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東北幾大怪的來歷

作者:騎牛  於 2008-8-21 03: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3評論

老東北的怪
早年間祖輩們的那套「嗑兒」是咋說的來著?「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嗄拉哈姑娘愛,百褶皮鞋腳 上踹;提妖降魔神仙舞,不吃鮮菜吃酸菜。」逗樂兒不?「嗯!」明白不?「說不好,不好說!」呵呵。其實現在就是你搬個七老八十的老太太往炕頭兒上一墩,她 也不見起能整明白嘮透。
咱這旮的少數民族當年為了適應東北的地理環境和狩獵為主的游牧生活,居家過日子難免要設身處地的琢麿咋過才能舒坦得勁,忙活生計之餘還得來點「業餘文化生活」吧?幾千年下來就形成了東北獨有的這幾大怪。不好說不是么?今兒咱就掰開手指頭好好嘮扯嘮扯。
窗戶紙糊在外
先 說這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明清時期的窗戶都一水水兒的木製格子窗,窗格本身就是藝術,那叫一個漂亮,各式窗格蜂巢一樣,每家每戶的男人做起窗戶來那 是充分地發揮了聰明才智,把個窗戶格子弄得是奇形怪狀,透著那麼古樸端莊,老講究了。那暫沒有玻璃,甭管是多好的房子,平民百姓的寒腰陋室還是王公大臣的 官邸豪宅,窗戶欞上一色兒搞紙糊。到後來雖說有了玻璃,一來貧苦人家買不起,二來小孩丫子淘氣,一磚頭敲碎還得再拾掇,加上玻璃窗敞亮歸敞亮,可在屋外十 幾二十丈就把屋裡頭看個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了,老輩人覺著不方便,於是糊窗戶紙就一直沿襲下來。關里人也糊窗戶紙,但人家是糊在裡邊,這樣從外邊兒就可以看 到「盤長」、「燈籠錦」等各種花式的窗格圖案,那意思「俺家窗戶都這般光鮮,小日子那還用問?」可咱東北冷啊,屋裡邊全靠火炕取暖,一般火炕都緊靠著窗 戶,這樣窗戶內外溫差就賊大,窗戶紙糊裡邊,容易受潮緩霜,愛掉不說還好爛。再者東北風大雪硬,紙糊裡邊窗格子就露外邊了,欞子上春天積沙冬天積雪,到了 夏天來場急雨,水順窗格子就滲屋裡來了,順牆就往地上淌,浬汰不說,窗欞子幾場雨就漚爛了。窗戶紙要真糊裡邊你就遭罪去吧。所以外省人一到關外,好傢夥, 那哪是住人的房子呀,整個一個「大白塊兒」,自然就覺得是一大怪了。
那位說了,這紙咱大傢伙兒都見過用過,那玩意一捅就破沾水就碎,能防雨么?這 就是您孤陋寡聞了。糊窗戶的紙可不是一般的紙,它既不是現如今的機制白紙,也不是文化人舞文弄墨的宣紙,而是關東人就地取材「開發研製」出來的專用紙,要 擱現在得申請專利。用過的破魚網、線頭、打碎的蘆葦破棉花套子啥的,搗爛,上碾子壓,扔水裡漚,沉澱之後撈出來撣上膠油桐油蘇子油,晾乾之後就成了防水防 潮的窗戶紙了。糊窗戶紙可不簡單,講究綳得緊糊得平,這樣才既美觀又耐用,糊完紙用棉花沾豆油再往窗戶上抹一層,風乾之後原來不透明的窗戶紙也半透明了, 既增加了屋裡亮度又加強了紙的強度,一敲嘣嘣響,不起褶不沾水不落蚊蠅,巧手的主婦再抽空閑操剪子剪點喜慶的窗花往上一貼,嘿,一個字:「棒!」如此這般 之後,任你是颳風下雨還是揚沙飛雪一概不在話下,咋也挺上個一二年。
如今是家家戶戶玻璃窗,碎了一個電話玻璃店就來人給換,髒了還是一個電話家政公司的人准來敲門拾掇,「窗戶紙糊在外」的景緻漸漸作古再也難見了,可你現在坐床上想起那般歲月,還是不由得感嘆:老祖宗們生存有道啊。
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
「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在東北這幾怪里排得上老二,那是老東北一道鮮亮的景緻。
現 在的東北農村還多數是平房土炕,炕上必備兩個笸籮(一種無蓋的竹制器具,類似裝棋子的盒子),一個是裝針頭線腦的,一個是裝煙的,你去串門兒,主人先是一 句「台兒拐著(炕上坐)」,等你倆腿往炕上那麼一盤,主人就會把煙笸籮推到你跟前。「啃草捲兒(卷顆煙抽)」。可見在現在的東北農村,敬煙還是一個極注重 的待客儀式。
東北產煙,而且老有名了。煙草傳入中國的「煙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經由菲律賓販往東南沿海,另一條就是從邊境由俄羅斯進入東北。關 東土肥地廣,適合煙草生長,後來大多數的游牧部落群居下來種起了煙,於是乎煙這玩意也就在人們的生活中找到了根植的土壤。直到現在東北還是全國乃至全球的 煙草主要產地。
東北民族一向以游牧為主,夏天遛羊放排冬天砸冰眼摸魚,淘金、狩獵、挖參,活計的空閑幹啥?抽煙!那位又說了。「抽煙有啥好呀?」呵,在老關東,抽煙的好處可大了去了。
田 間勞作,為防蚊蠓叮咬,抽煙;進山打獵,為使蛇不近身,抽煙;冬天雪大活少,行販商旅找大車店貓冬,一貓三五個月,這日子咋熬?抽煙。煙灰還是民間傳用的 十分靈驗的止血藥,煙油子更是止咳平喘消瀉的民間驗方。采參說道多,找著大參了,把頭(老資格的采參客,挖參隊伍的領頭人)一聲吼「打火堆,點蚊煙嘍!」 小打(小夥計,學徒)麻溜就得把早預備好的蒿子沿著參位攏成一圈,一把火點著嘍,再給把頭點上一鍋煙,操把扇子一個勁兒扇,扇啥?讓風把煙氣吹開,這樣把 頭身周圍就不會有花蚊子來騷擾,把頭就能專心致志地挖參了。傳說大參有靈氣,稍有異動就會鑽土而去,要是因為趕蚊子耽誤了活跑了參,那罪過你擔得起?
抽 煙在關東早就不是過癮的方式而是一種「營生」了。女娃子打小兒就跟著爹娘操勞活計,也就跟著爹娘學會了抽煙。早年間紙貴(總不能用糊窗戶的紙捲煙吧?), 只能選用煙袋抽煙。《鐵嘴銅牙紀曉嵐》里的紀大煙袋見過吧?就是他鼓搗的那玩意兒。於是老頭老太太、壯年勞力抽煙是見怪不怪,而十來歲的小姑娘也人人手捏 一桿煙袋就成了關東一大怪了。
說起煙袋的結構,簡單的很,有裝煙的「鍋兒」,通煙的「桿兒」,宜於叼咬的「嘴兒」。看著極古典極特色,但這裡邊兒 講究也極多。鍋兒以銅製為主,大多是手工敲制,煙桿則銅木兼有,以烏木為上品,煙嘴就五花八門了,有錢的主兒一色的玉石瑪瑙青金石,沒錢的貧苦人則多以銅 錫為主。煙桿上吊一煙荷包,荷包里是半袋揉碎的煙末,系荷包的線繩從袋口紮緊,下邊甩著穗頭。每每拉開繩頭,把鋥亮的煙鍋探進去一鄶,壓實,湊火上點著, 話匣子便打開了,一袋煙抽罷翻過鞋底敲凈煙灰,往腰上一插,該幹嘛還幹嘛去。動作透著那麼舒坦、豪爽。很多輕浮子弟平日里花天酒地時顯擺的也多是他們腰上 那桿雕龍刻鳳鑲金嵌玉的煙袋。大姑娘小媳婦更是願意琢磨給裝煙的煙荷包整點裝飾和點綴,綉上各式圖案,抽穗兒、壓邊兒、拿褶,弄得是漂漂亮亮的,沒過門兒 的姑娘還經常把親手做好的煙荷包當作定情物送給自己的心上人,那年景,要看見小姑娘鼓搗煙荷包,長輩們就要細心留意自己閨女是不是有意中人了。
男 人和一些經常外出勞作的女人用的煙袋一般不過尺半,這樣外出活動帶著方便,上年歲的老太太抽煙一般是盤腿坐炕上抽,習慣用細長的煙袋,長度都二尺以上,最 長的四五尺不止。裝上煙后自個兒夠不著火,就由晚輩給點上,或者湊到炕上的火盤裡去點,坐炕頭上要想拿稍遠一點的物件也不用挪窩,長長的煙桿一伸就能拽過 來。關東女人祖祖輩輩都傳承著對煙的敬畏,新娘子剛過門兒要給公婆行「裝煙禮」,給公婆裝袋煙點上才算真正嫁到門裡,公婆也自然少不了掏「裝煙錢」(這和 咱東北現在結婚「抽喜煙」是不是有聯繫就不敢亂說了)。打過門兒以後每天早起的頭件事就是過到公婆房裡給二老點煙,晚上臨睡也不例外。
煙袋在關東,是人人必備的器物,也是身份的象徵,是權威和尊嚴,也是一段接近尾聲的歷史。
養活孩子吊起來
關東的孩子是吊著養活的。這話你得信。現今的說法是「忽悠大的」。
游 牧的生活狀態和「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勞作模式促成了吊著養活孩子的風俗。游牧時期,見天走,孩子太小,抱著累,男人就做個悠車,把孩子放裡邊,系個長布帶 讓孩兒他媽斜挎著,解放了雙手,又能讓孩子睡得安穩,還不容易「摟駝了背」。後來定居下來后,活計太多,男人在外,女人就在家裡一邊照顧孩子一邊要忙些家 務針線,加上舊關東蛇蟲野獸頻繁出沒,小孩子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容易受熱「上火」,於是孩子睡悠車就更加的發揚光大了。
悠車,又叫腰車子、炕車、晃車,其功能接近於南方的搖籃,區別在於搖籃是落地的,而關東的悠車是懸空吊在房樑上的。
趙 本山一句「小孩不睡覺,欠悠」道出了悠車的最根本的功用。把悠車用粗繩吊在房樑上離炕約半米高,悠車上懸了蚊帳,把孩子放進去,推一把,車就盪起來,這一 盪咋也得十幾個來回吧?孩兒他媽就藉機跑到外屋看看鍋里的大餅子,或是去院外給雞添把食,腿腳快的還能再打桶水回來。回屋一看悠車停了,就再推一把,懶得 用手就拿腳一踹,車子晃起來孩子就不哭不鬧,女人就操起納了一半兒的鞋底接著忙或是愜意地抽袋煙了。悠車懸空還保證了貓鼠之類的小動物不至於傷到孩子。車 子一晃,小涼風輕輕柔柔孩子也就不出汗,不覺得熱,免了人扇之苦,也就少受蒼蠅蚊子的叮咬,平時孩子躺在悠車裡玩兒,車子一晃,車上掛的小玩意五顏六色唏 里嘩啦連動帶響,哄孩子都省了,悠一把,下地淘米做飯啥也不耽誤。據說努爾哈赤也是在悠車裡晃大的(他媽用不用淘米做飯我就不知道了)。
悠車的好 處不僅在解放了勞動力,從現在的角度看,還有其科學育兒的一面。悠車一晃,孩子也就跟著晃,不會總睡在一個位置上,不會使孩子「睡偏了頭」,同時睡悠車時 要綁住手腳,孩子只能在車內仰卧,後腦勺壓得扁平,不會形成「前奔婁后勺子」、溜肩膀羅圈腿一類的毛病,也算是關東人民的一大貢獻。
悠車的工藝簡單,但卻也含著關東人的樸素的美,做悠車諸多講究,要選結籽多的樹木,寓意多子多孫,選材多以柳木為主,輕巧不說,與「留」諧音,舊時缺醫少葯,養個孩子不容易,用柳木做車,企盼著孩子順順噹噹好養活,能留住。
裁成薄片的柳木熱水煮過,趁熱彎成船形,接頭處用鉚釘釘牢,再安上底板和橫樑,四角包上鐵皮,穿上皮繩,塗上紅漆,刻上「長命富貴、九子十成」的吉祥話或各種圖案裝飾,再繫上小鈴鐺波浪鼓之類的玩具,往炕上方「子孫椽子」上一弔,關東人家的其樂融融便會讓人心裡一熱。
孩 子過了首十「出生后第十天」就要「上車」,一般孩子本家不自己做車,都是由娘家舅舅送過來,而且以舊車為好,舊車養過孩子,已經「實踐證明」能養活孩子, 用起來吉利。在老關東時興借車,到人丁興旺的富貴人家去借用過的悠車,特別是這孩子長大后中了舉人秀才的車子更是緊俏品搶手貨,誰家姑娘長得俊俏伶俐,女 紅手藝地道,那她睡過的車子也就更金貴。大凡這樣的人家也把車子借給他人為榮,跟誰關係靠(十分要好),聽說人家生了孩子就會主動上門。「那啥,把我家的 車子拿了去吧。」
「真的不?」
「誰跟誰呀,這話說的。」
「俺可咋謝你呢,那啥,等俺家孩兒懂事理了,讓他去給你們家祖上磕頭啊!」
於是兩家的關係就更靠了,長輩們也會時常念叨。「咋的也不能忘了人家的恩情,小時候人家借過咱車子。」
睡 悠車一般不鋪褥子,而是把裝了糠的布口袋放在嬰兒身下,利尿去火,糠口袋下邊還要放幾枚「壓車錢」,肩腿等部位用布帶綁住,一是防其夢裡翻身掉出來,二是 使其胳膊腿兒直,不「溜肩膀」,長大了才能騎馬射箭。孩子上車之前,先要把自家的貓放車裡悠幾下,沒有貓或是剛好貓沒在家,條帚疙瘩也成,悠時嘴裡還要叨 咕幾套「嗑」以求去掉邪氣保佑孩子順順噹噹的長大成人。
上了車的孩子每天除了吃奶等特殊情況外一般不往外抱,當媽的也往往是手裡忙著活計,嘴裡哼 著小曲,關東哄孩子的小曲聽起來很邪乎,「悠啊悠,麻溜睡吧別哭啦。狼來啦,狗來啦,黑瞎子背著鼓來啦。老虎媽子跳牆啦。舌頭伸出老長啦,正趴窗戶看你 哪。咬豬啦,咬羊啦,寶啊你可別哭啦。」多少有些讓人哆嗦的曲子里,吊起來養孩子成為了關東的一大風景,後來闖關東的漢人們也逐漸習慣了這種方便實用的養 育方式,於是早年間漢人的孩子在東北也是被吊著養大的。
火盆土炕烤爺太
土炕不是東北僅有,但全國各地的土炕都能在東北找到其根源,或者說,土炕本就是從東北傳播開去的。
東 北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而寒冷,小北風臉上一吹比刀子刮來疼,正所謂是「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誇張一點的說法是出外撒尿都得帶根棍兒,一邊尿一邊 敲,要不還沒落地就凍上了。雖然沒有說的這麼懸,但老關東的冷卻是貨真價實的。糧食入了倉,煙葉也腌煮過,搭在架子上涼著,備足了一冬的劈柴,棉襖棉褲一 上身,關東人便開始「貓冬」了。
關東民宅都是坐北面南的,是朝陽的房子,這樣建房子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接受陽光的照射,對冬天屋子的取暖有很 大好處。當然也有廂房,但廂房就比較少了,屋裡最佔地方的就是每家都有南北大炕,通常是兩鋪炕,一南一北互相對應,以大著稱。屋子裡很少有椅子,大家沒事 兒時都坐在炕上,通常是盤腿而坐。有事兒的人或者來人都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煙笸籮小酒盅抽著喝著事兒就談妥了。
炕都是火炕,與外屋地上的 大灶坑相連接,燒火做飯時煙就從炕下面的炕洞子通過,於是炕就熱了,但要是在冬天裡僅僅靠燒火做飯來把炕燒熱了還達不到需要的熱度,所以還要在炕洞子里燒 木材。但由於炕大,受熱的地方不均勻,炕頭熱度高一些,炕梢熱度差一些。所以人們晚上睡覺時都願意睡炕頭,不願意睡炕梢。但一家人誰睡炕頭誰睡炕梢不是隨 便的,是由每人在家中的地位決定的,通常都是家裡的男主人也就是一家的老爺子睡炕頭,緊挨著的就是女主人了,然後才是孩子。但孩子睡覺的順序通常卻是越小 的越靠炕頭這邊,越大的越靠炕梢一邊。
天剛要入冬,還不太冷,男主人便拉了黃土,攪了碎馬籽草,把炕面抹得溜光水滑,炕面鋪上用高粱秸子編的炕席,牛皮紙進入生活后,有條件的人開始用牛皮紙糊炕,上面刷上清油,這樣的炕面非常明亮,而且還乾淨,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倍。
炕 很重要,是東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東北民居沒有炕,那簡直不敢想像。東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飯的時候炕上放一個炕桌,家裡有地位 有身份的人盤腿坐在最裡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裡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負責給大家添飯遞東西什麼的,是伺候吃飯的。每逢年關,長輩們一句「南北大 炕,高桌擺上。黃米乾飯,大油熬湯。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孩子們便唔嗷一陣亂叫,趴桌子上炕了。平日里孩子玩耍也大多是在炕上,歘「嘎拉哈」、打占子 (類似撲克的一種紙牌遊戲)、猜悶(謎語),冬天的幾乎所有活動都是圍繞著一鋪大炕進行的。
早年間沒有煤,後來有煤了多數人家也用不起,一般是用 稻草、玉米黃豆高梁的秸桿做為燃物取暖做飯。由於土炕熱的時間不夠長久,家中有老人的便會擺上個火盆,炕上的火盆是給老人預備的,地上的則更多是孩子們烤 地瓜土豆粘豆包的器具。火盆一般是泥做的,裝上從灶間掏出帶有餘火的熱灰,有條件的就用點著的木炭,圍著火盆嘮家常,算計著明年的年景,手上自然少不了一 鍋煙。火盆里埋上三兩個雞蛋,盆上架上鐵網,網子上放一鍋青菜羅卜湯,燉好了一聲吼,晚飯就解決了。這一餐吃得熱汗淋漓,直暖到心窩裡去。
東北民間直到今日還可以見到土炕,但南北大炕卻再難見到了,於是現在的東北人也偶爾會有些「沒睡過炕」的遺憾。
喜慶吉祥粘豆包
東北天寒地凍,是個天然的大冰箱,而東北人吃什麼也都喜歡先做好了凍起來,凍梨凍杮子凍饅頭,只要能凍的都凍著。保鮮效果是現如今的冰箱無法比擬的。而說到東北的怪,自然少不了粘豆包。
粘豆包也凍,而且是沒凍過的粘豆包就不算真正的粘豆包。只有凍過的,才不發散,不牙磣,經嚼,勁道,味道才純正地道。東北人都好這一口。東北人過年不吃上幾回粘豆包這年就算沒過完,故爾這其貌不揚的粘豆包能算上關東一怪也就好解釋了。
一 入冬,活計少了,人閑了,可是能吃的東西也少了。自然把精力就放到吃上來了。做粘豆包是件頂費功夫的事,剛打好的黃米去凈砂子,用水泡上個大半天,用細磨 磨碎,和上水,按比例摻上苞米面,放炕頭上發酵,發麵的空當可閑不得,把細細挑過的紅小豆(有些家就用普通的飯豆,做出來又是一番風味)烀熟搗爛,拿捏成 蛋黃大小的團兒,料就算備齊了。
那年景東北的黃米產量小,很多人就用粘高粱米面或糯米面代替,顏色模樣一般無二,吃到嘴裡口感卻差得多。
接 下來三姑六嫂便全喚了來,人多了活幹得快,還熱鬧,炕燒熱,方桌擺上,老爺們抽著煙一邊呆著,女人們七嘴八舌東拉西扯,嘴上不閑著手上也緊忙活,揪塊黃米 面,在手心裡攤平壓扁,把豆餡往面里一團,一個豆包完事。這時候男人該出場了,下地,把灶火捅旺,刷鍋,足以裝進兩個小孩的大鍋里舀進水,上屜,大火蒸。 半個時辰,香味四溢,一鍋豆包出了鍋。
豆包蒸得了不能馬上吃,得凍,不凍不進地氣兒,凍過的豆包一股腦倒齊腰深的大缸里存著。一進臘月,殺豬宰羊做豆腐,一應年貨都備齊攢足,這才可以吃豆包,吃時從缸里揀出若干,或烤或煎或蒸,蘸上白糖,吃到嘴裡粘粘乎乎,那叫一個舒服。
早 年間凍粘豆包是為了解餓,現在吃這個叫回歸綠色,粗糧細做,也不必非要進了年關才能打牙祭,只要你想吃,大街上轉去吧,買回來你是想蒸著吃就蒸著吃,想蘸 白糖蘸白糖,想怎麼吃你就怎麼吃吧。保你吃得是粘乎乎,團圓圓,樂呵呵。粘豆包做為關東一怪,現在已成為了關東一寶,成為關東的一大特色。
嗄拉哈姑娘愛
歘嗄拉哈這種遊戲除了關東保准你見不到,這是關東特產,也是絕無僅有,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遠古的遊戲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就是在如今的東北鄉下也絕少見到了。
「嗄 拉哈」,是豬、羊等動物後腿上的的一塊關節骨,共有四個面兒,較寬的凹陷的一面叫「坑兒」、凸起的一面叫「肚兒」,兩個側面一個叫「砧兒」、一個叫「驢 兒」。每逢家裡殺豬,大人們便會把那塊骨頭留下來,四塊湊成一副,玩時用布縫個小方口袋兒,裝上石子或大粒的糧食,把小口袋丟上去拋到空中,趁布口袋在天 上的空當手上麻利地把炕上的「嗄拉哈」改變方向和位置,然後在口袋掉下來時及時接在手中,如此往複。這是老關東忙裡偷閒時普遍進行的一種根基極深的遊戲, 此中高手玩起來象是雜耍一般。一又手上下翻飛煞是好看。
  收集「嘎拉哈」不容易,一頭畜生才有兩塊,想攢一副,至少也得兩三年時間,這對於性急 的孩子來說,是多麼漫長的等待呵。為了得到一塊「嗄拉哈」,天真的孩子學會了謅媚,圍著宰殺牲畜的人身前身後轉,嘴也抹了蜜樣的甜。僧多粥少,就算使出了 渾身解數,也不一定能拿到手。論起嗄拉哈的大小,羊的正好,豬身上也有「嗄拉哈」,但線條太粗,質感也不好,沒有羊「嘎拉哈」精緻,退而求其次,只好將就 著用了。牛「嘎拉哈」太大,不入流。那時,誰要是有個十幾塊「嘎拉哈」,可了不得了,說話的語氣都不同於常人,使了性子中止遊戲,別人還要哄上一哄。
   歘嗄拉哈的方法不一玩法各異,有難有易。「抓對兒」最簡單了,初學者多玩這一種。散開「嘎拉哈」,會發現有兩個或三個或四個一樣的面,把口袋高高拋起, 趁口袋下落,去抓同樣的子兒,抓到手裡后,再去接沙包,接到為贏,得分按抓到的多少論高低。也可能出現四個不同的面,一把抓到手,得分也最高。這種遊戲看 似小技,說道卻多,一般在遊戲之前便要講好規則,比如在抓的過程中,不許碰別的子兒等等。最難的是翻面,口袋落下來之前,要連續完成幾個動作,最後,還要 把相同的子兒抓到手,當然,得分也翻倍。有道是,藝高人膽大,越是高難動作,越有挑戰性,其中技藝得到大家公認者其在孩子堆里的威信也會大幅度提高。
  正月里,歘嗄拉哈就不僅僅是小女孩兒的事了,大姑娘小媳婦甚至挺大的老爺們聚到了一起,盤腿往炕上一坐,嘴上撮著煙,一口緊似一口,手上卻不停,擼胳膊挽袖玩開了去,「嘎拉哈」由原來的四塊,變成了能撒半鋪炕的十幾或幾十塊,玩的花樣也更多了。
  幾塊小骨頭,竟然讓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都豐富起來,進而豐富了一個地域的文化,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馬拉爬犁比車快
老 關東沒有路,春天草長得瘋快,剛壓出來的小路沒幾天草就蓋上了,夏天雨大,有路也是泥湯子路,秋天更不用說,草長得比春天還快,有個笑話說一個車老闆,剛 撒泡尿一轉身車找不著了,咋回事?讓剛長出來的草給擋上了。冬天漫山大雪,一片撲天蓋地的白,根本分不出什麼路不路的。
所以在關里,人們出行一般是坐車,木輪的馬車,而在關東,根本就沒有路,還趕的哪門子車呀。
其 實也不是的沒有車,只是關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馬車這種交通工具一年裡只能用上個三四個月,其餘的時間裡滿世界的雪,為了適應冰天雪地的環境,關東漢子 靈機一動製造出一種冬季可以在雪地上行走如飛的交通運輸工具——爬犁。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行於其上,藉助冰面雪地里極小的摩擦力,使 得「馬拉爬犁」真的是比陸地上的馬車還要快。
史書上記載。「爬犁,國語曰法喇,制如凌床,而不施鐵條,屈木為轅,駕二馬,行雪上疾於飛鳥。」它制 作簡單,取材方便,男孩們從小就看父輩們製作,耳懦目染,從小就開始學習製作爬犁代代傳承,相約成俗。爬犁又叫「扒犁」、「扒桿」北方各民族在戶外活動主 要靠爬犁。這種交通工具像極了在耕地用的「犁杖」,「爬」則是指這種東西沒有輪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行,如此的稱謂可以說是既準確又形象。
  關東的 爬犁沿承了關東人製作工具的簡單實用和輕便精巧,一個壯年勞力小半天就可以製作成一具爬犁,用同等粗細的兩根柳木杆,架火熏烤,趁其受熱變軟之時葳成半月 形,鑽了孔,釘上橫桿,再穿上橫帶便製成一具爬犁。這種輕便的架子爬犁主要是用於運送口糧或日常用品,不負重載,一個成年男子便可驅動,用於跑長途的重載 爬犁剛採用結實粗壯的松木,橫桿之間不用釘子固定,對準鉚眼用水泡浸。木頭一漲比釘子釘的還結實,出門一凍,任你多沉的東西都沒問題,要是長途行程多日, 還要支上「睡棚」,白天趕路,晚上睡棚里一貓,那就舒服多了。睡棚一般用森制骨架,狍子皮往上一搭,左右各留個小窗,棚子里有火盆、腳爐等,長途在外可過 夜和抵擋風雪。當年東北的鬍子(土匪)常用這種跑長途的重載爬犁探刺敵情,運送槍枝,行動迅速,而且「打不過就跑」,神出鬼沒且十分方便。
  爬 犁一般用馬做為牽引力外還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動物來拉。《吉林地誌》記載,沿松花江兩岸居住的黑斤人,冬季「以數犬駕舟,形如撬,長十一二尺,寬尺 余,高如之。雪后則加板於下,鋪以獸皮,以釘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飛。」這裡說的是一種既可用狗牽引又以人為持具支地而行的雙驅動方式的「爬 犁」。
爬犁除自家製作外,還有專門生產爬犁的木匠鋪,打制大車和重型爬犁,,還製作精小輕巧的爬犁,供孩子們玩耍。
  如今的爬犁早已退出了載物易貨的功用地,轉而成為一種時尚的冬季戶外運動方式,南方的客人,外國的友人,大老遠凍得噝噝哈哈跑來東北,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看一眼狗拉爬犁,過一回坐爬犁的癮。
百褶皮鞋腳上踹
說到關東的怪就不能不提到一種關東人特有的禦寒用具:靰鞡。關東一帶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零下35℃—42℃在右,高寒地帶無霜期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鞋是這裡人們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
靰 鞡現身民間的時候大頭鞋和棉膠鞋早已出現了,但大頭鞋太笨重,棉膠鞋又不耐穿,加上這種洋玩意關東的先民們買不起穿,於是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編成鞋子, 穿在腳上,以御風寒。因為蒲草葉片中有蜂窩狀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熱的功能,所編的鞋上有許多的褶,保暖且實用。後來獵得野物或是自家殺了牛馬,遂用皮 子代替了蒲草葉,使得普通的貧民也得以穿上皮鞋了。
靰鞡又稱百褶皮鞋,名字怪,模樣更怪。製作簡單穿著舒適耐用。把熟好的狍子皮或是牛皮先用穀草 熏,關東的穀草梗粗葉大,熏好的皮子製鞋不走樣不浸水不扯針眼。把皮子熏成杏黃色,按大小裁好,手拱針一行行地納,做成幫底兒一體的鞋,側面釘上穿帶的鞋 耳,再在後跟上釘兩個扁釘,一雙靰鞡就算竣工。活兒好的夥計做出來的靰鞡前臉上的包子褶兒平整均勻,憨頭憨腦。而用來墊這種鞋的羊鬍子草,民間稱「靰鞡草 "。又是關東三寶之一。那草細如馬鬃,一撮一撮垂下來像山羊的鬍子,絮到靰鞡里,又軟又暖和,好過苞米皮。深秋時割些靰鞡草塞滿了爬犁拉回來,吊在房檐下 陰乾。用棒棰捶軟了,髮絲一樣柔,吸汗,保暖,蓬鬆,舒適。用過的靰鞡草,在灶台上烘乾汗濕,可以接著再用。
靰鞡沒有鞋號,只分大、中、小,論斤 兩賣,買鞋的人,都往大號上買,指望裡面多絮點兒靰鞡草,保暖效果好。當時的關東人穿著靰鞡打山雞,攆野兔,套狍子,健步如飛,不怕濕,不打滑。可是,它 太土氣太醜陋,穿脫又不方便,不受年輕人待見,最終還是被大頭鞋和棉膠鞋取代了。近年來在東北民間還有人穿著一種被稱做靰鞡的鞋子,但那已經不是原始意義 上的靰鞡了,而是一種黑色帆布製成的底兒幫掛膠的防水棉鞋了,只是老人們還鍾情於靰鞡,也許只是想從這個遠古的稱謂上喚醒一些沉睡多年的記憶吧。
提妖降魔神仙舞
關東的聖教是薩滿教,而薩滿教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舞蹈。
   薩滿舞俗稱「跳神」,是巫師在祭祀、請神、治病等活動中的一種舞蹈,作為祛病禳災、祈神護佑的一種巫術活動,由男女巫師共同主持。目的無外乎治病,慶豐 收,占卜,屬於圖騰崇拜、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的原始舞蹈。至今,在蒙古以及東北三省的民間仍有遺存,據說靈驗無比,幾千年來成為一種東北特有的神秘文化形 式。
薩滿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而薩滿(巫師)則為人們與神鬼交往的中間人,充當神媒,施行巫術,為族人消災求福。過去,人們為適應游牧與狩獵 生活的需要,多分散居住在氈帳內,除大型聚會的歡歌狂舞外(如今日草原上的「那達慕大會」),各種舞蹈都在氈帳中進行,因此以小型的舞蹈形式居多;舞蹈風 格粗獷、豪放,步伐較少,但手臂開闊有力,手腕、肩部、腰部靈活,從而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舞蹈中多有雄鷹、天鵝及乘馬馳騁等形象,而源於宗教信仰的「薩滿 舞」則是最普遍的形式。
薩滿一詞源於通古斯語Jdamman,意為「激動不安和瘋狂亂舞的人。」薩滿一般都經過嚴格的訓練,掌握各種法術與技藝。 有些還掌握登刀梯、舐燒紅的烙鐵等氣功絕技。經過上十來米高的刀梯並翻下來(下面挖坑鋪稻草、張粗麻繩網承接)的考驗后,才能成為公認的薩滿。薩滿的服飾 有很多的講究,上面保存有產生時代的原始文化的痕迹;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薩滿對它們不斷作出新的解釋。例如達翰爾族把神衣上的360顆貝,解釋 為一年的360天;腰間系著24條腰帶的法裙,表示24個節氣。這說法正反映出達翰爾族已進入農耕經濟為主的生活,但仍有畜牲與狩獵的遺存。又如鄂溫克族 把神衣上縫著的12對小鐵片,解釋為人的12對肋骨,有了它能為人治病消災。
  薩滿教神話傳說中和動物有關的居多,這和北方天氣寒冷,過去以原 始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有關。如鄂倫春族傳說中熊和人有著血緣關係,他們認為自己是熊的後裔,並稱公熊為「雅亞」(祖父),稱母熊為「太帖」(祖母)獵得熊 歸來和吃熊肉時都有一套固定的儀式。因此,薩滿舞中多有熊等動物形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薩滿鼓和薩滿鈴,原為薩滿教祭祀儀式中表演的舞具和 樂器。後來民間用於祭天祭祖、燒香還願、歡慶豐收、節日娛樂等場合中。表演時,手持薩滿鼓,腰系薩滿鈴,邊擊邊唱邊舞。舞蹈時以甩、擺、顫、晃、搖、撞等 各種舞蹈姿勢動作,使小鈴互相碰擊發音,音色清脆響亮。鼓點多變,曲調豐富,舞姿優美。
  薩滿的服裝必須符合祭祀場合的特定情境,例如祭祀規 程、崇拜物類、神諭等結而為一。這種內在的制約性,沒留下這樣的餘地,即薩滿根據個人所好去挑選服飾,或隨意更換它們。我們常常見到幾十斤乃至百多斤重的 薩滿服裝,其上鑲嵌各類獸禽圖案,或它們的骨、羽,這些正是薩滿教靈魂觀的顯現。依靠這些神助,薩滿才能翔天入地,到主體以外的宇宙任何一方,進而實現宗 教目的,例如順星時,要使自己能夠到達想要祈拜的那個神的居處,就要類於善飛的靈禽,這時薩滿帽上飾飛鳥,服飾的肩部有鳥飾,身上披鳥羽,象徵鳥翅膀,這 時的薩滿便化形為鳥。
  突然心跳、眼皮跳動、耳鳴、頭髮根發扎、恍惚中有人呼喚、自言自語、打噴嚏、手中物突然丟失或失而復得、作夢等等,都被 視為不可思議的某種災喜出現前的先兆。在薩滿教中,上述種種人體出現的體態變化,都被薩滿自身占卜或囑當事者自卜的依據,隨之而來的自然便是沐浴素食跳大 神了。
  薩滿們除了祭祀、慶豐、占卜、祛病外,還有些獨特的精神領域的神寓,比如「叫魂」似乎在中國各地都有,但細究起來其起源則是薩滿。
 薩滿跳神時所用的神器如鏡、鈴、刀、酒蠱等等,往往亦可用以占卜,為治病、問事、求財、解難等族中雜務時使用,此外,若薩滿患病或死喪后,其所用神器便收歸家族祭供,而這些久置不用的神器如果忽然無人而顫,無人而響,後人們則認為古輩來尋,必殺牲大祭,祈求神悅人安。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俄國莫斯科大公的使節艾維爾特·伊斯布蘭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亞當·布蘭特一起訪問了中國。在他們撰寫和發表的中國旅行 記中,第一次把滿族的「薩滿」介紹到全世界。使得這種神秘的東方祭祀形式得以在全世界流傳開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萃。薩滿歌舞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 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北方各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側面。燒香跳神,飲食歌舞,酬神娛人,從心理、感情及審美觀而言,他們是以吉為喜,以喜為美。可以 說,凡燒香跳神,均為致喜,喜字當頭,有喜必樂,一喜皆喜,是薩滿歌舞的品格。很多現代舞蹈也借鑒了薩滿舞蹈的形式和韻律,特別是薩滿舞蹈中獨有的腕部、 肩部、腰部的動作成為現代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北土生土長的二人轉(兩個人表演、有歌有舞)這種藝術形式也延承了薩滿遺韻。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把薩滿 教研究作為探索人類歷史文化之謎的重要途徑和寶藏,以致薩滿教研究成為世界文化人類學中頗受青睞的一門科學,至今方興未艾。而在關東剛剛開始解禁的時期, 外地人初入關東,常會被這種奇裝異服連喊帶叫又蹦又跳的舞蹈嚇著,於是就將「提妖降魔神仙舞」當做一怪來看待了。
不吃鮮菜吃酸菜
雪村的《翠花,上酸菜》讓酸菜忽然間就紅遍了大江南北,但在幾十年前,這還是關東一怪。
那個時侯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為了把大白菜貯存起來,人們想過很多方法,挖菜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方法就是採用淹制的辦法。
過 去在東北,不管城市還是鄉村,腌酸菜的大缸家家必備,而且不止一口,跟缸配套的,還有一塊沉甸甸的、用來壓酸菜的光面大石頭。淹酸菜(又稱漬菜)可是個力 氣活兒。秋末冬初,大白菜經霜后,長得順眼的,被留下來,當做貯存菜窯藏,長相不周正的就統統被剝掉老幫,去了根,洗了泥,在開水鍋里滾幾個個放到齊腰深 的大缸里,一層菜一層鹽,用大石頭壓緊,蓋上塑料布封嚴,十幾二十天以後,大白菜就發酵了,發酵后的白菜透著晶瑩的淡黃色,看著就有食慾。這樣淹制的酸菜 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開春。這個方法實用有效,而且漬過的白菜另有一番風味和口感,故爾成為東北一大特色。雖然現在人們四季都可以吃上鮮菜了,但是冬天吃 酸菜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下來,甚至夏天也漬菜吃。
酸菜最地道的吃法是汆白肉,與肉,血腸,粉條一起小火燉。酸菜取菜幫,放扁刀,順茬片出兩三層,成 透明狀,然後橫切成細絲下鍋。鍋內添肉湯、海米,蔥、姜、八角等調料;肉要帶皮的五花肉,烀成七八分熟,切成片,下到酸菜鍋里,油被酸菜吸了去,肉便香而 不膩了;粉條用當地產的土豆粉最好,耐煮又筋道。如果有凍豆腐,放一些,味道必不會錯。這樣的菜,也叫殺豬菜。正是時下東北時興的主力菜。看著有些血腥, 吃著卻絕對的地道。
現下流行反季節吃菜,但酸菜不成,夏天雖也可以吃到酸菜,但那是醋精兌的,三五天便漬成,屬於速成型的,味道不是差一點點,冬 天吃酸菜才最正綜最有氣氛。外面大風刮著,大雪飄著,屋內,火鍋里的酸菜咕嘟咕嘟翻開,蒸蒸冒著熱氣,肉香菜香瀰漫一屋子。一家老少,盤腿炕上,圍鍋而 坐,邊吃邊嘮,很有些「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悠閑、富足、安穩和踏實。
說話滿嘴苣麻菜
這一怪無非是說東北人說話嘎巴溜丟脆,說出來一是一二是二乾脆利落,象苣麻菜一樣脆生。
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其形成規律和原因多是由於封閉的地域環境和本地區的生活習慣等因素決定的,是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北方言簡潔生動,富於節奏感,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得益彰。
東 北方言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滿語,如肉和油變質稱「哈喇」,稱唱歌為「喝咧」,稱陡峭的石頭山為「砬子」,滿族入主中原后關內漢族衝破封禁出關到東北地區謀 生,俗稱「闖關東」,這些都給東北注入了中原語言和文化。東北話是最能反應人精神狀態的語言,也是最生動的一種語言。有好多特色辭彙幾乎是只能意會不能言 傳的。有些地域性色彩極濃的辭彙如果用普通話來說就如同把唐詩譯成英語一樣沒了韻味。比如「五迷三道」,大概可以譯成「迷迷糊糊」,但好種形神兼備的東北 味就蕩然無存了,東北話里的「急眼」(發火)、「磕磣」(難看、丟人)、「坑吃癟肚」(說話吞吞吐吐)、老鼻子(很多)賣獃兒(發獃)等等都生活潑地表現 了關東風情和人性化的內涵。這種基本發音與關內普通話相差無幾但遣詞造句極具形象感染力的語言正是東北人豪爽熱情心底無私的外在表現。外地人初涉關東,自 然會對這些關東話刮目相看印象頗深,於是將其稱做一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老關東的怪揀主要的說也就「綜上所述」了,其餘一些怪僅能權做茶餘談資,多 少有些上不得檯面。比如「反穿皮襖毛朝外」:東北氣候嚴寒,冬季穿皮襖的人多,但把皮筒吊上布面,毛朝里穿,很需要經濟條件,於是窮苦人就把老羊皮皮筒翻 過來,以皮板做里穿起來,既不影響保溫,又有它方便之處。今日女同志穿的翻毛大衣,怕就由此影響而來。如今翻毛大衣是時髦,當年翻穿皮襖卻是一「怪」;再 如「煙囪砌在山牆外」看著怪其實極好理解,過去蓋房子砌磚的技術不夠高,如果煙囪從屋頂出去,下雨時雨水會沿著煙囪流進屋子裡,造成濕牆根等現象。於是人 們為了避免這個麻煩,建造房屋時,把煙囪建在房山頭兒一側。另外這種煙囪還能起到防火的作用,早年間的房蓋大多以蘆葦稻草為頂,把煙囪直接架到屋頂上灶間 的火星躥出來容易引起火災,這也是「煙囪砌在山牆外」的原因之一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散落的雪 2008-8-22 00:14
俺算半拉東北「銀」
回復 騎牛 2008-8-22 07:09
散落的雪: 俺算半拉東北「銀」
俺們倆算半拉老鄉
回復 散落的雪 2008-8-22 07:21
半拉老鄉,老好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8 11: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