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主禱文中的禱詞包括七件向神禱告的事。我們已經講了前三件,都是關於靈性方面的事,后三件也是靈性方面的禱告,惟有中間這一件是物質方面的。可見主不但關心我們肉身的需要,而且很注重我們此種需要。主曾經成為人子,一個完完全全的人,他親身嘗受到饑渴冷熱,勞苦疲乏等等的滋味;因此他更能體恤我們,顧念我們。主的愛真是無微不至。
一、是關乎飲食的禱告
飲食,代表一切肉身的需要。別以為禱告只能求靈性方面的事,不能求物質方面的事,我們「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六)。不過我們不要禱告就是求物質,把別的事情都忽略了。物質生活與靈性生活有密切的關係,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不過,物質生活在基督徒方面來說,必須被屬靈生活所融化。在基督徒看來,屬靈與屬世的事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因為在基督里,我們是新造的人,一切都變成新的了(林后五:十七)。而且我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是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基督徒是人,基督也曾經成為人--道成肉身,人不能沒有肉身的需要,基督也從來沒有叫我們抑制這些需要,脫離人群,到山上去獨善其身。相反地,他差我們進入狼群,他要我們成為世上的光、世上的鹽,光的目的,就是要照亮黑暗的角落;鹽的目的,就是要把平淡無味的調成有味。主叫我們深化在世人中,過超世而入世的生活。
飲食是必需品,非奢侈品。
這是我們禱告應當注意的事:我們所求的是需用品,不應該求奢侈品。神會滿足我們的需要,神不會滿足我們的貪心,因為神並不溺愛我們,他曉得我們出於貪心而求的名利富貴,虛榮奢華,於我們非但無益,反而會招來災禍,一個智慧的母親絕不會滿足孩子對糖果的要求,也不會隨便讓孩子花錢,更不會給孩子玩火柴、利器、毒藥這些東西。天上的父乞不更有智慧、更愛我們嗎?所以雅各說:「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四:三)
箴言中有一篇很好的禱文,是雅基的兒子亞古珥的禱告。他說:「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箴卅:七-九)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禱告。
二、是關乎今日的禱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裡說明神供給他兒女的生活所需,有一個原則--日用日給。同時也告訴我們,不但只求必須品,不求奢侈品;而且只求今日所需,不求明日所需。
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的時候,神叫他們每日拾當日所需用的嗎哪。有人或者出於貪心,或者懶得每天早晨都要起來拾取,就多拾一些儲存起來,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了。誰知隔了一夜就都發臭。神要我們天天仰望他。主說:不要為明日憂慮,因為明日自有明日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人世是如此的動蕩,許多你認為值得憂慮的事,到時卻起了很大的變化,使你的憂慮成為多餘,你的打算也都落空。只有主是不變的,我們每日專心仰望主,才能應付這變遷的世界。一枝杖可以幫助你行路,一紮杖就反而成了累贅。同樣,日用所需得到供給,可以使我們快樂,過多的財富就使我們憂慮。所以主要我們只求「今日」的飲食。
學像飛鳥
主要我們學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只靠天父的養活。是的,我們的衣裳何嘗比飛鳥的羽毛更美麗?我們吃的何嘗比飛鳥更飽足?我們的生活何嘗比飛鳥更快樂自由?因此人的思慮並不能替自己做什麼,徒然增加煩惱而已。
但另一方面來說,一些好吃懶做的人,看見主所說的一連幾個「不」字,便藉口說不用做工了,坐著等上帝從天掉米下來好了。殊不知飛鳥雖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卻有它另外一類的工作。飛鳥是最早起身的,一起身就唱歌讚美主。然後它飛到各處去找尋食物,供給自己的需要與家人的需要。它靠天父的養活,可是它不是睡在安樂窩裡等神派天使來喂它,它必須自己飛出去找尋食物。神給飛鳥覓食的本領,也給人「討生活」的機會。因此保羅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后三:十)
生活所需是日用日給,工作也是日用日賺,才合乎神的原則。飛鳥的食物是每天找來為當天用的,它不積蓄在倉里。無知的財主之無知,就在他積蓄得太多,已有的倉不夠用,還要拆建更大的倉。他的想法是什麼呢?以後可以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不用作工了。適當的儲蓄是應該的,可以幫助我們過節制的生活;然而神決不願意我們做暴發戶,賺了一大筆,以後就過吃喝快樂的安逸生活。神給我們一日的健康,我們就應該做一日的工。勤懇做工的人,才不會跌落在魔鬼的試誘里。勤懇做工的人,才有快樂,才能像飛鳥一樣唱歌讚美主。
還有一樣要學習飛鳥的,就是它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信靠神會替它豫備食物,它信靠神會救它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它信靠神會保護它經過風雨;它盡自己的天職殷勤作工就夠了,別的都交託給神。我們不是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難道我們不能這樣交託信靠神?詩人說:「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要救他們的命脫離死亡,並使他們在飢荒中存活。」(詩三十二:十八-十九)又說:「耶和華知道完全人的日子;他們的產業,要存到永遠。他們在急難的時候,不致羞愧,在飢荒的日子,必得飽足。……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他的道路,耶和華也喜愛。他雖失腳,也不至全身仆倒;因為耶和華用手攙扶他。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卅七:十八-十九,廿三-廿五)
三、是關乎我們的禱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不只是我,而是我們。不是單求自己的需要,而是顧到別人的需要。「有飯大家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基督徒不是跟著社會人士喊喊這些口號而已,而是要實際的向這個目標行。也不是空口說祝福的話,替人代禱,而是要伸出手來救濟弟兄,真正做出愛人如己的行為來。
有一位長老在教會裡痛哭流涕的大聲禱告,求神開恩憐憫當地的鄉民,因旱災而無糧食。他的小孫兒輕輕拉他的衣袖說:「公公!別哭了,打開你的米倉,大家不就有得吃了?」這就是雅各所說的:「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二:十五-十六)
另一方面,不要剝奪別人的福份,侵佔別人的口糧。別浪費財物,暴殄天物。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人一席酒,窮人十年糧。」本為普通社會人士所不齒,何況我們基督徒?今日的社會太自私了,太不平均了,太奢侈了。尤其是我們生活在美國的人,物質太豐富了,養成隨便糟蹋東西的習慣。信徒當警醒,不要隨從社會的風氣。記得主變餅給五千人吃飽的事情嗎?「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約六:十二-十四)為什麼是十二個籃子呢?因為是十二個門徒,每一個門徒有一滿籃。可見今日的信徒不需要獻上養生之物,只要把浪費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足夠供給所有傳福音的需要;推動全面的聖工。
有一個鄰人向一家信徒乞米。信徒把所存的米都給了他。他妻子說:「我們明天就沒有米了。」信徒說:「我們明天沒米是明天的事,他沒飯吃是今天的事。」這就符合了主所教導我們的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