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
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后則后,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佔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外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樑。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愛情、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利。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噹噹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在學校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闆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係、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只有沉默,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在強大的對手高壓下,在面臨危機的時候,採取藏巧於拙、裝糊塗,扮作「誠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面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時,裝傻賣獃,這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安全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誠與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見到窮兇惡極的罪犯竄入老百姓的家裡,殺人越貨、綁架無辜或逼人做質的時候,被害人是怎樣委曲求全,先以圓滑誠懇的語言贏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機在罪犯不在意或誤認為在他的挾迫下真的與其合作的時候,出其不意地逃脫報案或徑直擊敗罪犯。這其實是外圓內方的最好案例。試想,假如面對兇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腦袋才怪呢。只有把「方」用圓先掩蓋起來,包藏起來裝出很誠實的樣子,利用拙笨的誠實穩住對方,充分地運用對方的憐憫之心,使對方不加害自己,才會為以後施展擒拿罪犯的計謀,贏得時間和條件。
這種外圓內方的辦法,在歷史上就已有之。《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事情。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后,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綉、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后,竟嚇得把匙箸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麼把筷子弄掉了?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只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志,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劉備才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嫉忌,從而最後才能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至於三國後期的司馬懿,更是個外圓內方的高手,他佯裝快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達到了保護自己、等待時機的目的。最後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統一了天下。這正是「鷹立似睡,虎行似病」。
還有,對於一些有經驗的領導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權力再大,畢竟還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聽命於自己。當自己的管理目標受到權力條件的限制,一時難以完全實現時,他就必須運用計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首先制服自己權力夠得著的對象,暫時穩住還遠離自己、鞭長莫及的對象。這在軍事學上,叫遠交近攻;在處世學上,叫外圓內方;在用人權術上,則是指採用不正當的手段,對「權力影響圈」外的下屬裝出和藹可親,體貼關懷的樣子,但對「權力影響圈」內的下屬,卻嚴加管制,令人生畏。
總之,人生在世只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收合這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