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捧功珍藏

作者:ilovedarcy  於 2007-8-26 23: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感悟小宅|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漫 話 捧 功 之 提 高

                                                    老 周

   智能氣功問世二十餘載,受益大眾數以百萬計。然多有功友初練收穫甚大,之後雖多年堅持,卻停滯不前,難有進步。究其原因,多因練法問題,一直按入門的那一套來,沒有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很容易就練疲塌了。

    在此結合神氣並重的練法和《精義》里提到的練功要領 ,談談捧氣貫頂法的提高,希望對功友們能有些啟發。談的內容應該都能在書本或講義中找到,不會旁逸斜出,只是比入門要求高一點,內容豐富一點罷了,純熟之後就又復歸於簡單,用我們智能氣功的慣用語,叫上升了一個螺旋。因為內容太多太雜,講起來難有章法,就談到哪裡算到哪裡,隨意一些。

*捧功總綱* 

    捧氣貫頂法是智能動功的第一步功,練外混元。要求神與氣合,以意引氣,通過形體姿勢的開合來配合意念導引的開合,從而引動內氣外放,外氣內收,暢通人體與大自然混元氣交換的通道,使內外的氣充足,形成初步的人天混化。

    應該說,這是一段綱領性的文字,它交代了捧功的練功內容、方法、功效,說出了捧功的根本實質和要領。我們下面探討的問題都是為了充實這個綱領的內容,也都超不出這段文字的範圍。

    捧功的練功內容,就是一個外混元,包括三層氣的混化——大自然虛空的氣、自身混元氣彌散在身體周圍的部分、體內的混元氣。

    捧功的練功方法,主要是神氣並重的練法,神為主宰,與氣相合,形體姿勢處於從屬地位,是用來配合意念的(當然,形體運動必然會有形引氣的內容,不過不是本功重點罷了)。

練功的十個基本的原則和要領

一、 以腰帶動

    以腰帶動是練習動功非常重要的要求,從智能功問世以來就反覆強調,大家都知道,也都會說,卻很少有人明白到底怎麼帶。有人說要鬆了腰才可以,可是這麼多年,也沒見到個真鬆了的。98年校慶時曾經問過一個學弟:你們老師講以腰帶動了沒有?回答說:講了。問:怎麼講的?說:捧功第三節轉體的時候要以腰帶動啊。套用一個現代網路流行詞說當時的感覺——暈!

    其實以腰帶動並非要腰真鬆了才可以,松與不松都是相對的,鬆動一點用一點就是了。以腰帶動其實是個周身整體性的要求,太極拳里講得很明白: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做動作的時候注意體會:動作要進行,足先蹬地,地有一反作用力,傳導到腰,然後由腰傳導到四肢。慢慢找到感覺了,以後就會帶了,這樣每個動作都跟腰連上,而腰本身通常是一凸一松的運動。一般來說,足一踩腰發力的時候,就是動作轉換的時候。而動作的過程,就是起點——運行——終點,終點又是下一動作的起點,終點變起點的時候,就是腰部運動、轉換的時候,所以說轉換在腰。

    談到以腰帶動,其實還有兩個內容——三圈相摞和一身備五弓。

   「與胯骨尖相平之體圈為底圈,與肩胛骨下角相平之體圈為中圈,與眉相平之體圈為上圈。當腰能放鬆后,則可行『三圈相摞』。底圈固定不動,百會上領牽動肩頸上拔而中圈隨上圈上拔,而後中圈下落,上圈下落,要注意從身內以氣相連,則全身成整體矣。」——《精義》

    這個內容很多老師以為只有在站庄的時候才能用,做動作的時候就不可以,其實不然。運動時,當足下踩,百會必然上領,三圈自然拉開,此時是腰部力量轉換時候,也是動作轉換的時候,當動作運行時,三圈自然相摞。

    一身備五弓,「即脊柱是一張弓(是總弓),腰部是弓背,尾閭與頸部為弓稍;兩上肢是兩張弓,肘部是弓背,手與肩(至大椎)為弓稍;兩下肢是兩張功,膝是弓背,足與胯至骶部為弓稍。腰部一動,即可牽動這五張弓,此時之氣是從筋骨向外傳出的。」——《精義》

   這個內容也是,很多人都知道是哪五張弓,可是腰不會動,也就用不了。其實腰會動了,「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五張弓的運動自然就有了。

二、 動勢圓活

    圓活指每個動作的過程要圓,動作運行要圓,動作中肢體轉動的角度要圓。這個很容易理解,就不多說了。「圓的含義還有旋轉之意,任何動作的運行過程,都不是純直線運行,而是有一定的旋轉的運動,其動勢或顯於形之外動,或隱於形內之意動。動作的往複過程,不是直去直回,是呈圓而旋之勢。」這個講的是纏絲勁,以推揉為例,一般來說,收時上外下內(臂)或者前外后內(腿)的運動為順纏,推時上內下外(臂)或者前內后外的運動(腿)為逆纏。

三、 外三合

    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可左與左、右與右合,也可左右交叉相合,也可左左、右右、左右交叉相合。說來說去,就是練的一個整體性。

    介紹一個鍛煉前三個要領的方法,簡單、實用、高效、快捷。此法為個人體會,不曾在別處見到。

    兩腳併攏(不要太緊),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肘膝同時轉圓,圈不要太大,轉起來就可以了,按一個方向轉,或前外后內,或前內后外。周身放鬆,隨肘膝的運動自然運動。

    肘膝運動,腳自然一踩一松,百會一頂一松,熟練了,放鬆了,則腰部自然運動,這樣慢慢就體會到「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了,也就可以初步體會到以腰帶動的滋味了。

    肘膝運動,腿、臂、脊柱自然一緊一松,多體會體會,就初步感覺到什麼是一身備五弓了。

    肘膝划圓,前外后內為順纏,前內后外為逆纏。體會上下肢的旋轉運動,就明白什麼是圓活了。

    肘膝同時划圓,自然肘與膝合是沒問題的了,其他幾合自然也沒問題了。

    可以說練好了這一個動作,對捧氣貫頂法動作的理解基本就沒有問題了,這裡邊都有了。

四、欲收先放

    欲收先要放,這是捧氣貫頂法的一個特點。內氣外放,與虛空氣相合,再收回來。內氣外放,一方面是與外氣結合,一方面也打開了氣的通道,使外面的氣更容易收進來。在動作上,也會體現這個內容,一合之前必有一開。具體內容,功法里講。

五、形體放鬆

    關於形體的放鬆,這裡只強調一個內容,就是用意不用力,做所有的動作都以放鬆為前提,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不要勉強,姿勢做不標準的意念到位即可,以後隨著意氣的充斥形體可自然放鬆到位。所謂用意不用力,並非一點力量都不用,而是不用沒有必要的力,所用力量只夠維持自己做動作就可以了——多一分則緊,少一分則懈。這樣,形體獲得最大程度的放鬆,意和氣更容易充斥滲透,一切動作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慢慢就把拙力換掉了。

    這個實際上是屬於自然式練法。練功分為自然式和強迫式兩種,兩種都要有,形式並不矛盾,效果殊途同歸。自然式講究松靜,從形體到精神,到練功形式和時間,一切強調自然二字;強迫式講究規範,姿勢要盡量合度,動作要盡量標準,一切要符合要求。撐臂是最典型的強迫式練功,自92、93年興起之後,強迫式練功佔據了主要地位,一說好好練功就想到耗功,想到用力,想到吃苦,自然式就很少有人懂也很少有人提了。

六、精神集中

    意念集中、專一是智能氣功運用意識的根本**。初練只要求把精神活動集中到練功的內容上來,關於集中,老師講過專門的練法,如觀球法、看線香法等。要提高了,我們就用到更進一步的方法——意念專一,就是所謂的收視返聽,要求眼看耳聽意想——精氣神合一。眼看,其實眼球是不動的,用神光來照,一照,意識里就是透明的、虛的,無形無象的,不看實體,看到了也不要理。耳聽,聽內外虛空、聽氣的運動,一聽,就是無聲無息的,因為虛空和氣是沒有聲音的,這就是以虛印虛。在外可能能聽到外界的喧囂,在內可能能聽到心跳、胃腸蠕動、肌肉骨骼運動摩擦、血液流動等聲音,聽到了也不要理它,意識只是結合內外虛空的聲音——虛音。意想,意念一想,就是似想非想、若有若無的,動念只在轉換時,轉換的時候念頭一動——外放了或者內收了或者其他,動過之後就不管了,保持靈知靈覺,有什麼變化,知道,但是不管它。腎開竅於耳,而腎主藏精,這裡耳朵就代表了精;眼為使氣之神,代表了氣;意念是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代表了神。如此,眼看、耳聽、意想合一了,就稱為精氣神合一。將來這個看聽想的合一,還要包括所看能看、所聽能聽、所想能想的合一,現在一般達不到,知道有這回事就可以了。

    一句話,精神集中的要求就是要眼看耳聽意想三結合——精氣神合一。

七、內外相合

    這個是意境上的要求。捧功直接就進行人天混化,混化的方法是開合出入,混化的結果是內外合一,使內外氣形成一個整體(更高的說法這裡用不著,所以不提)。這個整體,是內外氣的整體,也是內外虛空的整體。要求我們在練功的時候,時刻與這個整體相結合:神與氣合,就與這個整體的氣相合;以意引氣,引的也是這個整體的氣;精神集中,就集到這個整體的中;精氣神合一,就合到內外整體這個一。

    在整個練功過程中,時刻觀照著這個整體,一走神,整體就丟了,自己就知道,可以馬上回來,實際上是給精神活動設置了一個栓馬樁,不說心猿意馬么,弄一個樁子栓住它,就好控制了。由此原理,體會任何要領的時候都可以這樣,體會一個百會上領,整個練功過程不丟(當然別的要求一樣有),試試看,感覺肯定不一樣。

    前面我們說動念總在轉換時,捧功中多是一開一合的轉換,開合都是內外整體的開合。開合,要注意意念的虛實變化,開非全開,合非全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內外一體。這麼講,看似似複雜,實則簡單。練功分虛實,一般三七用得較多,大概即可,意念畢竟無法精確量化。開合的時候,氣不可能全出或全入,意念也是如此,所以說開非全開,合非全合。開,意念七分在外三分在內,此為外實內虛,在內三分即是開中之合;合,意念七分在內三分在外,此為內實外虛,在外三分即是合中之開。所謂開合,實際就是在內外整體這個背景下,意念內外重點的轉移,內外整體時刻不丟。另外注意,導引的時候,內外氣一起導引,意念內外等半。

    再說轉換,任何動作轉換之間,心中必有一靜,此時內外無別、虛靈明凈,是非常好的養。這一靜,虛實上內五外五,是開合之間的過渡,在某些時候也可以是開與開之間的一個小合或者合與合之間的一個小開。這點要注意。

    內外相合,其實還有其他內容,如混元放鬆法和九宮十三門,都可以安排到捧功中練。

    作為正功,捧功的功效是非常全面的。很多功友對超常智能很感興趣,喜歡練那些小功法,其實捧功這方面的效應也很突出。看上面六七兩條,我們僅分析一下實現超常接收功能的四個條件:一,神氣充足,捧功這方面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二,心念專一,上面講的精氣神合一,包括了;三、心虛神靜,我們要求心神貫注到內外合一的整體上來,這個整體是虛空的整體,本身是虛靈明凈的,跟它一結合,精神本身也虛靈明凈了,這個要求就有了;四,內外相合,內外一體,一開一合,本身就是內外相合的要求,再加上混元放鬆和九宮十三門,齊了。如此練法,對練超常智能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以前辦過一些提高班,學員有有基礎的也有沒基礎的,15天班,每天3小時,一百多人的班,出透視的總有那麼20左右個。

八、三種力量

    在起式回照印堂后兩臂外展時,我們有一個要領,注意三種力量——兩臂之間氣的吸引力(兩臂之間有氣相連);兩臂外側氣的阻力(人在氣中);兩臂之間大氣球充漲(意動氣動,意念外開引起的)的力量。其實這三種力量,不僅在兩臂外展的時候才有,而是存在於任何一個動作當中。吸引力,臂與臂間、臂與軀幹間,氣都是整的,相互遠離的時候,必有此吸引力,一如拉氣時雙手之間的開;阻力,由於人在氣中,所有動作,必有此阻力,一如人在水中的運動;充漲力,這個是僅限於兩臂外展這個動作時的說法,其實做任何動作,意動氣動,必有與動作方向一致的氣的運動,如此產生的力量為第三種力。

    這三種力量,可以在練功時專門體會,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氣功生活化的內容。

九、三個階段

    前面提了這麼多要求,我們也許感到無所適從,也無法一下子做到。這些內容,要一步一步一個要領一個要領地去體會。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1、形體階段,以形體動作的要領為重點,兼顧意氣的要求,為將來打下基礎。要求我們一個要領一個要領地去體會,一個要領很熟練了,形成習慣了,再體會下一個,避免狗熊掰苞米的現象。

2、意氣階段,此時形體動作已經很熟練很自然了,就以意氣為重點,體會意氣的變化。精氣神合一,內外相合,虛實轉換,三種力量。

3、神的階段。形鬆了,意專了,氣足了,自然就進入練神的階段,主要體會神和虛空那種虛靈明凈的狀態,使所練之氣更加精細,向神意混元氣的層次轉化。

十、方便說與實在說

    功夫的東西實際上是個整的,諸多要領都是對整體狀態的不同側面的描述,諸多要求都是為了幫助體會這個整體狀態。分了那麼多類,列了那麼多條,只是為了說來方便,不可拘泥於某個要領某項要求。歸根結底,捧功就是捧功大綱里所說的內容。熟練之後,動作歸結為一個動作——腰為主宰的全身運動(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意念歸結為一個意念,一開一合;意境歸結為一個意境,內外一體。

   暫時先談這麼幾條,下面結合具體的練功內容來說說。

 

起式:

(一)翹掌,下按拉氣,前推、后拉,前推、后拉,前推、后拉。松腕轉掌。

    動作:小指帶動,掌、腕、小臂、肘、大臂依次旋轉,力量自然傳導到肩,成掌心向後。中指尖帶動,徐徐翹掌,掌根微微一坐,掌心內含。臂自然伸直,肘部放鬆。指尖引領前推,掌心外凸,至15度掌心放鬆自然內含,后拉,掌心外凸,回體側掌心放鬆自然內含,如此重複,掌心含——吐——含。在此過程中,關節自然旋轉,以肘為例:推,肘后內前外方向旋轉,此為順纏;拉,肘外前內後方向旋轉,此為逆纏(以大拇指為標記,外旋為順纏,內旋為逆纏)。肘部如此,膝亦亦然,正是所謂外三合中的肘與膝合。手腕放鬆,小指帶著手掌借重力作用轉1/4個圓,腕肘肩依次旋轉,恢復兩手自然下垂。

     意念:轉臂,意氣外開。翹掌,意念引動地氣(地下虛空的氣)上升。坐腕,意與地氣相合。前推,意氣(想到背後兩隻手向後推出)前後外開,后拉,意氣前後內合。松腕轉掌,意氣內合。在拉氣過程中,意念也可隨掌心含吐開合(吐開含合),也可同時兼顧(推拉,前後開合;含吐,與地下開合)。如此,轉臂外開,翹掌內合,坐腕外開,含掌內合,推開拉合(吐開含合),轉掌內合。

    注意:每一個開與合之間,都有一靜。最後一個拉氣回體側為合,松腕轉掌又是合,在兩合之間,心中一靜,內外無別,為一小開。

(二)捧氣上升,與肚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想兩側外展,至背後回照命門。

   動作: 兩臂捧氣,肩起帶肘,肘起帶腕,腕帶掌指,體前上升。在此過程中,肩帶肘起,肘起肩落;肘帶腕起,腕起肘落;腕帶掌指,掌指起而腕落。力量由根節傳動到梢節,力過即松。在起的同時,虎口帶著,掌心含著(如能關節旋轉,順勢含吐),小指兜著。關節前外后內方向旋轉,此為順纏。與肚臍等高,兩臂隨意氣自然向外膨脹(欲收先放),然後回照肚臍。小指帶動轉陰掌,掌、腕、小臂、肘、大臂依次旋轉,力量自然傳導到肩。外展,逆纏,運臂過程掌心順勢自然含吐,掌始終與肚臍命門等高。展到不能再展,兩肘向後外微微泛張,兩手攏氣回照命門,此時小指微扣,掌心內含,正對命門。

    意念:兩臂捧氣,意念引動地氣沿身體內外同時上升,在上升的同時向外膨脹。關節可以纏絲轉動的,意念可邊上升邊膨脹,邊隨掌心含吐開合。與肚臍平,心中一靜,意氣向外一膨脹,與虛空之氣相合,然後回照肚臍,意念注意丹田的同時,兼顧內外。轉掌,意氣外開。外展,意念注意虛空的同時連著丹田,至背後。回照命門,意念帶著背後虛空的氣,收回丹田。

    注意:回照肚臍命門時,以前有的老師帶功,強調照肚臍要想到命門,照命門要想到肚臍,一二節的點按也有此要求。這個是強調意念要穿透,而我們意念到丹田,同時內外兼顧,已經是進一步的要求了。內外氣本是一體,意氣往丹田一注,如平靜的水面丟了一個石子,內外都有變化,這個時候就不要局限於照肚臍想命門,照命門想肚臍了,周圍都要照顧到。

(三)順勢上提,至腋下貫大包,轉指尖向前,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

    動作:順勢上提,肩提肘、肘提腕,至腋下中指點大包,此時肩要放鬆,中指可在大包沿前下後上的方向劃一小圓然後貫氣。兩肘后靠,轉指尖向前,肩沉推肘,肘推腕,同時指尖帶著腕肘肩向前伸出。與肩等平寬,中指尖輕輕一抻,然後回照印堂。

    意念:隨兩手上提,意念連著身體的正中,沿身體內外同時上升。腋下點大包,意念透過大包到胸中(自然與身體當中升上來的氣合住),兼顧整個胸腔內外的變化。前伸,意念前後外開,與虛空相合,指尖一抻,意念再外開(欲收先放),而後隨中指回照自然透過印堂,內合於腦中心。腦中心虛靈明凈,照著內外整體的虛空。

(四)兩臂外展至體側,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划弧,至頭頂上方,兩手相合。

    動作:臂膀外撐,兩臂外展,邊展邊以小指帶動轉掌,兩臂逆纏,至體側,正好掌心向前。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帶動腕肘肩,整臂翻轉。肩帶肘帶腕向上划弧,直臂上捧,關節順纏(掌心自然含吐)。至頭頂,中指尖輕輕相接,而後兩手相合,輕輕上拔,百會上領,尾閭下垂,足向下踩,把周身的關節輕輕抻拉開。

    意念:隨兩臂展開,腦中心照著虛空連著體內。轉掌心向下,意與地氣相合,隨兩臂翻轉,意與上下虛空的氣融為一體。臂上捧,身體周圍的氣同時向上聚攏,此過程可隨掌心含吐開合。中指指尖輕輕一接,自然心中一靜,氣由身體當中貫入,豎通橫散,意氣自然充斥身體內外。兩手相合,意氣收回身體當中,隨兩手上拔沖開頭頂與上方虛空的氣相合,隨足下踩與地氣相合,頂天立地。

(五)沿體中線下落,至胸前合十。

    動作:松肩落肘,兩手借重力作用勻速下落,距頭頂大約10公分,向前滑落,至胸前成合十手。肩要放鬆,大臂與身體成45度,小臂水平,指尖指天,拇指根部正對膻中,相距一拳。

   意念:內外氣同時下落,至胸前,心中一靜,意與內外氣合上。

 

第一節 前起側捧氣

(一)、轉指尖向前,向前伸出,分手,立掌,兩手分開,與肩等寬。

    接起式結束動作,兩手胸前合十,松腕,轉指尖向前,意氣外開,心中一靜(進入內外無別的狀態);指尖帶著,兩肘擠著,向前伸出,意氣再次向外擴展,至臂伸直,心中一靜;分指,小指、四指、中指,逐指分開,意氣外開,至掌心向下,心中一靜;指尖帶著立掌,意氣回收,內外氣相合,食指、拇指圍成一三角,指尖回翹,掌心外凸,心中一靜;食指分,拇指分,兩臂分,意氣隨之外開,至與肩等平寬,手成丁字掌,心中一靜。

說明:此處以開為主,心中一靜,可視為一小合。初期意想背後有手向後伸出,在體后做相同動作,熟練后可不做此想象,整體開合即可。

(二)、體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

    以腰帶動或以肩帶動,兩臂波浪型運動做推揉。能以腰帶動,這個動作才是整的,包括三圈相摞、一身備五弓和外三合的要領,練好前面講的肘膝划圓,就比較容易體會了。此處,講以肩帶動,體會好了,將來練以腰帶動也比較容易,這些要領也都用得上。  

    肩膀的轉動:首先,我們要清楚肩的概念,此處的肩並非僅指肩關節,而是整個肩膀,包括肩胛骨以及前面胸部與肩胛骨想對應的部分——簡單說就是肩膀,以整個肩膀帶動。肩膀沿上後下前的方向轉圓,向上的方向注意不要聳肩,直接平著向後拉就可以了,向後轉向下沉的動作要到位,如此可使胸腔氣自然降入丹田,所謂「虛其心、實其腹」是也(當然,這個「虛其心、實其腹」還有其他內容),此處需認真體會。

    力量的傳動:掌心向外一送,抻動到腕、肘、肩,力量到肩了,肩自然有一向後方向的力量,順勢回收,肩帶肘帶腕。隨著肩膀的轉動,力量的方向由向後轉為向前。肩推肘推腕,力量到腕了,神門一坐,如向前砍掌,腕帶肘帶肩向前推出。臂伸直,掌心向前一送,又抻動到肩,如此:收,肩帶肘帶腕;推,肩推肘推腕,腕帶肘帶肩。節節貫串,反覆進行,推揉如彈簧。

    我們應該注意到,力量由向前轉為向後,由向後轉為向前,都是通過肩來完成的,將來腰會帶了,就通過腰來完成。 所謂「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轉換在腰,運化在肩,不能在腰轉換,就只好先在肩了。摺疊的內容,通過關節的旋轉來完成。

    關節的旋轉:這又是所謂纏絲勁的要求。收時要求肘微下垂,自然是沿外下內上的方向旋轉,此謂順纏。隨手腕旋轉,掌心斜對正前方,形成一個喇叭口,所謂「收如喇叭」是也。推時,關節內下外上旋轉,至臂伸直,是謂逆纏。一開始,只能轉1/4個圓,將來放鬆了,外形看不出來,內里轉的就不只這個數了。

    大關節蛇行,小關節蛹動。大關節,包括:肩、肘、腕;頸、胸、腰;胯、膝、踝。小關節,主要指手指腳趾關節。大關節蛇行,肩、肘、腕的運動還是比較容易,而頸、胸、腰、胯、膝、踝的運動,就要以腰帶動才能做得好。所以,以腰帶動還須認真體會才好。真能帶起來了,那一個推揉就不只是臂在推揉,頭也在推揉,腿也在推揉,五弓、三圈、三合,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小關節蛹動,在以前我們都是教授練習的方法,在練功的過程中要求主動去動手指,但要真正實現這個要領,還是要求內力的節節貫穿,真正放鬆了,力量由根節傳動到梢節,蛇行蛹動自然都有了。

    一些基本的要領還是要注意,複習一下:收的時候,手指不低於手心,手心不低於手腕,手腕不低於肩,含掌舒指,大小指在一尺遠處以意合住。推到極點,指尖回翹,掌心外突,掌根外撐。

    推揉的意念很簡單,就是開合,推,開,外七內三;收,合,內七外三;轉換的時候,心中一靜,內外無別。

    注意:這些要領都注意好了,推揉的動作就不是很大了,關節基本都是在原地做起伏旋轉的動作,前後運動的距離很小。要領儘管講了這麼多,但是,都不過是對一個自然動作不同側面的描述。個人建議大家還是多練習肘膝划圓,真正體會到其中的諸多妙處了,實現這些要領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練功的時候,不要追求得太多,一個一個要領地體會,一個要求做好了、做自然了,功夫上身了,再在這個基礎上,體會下一個。這樣進步就快了。

(三)、平拉氣:開、合,開、合,開、合。

      推揉完了之後,做平拉氣。外開,15度,內合,與肩寬。開的時候,掌心含吐含,合的時候,掌心含吐含。動作的起點和終點,掌心放鬆,都是含著的,動作運行的時候,掌心外突,隨掌心的含吐,蛹動自然就在其中了。意念隨掌心含吐開合。這個動作,照樣有關節的旋轉,開時逆纏(外上內下),合時順纏(外下內上)。

(四)、兩臂外展,至體側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

    臂撐住,往外展開。意念照著虛空,連著體內,內外一體,虛靈明凈。提高點要求,可以運臂逆纏展開,關節每轉一周,掌心自然一含吐,意念隨掌心含吐開合。體側推揉,要領與體前推揉相同,只是肩的轉動方向換為上內下外罷了。立拉氣,指尖帶著起,15度,借重力作用落,與肩平。配合關節旋轉,起時順纏,掌心含吐含,落時逆纏,掌心含吐含,意念隨掌心含吐開合。

(五)、松腕轉掌,向上捧氣,至頭頂上方,照頭頂百會,向下貫氣,停留一個呼吸長,松肩落肘,向下貫氣,經頭面至胸,轉掌心向內,向下導引至肚臍點按。

    手腕放鬆,小指帶動手掌轉成掌心向上,腕肘肩依次旋轉,這是由梢節到根節,能用腰帶了,還有個從根節到梢節的傳導。邊轉掌邊上捧,肩要松,臂要圓,意念照著內外整體,沿四面天穹起來。配合旋轉,可順纏上捧,意念照著內外整體沿天穹上起的同時,隨掌心含吐開合,開合著上捧。

    至頭頂上方,腕與肩約略等寬,掌心微含,照向頭頂,向里貫氣,意念貫通周身。至少停留一個呼吸長,多了當然無所謂,輕輕上提,帶著體內的氣沖開頭頂,與上方虛空的氣相合,所謂「欲收先放」、「先開竅后貫氣」,把頭頂關竅打開了,然後貫氣下落。隨前面一提,肩微微有個上起的意思,順勢向下一拉,帶動肘腕手,有個往下拔的意思,從上方虛空把氣拔下來,這樣,這個貫氣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可以仔細體會一下。向下導引的時候,注意內外氣同時下導,意念把身體內外都照顧到了。熟練后,掌心自然含吐,意念隨掌心開合著向下導引,內外氣成一整體,一膨脹一收縮,一路向下。至肚臍點按貫氣,氣貫丹田。這裡注意一下手形,以前我們只要求中指相接,其實我們可以把所有手指都接起來,這個氣就更整了,道理很簡單,大家自己琢磨一下就明白了。初級要求,點的時候意念要深,想著點到丹田中心或者想到命門;提高一步了,意念照住整個丹田乃至周身,體會氣貫丹田,丹田乃至周身整體的變化。這一點,意念到丹田中心,就好比向平靜的水面丟了一顆石子,波紋蕩漾,整個丹田的氣乃至周身的氣,都有變化。什麼變化,大家自己體會。

    丹田是借用以前的說法,大家習慣了。其實我們知道,這個地方是我們軀體混元氣的集中點,也是所謂的「立命之基」,又有「玄關」、「中點」的說法,說在這裡與頭頂貫進來的氣碰上,會有「嗵」的一聲的感覺。當然這個嗵的一聲是形容那個感覺,未必就真有什麼聲音了。我想,出現這個感覺,還需要我們的氣很足很均勻了,丟個石子才有波紋蕩漾,一小坑坑水,或者波濤起伏的水面,丟個石子就看不出什麼了。

(六)、沿帶脈扒開,至命門點按。沿腿后,經大腿、小腿向下導引至足跟,沿腳外側,兩手敷於足面。

    指尖連著丹田中心,沿帶脈拉開,至命門點按,氣貫丹田。注意手形,此處拇指非要相接就彆扭了,可以輕輕掐住中魁。拉帶脈的時候,意念里,始終小心翼翼地,指尖與丹田的聯繫不要斷了。這裡就很有味道了,充分體現出了腎的情緒,其實捧功練好了,一樣有喜怒哀樂,隨氣機變化而變化,這個我們以後再找機會探討。拉帶脈,可以反覆拉,強化了帶脈的功能,也強化了丹田氣,對一些下垂性的疾病,如疝氣、脫肛、子宮脫垂等,有很好的療效。

    轉指尖向下導引,意念深入到身體裡面,於骶髂處外分,意念打開骶髂關節,過臀,四指在腿后,拇指在腿側,提會陰,扣尾閭,固住丹田氣,繼續向下導引,意念照著兩腿內外,一直深入到骨髓裡面,屈膝彎腰同時進行,動作要協調。至足跟,指尖經足外側划向前,兩手敷於足面,掌心對著腳心的位置,手指向前。此時,頭自然下垂,胸盡量貼近膝蓋,大腿近於蹲平,臀略高於水平。

    注意:向下導引的時候,掌心可自然含吐,意念隨含吐開合,邊開合邊導引,內外氣同時下導。四指在腿后,拇指在腿側,就照顧了腿部的陽經。

(七)、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兩手分開,拔地中氣,經腿內側向上導引,至肚臍點按,兩手分開,還原體側。

     下按,重心移至兩手。上提,腰帶臀起,重心移至兩足,注意足跟不要起來了。隨下按上提,力量由肩肘腕手足膝腰背,環轉運行。意念隨按提開合。三次或者N次之後,體微上起,胸離開膝蓋,手離開足面,松腕,以小指帶動手掌轉1/4圓,中指對於小腳趾的外側。肩帶肘帶腕,拔地中氣,分手,沿腿內側向上導引,照顧了腿部的陰經。掌心可自然含吐,意念隨含吐開合,邊開合邊上導,內外氣同時上升。十指相接,點按肚臍,氣貫丹田,與體內導引上來的氣合上。分手,還原體側。

    注意:所有向上的動作,隨內外氣同時上升,注意氣對形體托舉漂浮的力量,就比較輕鬆了。所有向下的動作,注意藉助重力的作用,如此就容易放鬆了。所有的導引,都是內外氣同時導引,意念要深入到身體的正中,掌心可自然含吐,意念隨含吐開合,開合著導引,導引著開合,開合和導引同時進行。當然,這個開合是個整體的開合,開的時候還連著體內,合的時候還連著虛空,始終是內外一體。

                                        

第二節 側起前捧氣

(一)、兩臂陰掌側起,成一字,立掌, 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前合、后展,合、展,合、展。兩臂體前合攏,與肩同寬,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 松腕轉掌,捧氣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松肩落肘,向下貫氣。

    兩臂陰掌側起,注意以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掌指,逆纏上升。上升的時候意念把內外都照住,臂拉著氣(下方虛空的氣和自身的氣),氣(意念上升引動的氣)托著臂,內外氣同時上升。升與肩平,意念里內外氣也升與肩平,中指尖帶著立掌,意氣沿天穹合回,掌心連著虛空,掌背連著體內,而內外氣連成一體。推揉,平拉氣。平拉氣時,前合掌心含吐含,后展,掌心含吐含。前合順纏(前上後下),后展逆纏(後上前下)。然後向體前合攏,可運臂順纏前合,關節每轉一周,掌心自然一含吐,意念隨掌心含吐開合。體前推揉,立拉氣。

    松腕轉掌,以小指帶動手掌轉成掌心向上,腕肘肩依次旋轉,能用腰帶了,從肩肘腕傳導到小指,然後又從小指到腕肘肩,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旋轉。邊轉掌邊上捧,肩要松,臂要圓,意念照著內外整體,沿四面天穹起來。配合旋轉,可順纏上捧,意隨掌心含吐開合。

    照頂貫氣,還是腕與肩約略等寬。下落時,依舊先開竅后貫氣,拔氣下落,內外氣同時下行。

(二)、手至印堂,中指點按,沿眉扒開至玉枕骨下,中指點按,沿項向下導引,兩手繞肩前,經腋下至體後向上接氣,向下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沿帶脈扒開至肚臍點按。

    手指相接(拇指指腹自然輕觸中魁),點按印堂,意氣深入到腦中心,腦中心將內外整體照住,指尖連著腦中心沿眉扒開,至玉枕,手指相接以中指點按。轉指尖向下,內外氣向下導引,過大椎至身柱,此時中指相接,手形有重疊部分。兩手繞肩,注意肘關節始終不低於肩,意氣貫穿整個肩膀。接氣下導,內外氣同時下行,意氣貫穿背部,貫穿軀幹。命門點按,意念深入丹田中心,注意整個丹田內外整體的變化,指尖連著丹田中心,拉開帶脈,點按肚臍。

(三)、兩手沿腿內側向下導引,經腳內側,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 下按、上提。兩手分開,拔地中氣,經腳外側,沿腿的後面向上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兩手沿帶脈扒開,至肚臍,中指點按,分手還原體側。

   向下導引,依舊注意提會陰,扣尾閭,固住丹田氣。意念照著兩腿內外,內外氣同時下導。按揉,拔氣,腿後上導,內外氣同時上升。點命門,拉帶脈,點肚臍,分手。

    第二節大部分動作跟第一節是一樣的,要領要求也一致,只是路線不同而已,簡單說說就好,不解之處可以參考第一節。

 

第三節  側前起捧氣

(一)、捧氣:兩臂與身體成45度捧氣上升,至頭頂上方,照頭頂百會,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經耳側下落兩手立於肩前,掌心向前。

    兩臂捧氣,肩帶肘帶腕帶手,順纏上升。臂捧著氣,氣托著臂,內外氣同時上升。至水平轉掌心向上,繼續上捧。向頭頂貫氣,導氣下落,內外氣同時下行,意念扒開頭頂。掌立於肩前,大臂自然下垂貼肋,小臂盡量回收,指尖向天,掌心向前。

(二)、回氣: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左攏氣,90度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左側氣戶;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右攏氣,90度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右側氣戶。自然呼吸三次,鬆開掐訣雙手,掌腕前推,轉蓮花掌,兩手胸前合十。

    肩推肘.肘推腕,腕帶肘,向前推出,似直非直,由肩鬆動到肘到腕到手,小指帶著轉成半陰半陽掌。身形中正,腰椎左旋,帶動上身左轉,向左攏氣。90度拇指指腹輕掐中魁,身體迴轉,曲肘繞肩,點於左側氣戶,此時身體剛好轉正。左手動作與右手同。手向前推出的時候,意氣自然外開,與虛空之氣相合,然後轉掌攏氣,把一側虛空的氣收回來,兩邊做完,意念就把周圍虛空的氣都收回來了。

    兩臂交叉點於氣戶,大臂與身體成45度,內外氣隨呼吸自然開合。松訣,腕帶小臂向前掤出,背部自然有向後之意,此時內外氣向虛空膨脹外開。至大小臂成90度,松腕轉掌,掌根粘連,指尖沿天邊旋轉成蓮花掌,要注意到拇指,配合意念在背後合住,這樣把整個上方虛空的氣都照住了,然後雙手合十,把上方虛空的氣收回來。

    注意:拇指掐中魁的這個訣,以前叫做「玉訣」。拇指為肺經所在,中指為心包經所在,肺主氣,心包主血,此訣可使氣血相合;中指屬心而主神,拇指屬脾而主意,此訣又可使神意相合。在掐訣的時候,心中自然一靜,是一個很好的養。

收勢

(一)、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兩臂於體側下落,將與肩平,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高,回照印堂。

    指尖帶著,兩肘擠著,合十手上舉。意念里掌根帶動地下虛空的氣上升,指尖從身體當中沖開頭頂,直插藍天,而與上方虛空之氣相合,頂天立地。小指帶動,逐指分開,同時傳動到腕肘肩,而轉成掌心向前。兩臂下落,意想分開頭頂,引上方虛空之氣下降入體。將與肩平,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上,意念與天邊之氣相合。兩臂順纏,沿天邊向體前合攏,意念將背後也照住,中指尖回照印堂,意氣貫注腦中心,神意虛靈,將內外虛空照住。

(二)、落肘回抽,腋下貫大包,轉指尖向後伸出,外展,至體側,逐漸轉掌心向前,體前合攏,收氣入肚臍,兩手敷於肚臍,靜養,兩手分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肩沉、肘落、抽手,前後虛空之氣向胸腔聚集。兩肘外分,中指點按大包(可沿前上後下的方向劃一小圓然後點按),氣貫胸中。轉指尖向後伸出,與後方虛空之氣相合,注意保持身形中正,手不低於命門。兩臂沿天邊外展,至體側,小指帶動轉掌,意念帶動上後下前方虛空的氣,向體前合攏,攏氣收歸丹田。兩手重疊,敷於臍上,掌心正對肚臍,養氣。養氣時,心無雜念,神返身中,虛空之氣、氣場之氣,自然收歸體內,化為己有。

 

高級練法之九宮十三門

(一)、九宮十三門的位置:

    百會——兩耳尖連線中點向後一公分。在捧功九宮十三門練法中一般不用這個穴位,而用天門。

    會陰——前後二陰之間,向內深入一寸半,在男性相當於前列腺射精管開口的地方,在女性相當於子宮頸口的地方。

    印堂——兩眉連線中點。

    玉枕——頭后玉枕骨下斜坡處。

    膻中上玉堂下——膻中,體前正中線,橫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正中;玉堂,體前正中線,橫平第三肋間隙。

    身柱——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肚臍——又名神闕穴。

    命門——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大包——體側正中線,橫平第六肋間隙。

    京門——章門后一點八寸,第十二肋遊離端。

    最後一點為身體正中的一動點,通常定在混元竅。

    混元竅——臍上4寸,身體正中稍靠後一點的地方。發「靈」字音震動處。

    天門、印堂、膻中上玉堂下、肚臍、會陰、命門、身柱、玉枕,這八個穴位,加上身體當中的混元竅,為「九宮」。再加上兩側大包和京門,共十三個竅位,是為「十三門」。

(二)、九宮十三門的練法

     九宮十三門在捧功中的練法,無非在兩手經過這些竅位的時候點按開合。起收式中點大包,第一節點天門、肚臍、命門,第二節點印堂、玉枕、身柱、膻中上玉堂下、京門,第三節結束后合十手掌根分開手指相接點混元竅(點在中脘上)。而整個練功過程中,都需保持會陰上提。

    點按這些竅位的時候隨呼吸開合,在這裡呼吸並非調息,只是用來掌握開合的節奏,吸合呼開。開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穴位出入法,吸氣時意念經穴位進入身體當中,呼氣時意念開出穴位十公分,這個方法比較多用。另外一種方法,意想穴位處有一乒乓球大小的小球,內外各半,呼氣時向周圍膨脹,吸氣時向球心集中。除會陰外,每個竅位都需開合,混元竅的開合為吸氣時意念從整個虛空透過周身的皮膚毛竅聚向混元,呼氣時意念透過周身的皮膚毛竅開向虛空。

(三)、 九宮十三門的思考

    配合九宮十三門的練法,為捧功的高級練法。這個高級,高級在哪呢?我們把這些穴位用直線連起來就一目了然了。

    從天門到會陰一條直線,為身體的正中線。印堂、玉枕與此線交於腦中心,此處為神意混元氣的集中點; 膻中上玉堂下、身柱連線,兩側大包連線,與此線交於胸中心;肚臍、命門連線,兩側京門連線,與此線交于丹田中心,軀體混元氣的集中點;當中的動點定在混元竅,臟真混元氣的集中點。如此一來,顱腔、胸腔、腹腔,三腔中點都得到加強;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神意混元氣,三個氣的集中點都得到加強。練起來效果怎麼能不好呢?這個練法怎麼能說不高級呢?

    當然,具體到每個穴位還有每個穴位的學問,在此就不再贅述。

   

介紹一個練習心虛神靜的方法

    捧功的主要要領在松靜自然四字,也有很多活用的練法,這裡介紹一個練習心虛神靜的方法,就當是開啟一下思路吧。

    我們練習心虛神靜,很多人都知道「虛音」的練法,念「虛音」、聽「虛音」、想「虛音」,從而達到心虛神靜。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方法融入到捧功的開合中來練習,開的時候,意念「虛」出去;合的時候,意念把那個「虛」「引」(音)回來。如此,開合之中,體會「虛音」,神念就越來越安靜,自然而然就心虛神靜了。

    當然,這個方法屬於形、氣、神三個階段「神」的練法了,要有基礎才行。

 

    功夫到一定程度,任何功法都只是一種載體,體現出練功人對功夫的理解,此時,可以把自己所有對功夫的理解都融入到功法當中。功夫的境界是無有窮盡的,每個人捧功的練法也必將更加多姿多彩,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去探索生命的奧秘,追求生命的自由解放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6 06: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