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與腐敗
現在凡中學生和小學生都穿校服上學。中國內地似乎是從九十年代開始的。當時有治校者提出了校服概念,說是為了在學生中創造一種平等氛圍。這個說辭很快就的到了認可,校服也就越來越多地走進了學校,走進了學生的生活,走進了學生的家庭。
走出國門后,發現國外學生的校服和中國學生的校服有很大的區別,不只在樣式,更在種類上。絕大多數中國學校的學生校服就是運動服。記得當時校方給的解釋是學生愛運動,運動服方便學生活動。家長也很高興,一套運動服可以在什麼場合都穿,而且還沒有印上校名,什麼時候都可以穿,成了萬能服。而在國外,校服至少兩種,一種是制服,一種是運動服。制服是正式場合穿的或者沒有體育活動時上學穿的,運動服是有體育活動時穿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兩種情況呢?這也許和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文化差別有關,而這種文化差別,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中國人吃飯使用筷子。一雙筷子可以當叉,當勺,當刀,當夾,當笊籬用,反映了中國人的綜合思維特徵以及變通能力,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人對於現象和工具等界定不明,區分不嚴,分工不細,製作不精等問題。西方人吃飯用勺叉刀,則反映了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細緻劃分和精細應對,雖然缺乏綜合性和變通性。
中國文化的筷子特徵在校服上有得到了展現。一套校服,既可以穿著出席各種典禮儀式,又可以穿著上賽場比賽,還可以穿著去會客遊玩。從小學開始到中學畢業,十二年,學生就是穿著這樣一衣多用的運動服,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的成型之路。也許學生們並沒有注意到,這十二年下來,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不同環境和不同場合的區別能力和適應能力已經缺乏準確和恰當了。結果表現的在家和在學校一樣,在正式場合和在休閑場合一樣,在國內和在國外一樣,平時學習看筆記和考試時看小抄一樣,閱讀時摘抄和寫論文時抄襲一樣,長輩在和同輩在一樣,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很多時候不能恰當地符合身份和場合地行為言語了,更危險的是是非不分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還在成年人。一直以來,中國人都自稱中國為禮儀之邦,是懂理尊禮的民族。聽到這樣的介紹時,頗感羞愧,中國人真的懂理尊禮嗎?他們心中的理是什麼?禮是什麼?
目下中國腐敗現象泛濫成災,根源眾多,其中之一和中國人對社會各現象和功用界定不清有關,創造出了很多灰色事物。錢不分來源皆可取,禮不問何因皆可收。工作時間做私活無人質疑,因本職工作收受謝禮都覺自然。開著工作用車接送孩子受人羨慕,拿著公務招待費宴請私客贏得稱讚。不給醫生開刀費,病人家屬心不安。醫生盡了力沒救回病人,病人家屬痛打醫生。抓住違章,發現是熟人,違規放行不覺有錯。友人召喚,沒有問題,也找個問題也要給友人出氣。機動車道不許行人走,行人照走不誤。應急車道只供應急車輛使用,非應急車就是佔道行駛。再看看黨政方面,黨辦主任對外談事故處理,省委書記決定公安局長去留。一切都是我說了算,一切都是以我的意志為他人的意志,似乎規矩不存在,似乎不依規矩走才是常態。結果是一個人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可以漠視其屬性,據為己有了。很多貪腐就起自於這種認識,換個說法自我開脫后就心安理得了。
再說回校服。當初學校決定把運動服做校服,就是視規矩如無物的典型。以一套校服應各種環境,校服的作用也就模糊了,隨之而來的是不同環境、不同場合、交往對象之間的差異也被模糊掉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學生就很難學會針對不同環境、不同場合、交往對象做出正確恰當的應對。
此外,既然校長可以把一套運動服任意地指作制服或運動服使用,他指鹿為馬也就成了常態。既然學生在這樣的常態下成長,對指鹿為馬也就習以為常,也就接受了,最後也會指鹿為馬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嚴格區分制服和運動服的作用,對於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防止貪腐出現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