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訪華裔登上世界音樂劇巔峰的第一人---黎錦揚

作者:拉lala  於 2009-4-11 16: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新 聞|通用分類:音樂欣賞|已有5評論

關鍵詞:

 

    今天,有幸與為中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富有傳奇的「黎氏八駿」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老八黎錦揚老先生相會。老先生身材高大,約一米八左右,雖然已九十三歲了,身體依然健朗,思維依然清晰,是位談吐隨和、思想開明的長者。我們相互寒暄后,黎老的話匣子打開了,他用那略帶鄉音的普遍話,時而穿插幾個英語單詞,時而詼諧幽默地講著他的故事。

     1917年,黎錦楊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前清舉人,父親黎松安是前清秀才,齊白石的詩友,他的大哥語言學家黎錦熙是毛澤東的老師,二哥歌舞劇大王黎錦暉更是聲名遠播,兄弟八人皆有專才,人稱「黎氏八俊」。黎錦揚六歲那年,在北師大文學院當院長的大哥黎錦熙把他接到京城。 在京城的一所教會學堂匯文中學里,在這裡,黎錦揚開始接觸西方文化。20世紀30年代,黎錦揚曾在上海明月社常住,社裡的音樂藝術氛圍,無疑也是他日後功成名就的源泉之一。「我那時年輕,只知道追求一些皮毛的東西,大家都學摩登,說幾句英文,抱著個吉它彈一彈,用今天的話來說,以為自己這樣很酷。」黎錦揚以自嘲的口吻說。「書不好好讀。其末一考試,好幾門沒通過,其中一門就是英文。」

但命運偏偏卻讓他後來靠賣英文為生。他有幸被聘到雲南邊境為一位少數民族土司的姨太太當英文翻譯。1941年黎錦揚畢業自西南聯大。已經來到重慶的黎錦熙驚訝地遇到慌慌張張的小弟,落魄之狀,讓他頓生憐憫。他果斷地當掉了黎錦揚的那把破吉它和土司送的兩套新西服,強行將他送上了去美國的郵船。沒想到。他這一雙腳踏上美洲大陸后就在此生下了根。可以說,大哥黎錦熙是他生命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精神嚮導。「我就這麼胡裡胡塗地來了。」黎錦揚進了入哥倫比亞大學的比較文學系時,他的夢想還不過是將來回國,在大學里混個教職,步他崇拜的大哥的後塵。 一個在中國一家電影廠當廠長的親戚來美國訪問,順道看望了黎錦揚。」你應該去學劇作,將來到我那兒工作,」親戚說。黎錦揚覺得戲劇是個頗具誘惑的行業,於是離開哥大,轉學到全美最好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劇作系。

  一九四七年,將滿三十的黎錦揚從耶魯畢業了,他的簽證也失效了。正當他打點背囊準備」海歸」時,有朋友叫他別忙,最好等移民局來趕,因為那種情況下,移民局會提供路費。這時黎錦揚已把出國時的美金花得差不多了,他覺得這主意好,於是去找了份工作,然後坐等移民局請他上路。

  他先在加州的一所陸軍語言學校教中文,那裡的張大哥傳授給他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包括怎樣追女孩子,什麼樣的女孩子可以追,什麼樣的女孩子不可以追。他後來把這段經歷添油加醋地寫進了《花鼓歌》。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英語電話,不等對方把話說完,他趕快說:」我知道了。你們準備叫我幾號回去?」好幾個來回問答后,他才明白過來,對方不是移民局的,而是《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編輯打來的,原來是他投給該雜誌的小小說獲了頭獎。

  後來他又到舊金山中國城給一家中文報館寫八卦專欄。這是一張專給老年人看的大字體報,由此他認識了一些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念念不忘的老華僑們。

  他租住在一家菲律賓酒吧樓上的一間陋室里,開始醞釀起一個長篇小說。

  1956年,這部名為《花鼓歌》的小說脫稿了,然而,它的問世卻經過一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周折。女經紀人Ann Elmo自告奮勇地願意作他的經紀。 卻費了一年也沒能推銷出去,最後只好對他說?quot;這樣吧,我再試最後一次,再不成,你就改行做別的吧。」這一次Ann索性把小說送給一家很有名望的﹑而且十分挑剔的出版商。

  這家出版社每天都接到大量的投稿,編輯們沒法親自閱讀所有的來稿,因此雇來人們專門讀稿,進行第一輪篩選。《花鼓歌》被送到一位卧病在床的退休老人手上,這是老人一生中閱讀的最後一篇文字。他已經奄奄一息,讀完稿子后實在沒有力氣書寫三頁紙的書評,僅憑著最後一口氣地在書稿上寫下兩個字:讀它!然後便與世長辭了。去世老人的臨終留言驅使編輯去拾起這本書。

  果然,小說出版后,很快爬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緊接著,不少人來探詢改編版權。本來Ann幫他鎖定兩個目標:一個是獨立電影製片商的五萬美元買斷電影版權;另一個是百老匯的劇作家兼製作人Joseph Fields的三千元買劇本改編權。

  黎錦揚想當然地決定接受第一個offer。他特意買了啤酒慶祝即將到手的五萬美金。他並沒有喝酒的習慣,兩瓶啤酒下肚后,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中午酒醒后,經紀人打來的電話,祝賀他做了個正確的選擇,說她自己已經和Joseph簽完了約。黎錦揚迷迷糊糊地:」我什麼時候說要和 Joseph 簽約的?」"昨天晚上,你不記得了?」

  事後表明黎錦揚在酒醉后確實做了個正確的選擇,因為 Joseph請到百老匯音樂劇最傑出的搭檔為《花鼓歌》作詞作曲,他們是RogersHammerstein,他們的作品有家喻戶曉的《音樂之聲》。黎錦揚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會和這兩個天才合作。

  小說的出版使黎錦揚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亞裔暢銷書作者。

  那一年,又有一件幸運的事降臨到黎錦揚身上。《花鼓歌》出版的前後,黎錦揚和當時好萊塢著名的華裔攝影師黃沾交往密切,黃沾的太太是個文學愛好者,經常組織作品朗誦會。這天,她邀請黎錦揚帶新作來參加聚會。黎錦揚怕自己英文口音重,就請別人代讀。一位金髮碧眼的漂亮小姐自告奮勇站起來。她後來成了黎錦揚的太太,和他相依為命度過四十個年頭,並育有一女一兒。黎錦揚認為那是命運賜給他的第三個好運。

  在黎錦揚身上,融注了藝術家那橫溢的才華和文學家的廣博知識,凝聚著湖南人的機敏睿智和美食家的生活情感氣質。作為作家,《花鼓歌》的巨大成功帶給黎錦揚的,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一勞永逸。他畢生處在創作的激情之中,時而如脫韁之馬,狂放不羈,賓士在西方世界的原野上,時而像一位恪守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老學究,遊盪在傳統與現代意識的中間地帶。藝術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它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他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年齡越大越瘋狂。不僅在音樂劇領域,在電影、歌劇和文學領域也有出色表現。在30多年間,他共創作《花鼓歌》、《天之一角》等英文小說和《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共11本書,每本書都具善於描繪人情的特點,寫作的題材也全是以中國人為主,其中他最滿意的是《情人角》(Lovers Point)、《處女市》(The Virgin Market)和《金山姑娘》(The Land of the Golden Mountain),其中,《金山姑娘》為華人淘金史英語小說,已被翻譯成中文版。他說,自己是華裔,要寫西洋情景和心態,東洋人總寫不過西洋人;同樣的,西洋人寫的中國,總不比中國人筆下的中國來得深刻。他一直十分關切中國社會與政治局面的變化,最近的三部作品──《憤怒之門》(Gate of Rage)、《太平天國》以及《中國外傳》(The Chinese Saga),正與這些主題有關。其中《天之一角》由台灣中國電視公司改編成連續劇《怒江春暖》,曾轟動暇邇。1989年,波士頓大學在莫迦紀念圖書館設立了黎錦揚文庫。

2004年出版一本題為《躍登百老匯》的自傳作品,回憶他在美國以英文寫作,作品被兩度搬上百老匯舞台的歷程。難能可貴的是,在寫作這部自傳的同時,年屆87歲的黎錦揚,同時還在寫作3個劇本。《中國媽媽》,《番擔王》,《美國夢》。《美國夢》劇本辛酸中不失幽默,還放入了黎錦揚哥哥黎錦輝膾炙人口的《桃花江》以及黎錦光的《夜來香》等音樂作品。

對於黎錦揚先生的藝術生涯,中外藝術界都有過極高的肯定和評價。「黎錦揚無疑是20世紀中葉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美學精神在華人世界的傑出繼承者和當時中國與百老匯音樂劇在域外共生同步的第一座高峰,堪稱近代以來操華語的中華民族擁有的最傑出的劇作家。黎錦揚之於中國現代音樂劇,正如黎錦暉之於中國近代音樂劇,王國維之於古典音樂劇,他們和他們的作品都可以說是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歷史價值的藝術高峰,甚至可以說,在整個20世紀,就作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經典地位而言,在我們整個華人世界,如果有人比黎錦揚更偉大和更有天賦(如中國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錦暉和新一代作家、托尼獎得主黃哲倫),卻絕對沒有人比他更重要。這種《花鼓歌》之後的受寵、這種歌舞精神的豐富多產、這種無以復加的榮譽、這種一般人很難遇到的幸運、這種美金滾滾而來的經濟效益,足以使他成為華人世界中音樂劇人的最高楷模。我們不斷地看到,黎錦揚的影響不絕如縷,燦爛之極趨於平淡,不知不覺中顯示出痕迹的深遠。所以,把黎錦揚的歷史貢獻局限於華人地區,必然低估黎錦揚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品牌力。那是多麼絢麗多彩的時刻:在1944—1964年美國音樂劇發展的黃金年代,他就與世界音樂劇界頂尖人物手拉手,尾隨其後,翻越重重山巒,登上了當時世界音樂劇的巔峰。會當凌絕頂,一覽天下小。正是這一境界的寫照。黎錦揚不僅屬於華人世界,更屬於全人類。」

整個下午的交談讓人感受到一位老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認識。感受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華僑對祖國的關注和期盼。黎老現在每天還堅持游泳,跳舞。他說要保持堅強的體格,還有好多事要做,並與我約定,共同把我們華人150多年來為美利堅的強大富有所做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用影視作品表現出來。

傍晚,黎老先生的舞蹈老師來接他去跳舞,我送他至車,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默默地為老人家祈禱,也暗暗激勵自己要努力!

 

                                                                       04-09-2009洛杉磯 San Gabriel


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marnifan 2009-4-14 02:07
請問他的英文名字是Laurance Yep嗎?
回復 拉lala 2009-4-14 14:03
marnifan: 請問他的英文名字是Laurance Yep嗎?
真不知老先生他的英文名,我幫你問一下再告訴你。
回復 marnifan 2009-4-14 14:05
拉lala: 真不知老先生他的英文名,我幫你問一下再告訴你。
謝謝。google了一下,只找到這個, 好像不對
回復 奉化雪竇山 2009-8-19 10:43
聽過不少黎錦暉寫的歌,那些旋律就是三十年代的上海的印記
回復 拉lala 2009-8-19 14:44
奉化雪竇山: 聽過不少黎錦暉寫的歌,那些旋律就是三十年代的上海的印記
你真行啊,刮目相看的人物也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21: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