飾美化招魂。真正經歷過中國落後帶來的災難的中國人,歷經反覆,好不容易用換來儒學降為隱學,簡體代替繁體,自然科學取代訓古學,中國科學文化全面振興;數代之後,後世子孫愚昧卻已不知道變革的意義,而全面否定變革。儒學又死灰復燃成為顯學,訓古之學借文化傳媒越演越烈。
    還有一些文客對主席的誹謗之辭,往往在史家看來顯得可笑。主席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僅僅是為文客笑話的游擊戰之王,而且隨著戰爭的發展,顯示出全能的軍事天才。最初井岡山的游擊戰,再到中央蘇區的運動戰,抗戰時期游擊戰和運動戰,結合得出神入化。解放戰爭的正規戰,殲滅戰、人民戰爭,朝鮮戰爭的陣地戰、阻擊戰。國外那些說中|共軍隊只會打游擊戰爭的謬論,早就被真正的軍事家用事實駁得體無完膚了。現在某些無知文客,還熟視無睹、有目如盲,見人就說主席只會下三濫游擊戰法。國人居然偏聽盲從者眾,視英雄如草芥,視家邦為仇讎,視國賊為棟樑、視醜類為君子。為邪惡正名,為小人揚威。

 

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7 個評論)

回復 milu 2009-8-20 23:20
歷史後人評說
回復 fanlaifuqu 2009-8-20 23:58
我看就沒有什麼「中流砥柱」。
共產黨可千萬別說自己是。
回復 戶人 2009-8-21 00:02
你的結論呢?
回復 fanlaifuqu 2009-8-21 00:26
國民黨還是開了幾槍的。共產黨則有電影為證: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
回復 peipeilotto 2009-8-21 00:53
不可否認的是,國民黨確實上了戰場啊,37年盧溝橋,就是國民黨的部隊啊。這個部隊從整體看,裝備,理念在當時都是不錯的。但是,蔣同學沒能把這隻隊伍弄得得民心,失敗啊!總想著:「攘外必先安內」話是不錯,但是,人家都打到你們家了,你還和自己人打就實在不是人乾的事了。
回復 homepeace 2009-8-21 00:58
"中流砥柱" 的詞典解釋是「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用這個形容詞形容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作用沒有錯。舉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大規模入侵我國東北地區,妄圖滅亡中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政府當局卻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嚴令東北軍全部撤入關內,並要求民眾「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政府當局的錯誤政策,極大地壓制了抗日救亡的民族熱情,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同時也使一些人難以看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抱有退讓求安的幻想。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立即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公開進兵中國,其目的是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號召全中國人民迅速動員武裝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宣布蘇維埃政府對日戰爭。。。。
歷史告訴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首先沖在了抗戰的最前線。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立即指示中共滿洲省委發動組織民眾,創建游擊隊,開闢游擊區,以武裝鬥爭反抗日本侵略者。從1931年底開始,中國共產黨就陸續向東北派出大批幹部,加入到當地的抗日武裝中,並組建了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一批抗日英雄就是他們的優秀代表。
回復 trunkzhao 2009-8-21 02:08
homepeace: "中流砥柱" 的詞典解釋是「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用這個形容詞形容中國共產黨在全
還有共產黨率先打出北上抗日的旗號,一路轉進到遠離日本人的陝北;然後又打著東征的旗號,圖謀山西,劉志丹也可稱作抗日英雄。
還有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從純軍事出發,發動百團大戰,后在整風期間被批判暴露實力,應當悄沒聲地發展力量,而不應該跟日本人傻拼。
回復 homepeace 2009-8-21 02:36
trunkzhao: 還有共產黨率先打出北上抗日的旗號,一路轉進到遠離日本人的陝北;然後又打著東征的旗號,圖謀山西,劉志丹也可稱作抗日英雄。
還有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從純軍
1。你應該知道,共產黨長徵到陝北是國民黨圍堵追剿的結果。
2。關於百團大戰的爭論
百團大戰嚴重破壞了日軍在華北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主要交通線,沉重地打擊了日軍華北方面軍推行的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和囂張氣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作戰,抑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逆流;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全國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政治地位。然而,對於這樣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百團大戰,經歷了長時間的爭論,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這一階段,正是百團大戰進行的時間,從中共中央到中央軍委、從八路軍總部到各戰略區領導人,紛紛發表文章和談話,盛讚百團大戰。即使個別領導人,指出戰役中出現的發動群眾、作戰協同等一些問題,也沒有涉及到是否違背軍事戰略方針方面的根本問題,更沒有與以後出現的敵後嚴重困難形勢聯繫起來。這一階段,對百團大戰是充分肯定的。
        第二階段,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百團大戰以後,由於日偽軍的殘酷「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影響和水、旱、蝗等自然災害,華北敵後抗戰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僅至1942年年底,八路軍由40萬人減至34萬人,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人口由1億降到5000萬以下,幹部損失很多。從1943年起,八路軍總部和參加百團大戰的一些領導人,開始把華北敵後抗戰出現的一些困難與百團大戰的發動聯繫起來,指出八路軍力量暴露和元氣受傷等一些問題。從總體上看,從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從中共中央軍委到八路軍總部及各大戰略區的領導人,雖然也談到百團大戰的一些消極方面的問題,甚至一度出現從根本上否定百團大戰的問題,但仍是個別現象。這一階段,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也是有分寸的,是持基本肯定態度的。
        第三階段,1959年廬山會議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廬山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於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廬山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8月2日至16日在廬山舉行的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的總稱。在會議期間,由於彭德懷被錯誤地定為反黨、反人民和反社會主義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罪行,因而他所直接指揮的百團大戰也被全面否定。在會議的發言中,橫加指責百團大戰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是錯誤的,違背了毛澤東的基本上是游擊戰而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戰略方針,消耗了自己的力量。

文革后,隨著對彭德懷的平反,對「百團大戰」都給予了正面的、肯定的表述。
(見紀念「七七」事變60 周年和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70周年的宜傳報道)。
回復 trunkzhao 2009-8-21 03:00
homepeace: 1。你應該知道,共產黨長徵到陝北是國民黨圍堵追剿的結果。
2。關於百團大戰的爭論
百團大戰嚴重破壞了日軍在華北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主要交通線,沉重地打擊了日
請問:
從總體上看,從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從中共中央軍委到八路軍總部及各大戰略區的領導人,雖然也談到百團大戰的一些消極方面的問題,甚至一度出現從根本上否定百團大戰的問題,但仍是個別現象。這一階段,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也是有分寸的,是持基本肯定態度的。
這些所謂的領導人都是誰?是否代表主流觀點?彭德懷是否檢討?彭德懷被批判的主要錯誤是否是跟日本人血拚?
如果你沒讀書,請弄清楚再討論;
如果你有選擇性地陳述歷史,請不要再糾纏。
回復 homepeace 2009-8-21 03:27
trunkzhao: 請問:
從總體上看,從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從中共中央軍委到八路軍總部及各大戰略區的領導人,雖然也談到百團大戰的一些消極方面的問題,甚至一度出現從根本上
中國共產黨對外一直對百團大戰完全肯定,但在內部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有褒有貶。特別是在1941年、1942日軍大掃蕩導致八路軍極端困難后。
鄧小平說:"百團大戰中本區軍事力量過於突出暴露,不僅自己傷亡很,元氣不易恢復。且警惕了敵人對我們的嚴重注意,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1943年)
劉伯承在中共「七大」發言:百團大戰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團大戰的打法,更不是運動戰,尤其是陣地戰這樣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游擊戰爭的打法。(1945年)
所以1943年至1945年對百團大戰的批評,是指其戰略戰術的不當。即不是「山地游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決戰」,打成了大規模的「消耗戰」,過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犧牲了中共領導的一些抗日力量。從沒有人批評他抗日不對。
回復 海外憤青 2009-8-21 04:39
歷史大家一時半會兒也是爭不清的,贊一句樓主和各位,用心寫這麼多批文。
回復 sujie_alex 2009-8-21 04:46
說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是貼切的。
但是抗戰勝利之功不是任何一家可以冒領的。
回復 lixixing 2009-8-21 07:07
抗日戰勝利之功屬於中國人民。當時許多國民黨軍隊及其將領,在抗戰時期也是功勛卓著。但是,國民黨政府及其領導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抗戰時期的總體表現,是有負眾望的。相反,1937年全面抗戰之前,東北就有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國共聯合抗戰之後,中共以初期的弱小軍事力量,在淪陷區開展敵後游擊戰,打擊和牽制日本侵略軍,並且發展壯大了自己,這是歷史的事實。說中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是貼切的。中共自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而並沒有說自己是抗戰的主力,也是符合實際的。至於中共領導的軍隊,在敵後進行艱苦抗戰,「保存自身」,「避免消耗戰」,是理所應當的持久戰戰略。因為不這樣,就不能堅持到抗戰的最後勝利。
回復 sujie_alex 2009-8-22 04:44
lixixing: 抗日戰勝利之功屬於中國人民。當時許多國民黨軍隊及其將領,在抗戰時期也是功勛卓著。但是,國民黨政府及其領導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抗戰時期的總體表現,是不負眾
軍功章有「國」的一半,也有「共」的一半
回復 lixixing 2018-6-3 08:40
今天閑來重讀多年前貼發的有關抗戰的文章。發現自己寫的按語里有一處筆誤。抗戰勝利之功屬於中國人民。當時許多國民黨軍隊及其將領,在抗戰時期也是功勛卓著。但是,國民黨政府及其領導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抗戰時期的總體表現,確實是「有負眾望」的。其中「不負眾望」是「有負眾望」的筆誤。
回復 lixixing 2018-6-3 09:25
還有一處筆誤,是轉帖原文之誤。
先進的中國人前仆後繼,屢敗屢戰、欲挫欲勇,應為「愈挫愈勇」。
回復 lixixing 2019-2-4 05:15
五、如果說國民黨值得同情,那麼它一敗袁世凱、二敗共產黨、三敗民進黨,組織如此渙喪,鬆散,派系如此眾多,內部如此掣肘。這倒是值得同情的。
興按:應為:一敗於袁世凱、二敗於共產黨、三敗於民進黨(撤退到台灣的兩蔣時期之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5: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