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現在宅男宅女真的很多。一到周末家長趕都趕不出去,就在家裡守著一台計算機玩遊戲或者聊天寫博等等,再不成就睡覺。大齡的男女青年個個成為爸爸媽媽的心病,親戚朋友關心的重點。
想起相親覺得還是蠻好玩的。那時大約25、6歲,媽媽開始為我著急。也不知媽媽從哪整來那麼多男孩,年齡差不多,經歷也各有不同,當過兵的、插過隊的、工廠的,也有機關的,都有挺豐富的生活體驗。我呢,每次抱著交個朋友的想法,從從容容地、自覺自愿地去相親,有時能聊不短的時間。記得有一次,地點是長安街,我們從東單一直走到西單,足足有2個多小時,都是男生在說,內容沒記住,只記得他是失戀的苦惱的人。還有一次也是天安門前,男孩高高的個子,卻一直在不停的抽煙,像是很緊張。
那時找男朋友,對地位、學歷、金錢(大家都挺窮)沒多少說法,外貌講究些,家庭環境和家教特別重要。有個條件是:合得來。
比起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簡單純樸呢?
現在想想,相親是件有趣的事情。因為每個人接觸的社會是有限的,生活的環境限制交往的人群,如果有紅娘在中間牽線搭橋,舉手之勞,卻成全年輕人們的一生,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對了:咱貝殼村有個婚姻學院,還有一位委任過的院長呢,大概少有人知了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