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

《香港的另一面》一個左派攝影師眼中的六七十年代
著 者:蒙敏生/攝 顏文斗/編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6月
簡要目錄
代 序 走近蒙敏生(顏文斗)
第一章 斷面·斷面
第二章 革命·浪漫
第三章 漁民·海洋
第四章 傳統·時尚
第五章 孩子·老人
第六章 田園·城市
第七章 勞工·人生
第八章 紅色香港
第九章 相望大陸
作者簡介:蒙敏生(1919—2007)祖籍廣東,生於上海,青年時赴香港謀生。1950年代,曾在電影廠短暫工作,因此開始了他的攝影。後來,在不同的公司做普通的僱員,開過快餐小店。他是一個業餘攝影者,但攝影是他的生活方式,不間斷地記錄香港的市井風物,也在攝影棚里拍攝他理想中的社會。他的紀實攝影構成了連續的、彌足珍貴的香港史證,藝術攝影則閃耀著前衛的、理想主義的光芒。直到2005年年底,蒙敏生還平均每周拍攝三個膠捲。
正當這本書即將付印之際,傳來訃告,蒙敏生於2007年6月11日凌晨2時在香港靈實醫院去世,享年八十八歲。他從2006年11月4日中風躺進這家醫院,一直神志不清,完全靠鼻伺維持生命。而這七個多月里,蒙先生在內地平地而起赫赫聲名,這些聲名於他的生命已無任何意義。他生命的意義已完全凝結在留存的近十萬底片中,他的攝影將載入史冊……
這批底片絕大多數是紀實攝影,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記錄香港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尤其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香港的農夫、漁民、碼頭工人、作坊、工廠勞工、社會活動、有軌電車、市井茶肆、民俗風情、中產階級、港九工人運動、香港風光、香港城市建設等等,這形成了一部連續的香港圖片史證,僅僅從歷史學、社會學意義而言,這就十分珍貴了;從圖像內容而言,蒙先生記錄的是香港的另一面,這就是:概貌之外的細節,成就底下的磨難,浮華背後的苦楚,功利之上的理想……同類相恤,他的攝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給蒙先生加一頂「香港人民攝影家」之冕。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底片時就感嘆,直到1990年代,我們還相當閉塞,不知道大陸之外在為什麼拍?怎麼拍?拍的如何?我們將大陸幾位八十年代開始自覺、平實記錄社會生活的攝影家稱為紀實攝影的先知先覺者,看來是我們的孤陋寡聞下對他們的一種過譽。就攝影而言,香港的蒙敏生等人覺醒更早、實踐更多、功利性更少,中國攝影史將無法忽略這樣的人物。
斷面·斷面——從1968年「九一八」國恥紀念日到1969年農曆新正
1968年,蒙敏生五十歲,所謂知天命的年紀,已經不算年輕了,但他的生活和拍攝依然青春活潑。除了記錄社會民生,藝術性最高的「擬革命」和「美人」序列也是在這個年紀完成的。在蒙敏生的底片中,有從1968年「九一八」國恥紀念日到1969年農曆正月初一期間拍攝的多卷,這個階段的部分底片夾上準確標註了拍攝時間和地點,這給了我們揣摩他當時生活與心理的一個準確的時間坐標。雖然只是一個斷面,卻很有意思。讀者可以跟著蒙敏生這個期間的拍攝路線,先對香港的多個側面獲得大致的印象,同時我們也可由此一窺蒙敏生多元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所以我們選擇了「斷面·斷面」作為本書的開篇。

圖片說明:1980年代,香港新界街頭,反對日本篡改教科書籤名活動。香港的近代史交織著國讎家恨,在香港高速的現代化進程中,香港民眾心底仍然籠罩著被殖民和被侵略的悲情,並擇機釋放。本年9月18日,蒙敏生到中環日本領事館門前,參加了紀念九一八事變勿忘國恥紀念活動,在那裡呼口號,合唱《松花江上》。當日下午則到三十公里之外的新界西貢拜謁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抗日紀念碑。他對兒子說,九一八紀念活動他是「年年參加,一次不落的」。目前尚未從蒙敏生的作品里看到1968年九一八紀念活動的記錄,但這張圖片可以從另一側面展示香港民眾的愛國之情。

圖片說明:1968年9月24日,香港九龍大角嘴,疲憊的賣水果少女。左上方柱子下還有一個小童睡在水果箱里,大概是姐弟或姐妹同在街頭求生活吧。
圖片說明:1968年10月6日——這天是中秋節,蒙敏生和朋友們去爬山,遠景就是著名的獅子山。這卷底片的自製片夾上有一段說明:」爬山俱樂部隊友於1968年中秋節日從羅漢塔山,夜攀鳳凰主峰。觀賞本世紀最後一次中秋月食。領隊者鍾庸大夫。同行者有孫寶富、蒙敏生等十三人,其中有兩名女闖將。「這幅圖片中正好是十二個人,蒙敏生作為攝影者不在其中。從中我們看到,當時的香港民眾的生活是多元的。即便所謂「左派」,「革命」之餘也有其愛好或閒情逸緻。

圖片說明:1969年2月18日,香港長洲島。這天是正月初二,大人小孩都是新衣新裝,孩子們在玩自行車,修車人照樣出攤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