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個嚴重的誤解--市場導致不平等

作者:愛在他鄉  於 2007-12-19 21: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http://my.backchina.com/spacecp.php?acti|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一個嚴重的誤解--市場導致不平等


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非常不容易。我們從計劃經濟時期完全否認市場,到改革開放之後部分承認市場,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完全承認市場,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而現在,社會上又開始蔓延著對市場經濟的誤解和不信任。這種誤解和不信任如果演變為更多的反市場政策,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會面臨非常大的風險,比環境破壞的後果更嚴重。這時候,需要經濟學家站出來,澄清和捍衛市場經濟。


從歷史看市場經濟的奇迹


要講市場經濟對人類的貢獻,就要回顧歷史。根據美國伯克利大學經濟學家德隆的研究,在人類歷史上,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萬年間,人類花了99.4%的時間,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達到了90國際元(這是按照1990年國際購買力核定的一個財富度量單位)。然後,又花了0.59%的時間,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達到180國際元。從1750年開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時間內,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達到6600國際元。換句話說,人類97%的財富,是在過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時間裡創造的。


如果把德隆的研究畫成坐標圖上,可以看到,從250萬年前至今,在99.99%的時間裡,世界人均GDP基本沒什麼變化,但在過去的250年中,突然有了一個幾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長。世界最主要的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西歐衍生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西歐國家本身,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12個國家,還是後起的日本,經濟增長都主要發生在過去一二百年的時間裡。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發生在過去30年。


僅僅數字還不能說明所有問題。想象一下,我們的祖輩,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的中國人,能夠消費的東西,和古代秦漢隋唐時期沒多少區別,甚至還不如宋代。在歐洲也一樣,一個普通英國人在1800年時能消費的東西,古羅馬人都能享受到,甚至羅馬人比他們享受得更多。而我們今天能消費的東西,是過去的100年前的人無法想象的。


有人測算過,按照零售商庫存記錄的商品種類計算,在250年前,人們能夠消費的商品種類大致是10的二次方——也就是上百種而已。而現在,我們能消費的產品種類是10的八次方以上,有上億種。

1820年的時候,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是26歲,與古羅馬時代差不多,到2002年變成了67歲。現在,中國人均壽命預期達到了70歲。


有些年輕人不了解歷史,可能不知道,中國的糧票是1994年廢止的。在票證廢除之前,去糧店買糧食要有糧票,買油有油票,買布有布票。三十年前,中國一個大學畢業的國家幹部工資是50多元,那時候一斤雞蛋是6毛多,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90斤雞蛋。現在,北京一個保姆的月工資大概是1000塊左右,可以買300斤雞蛋。我在農村的時候,農民干一天活賺兩毛錢,價值相當於半斤白面。現在我的老家,一個沒有任何技能、只上過小學和初中的人去打工,一天的工錢是55塊錢,可以買一袋50斤的白面。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為什麼人類的奇迹在過去的250年裡出現,而中國的經濟奇迹只是在過去的30年裡出現?是不是人變得比原來更聰明了,比過去的人智慧更高了?當然不是。人類的智商、智慧,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沒有太大的進步。今天的中國人再聰明,我相信沒有幾個能超過孔子、孟子、老子。在西方也一樣,人類的智慧在過去兩三千年內沒有太大的變化。


難道是資源變多了?也不是。人類的資源不僅沒有變多,相反,與土地相聯繫的自然資源還在慢慢減少。那是什麼發生了變化?我能提供的唯一答案,就是人類實行了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即市場經濟。西方國家在200多年前開始實行市場經濟,所以在200多年前開始起飛。中國在30年前開始走向市場經濟,所以中國在過去的30年裡,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市場經濟特徵之一:競爭為他人創造價值


什麼是市場?市場就是好壞由別人說了算、不由你自己說了算的制度。在市場上,任何人不為別人創造價值,就不可能獲得收入。所以你必須努力為他人創造價值。價格提供了一個信號,什麼東西有價值,什麼東西沒有價值,要在市場上考驗,要由買的人說了算。沒有人願意超出你為他服務的價值來付出價格。當兩個企業競爭,我們說某一個企業更有優勢的時候,意味著這個企業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既消費者剩餘。企業之間的競爭,是為消費者創造剩餘價值的競爭。


進一步看,企業如何創造更大剩餘價值?靠的是創新。市場競爭不是簡單的價格競爭,而是看誰更有能力生產新的產品,或者說用新的方式生產產品;誰更有能力開拓新的市場,發現新的原材料,採用新的組織形態,為消費者創造更高的價值。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企業之間的競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使我們在過去幾百年中,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財富。


經常有一種誤解,認為人類的生活水平提高來自技術進步。問題是,為什麼有的體制下技術會進步,有的體制下技術就不會進步?是什麼推動了技術進步?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只有市場經濟才能推動技術進步,並使新的技術很快投入運營,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在古代,也有不少的技術發明,但這些發明很少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因為它不是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產生的,很難商業化。聰明人靠靈感想象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市場經濟特徵之二:陌生人之間的分工合作


市場經濟的第二特點,是陌生人之間的合作。兩個人一塊做事,比單獨做的事加起來更多——也就是說,合作可以創造價值,這是經濟學中的一條基本原理。但這種合作不是簡單地像人民公社一樣,所有的人在一起,干同樣的活,而是分工、專業化基礎上的合作。分工專業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優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推動技術進步,所以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分工專業化是跟交易相聯繫的。人類有交換的意願,才使分工合作成為可能。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在傳統社會中,合作往往只在熟人之間、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進行,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同一個村的人,或者同一個教堂的人進行合作,很難找到陌生人之間的合作。而人類今天的合作,早就超越地區、超越國界,走向全球。今天我們所消費的商品,99%的生產者你不認識;一個企業的產品賣出去,絕大部分消費者他也不認識。正是這種大規模、大範圍的合作,使全世界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但要使陌生人之間達成合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信任。如果不信任別人,我們不敢買他的東西,他賣不出去,專業化對他就沒有好處。結果,他只好自己給自己生產,那就回到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所以,市場經濟中,不光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隻「隱形的眼睛」。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能夠合作,是因為有一雙隱形的眼睛在監視我們,每個人必須好好表現,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過去對市場經濟的批評,往往是由於人們只知道前一個因素,而沒有看到后一個因素的作用,所以,認為市場上一定有欺詐,無商不奸。而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們越注重自己的信用。尤其是企業,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必須建立很好的聲譽。如果他的聲譽不好,沒有人信賴他,就會被淘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