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的安靜時間
陳旭 2025-08-02 美國《世界日報》家園版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2/8900559?from=wj_catelistnews
前陣子在巴爾的摩(Baltimore)女兒家吃午飯,女兒說外孫女要有一個小時的「Quiet time」(安靜時間)。我第一時間以為「Quiet time」是宗教用語的靈性活動,有點像靜坐靈修時間,例如打坐祈禱、冥想或研讀經文,可女兒和女婿大學都畢業於美國名校,沒有任何宗教傾向和虔誠的宗教儀式。於是我問「Quiet time」要做些什麼?女兒說:「她在書房或自己的房間里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睡覺也行,只是除非她很累,通常不會午睡。這段時間,她不會吵你,你也不要打擾她。」
外孫女快五歲了,她在離家不遠的幼兒園也有「Quiet time」,與宗教活動沒什麼關係,只是一段靜默和反思的時間,是放鬆而平靜的探索想象和自我調節的獨處活動。可以是閱讀、玩玩具、寫字畫畫、聽音樂或是靜靜地坐著,看似什麼事也不做地發獃或閉目養神,當然或許只是你不知道她內心的涌動,因為外人進不到她的心裡。
我小時候在中國,中午飯後是午睡時間,主要是讓學生下午上課能精神飽滿,後來的中國更是卷得厲害,小孩有做不完的作業和上不完的課外補習班。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怕光陰偷偷地溜走,恨不得分分秒秒都灌輸知識,尤其那些所謂軍事化的時間管理,充分利用所有時間讀書作題,就是捨不得留給學生自主的時間。
老外的思路或許有些不同,他們並不推崇頭懸樑、錐刺骨那類孜孜不倦的刻苦背誦與作題,認為那隻能培養會考試的書獃子。我女兒在上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之前,一直是上馬里蘭州(Maryland)的公立中小學,總是一派輕鬆。那時我對她邊看電視邊做作業的習慣總是不滿,可她不以為然,或許是題目太簡單,她可以一心兩用;只有當她寫研究報告時,才會把電視關掉,因為她認真思考,才能寫出有分量的報告。許多美國人相信放鬆有助於思考,不管是學童還是成人,都必須養成思考和反省的習慣,形成自己的結論。這樣一來,才有獨立精神,不會被老師或權威牽著鼻子走。
我並不認同中外人種有什麼認知力與創造力上的高低不同,或許僅是文化與教育上的差異。其實中國人對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並不陌生,我們常在小說影視作品中見到:高人經過一段靈修時間悟道后功力倍增,或是經歷閉關修鍊后大師橫空出世的傳奇故事。既然口口聲聲說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獨立思考能力從何而來?不如從小給小孩一些自主的時間,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將來是否憬然有悟,或是在科學道路上有所發現和創新,就看各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