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個 「三線」廠的變遷( 回國的日子裡9)

作者:秋天的雲  於 2016-1-12 04: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回國記錄|已有75評論

                                  一個 三線」廠的變遷(回國的日子裡9)

        我有很多的照片,和攝影藝術不沾邊。它們僅記載了一些我難以忘懷的經歷,和曾有過的一種心情。    

      下面是幾張很普通的照片,一邊新樓房,一邊老建築,大段大段新舊建築交替的景象。

 

      這是街道的南邊,(手機拍的)

    這是站在街道的南邊向東拍的照片。

        (手機拍的)

      (這是站在街道的南邊向西拍的照片。)

     現如今中國的大中小城市,都在無限的擴展改建,哪裡都有這樣的現象。但是我照片中這個位於離成都市區不到16公里的北郊某地的建築群,它有它的故事。   

       30年以前,這裡還是和如下這兩張照片景觀類似的成都平原的一大片農田。(圖片來自網路)


      1985年的某一天,這裡突然大興土木。(這和近些年來的農村城市化無關,那時候全中國各地都還沒有開始大興房地產呢。)三年後,一大片整齊的新廠房和廠區對面一棟棟7層高的住宅樓群逐一完工。分隔開工廠區和住宅區東西走向的馬路叫「電子路」。之所以取名電子路,是因為當年從山溝里搬到這裡來的幾家工廠,全是生產電子元器件的大中型「三線「企業。

      那時候這條電子路外觀上還不是上面照片那樣的,以前的馬路比現在的馬路漂亮。當年建造的馬路,兩邊有大約10米寬的人行道,大約6米寬的自行車道,自行車道和汽車道之間有兩米寬的花台做隔離帶,隔離帶上排列整齊的種著雪松,是當年當地最寬敞最正規的大街。還因為各個廠家地盤區內,有部門管理有專人打掃,加上這條路還有意無意的地限制了其他的閑雜人員來往,所以它還是一條最乾淨最清靜的馬路。後來不屬於電子工業部的其他三線廠也陸陸續續的搬來這條路或附近。於是整個這一片就成了世外桃源般的工業園區。

      二三十年前,照相機還是少數專業人士獨有,我不屬於這類人,所以我沒有當年這些工廠鼎盛時期的照片。2015年夏天回國的時候,我還特意地去當年廠里宣傳部門裡呆過的人那裡尋找過,也沒收穫。只有幾張當年跟隨工廠從山溝里搬遷出來時,我們幾個同一銷售處的女同事,在厂部辦公室門前廣場噴泉邊興高采烈的拍下的照片。(2011年用舊照片翻拍的)


       這張照片可能是晚些時候《中國青年報》來採訪我們處里的女同胞時,在我們的辦公室陽台上往厂部辦公室方向拍的)

        沒想到,這竟然是歷史性的記念,這個地方再也不存在了。現在的電子路上沒有了電子企業的影子。

      2000年中期后因為商品房的開發,各種商業機構部門,小商小販的進駐,來往的行人和車輛無限增加,為了拓寬汽車道,電子路上的人行道和花台被挖窄了,已栽了二十幾年的雪松樹也給砍掉,換成長不高,不能遮蔭的桂花樹。它變成了下面照片里的樣子。這一組照片是我在我原來所在的電子管廠的舊址上拍的,房地產開發商已經把它建成一中檔偏上的住宅區。








        (以上的片片有些是用紅米手機拍的)

      為什麼國家花了巨資修建出來的電子工業基地,會在不長的時間裡消亡了?這話還得從中國的三線和三線建設說起。

    可能海外有不少的人不十分清楚中國三線的定義,上世紀三線建設的規模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請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98186.htm

      我這裡摘要幾段: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

      三線建設則指: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中國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巨資;有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工、文革期間的下鄉知識青年參與。在中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當時的背景源於有著長達7300公里的邊境線的中蘇關係惡化。和美帝國還沒有拉上關係。執政黨有嚴重的危機感了。

    出於國防考量,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邊 遠 地 區 或 山 區 ,許多的廠礦單位里醫院、商店、學校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一個封閉的社會。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和丘陵地區、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新建的項目數量多,規模大,遷入工業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廣元接收核工業與電子工業,重慶為常規兵器製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個鈈生產堆(816工廠)和常規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這些資料均來自百度百科,全世界的人都看得見的,我不存在泄密的問題哈!)

     1980年代后,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后,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后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11月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其後一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咸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廣元、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這些企業遷移后,多半進行了改制,由軍用企業轉為民用企業。

     這些介紹,我認為這是我看過的中國大事記,不管是縣誌還是啥史,這裡的歸納,除了一些官話套話外,還是較全面和真實可信的。因為我經歷了大部分的這段歷史。

    2000年左右隨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國有企業的破產,成都北郊近10家從各個山溝里搬遷出來的三線廠,大部分產品過時,即缺乏創新自主能力,企業的包袱又日益沉重,這時候國家也停止了源源不斷的給其輸血,那麼這些企業大部分就只有倒閉的份了。僥倖靠產品對路或有與民用產品沾邊而存活下來的企業三分之一不到。這些活下來的央企,因為污染、因為房地產商的惦記,因為缺錢,基本上又搬回到平原靠山腳的地方去了。所有的折騰,到底國家敗了多少巨資天知道!2015年夏天我問過好幾個還住在老職工宿舍當年的廠級領導,建設這一片電子工業基地到底花了國家多少資金?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根據他們每個人不同的說法,我估計絕對是以億以上的數量級來計算的。

       原來這些廠子所佔的地盤都賣給了房地產商。有的賣了一個好價錢,但是錢到誰的手中去了普通三線人是不知道的;有的直接連送帶買的國家到底有沒有回收到一點點錢也不知道。因為破產工廠的員工,到了退休年齡的生活費到社保局去領,離到退休年齡不超過5歲的,可以選擇提前退休,期間需繳納部分養老金,到了年齡再按月領取全額退休金,其餘的人按工齡計算給予辭退費,大約沒有人領到超出兩萬5千元的。這些資金肯定不是來於賣地的。因為那時候廠子還沒有賣出去呢。沒有人公開過賣廠賣地后的資金去向。我只是在回國探親期間聽說有這麼一檔子事:我所在過的廠子旁邊的另一個廠,同樣大小的面積和地段,他們以2個億的價格出售給房地產商人。我們廠才兩千萬就賣出去了,巨大的差距讓憤憤不平的工人們聯名投訴,最終導致多名賣地期間在職的幹部被調查,5名中上層幹部判刑進監獄。

       企業破產倒閉后,員工們各奔前程。但是大部分人還住在原來的職工宿舍。當然也不是白住,都在公房改制的時候掏了錢買下來的。所以電子路的北邊,當初的員工住宅群還存在。(這些企業破產後員工的命運和現狀另外專門寫篇博客介紹)

         我的一生有25年的時間是在三線廠度過的。1975年當知青時的我被招工到了離成都直線距離120公里,屬於當時的4機部後來的電子工業部所屬的某三線廠。在那裡從學徒工開始,一直干到2000年內退,其實是下崗為止。在其中的25年的時光中,我跟隨工廠一道在山溝里度過了14年。在成都北郊某地,也就是叫電子路的這個地方度過了11年。可以說我個人的命運和三線及三線建設密切相關。

      往國家層面上說,事實證明了國家的三線建設是基本失敗的,浪費了國家的大量資源,如果這些資源合理用於發展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農業,我們當年的生活就不會那麼寒酸、貧窮。

      往個人方面來說,我是受益者,如果沒有當年的三線建設,我的家鄉四川中部某縣就沒有一個像樣的工廠,我也沒有機會在那個年代走出四川,全國各地到處往來,我人生的經歷就沒有那麼的豐富多彩,視野也隨之會非常的狹窄,本人的歷史也該重寫了。

      對於三線和三線廠,我和眾多的三線人一樣,情感是複雜的。對於三線廠的倒閉是無奈的,對於承載過我青蔥歲月的三線廠是懷念的。搬離開那個在山溝里的工廠后,我的很多同事他們都專程回去懷舊過。我也想回去看看,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直到2015年回國,我才終於有空有心情回了一趟離別26年,度過了一生中最好時光的那個山溝里,曾經的「三線」廠遊覽了一番。

   (由於照片多了真的不好編輯,同時看到這些照片也有很多的往事想回顧,所以我把他們分成3 篇來上傳。歡迎村民前來分享。下篇:走過破落的三線廠舊址)

 

2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2

難過

拍磚
3

支持
2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5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5:23
六十年代內遷去三線廠,大城市青年一輩子就做了外地人,表太苦奧!
回復 fanlaifuqu 2016-1-12 05:59
So many people devoted their entire life there!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6:36
總裁判: 六十年代內遷去三線廠,大城市青年一輩子就做了外地人,表太苦奧!
我有朋友在別的三線廠工作,嫁了一個當年技校畢業后,直接全班整個分來四川三線廠的上海人,這些人現在有回上海的,有至今沒回去的。我朋友她的老公就讓兒子回去了,自己留下來陪老婆,一輩子四川人了。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6:44
fanlaifuqu: So many people devoted their entire life there!
他們中有的人在他鄉過得很差啊,我同事夫妻倆上海人,50幾歲的時候老公遺棄老婆另尋新歡了,現在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留在四川,回上海呢?上海的父母雙亡后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回去不現實了。我每次回國看見她一個人獨來獨往的怪可憐。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1-12 06:53
為了皇上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多少人離鄉背井。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7:35
當年技校畢業后,直接全班整個分去秦嶺三線廠的上海人,其中有我的親戚,真可憐哪,哭死了。當時除了荒山叢林之外,連張郵票都沒地方買,就是逃也逃不出大山,還要政治學習,喊社會主義好,喊共產黨萬歲。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7:45
徐福男兒: 為了皇上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多少人離鄉背井。
現在的年輕人,只以為文革上山下鄉才是泯滅人性的,其實,「支內」之苦楚,與上山下鄉無本質區別。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7:45
fanlaifuqu: So many people devoted their entire life there!
這筆債還不清的。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7:50
當時對小三線大三線很有概念,犧牲無數個人利益,換取朝廷利益,與古代修築長城是一回事,現代當朝者用心更為險惡。
回復 oneweek 2016-1-12 07:50
都是美女 右數第二位最漂亮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7:52
五姊妹照片里有一位令我我看上去覺得很親切。
回復 tea2011 2016-1-12 07:54
總裁判: 六十年代內遷去三線廠,大城市青年一輩子就做了外地人,表太苦奧!
是的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8:18
徐福男兒: 為了皇上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多少人離鄉背井。
個人的命運難逃出失敗國策的魔咒。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8:21
總裁判: 當時對小三線大三線很有概念,犧牲無數個人利益,換取朝廷利益,與古代修築長城是一回事,現代當朝者用心更為險惡。
三線三線建設除了白花花的銀子打水漂,當政者也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8:22
oneweek: 都是美女 右數第二位最漂亮
年輕就=美,老了就啥都不是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8:29
總裁判: 當年技校畢業后,直接全班整個分去秦嶺三線廠的上海人,其中有我的親戚,真可憐哪,哭死了。當時除了荒山叢林之外,連張郵票都沒地方買,就是逃也逃不出大山,還
我知道從發達地區和一線城市支援內地三線建設來的人,沒一個人開心的,人人隨時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調回去,但是能調回去的人極個別極個別。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1-12 08:31
總裁判: 五姊妹照片里有一位令我我看上去覺得很親切。
都是中國臉,有人和你的兄弟姐妹相像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8:48
秋天的雲: 三線三線建設除了白花花的銀子打水漂,當政者也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當政者的預期,他們自以為實現了不少。三線建設的目的,主要是從反帝反修,準備打仗考慮。將軍工生產藏匿內地和山區,其次才是發展經濟,通過輸血方式,即從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引進技術和人才以及知識青年。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8:49
秋天的雲: 我知道從發達地區和一線城市支援內地三線建設來的人,沒一個人開心的,人人隨時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調回去,但是能調回去的人極個別極個別。
除了陞官一條道,別無出路。
回復 總裁判 2016-1-12 08:51
秋天的雲: 都是中國臉,有人和你的兄弟姐妹相像
談旁油看看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3: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