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大學招生公平嗎?

作者:hysonchen  於 2012-7-24 23: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通用分類:移民生活|已有7評論

關鍵詞:美國大學, 招生, 世界周刊

美國大學招生公平嗎?

/陳旭 美國世界周刊 No.1479

July 22, 2012

 

在美國上學,同樣擺脫不了考試。從小學到大學,各種評估考試,標準考試應有盡有,名目繁多,SATACT、托福、GRE大家都不陌生。只是美國人對分數的認識和態度,與心懷科舉傳統的華人有差異。許多華人批評美國大學招生,不按分數擇優錄取,不公平。因為有考試,有分數,明擺著的標準不用,為什麼還要引入什麼課外活動,領導才華等等難以量化的東西,讓人感覺霧裡看花,撲朔迷離。

 

大概是因為美國很多學者相信,用考試分數來區別學生是否「聰明」,實際上只說明這些學生記憶和邏輯推理方面的能力,而無法判定學生創造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想想連標準答案都有了,還有什麼創造力可言?而創新一定在標準答案之外,否則還叫什麼創新?更糟糕的是如果學生只追求分數,就會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那些考試要考的科目和知識點上,這又局限學生的知識面,從而縮窄了思維的空間。家長更會變本加厲地促使小孩上更多的補習班。像中國大陸中考、高考前的初二、高三整整一年都用於複習迎考。本是該有更多探索求知機會的美好青春年華,卻在複習、做題中不停地反覆折騰,為的只是在考試時能多一分、兩分,以便過關斬將,在競爭中淘汰他人。

 

美國人似乎不知道一次考試中多那麼幾分有什麼實際意義,美國的大學入學考試,相比中國高考,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儘管如此,由長期擔任哈佛大學招生部主任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組成的委員會,在研究報告中曾指出:美國大學的入學招生應脫離對SATACT考試分數的過分依賴,應該將重點轉移到以高中課程研修及其他個人成就做為入學標準的基礎。研究委員會擔心,對大學入學標準化考試的狂熱,已經對美國的高中教育造成了扭曲,並助長了資金高達10億美元的考試補習行業,鼓勵學生以考試賭輸贏。

 

美國一些學者認為,靠題庫補習出來的考試好成績,從表面上看,同樣的分數,如果是非裔或西裔,他們受益於多元化政策,進美國名校可能毫無懸念,但亞裔卻可能希望渺茫。不過,這種赤裸裸的不公平,依然沒使非裔、西裔人數在美國名校的比例增加太多。事實上富裕家庭的小孩在美國能在好學區上學,有經濟能力上補習班,分數高於貧困地區的學生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中國大陸教育資源向中心城市傾斜,就算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邊遠貧困地區的學生,能上北大、清華的人數也是少只又少,這能算是公平嗎?

 

記憶在學業中的作用

 

筆者注意到在中國考試狀元之類的佼佼者,幾乎都是些記憶力超強的學生。記憶力強,學的東西記得住,顯然有助學業優秀;一般人也可以通過勤奮,加深鞏固所學的知識而提高學業成績。但記憶只是認知的一部分,甚至只算是認知的較低層次。據說愛因斯坦的記憶力就不太好,語文拼寫有問題,數學公式雖然都能推導,但考試時做題速度太慢。所以愛因斯坦不是資優生,但幸虧沒被埋沒,成為這個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

 

筆者女兒前幾年在哈佛大學讀本科,說到在哈佛考試與中學最大的區別是:多項選擇(Multiple-Choice)的考題不見了,考試不是回答問題,就是寫報告和論文。

 

哈佛畢業回本州讀醫學院,天哪,多項選擇考試又回來了!她們幾個醫學院學生住在一起,客廳的桌子上擺著人體骨骼。原來一上醫學院每個學生就發一箱消毒處理過的人體骨骼拿回家當「玩具」,還少不了要死記硬背地記下來每根骨頭在人體的那個位置。記憶好對學業成功受益良多,但會唸書的學生,做學術研究卻不一定也會出色。女兒一個同學SAT考試滿分,名校本科畢業,又繼續功讀博士學位,但兩年後卻輟學回家。要換老美,博士沒讀完也沒什麼大不了,但身為華裔,受到的壓力卻會格外沈重,親朋好友的惋惜要讓人發瘋。

 

成績越好,成就越大嗎?

 

1921年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教授劉易斯特曼,(Lewis M. Terman),開始在加州展開天才基因研究計畫,他試圖證明精英學生要比其他人成年後更有成就。他讓中小學老師給他推薦優等生,再經過考試選拔出1500名資優生,然後跟蹤他們的成長軌跡。據說特曼教授起初幾年相當得意,因為加州競賽得獎的學生,幾乎都在他的名單之中。特曼教授1956年去世,他的課題組後來把他的研究結果公布出來。這些當年成績優異的天才學生中,中年後有很多人成為教授、科學家、醫生、作家、藝術家、電影明星,總之在社會上混得不錯,其中還有三位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但是,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本來沒得諾貝爾獎也沒什麼,諾貝爾獎又不是想得就有。有趣的是在特曼教授考試中落選的兩名學生,日後卻得了諾貝爾獎,他們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路易斯阿爾瓦雷茨( Luis Alvares)

 

這兩個特曼教授的漏網生,也都有機會上了美國名校。威廉肖克利1932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3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獲博士學位,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獎。阿爾瓦雷茨在芝加哥大學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並在1937年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於是更多的美國人相信,考試成績好有助於成功,但並非分數越高,成就一定會越大。

 

我們不知道未來,只能從歷史中借鑒。絕對的公平是否存在還不好說,但從統計數據上看,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大學已經培養出不少傑出人才。筆者以為,關鍵的是美國普通百姓相信美國名校的招生人員比他們更懂教育,知道怎樣選擇優秀學生。在中國,誰會相信那些招生官員會出以公心,為國舉才而不腐敗?老百姓只有寧願相信高考分數比較靠譜。今天申請留美的中國學生資料中,課外表現、推薦信等的誠信度,也受到美國大學的質疑,最後大概SAT、托福、GRE分數,還是最可信賴的指標,這或許是中國人常說的與美國「國情不同」。

 

筆者以為,亞裔應更多地把眼光著眼於小孩未來的成就,在美國團結互助去爭取更多應有的權利,而不僅僅用華人的視角去判定美國大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白露為霜 2012-7-24 23:22
中國人考試幾千年,習慣了。認為這個公平。
其實哪裡有完全公平的事。考八股文(現代的作文也一樣),還不是考官的個人喜好。理科考試好一點,但有錢上補習班還不是佔優?
回復 hysonchen 2012-7-25 11:01
白露為霜: 中國人考試幾千年,習慣了。認為這個公平。
其實哪裡有完全公平的事。考八股文(現代的作文也一樣),還不是考官的個人喜好。理科考試好一點,但有錢上補習班還不 ...
老百姓認為分數最公平好理解,問題在北大清華也只會搶狀元。
回復 manjing 2014-6-29 01:30
你說的還是不準確的。宏觀是這樣,微觀就不是了。有些事情是很難有個判定的
回復 manjing 2014-6-29 01:38
成功不必要進名校。專業很重要。我的一個初中女同學,初中升學不參加中考,人家就等著直接報送到自己的學校職高部,念個建築估價,然後邊工作邊上成人大學,先上大專,然後專升本,低空拿到本。先從六百一個月做了兩三年,和同事相處不舒服,咬牙放棄工作。去了新加坡玩了十幾天回來就上崗到融橋公司去了,漸漸地三十初頭,一個女孩 自己買了一百多萬的房子,買了十幾萬的小車帶步,車位還是現金二十萬抱過去扛下的。人生重要的是規劃,機遇。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
回復 hysonchen 2014-6-29 01:43
manjing: 你說的還是不準確的。宏觀是這樣,微觀就不是了。有些事情是很難有個判定的
正是因為智力的難以準確判定,教育才需要多元。沒有一定好和一定壞,各取所愛。
回復 manjing 2014-6-29 01:46
hysonchen: 正是因為智力的難以準確判定,教育才需要多元。沒有一定好和一定壞,各取所愛。
這點我同意!所以說道理是統一的,但某些言詞論證的過程又會偏離讓人不信服
回復 hysonchen 2014-6-29 01:51
美國的招生還是比較多元,一般大學SAT分數夠就行了,但要進頂極大學,好分數還不夠,分數只是門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2 15: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