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喉舌《環球時報》發文《
中國軍艦飛機若因日沉沒墜落 日艦機必陪葬》。文章最後寫道 「
日本有可能對中國的報復採取反報復,導致中日反覆相互報復,導致局勢一輪輪升級,
最終形成大規模戰爭。如果真是那樣,
那將是中華民族與日本為鄰的宿命,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與日本共赴美國為東亞人設計的這場災難。」 看來中日是必有一戰了。(江澤民以前曾放話:中美必有一戰 -當然是因為台灣。現在老美一定挺高興:日本先打頭陣了) 國人當然不把「倭寇」,「小日本」放在眼裡。必勝的信心絕對比大清朝那會兒高出一百個數量級。可中國人真的行嗎?毛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做事情不認真就一定不成。可要說比「認真」,「較真」,中日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的民族。 魯迅留學過日本,對兩個民族做過些比較。
---------------------------------------------------------------------------
魯迅在作品中,一再將日本文明與中國文明加以分析、比較。他說:「他們(日本)的文化先取法於中國,後來便學了歐洲;人物不
但沒有孔墨,連作和尚的誰也比不過玄奘。蘭學盛行之後,又不見齊名林那、奈端、達爾文等輩的學者」,「然我以為惟其如此,正所以日本能有今日,因為舊物很
少,執著也就不深,時勢一易,蛻變極易,在任何時候都能適於生存。不像倖存的古國,恃著固有陳舊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終於要走到滅亡的路。中國倘不徹底
改革,運命總還是日本長久」。
據魯迅所見,「日本型文明」舊的傳統少,反倒沒有了各種「禁忌」,當各種外來先進文明進入時容易「轉型」,易於接受;而中國傳統文化悠久反倒成為一
種無形的「負擔」,當外來新事物進入時,固有的「文化定勢」則表現出排斥、拒絕,而難於「轉型」。「每一新事物進來,起初雖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
然會改變。不過並非將自己變得合於新事物,乃是將新事物變得合於自己而已」。而日本則不同於中國,無論是中世紀「倒向唐文化」,還是近代的「倒向西洋文
化」,那種對外來文化「饑渴的」、謙卑的心理是中國難與之相比的。同時,魯迅嚴厲批評國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文化
優越感」,並警告國人,若不克服這種傲慢的文化心理,中國將永遠落伍於日本。魯迅還糾正了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偏頗之見」,指出:「他的會模仿,少創造,是
為中國的許多論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們的出版物和工業品,早非中國所及,就知道『會摹仿『決不是劣點,我們正應該學習這『會摹仿的』。『會摹仿』
又加以創造,不是更好麽?否則,只不過一個『恨恨而已』而已」。魯迅認為,「會摹仿」正是日本文化的優處所在。同時魯迅還讚美了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極高的
優選力和判斷力,「他們的遣唐使似乎稍不同,別擇得頗有些和我們異趣。所以日本雖採用了許多中國文明,刑法上卻不用凌遲,宮廷中仍無太監,婦女們也終於不
纏足」。魯迅觀察並捕捉到了日本人吸收外來文化之「巧妙」,並深表讚歎。
魯迅還將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日本人的國民性加以對比,認為日本人有著質樸、認真的良好的國民性,並對中國人的虛偽、做事馬虎、不認真的國民性進行了批
評。他說:「中國實在太不認真,什麽全是一樣。文學上所見的常有新主義,以前有所謂民族主義的文學也者,鬧得很熱鬧,可是日本兵一來馬上就不見了」。「中
國的政客,也是今天談財政,明天談照相,後天又談交通,最後又忽然念起佛來了」。「中國有許多事情都只剩下一個空名和假樣,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
魯迅在弘文學院就讀時,該院校長除興辦教育外,還熱心於柔道。柔道特彆強調修身,即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從這項體育運動中,魯迅也覺察出日
本民族精神中的精粹之處。相比之,魯迅感到中華民族就缺乏這樣一種韌性的認真精神。中國人好象總是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麽了不起的事情,什麽都不以為然,大有
馬虎從之之病。。直至晚年,魯迅還強調國人應該學習日本人辦事認真的態度,「即使排斥了日本的全部,它那認真的精神這味葯,還是不得不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