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織女 - 鵲橋相會 [2009/08]
- 一念之間 - 好話,壞話 [2010/02]
- 平安是福 [2010/02]
- 你做到了幾種呢? - 25種快樂的方法 [2010/02]
- 恭祝貝殼村各位村民: 新春快樂! 情人節快樂! [2010/02]
- 友情 [2010/02]
- 新年快樂 [2009/01]
- Happy Independance Day! [2009/07]
- 開心! [2009/07]
- 聖誕快樂 [2009/12]
牛郎織女是中國民間傳說,被譽為中國文化中的神話愛情經典。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便是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的。
不少人都習慣將七夕這個節日稱為「中國情人節」,但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
七夕源於一個凄楚動人的神話故事,說的是天上的織女與人間的牛郎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後來卻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織女星,分隔在天河兩岸,只能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鵲橋相會。
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還有了孩子,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
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有「五說」
牛郎和織女美麗的愛情傳說發源於哪裡?
一是"陝說",陝西省興平市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區;
二是"晉說",山西省和順縣內南天池和牛郎峪村被認為這是牛郎織女的"老家";
三是"魯說",民間有雲"天上銀河,地下沂河",故有人認為,牛郎織女傳說發軔于山東省沂源縣;
四是"豫說",在河南省南陽市有一個牛郎村,在其附近的史窪村又被稱為織女村,而村頭的小橋更被當地人看作是牛郎織女約會的地方;
五是吉林省長白山地區。從長白山天池北端發源的乘槎河,又名"天河",而河邊還有渡口名為"牛郎渡"。 此外,在河東岸還有一座金梭峰,它形似織布梭子,被人們看作是織女的象徵。而據考證,這些叫法早在清朝以前便已形成。
七夕源於古人對「七」的崇拜
8月26日是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那麼,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呢?
牛郎織女傳說中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但「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古人選擇七月初七絕非偶然,是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也與數字崇拜有關。古人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
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 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但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以後牛郎織女的相會期,被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際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蘊的希望。
直到今日,七夕節仍是我國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喜愛,但遺憾的是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廣為流傳。
七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七夕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中國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乞巧節、七夕節、女兒節。此外,它還有很多別稱: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有此稱, 也稱重七)、香日(俗稱這天牛郎織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 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也稱女兒節、少女節)、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喜愛的日子。
自古以來,七夕節一直就是國人十分喜愛的重要節日之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都會在農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會。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始於漢代,七夕節當從漢代形成。七夕有很多節日習俗,如乞巧、曬書、晒衣、拜月、聽悄悄話、儲水等。
在中國,不管什麼節日都離不開吃,七夕也不例外。在我國,七夕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為各種瓜果和各式面點,各地風俗不一。 七夕晚上,人們一面欣賞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場景,一面吃著各種巧食,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財智,同時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滿幸福。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