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30歲冒險家的冠冕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27 07: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理財心經|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陳士駿,一個華裔青年。他用1張信用卡和幾台計算機,創立YouTube;用60個員工,打敗全美三大電視台收視率;用20個月,讓Google為他創造百億身價,這一切只因為——他讓消費者為王!

  才20個月!創立平均65年的美國三大電視網的晚間熱門時段收視總人口,被一家員工60名的網站超越,它叫YouTube,全球最大視頻網站!三名創辦人年齡平均不到30歲,其中一名大學還沒畢業。

  YouTube,意譯就是「你的電視機」(美國人稱電視為Tube)。它,以每天一億次以上的影片點閱流量,成為全球瀏覽量最高的影片分享網站。

  YouTube在影音市場的影響力,連網路搜索龍頭Google也打不過,只能收購它。2006年11月,Google以16.5億美元的高價,購併YouTube,創下六年來網路購併金額第三高,更刷新該類購併案中,網站被購併時間距離成立最短的紀錄。這宗購併案,被稱為「搜尋引擎之王與影視之王的結合」。

  陳士駿,是YouTube三位創辦人中,唯一的華裔青年

  1978年生於台灣,8歲移民美國,在伊利諾伊數學與科學學會附屬高中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接受過「問題解決」的訓練后,大四下學期就休學,進入只有四名員工的PayPal工作,後來更創立YouTube。當Google將YouTube納入子公司后,一夕間,他成為年僅28歲的百億富豪。經過四個月的約訪,簽下了保密協議(NDA),還被抽掉錄像機里的帶子后,《全球商業》採訪團隊才得以進入YouTube距舊金山機場10分鐘車程的San Bruno新辦公室,這裡,是Google當前最重視的秘密基地。

  「你們是除了《時代》雜誌之外,唯一進入這裡的媒體。」YouTube公關人員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如此表示。

  「Hi Guys!」拿著瓶百事可樂、戴著耳環、髮型誇張的陳士駿準時出現。約訪時間是下午3點,因為配合他晚睡晚起的作息時間。和許多科技工程師相同,他經常半夜工作、凌晨入睡、中午上班。

  「YouTube的成功關鍵為何?」我們問。(辦公室傳來狗吠聲,這是員工帶來的寵物。)

  「沒什麼,我們一直相信……」陳士駿思考著(此時休息室里有人彈起電吉他)。

  「相信什麼?」

  「相信消費者至上,『你(You)』最重要這件事。」

  故事,從2005年的一場對話開始。

  放棄將到手學位 到PayPal工作

  當時,陳士駿剛離開待了六年的網路公司PayPal,另一份穩定工作正等著他,但陳士駿卻打算創業。

  「你確定要這麼做嗎?」陳士駿的好友KarelBaloun力勸他:「你才剛在灣區買了房子,房貸壓力不小,這樣做風險太大。」 Karel勸他接受安穩的工程師工作,但陳士駿滿腦子卻想著一次朋友聚會的情景。

  那場聚會,參與者各自拍攝錄像帶與照片,事後想互相分享,卻發現網路上沒有好用的影片分享平台——不是要下載特殊的軟體,就是上傳影片內容要讓網站審查,有些網站甚至得等上五天,才能看得到影片。

  身為計算機高手的陳士駿與老同事Chad Hurley,以及Jawed Karim討論后發現,要解決這技術問題根本不難!只是,沒人願意花心思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解開它,是多麼有趣。」

  三人深信,只要能幫消費者解決難題,建構便利的影音分享平台,就有創業成功的機會。因為,他們才剛剛見證過,網路影音的力量。

  「那是第一個通過民眾手機轉播的重大災難影片!」Jawed Karim回憶。

  2004年12月26日早上7點59分,31歲的瑞典修車工人TommyLorenstsen在泰國普吉島度假,突然間,「轟隆轟隆」海上響起奇怪的低吟聲,霎時,三層樓高的海浪凌空席捲,他大叫快跑,隨手拿起手機,拍下這一幕。這一幕,美國有線電視網(CNN)沒拍到。

  這段視頻最早在挪威的《Dagbladet》日報網站上播放,隨即包括CNN在內的全球媒體都在追著TommyLorenstsen買版權。陳士駿三人驚覺,科技的進步,已讓普通人都有創作權,修車工人也能打敗CNN記者。

  他們還發現,南亞海嘯影片剛播放,就有12個blog轉載,其中一個原本默默無名的blog,人氣從原本的接近於零,5天內吸引了68萬人次上線觀看,當時至少有超過130萬人在網路上看到南亞海嘯的內容,這個數字,比美國《商業周刊》每周120萬本的發行量還高。

  放棄工程師高薪 在車庫中創業

  海嘯事件就像引子,他們立刻回去追蹤2004年發生的重大事件,竟發現,美國名主持人Jon Stewart在CNN節目上和主持人吵架,網路觀眾是電視上的四倍。同年一月,珍妮·傑克遜在超級碗轉播上的露乳事件,估計800萬人在網路上收看,是CNN黃金時段美國收視人口的11倍。

  為何人們開始熱衷在網路收看影片?是想與他人分享?還是能決定何時欣賞的自由感?「我們就實驗,大家真的這麼愛分享嗎?」陳士駿說,他們立刻在維基百科(Wikipedia)輸入一段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的解釋,這簡單的兩行字,幾個月後,在網友參與下,竟變成滿滿數百行內容。

  結果證實,「分享的力量好大!」陳士駿說。維基百科就是全民分享的標準產物。《大英百科》花238年,每次編寫都要動用三四千名學者,才累積出12萬篇文章。維基百科只花兩年的時間,用兩位專職人員就辦到。

  小螞蟻也能扳倒大巨人!陳士駿之前在網站PayPal的工作經驗,讓他不只知道,更堅信「消費者為王」。PayPal因為提供了讓消費者容易使用的付款服務,竟打敗了全球最大購物網站eBay自己成立的線上付款公司Billpoint,讓後者甘願花15億美元買下PayPal。

  消費者正以一股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力量在覺醒!連串的發現,激勵了陳士駿日後做出了一個沒人敢下的決策。

  2005年2月,陳士駿三人在Hurley家的車庫中創業。「幾台計算機,一張信用卡(陳士駿的信用卡),就把系統建立起來了。」陳士駿說。

  5月,三人愁眉苦臉地坐在堆滿雜物的車庫裡對望,他們想提供平台給eBay網路拍賣者使用,但賣方不喜歡以影片介紹產品,結果就是「沒有人用」,陳士駿說。

  怎麼會這樣?陳士駿檢討,自己雖然嘴巴強調消費者,但手裡仍緊握住自己的利益。YouTube滿腦子想的,是把這個服務給誰用才會賺錢,企圖為未來的收費服務鋪路,卻沒把全部心力放在怎樣讓消費者輕鬆分享影片這件事上,違背了發想初衷。

  想通了,陳士駿做的第一個決定,是鬆開雙手,「不是塞我們創造的產品給消費者,而是創造他們要的產品。」但,「這簡直是自殺式行為!」《網路數碼》CEO陳銘堯評論。

  他們宣布,提供所謂的「嵌入式服務」,消費者上傳影片到YouTube網站后,其他喜歡影片或是想要觀賞影片的人,可以直接設立鏈接到自己的網頁上。也就是說,所有人不需要進入YouTube的網站,在自己的網頁上就能看到那些影片。

  這個服務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看影片,但代價是,YouTube無償地幫消費者埋單,付出設備與頻寬的錢,儲存這些影片,但是卻沒機會通過讓消費者上自己的網站去沖流量,甚至賺廣告錢。

  YouTube提供嵌入式服務已經是創舉,他們更進一步,讓消費者上傳出自己有興趣的影片,「使用者不只是消費者,更是產品共同開發者。」陳士駿說。

  這個觀點很多大公司無法接受。「網路存放影片,頻寬成本與儲存成本這麼高,當然要放大部分人想看的商業內容。」Yahoo行銷總監陳琚安說。大企業不相信消費者自己拍的影片也有魅力,也看不出成本如何回收。

  「我相信消費者的力量。」陳士駿說。當時,他剛離開eBay,向銀行貸款在舊金山買房。為了支付每個月1.8萬美元的帶寬費用,被迫向銀行協商要求提高三倍信用額度。這麼辛苦,只為了讓消費者上傳自己喜歡的影片。

  拒絕廣告商 不希望使用者受干擾

  當消費者將自己表演用鼻子吃麵條,或是訴說著寂寞心情的畫面,上傳到YouTube時,陳士駿正坐在計算機前,絞盡腦汁計算著如何把頻寬做最有效的應用。

  「我很煩惱,會連續工作30個小時,如果這個計劃不成功,我可能連房子都保不住。」陳士駿聲音由黯淡轉為自嘲,「我們的系統很有效率,是因為都用我的信用卡在付帶寬的錢啊!」

  一切都是為了消費者。為了讓用戶看影片不受干擾,YouTube成立第一年,陳士駿對捧著大把銀子的廣告商說「No」,不讓他們在影片內安插廣告。他認為YouTube獲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始終為用戶著想,讓用戶使用起來簡單方便,允許多種格式的視頻上載,再把視頻轉化為普通格式播放,頁面乾淨,沒有彈出式廣告對用戶進行干擾。直到Google收購的一年,YouTube才推出網路廣告。

  為了讓消費者輕鬆上傳檔案,YouTube更把自己暴露在被媒體集團控訴盜版的風險中。即使,眼前就有MP3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被唱片公司控訴侵權,而被勒令關閉的前例。

  就算同時間開始有兩三百家公司在做相同的服務,連Google與Yahoo也跳下來競爭,「但,我只專註在使用者要什麼,不是看競爭者在做什麼。」陳士駿說。

  大家都知道,先讓消費者滿意,沖高點擊率,廣告就會跟著來的道理。只是,當「生存」與「消費者滿意」兩件事放在天平上時,大多數人,總是搖擺不定。但YouTube不同,他們只專心看著消費者,幸好,消費者終於沒辜負它。

  2005年10月,一群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發現了YouTube的好處,開始利用影片在自己的blog寫日記,並在全球最大社交網站MySpace造成轟動。幸運之神這時也眷顧了YouTube。通過PayPal老同事牽線,曾經投過Google與Yahoo的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以350萬美元的投資,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YouTube上的影片,令人快樂,更令人屏息──坐在嬰兒椅上的小嬰兒,聽到「叮」「咚」的聲音,就不由自主的「哇哈哈」。「叮」一聲,他笑一番,長達1分40秒的短片,他從頭笑到尾。大家把這個影片在YouTube的網址,傳送給好友時,寫著,「願你也同樣快樂。」

  在談到人們為什麼喜歡在網路上發布個人視頻時,陳士駿說:「人人都渴望成為明星,人人都渴望交流、分享和獲得反饋。新媒體的出現可以讓人們學到新知識、發表個人觀點、和志趣相投的人分享經驗。」同時,陳士駿表示,作為在美國長大的華裔移民,中西文化的融合給他帶來了許多靈感和啟發。

  20個月的時間,陳士駿就讓全世界瘋狂,YouTube日點擊率超過1億。先驅者的優勢,縱使Google與Yahoo也不是對手。Google與Yahoo同時間發展影音分享平台,一年過後,擁有一萬名員工的Google,所能創造的收視人口,卻是只有60人團隊的YouTube的五分之一。

  Google決定購併YouTube。即使目前的YouTube仍未獲利,但是憑靠著它「黏著」的5000萬雙觀眾眼球與背後帶來的廣告商機,《時代》雜誌仍認為,Google買到YouTube是賺到了。

  陳士駿回憶整個購併過程。當他與Hurley第一次與Google創辦人佩奇與布林見面時,他形容自己緊張到忘記說了什麼,只知道自己真的做到了,見面后不到一星期,他簽下合約,從個負債的小子,變成了億萬富翁。

  「回頭看,我笑我自己,還有我所堅持的安全道路……」當初勸他找安穩工作的Karel Baloun,在陳士駿成功之後出版的書中這麼寫著。當年,他看到危險,而陳士駿看到機會。

  「我感覺能成功,就是有對的時間點,運氣,還有好的解決方案。」「甚至有九成是靠運氣。」這是訪問最後,陳士駿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不是寬頻與視頻技術普及,加上身在創業聖地的矽谷,有慧眼識英雄的紅杉創投大力支持,最後加上Google臨門一腳的購併,陳士駿不可能有今日。

  YouTube能創造連Google都嚮往的影響力,絕非僥倖。「我一直記得Google當初能打敗Yahoo!的原因——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陳士駿說。

  如今,YouTube已經穩固佔領了全球網路視頻市場40%的份額,陳士駿的事業逐步走向輝煌。在談到網路視頻發展的未來時陳士駿說,他的下一步設想是開發手機移動視頻,30-60秒的視頻就可以滿足那些通過地鐵或公交車上班的人們,而10分鐘的視頻就可以滿足火車上的旅客的需求。

  陳士駿的百億傳奇,沒有特殊學問,他只是做對了一件事,相信消費者為王,勇敢地替消費者冒險。最後,消費者也幫他戴上成功的冠冕。

  就這麼簡單?「對!」他點了點頭。

  父母的肯定,勝過上億人掌聲

  陳士駿應該不是家裡的乖寶寶!這是我們看完他背景資料后的第一印象。大四期間休學,自己一個人跑到矽谷工作,還一度因為創立YouTube而負債纍纍。

  訪問途中,我們問起陳士駿,他是不是聽話的好小孩?他大笑說:「我不知道!」他讀大學時,下課後就經常窩在計算機前,悶頭寫程序,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大學只差半年就畢業,陳士駿卻只花了六天的時間,就決定休學去學長成立的PayPal公司上班。

  父母儘管並沒有極力反對,但是對休學創業也還是表達了不贊成的意見,但陳士駿很堅持:「我說,我自己會決定方向,自己負責。」即使創辦YouTube最艱難的時候,他也絕對不開口向經商的父母求救。

  相較之下,他出色的弟弟,念醫學院還拿到MBA,比較能讓父母放心。「他跟我完全相反,他喜歡收集學位。」陳士駿露了點酸酸的口風,隨即住口。

  不過,我們還是在他的辦公室內,發現一個小秘密。

  他的辦公室里除了一個大大的電腦桌外,顯得非常簡陋,但一張當地中文媒體《世界日報》的海報,卻高掛牆上。即使之前接受過《時代》、《財富》等全球一流媒體的採訪,但他卻如此重視《世界日報》的報道。因為,在他父母所熟悉的語言照片里,陳士駿笑得很燦爛。但8歲就離開中文世界的陳士駿,小時候講漢語,不過如今他的漢語已經不是很流利,採訪時,陳士駿多數時使用英語交談。

  如今,他跟美、中兩地跑的父親,每天通電話,「他一直教我要謙虛(Modest)」。

  來源: 第一財經周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2: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