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大溫華裔「第一名嘴」:專訪媒體公眾人物丁果 作者:蕭元愷 來源:環球華報

作者:wd6364  於 2009-10-8 14: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溫華裔「第一名嘴」:專訪媒體公眾人物丁果 2009-06-22 23:37:54 作者:蕭元愷 來源:環球華報

北辰網6月23日電,據環球華報報道,丁果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公眾人物,在平面媒體、電視媒體與社會活動同時承擔三棲的吃重角色。他在時事評論和相關學術領域的影響,波及海內外,既是《亞洲周刊》的特約評論員,也是英國《金融時報》、《南方周末》等重量級刊物的特邀撰稿人。最近的新著《十年磨一劍》凝聚近年來的精華之作。

丁果讜論時政都富有哲理,有一種縱深感,這得益於歷史專業的深造,也由於他善於觀察,看問題總能鞭辟入裡。所以「丁果觀點」就成為一種把握時事的「尺度」,從這裡坐看國內外政經風潮的雲舒雲卷。

原創報道拓寬深度

沿著菲沙河谷北溯,在卑詩偏東希望鎮(Hope Town)一帶,萋萋荒草和林叢掩映之中,散埋著不少百年前華工的遺骸。一行人在尋尋覓覓,一個相貌粗獷的原著民語調低沉地說,他是早期華工與原住民通婚的後代,身上有部分華裔血脈。

這是溫哥華普通話電視台採訪的真實場面,對華裔觀眾有一種不尋常的效果,因為從這裡不僅僅看到先賢在草創階段的艱辛開拓,更看到華人與本地的血肉聯繫,產生新的震撼力。

時值卑詩建省150周年,這段歷史卻未納入本地社會的正面視角。負責電視台新聞製片的丁果,就油然而生一個創意,突破新聞轉播和社區采編的框架局限,走出去用專題形式捕捉重要題材,進行深度報道。上述節目就是這種創意的成果,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把視線切入鮮為人知又縱橫歷史的領域,受到觀者好評。

丁果介紹說,攝製組開拔到現場,還住在那裡,以獲取更多的原始素材,提高了節目的價值與品位。他說這是新嘗試的開始,以後會有進一步摸索,為觀眾提供更有質量的服務,同時也適應電視市場競爭日益增大的客觀需要。正是在丁果的主動運作下,電視節目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和亮點。

最近,Channel M多元文化電視台歸入羅渣士麾下,成為OMNI NEWS。丁果對此說這使該台從local躍上國家層級,成為全國主流媒體,這也為國語節目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內容和板塊也作了些相應調整,穿插每日聚焦的「丁果觀點」,對當天重大新聞或重要事件作即席點評。丁果認為,這個節目相當於「社論」,但也保持個人風格。「丁果觀點」的時事評議被認為要言不煩,切中要害一針見血,有一種指點迷津的導向作用。

從農場邁向學術精英

出生在上海的丁果曾在滬郊農場工作,那是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代,當時每月18元,比貧瘠山鄉略強一點。雖然要干各種農活已很疲累,但他已養成學習的習慣,讀書早就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機會往往青睞於有準備的人,這句老話就應驗在丁果身上,他成為高考恢復后第一批大學生,進入華東師範大學這所著名學府的歷史系。

丁果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關心國家的變化與命運。他說自己之所以當時選擇歷史系,就是因為有志於探討中國現代化的出路。

那時喜歡讀書寫作的學生,幾乎都是文學青年,丁果自然也不例外。在上大學期間,他就寫出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論,發表在重要媒體《文匯報》上,在校就已小有名氣。那時成績突出的學生才獲留校,比例在十分之一左右,丁果就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在校文科教師。

1984年東渡日本,丁果開始他的留學生活,主攻中日關係與國際政治。1990年移居加國。1998年在香港出版有關日本評論的著作,是他旅日生涯的一個總結。

在加國十幾年間,丁果先在平面媒體主編專版,后在多元文化電視台當主持人,周六訪談曾是大溫華社家喻戶曉的一個品牌。同時他也參與多種社會活動,舉辦講座,在多個刊物主辦專欄。應大陸多所大學邀請,他還前往演講,特別對加國時政與加中關係陳述己見。

華社就是主流社會

在加拿大華人中,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爭取融入主流社會」,而且以此為其尺度,無形中這種自動劃線的做法,就自外於本地社區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丁果就提出「華社就是主流社會」的觀點,而且對此的堅持始終不渝。那時魁獨團體在魁北克打壓中文字幕,提出中文不能大於法語。丁果深不以為然,撰文反駁據理力爭。他指出唐人街的形成,就是主流意識的一部分,其發展過程不是外國人的歷史。

華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在加國的行為模式,所以丁果認為,要想端正行為模式,關鍵在於改變不正確的思維方式,這種扭轉只能自己實行和完成。由此就產生一系列問題,丁果提出華人企業是不是主流企業一部分?這個問題也決定了華人企業能否做大做強。如果有認同,就要跟本地規範靠攏乃至吻合。都說西人企業待遇好,見微知著,就暴露出華人企業在管理上的差距。他舉雷氏家族創辦的London Drug為例,其員工待遇肯定與本地一樣,這也是它之所以成功的一面。

由此順理成章地發問:如何走出唐人街?老僑辛苦走了一百多年,才走到西區,不過十幾里長,但已很有成就感了。新移民一步到位,抵埠就定居西溫,但這並不表明他們心中就沒有唐人街。但也有新移民看不上老僑的打拚歷史,丁果認為一旦站在加國土地,就應有兩種感恩:老華僑與其他族裔的先民。沒有包括原住民的共同創業,就沒有今天的加拿大。不要認為把一些錢帶進加國,就指手劃腳理直氣壯地消費,無止境地索取。

在公開承認自己族裔身份上,華裔在卑詩省排第一位。本省華裔40萬左右,佔全省人口10%。丁果認為,華人應捫心自問的是,華人義工是否也佔全省10%?納稅額是否也佔10%?如果這些自己都無法「達標」,怎麼能指望別人改變對自己的做法呢?

丁果說他在打兩個方面的「戰爭」,一個對外,另一個對內。對外就是針對本地社會,當年《明報》與《溫哥華太陽報》合作時他就對西人講,華人移民到加第一天,就應享有不打折扣的權利,這是不應含糊或有偏見的。對內就是提高華人的能見度,尊嚴是雙向的,只有做出令人尊重的事情,才能要求享受尊嚴的權利。開豪華車領牛奶金,偷稅漏稅,都難獲尊嚴。富足不只體現在物質上,還要體現在心態上。

三種眼光審視世界

解析時政丁果之所以總能切中要害,緣於他有一個經年習成的強大的知識結構,對此他歸結為具有三種眼光來觀察問題。一種眼光來自中國,在上海攻讀歷史;另一種來自日本,在東洋學習國際政治,其經歷也使他對日本國情有較為深透的把握;第三種來自加國,在這裡通過哲學與神學了解北美文化。

9月底美國7000億元救市方案遭到眾議院否決,當天丁果則在電視新聞播報中獨具慧眼地指出,這隻不過是美國兩黨政治的一個策略回合,本周稍晚時候就會有一個妥協的結果。事件的發展果然如其所料,這再次說明丁果評論時事,得益於深厚的學養,超出就事論事的局限,所議之論就更接近事務的本質。

正是從這種宏觀角度看,丁果認為加國也不斷需要外來者帶入敏銳的活力,需要吹進新的變革風氣,因為加國自身存在著與世無爭的惰性。他說多元文化當初是英法兩大族裔求同存異的產物,現在擴及到所有族裔。其本意應是吸收包容,但有時也會出現各自為政的副作用,這是少數族裔需要時時惕厲之處。不能只躲在自己小圈子裡面走不出來,眼中要有其他優秀文化,彼此接納各自體系,碰撞后產生更好的東西,這樣才能形成更廣闊的加國文化。

從宏觀視角看加國政治,丁果認為最大問題是政黨惡鬥。過去聯邦自由黨執政,得益於右翼勢力的分裂;而現在左翼陣營的切割,亦使保守黨坐享漁翁之利。鑒於民主社會的可貴之處就是中間選民大,丁果覺得華人不應成為某黨的鐵票,應該增強自主意識,對政黨素質要有理性的客觀觀察。在與國家利益相吻合的基礎上,華人要有自己的議題,有在既定政治資源下的特殊需求,諸如人頭稅平反、雙語教育設置、移民政策等。在此意義講,人頭參政已成過去,進入質量參政新階段。華人地位的提高並不只靠華裔議員,要創造一個讓好人出頭的氛圍。如果有能力的好人不出來參政,不願趟渾水,就不利於長遠發展。華人匱乏影響全國的人物,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進入人文發展新時代

世界上有兩個民族總是感到自危,這就是華人與猶太人。丁果認為這與受過重大挫折的歷史背景有關,需要有一個站起來的過程。站起來有兩種,即外在的和心理的,丁果認為後者更重要。他說北京奧運會最大成果不是金牌第一,而是走出歷史悲情,百年受害者心態變為平常心態。這個意義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因為這使中國與世界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同時克服自卑與自大。「神七」上天,但需要站在堅實的地面,才能更好地仰望星空,三鹿奶粉事件其實反映的是老問題。

在全球化大趨勢下,需要對全局有足夠了解,從中找到利益上的最大公約數。就此丁果指出,物質發展的擴張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發展將更人性化,更平衡更綜合,從而更需要文化底蘊。他提倡一定要有國際觀,超越意識形態,超越簡單對立的兩極模式。這個新時代為長期秣馬厲兵的丁果提供了更大舞台,有備而來的他必有更大作為。談到未來,他亦以此為己任。打磨多年的劍已然出鞘。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7: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