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這個詞不陌生,昨天 Oneweek 還在感嘆。
不想亂潑髒水,但正好東方衛視一篇報道感嘆幾句。上海不少三級醫院門外,除了醫托,葯托外又多了個「專家門診」販子。
上海的醫生不僅要看上海的病人,還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階級兄弟姐妹。來到上海,不甘心看個普通醫生,總想讓專家治治,「專家門診」便應運而生。僧多粥少,儘管價格不菲,還是一號難求,一張預約卷便成了流通商品。目前的市價約 200 元左右,當然不包括掛號費。那販子坦誠,200 元中他到手 50 元。
現在的中國與美國有 13 小時時差,與改革開放前有
30 年時差,許多地方都讓我感覺陌生甚至不可思議。不善於歌功頌德,頌也無益,就談些負面的特色。這現象在
30 年前,或現在的美國都沒法想象的:專家門診,卷販子,但就在這片土地流行,風行,橫行,因為有它的需要,有它的土壤。
記得有一年,女兒手臂橈骨發現一腫瘤,當地醫生立即轉她到
Cleveland Clinic 去看世界一流的骨腫瘤專家。老爸老媽當然急壞了,從紐約趕過去。一家早早開去,大概因預約得好,沒等多久就看了。當時那老先生大概已有將近七十了,穿著普通,腳上一雙旅遊鞋,與我平時看慣的西裝革履不一樣。什麼額外的檢查也沒做,看了看片子,態度親切又深入淺出地對我們講:從腫塊與周圍分界如此明顯來看,這不會是惡性的,很多人都會有,沒照
X 光就不知道,放心吧!。。。。。。好像還是到病房去看他的。我們就付了Copay 而已,當然汽油費化了不少:那時才一塊多一加侖。事情過去這麼多年了,沒啥動靜,當然不是惡性的。
每個醫生都是某方面的專家,門診都是專家門診。何來特殊收費,診卷轉讓?這樣的特色讓人哭笑不得。而這些前來求助的往往都是社會底層又家遭大難,搜刮他們的脂膏於心何忍?
還有那些想進公立幼兒園要搭帳篷排隊,也匪夷所思。諸如此類特色何時是了。只想祖國百姓能與他國一樣「正常」,這「特色」,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