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省鳳凰縣鎮竿鎮(今沱江鎮)人。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曾被稱為現代中國的「慈善之父」、民國「慈善總理」。其先後主持了順直救災、北五省救災、湖南義賑等一系列大型災賑活動。尤其以1917年的順直救災最為著名,在此次賑災活動中,熊希齡憑個人威望向全國發出「為天津災民請賑電」,率先捐款。並憑藉個人抵押向外國洋行借款
數百萬元作為救濟專款。1919年,順直救災結束后,有二百多災童無人認領。熊希齡決定在香山設立慈幼院。
香山位處北京西郊20餘公里,是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區。山中林木繁多,松柏參天。晚秋時分,楓葉紅遍,風景獨好。登香山主峰魏公愁,西郊全景盡收眼底。香山更有唐、遼、金、元和明代的眾多名勝古迹。在香山的最高處,有兩塊巨大的岩石,其形酷似「香爐」,再加之這裡山勢險要,早晨時分,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裊裊升空,香山由此而得名。香山原為皇家園林靜宜園,現為香山公園。
香山慈幼院校舍散佈於北京西郊香山。規模最大時在院兒童達到二千人。慈幼院推行學校、
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制,不僅收容兒童並且提供優質教育。在熊希齡的努力下,香山慈幼院師資力量與教學設備堪稱一流,甚至超過美國同類機構。
1932年,他更將全部家產捐獻給救助兒童的慈善事業。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3月25日到達北平西苑機場,駐進香山。將香山確定為中共中央在北平的駐地,對外號稱勞動大學。在這段時期里,毛澤東就住在香山的雙清別墅。
一九四九年後,香山慈幼院遷入西城府右街西側路南(現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院內。
五十年代中期,再遷至由國管局在甘家口西側白堆子路北新建之校園。設有嬰兒部,幼兒部和小學部。招生方向為「社會名流,民主人士」,實際上大部分為中央國家機關幹部子女。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因作為北京(或全國)唯一一所公私合營學校,被紅衛兵視為「北京黑市委復辟資本主義的自留地」而被解散。幾年後改製為立新學校。取消嬰兒部,增設中學部,並由分配名額全市招生,改為就近招生。
近年來,除了被改作它用的大禮堂(兼飯廳)仍然矗立以外,當年布局對稱,漂亮整齊的數座二層青磚灰瓦大屋頂校舍已全部拆除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高層樓房。校門也由朝南改為朝西,面向西側新開的一條馬路:首體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