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轉 情回中國 » 文集 » 空手 » 另一種眼光看蔣介石
2005年4月的一天,我從台北中正紀念堂出來,百感交集。紀念堂里慈眉善目、朴實無華的蔣介石,安祥地坐在大廳里,身後鐫刻了六個大字:科學,民主,倫理。
我吃驚於蔣介石晚年慈祥的面容。印象中久已形成的蔣介石,戎裝禿頭,表情呆板。負面的形象是在大陸受教育的必然結果。然而,兒童記憶的積垢是很頑固的,因此,我兩次去台灣竟沒想到應該去蔣介石紀念堂拜竭一下。
同樣讓我震驚的是蔣介石的遺囑,也就是他的政治遺產。他的遺言簡潔、中肯、睿智,切中中國大陸時弊。
和毛澤東一樣,蔣介石也是20世紀中國最具深遠影響的人物之一。70年代中期,我中學畢業,見證了毛澤東、蔣介石人生的最後歲月。當時的人們,生活在變幻莫測的活歷史里,被接二連三的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弄得暈頭轉向,在改朝換代的前夜顯得驚慌失措。毛澤東、蔣介石的一生處於一個慘痛的時代,在這時代里,正義與邪惡、仁政與強權、光明與黑暗、先進與野蠻的分辨令人眼花繚亂,而活在中國更是習非成是,黑白混淆,是非顛倒、龍魚混雜、真假莫測。
蔣介石(1887~1975),原名瑞光,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祖籍江蘇宜興。他的名字取自《易經》,《豫》卦六二爻辭本義曰:「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1840年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屢次侵略中國,中國就象一頭不懂世事的牛犢,屢遭修理、欺凌。清朝後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正是蔣介石領導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農村惡勢力,進行了頑強鬥爭,戎裝白馬、年僅41歲就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
統一中國后,蔣介石一邊繼續馳騁沙場,與國內各種分裂中國、分裂中央的勢力作鬥爭,一邊帶領中國人民有秩序地從事輝煌的十年建設,一邊從帝國主義列強手中收回了漢口租界、威海市,收回了中國的海關權。
1937年盛夏,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全面侵華,蔣介石帶領中國人民在極其艱巨的國內、國際環境中,不屈不撓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即便在二次世界大戰最艱難的期間,他毫不遲疑地抵住了美國要他交出軍權的壓力,譜寫了中華民族獨立自強、可歌可泣的歷史一頁。
1943年11月,蔣介石代表中國出席開羅會議。對中國人來講,這次會議具划時代意義,因為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同西方大國領導人坐在一起共同謀划世界格局。這次會議不僅為中國收復日本占領土提供了法律依據,也奠定了戰后中國的大國地位,洗刷國人的百年恥辱。
曾幾何時,蔣委員長戎裝筆挺,目光炯炯有神,風度翩翩。是他,帶領中國人民扭轉百年挨打的局面,以戰勝者的自豪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是他,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向世人盡顯中國禮儀邦國的王者風范。1945年8月,蔣介石發表講話,號召中國人民「對戰敗的日本,要以德報怨」。
國共爭雄,蔣介石軍事失利。他於1949年1月21日下野,引退浙江溪口反思,以便國共和平談判。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蔣介石此時住在廣州東山梅花村32號陳濟棠公館,在漫天的落葉中,仰天長嘆,黯然神傷。九個月來,他眼睜睜地坐看覆亡的逼近,代理總統李宗仁戰不力、談無方,失守南京、上海、福州。
兩個月後的1949年12月10日,是蔣介石一生中最悲哀的一天。冬季的陰霾已經籠罩大地,人民解放軍的隆隆炮聲砸碎著四川成都潮濕的平靜。難得作詩的蔣介石,心潮澎湃,含淚揮毫寫下了: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淚縱橫。然後,離開成都,與蔣經國乘機騰空東南去,飛往台灣,永遠離開他為之奮斗、深深熱愛的大陸中國。
蔣介石雖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勇氣,卻痛苦於在經歷如此巨大的挫折時,得不到自己國民、部屬、同僚的理解。蔣介石以極大的耐心和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