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度輝煌、一度叱吒風雲的珠三角製造業聚集區,如今大有煌煌大廈於既倒之頹勢——2007 年12月10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珠三角上千企業倒閉調查:成本上升致企業外遷」; 2008年1月22日《南方都市報》報道,新年的元月,入冬的珠三角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移之痛:上千家鞋廠倒閉,萬餘港企面臨關閉潮,更多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計劃遷離這裡;2008年3月初,《華爾街日報》一則報道說「珠三角有上萬家外資企業倒閉或外遷」。
隨後在兩會期間,廣東方面就「珠三角企業外遷或倒閉」予以了否定。事實到底屬於哪一方?據新一期的《商務周刊》調查走訪,事情真情使如此這般——目前東莞出口加工企業倒閉后的普遍情形是,年前還在開工的企業,春節一過就關門了。工廠一關門,村委會的水電費和房租費還沒有繳納,工人的工資沒有負擔,稍微有點「良心」的老闆會支付2—3個月的工資作為遣散費就走人,大多數選擇直接「閃人」。此外,香港工業總會一份針對珠三角港商的調查顯示,珠三角目前約8萬家港企中,有37.3%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搬離珠三角,更有超過63%的企業計劃遷出廣東。一家台灣投資公司預測,2008年勞動力成本將增加8%,許多台資企業將轉移到內陸省份或越南,東莞和深圳地區的幾百家台灣投資的小廠明年將關閉。
這裡並不想追究誰到底講的才是真話?我想說的是,這麼一個龐大的產業聚集區,突然之間,面臨如此之大的困境,實在出乎意料之外,似又在情理之中。
實事求是地講,珠三角曾經的輝煌,正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成果的象徵。如今正經歷「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的陷入「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香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的凄涼凋零時刻,卻真有點猝不及防的傷感。這傷感不僅是企業外遷和倒閉那麼簡單。
從經濟角度講,一個經濟區域的崛起,沒有那麼簡單,既然崛起了有過輝煌,如今卻百般不如意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珠三角的成功首先得益於其改革開放之初的「排頭兵」,佔了「天時」,諺曰,幹得好不如趕得巧,自經濟從計劃到解放這一瞬間,珠三角的人抓住了機遇,也即商機。隨後「地利」促成了珠三角的今天,臨近香港、台灣、遠及新加坡,附近有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以及沿海岸港口,無疑對於商業性質的貿易往來有了基本的保障。打個簡單的比方,現在很多地區都搞開發區或特區模式,為何不成功?就因為它缺少了相關的商業氛圍、配套設施,如此一來加重企業的生存、生產成本,又不利於產業輸出。因為一個從這個地方進原材料也不方便,從這個地方運輸產品也不方便的地方,肯定沒有什麼商業「地利」條件了,不毛之地,大抵不具備商業形態形成的條件。
至於商業氛圍,又不妨看作是一種商業文明、商業文化。這裡的「人和」因素相當重要。古代的晉商也好,徽商也罷,還是今天的折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裡的商業文明發達、商業文化濃郁。因為有了商業氛圍,所以,發展起來相當的快。類似的如,中國足球為何沒有歐洲、拉美足球踢得好?根本原因就是氛圍不一樣,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接觸足球文化的國家,自然會好,中國的乒乓球不也一樣嗎?
其實「人和」也可以這樣換算,即客戶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以及人才資源(包括勞動力)都可以互相拆借。你不告訴別人的別人勢必也會主動探索、求取呢?這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農村地區沒有城市地區發展快、資源貧乏地區沒有資源富裕地區發展快,等等這些,無不說明,今天的珠三角經濟區來之不易,若要從一個地區改變到另一個地區,正像把所有的商業經濟搬到農村地區發展一樣不現實。有一位學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非常現實:開發區是一個具有政治色彩的行為,它不會因為地理和人文的因素而不同,但是,經濟發展的機制卻依然要遵循它自有的規律——這個規律要反映不同地理、人文和其他個性的特徵——違反這個規律的政府行為,只能維持一時,扭曲的效果難以為繼。由此而論,今天各地大搞開發區模式,總起來講,上馬快,路修的快,政府機構成立的快,但是,衰敗、破落的也快,放眼各地由政府主導的經濟區有幾個紅紅火火的?發展到如今不也是「樓破地雖在,城春草木深」的破敗景象嗎?
那麼,繞了上述那麼一大段看似題外話,到底想說什麼呢?事實上答案已經出來了——就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等要素的珠三角地區,事到如今也岌岌可危,不知道,那些更不具備這些要素的地區或經濟體將如何面臨新一輪的挑戰——投資成本增加以及勞工荒、電荒、油荒等難題?
果如某些論者滿心以為產業升級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事情解決起來也就真的簡單了,然而事實恰非如此。且引用珠三角地區企業的一句語錄:「沒有誰願意走,但沒辦法再撐下去了。」借用這一句話,今天中國經濟體中龐大的中小企業群恐怕沒有誰願意倒閉或破產,但是面對著各種壓力以及政府在金融資源(融資貸款難)、基礎資源配置(資產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漲)等方面的政策失衡、配置失衡,他們怕有更多的難言之隱不得不破產或倒閉。
請准許我概嘆一句:今天珠三角的困局,正是今天整個中國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困局。
來源:中國網 侯書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