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電視劇50年發展史:第一部電視劇竟是直播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21 15: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大話影視

說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不能不提《一口菜餅子》,它是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今天的人們恐怕很難相信,最初的電視劇竟然是以直播形式出現的,並持續8年之久。

從1958年播出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到1976年的18年間,全國僅播齣電視劇180多部。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電視劇總產量增至 5875集,是1958年至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市場化階段的中國電視劇持續高產,2007年日均生產電視劇40集,年產529部、14670集,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電視劇生產大國。

今年是中國電視劇誕生50年。50年來,中國電視劇經歷了試驗階段、轉型階段以及市場化階段。上周四,隨著王剛帶有思辨性的解說,北京電視台耗時一年多打造的20集電視專題片《電視往事》亮相。這部專題片引領著觀眾穿過時間隧道,從社會轉變、經濟變化、觀念衝突等多視角展現社會變革帶給中國人的巨變,而電視劇成為了「穿針引線者」。記者尋著這部專題片的腳步並對參與者進行採訪,梳理出對中國電視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7個「第一」。

穿梭於浩如煙海的時空記憶,搜尋那一樁樁、一件件與電視劇相關聯的過往,是一次沉重而又愉快的過程。對於從無到有的中國電視劇產業而言,7個「第一」無疑是掛一漏萬,但這些發展節點的故事裡,卻承載著我們生活的喜怒哀樂,凝聚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

說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不能不提《一口菜餅子》,它是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今天的人們恐怕很難相信,最初的電視劇竟然是以直播形式出現的,並持續8年之久。

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的演播室內直播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講述一位母親將僅有的一口菜餅子留給女兒,在饑寒交迫中死去的故事。當時的演播室里因陋就簡地搭起了一個小小的舞台布景,兩部攝像機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畫面,正是這部20分鐘的「直播電視小戲」,開啟了中國電視劇的序幕。

《電視往事》總導演郭宏介紹:「由於是直播形式播出,《一口菜餅子》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專題片在展現這一內容時,只能用屈指可數的幾張黑白照片重複播出。」著名播音員趙忠祥回憶說:「那個年代只能直播,沒有任何一種記錄的手段。」

剛剛進入改革開放,當電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生活的時候,中國的電視節目卻逐漸陷入「無米下鍋」的窘境。1979年,電影部門決定,新製作的故事片必須在上映半年後才能提供給電視台;與此同時,舞台劇也怕影響上座率而不願意再讓電視台錄像。同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台凡有條件的,都可以製作電視劇。

198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9集)。

和今天電視劇的大製作相比,《敵營十八年》拍攝「簡陋」得讓人難以置信。主角江波的國民黨軍裝,沒有時間特別趕製,只能去借。借不到褲子,只好將人物的全身鏡頭改為半身鏡頭。領子太小,系不上風紀扣,「國民黨少將高參」居然整場戲敞著領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裡,作戴帽狀;八個匪兵,只借到兩條褲子,於是,讓有褲子穿的匪兵在前景,用他們的身體擋住後景沒有軍褲的另外六個兵的下半身……談起當年的往事,主演張連文很感慨:「由於經費太少,只借到了幾套軍服,所以畫面沒有大場景,儘是特寫。我一米八的個子,可軍裝特小,袖子特短,動作都不敢做大,生怕弄壞了。」儘管這部電視劇播出之後,很多老地下工作者反映,按照主人公江波的玩法,甭說潛伏18年,恐怕連18天都混不下去,但該劇在當時有如傳統評書一般,讓人看了上集想下集。

第一次商業廣告「炸」熒屏

當今電視廣告的「集束轟炸」可謂鋪天蓋地,然而,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電視廣告的出現讓人們有點「如臨大敵」。1979年春節,上海電視台播出了中國內地的第一條電視廣告——「參桂養容酒」廣告;當年3月9日,上海電視台轉播一場國際女子籃球賽,中場休息時,插播了男運動員喝飲料的廣告,眾多觀眾紛紛向電視台和其他機構反映,認為「電視台播錯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在解讀這一現象時說:「突然出現了一個商業廣告,當然是震動非常大了。因為當時計劃經濟的情況下,不需要有廣告,因為短缺經濟,得發你票和證,拿著票證才能買東西,比如買自行車,好不容易才能輪到你得到一張票,能買到就不錯了,做廣告不就浪費了嗎,由於沒見過廣告,所以震動非常大。」

1981年9月28日,北京舉辦了第一次國際馬拉松比賽。在這次賽事中,日本方面的廣告代理商將商業廣告投放到中國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使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變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比賽;而1984年播出的電視劇《血疑》曾因此引發一場軒然大波,由於插播了企業廣告,這部劇不僅引起觀眾的強烈不滿,而且引起各界人士的口誅筆伐,在電視劇歷史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事件。

隨著經濟發展和觀念轉變,電視廣告由敏感變成必然。1991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拍攝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首次將廣告隨電視劇捆綁播出,不僅開創了企業融資的形式,同時還在劇中利用劇情為贊助企業做隱性廣告,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軟廣告,這種生產方式為電視劇的商業化運作開闢了一種途徑。 1994年,尤小剛在北京投拍了100集的《京都紀事》,以貼片廣告等方式賺1200萬元。

第一部譯制劇《巧入敵後》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播出大國,全國1974個電視頻道中有1764個播齣電視劇,電視劇製作機構數量增至2511家。然而,在上世紀 70年代末,由於電視劇稀缺,「等米下鍋」的電視台想到了引進國外影視劇。1979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南斯拉夫電視劇《巧入敵後》成為了中國第一部譯制劇。南斯拉夫影視劇的率先闖入,讓國人和影視工作者對其情有獨鍾,從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到電影《黑名單上的人》,都曾在中國內地轟動一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中央電視台相繼播出了兩部從美國引進的系列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隊》。《大西洋底來的人》風靡全國,迅即流行起麥克哈里斯的「麥克鏡」;《加里森敢死隊》則掀起軒然大波,遭到停播后又復播。「美國電視片初進中國,是開放進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那時大伙兒好奇啊,都想看看美國究竟什麼樣。」周孝正說。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中日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中國內地掀起了第一輪日本流行文化熱。據說,《姿三四郎》在北京播出時,正趕上有些區域晚上停電,為了讓大家能照常收看,應觀眾的強烈要求,有關部門在播放《姿三四郎》時特意供電一小時。《排球女將》中小鹿純子的拼搏精神,也使曾退出體校排球隊的孫玥重新拾起了排球,最終成了中國女排的一員大將。「看完之後,我覺得打排球真的很有意思,回家我跟媽媽說,我要梳小鹿純子頭。」孫玥重提往事時很是興奮。

1984年,百集巴西電視連續劇《女奴》掀起了「伊佐拉」的旋風。這之後,國內各電視台紛紛開始引進南美電視連續劇,如墨西哥的《卞卡》、《誹謗》、《坎坷》等,這些電視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長度驚人,一般都在60集以上。

到1994年,全國電視劇生產達到了6000部集,各大電視台依賴外國電視劇填充黃金時段的現象得到根本扭轉。

《女奴》等室內置景、多機拍攝、連貫表演、現場切換、同期錄音的室內劇,觸動了中國電視人的神經,幾年後被中國同行採用。

1990年,中國第一部室內劇54集《渴望》誕生,萬人空巷的壯景至今讓人難以忘懷,「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成為當年的一道獨特風景,也是電視劇傳播史上不可不提的著名事件。

談及當時的情景,劉慧芳飾演者張凱麗詼諧地說:「播出后,孫松很氣憤,對我說『你演好人什麼都得到了,我演這種人,生活中處處遇到難題』。比如說他去買肉,他明明不想要肥肉,可人家全給他切肥肉。對象一直找不到,後來找了一個圈兒里的演員,說起來還是沒看過《渴望》。」

《渴望》全劇54集只花了102萬元,相當於不到2萬元1集。該劇導演鄭曉龍透露,公安部當時統計,由於《渴望》的播出,犯罪率都下降了,為此,公安部還專門舉行了一次慶功會,把《渴望》劇組請去了進行表彰。武漢市有個區停電,《渴望》看不著了,市領導的電話都被群眾打爆了。

第一部海外拍劇《北京人在紐約》

1993年,中國第一部「移民題材」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引起轟動效應。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流行文化史和電視劇傳播史,《北京人在紐約》與其說是一部電視作品,不如說是一部個人奮鬥史,是上世紀90年代初「出國熱潮」的寫照。

該劇導演鄭曉龍介紹,執導這個片子之前,他妻子已經出國,他比較關注出國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態。當時出國是一個潮流,恰巧有位領導向他推薦《北京人在紐約》這部小說,看后他認為比較真實地表現了華人在美國的生活。改編成電視劇,改動很大,前四集還有小說的內容,四集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了。鄭曉龍認為,一部優秀電視劇,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對現實的批判功能,一個是它的認識功能,這部片子的內容就具有比較好的對時代的認知功能。

《北京人在紐約》是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談及這一決策鄭曉龍回憶說:「開始沒有資金,很多人提出能不能在國外拍點外景,在國內拍內景?後來考慮到,當時國內的裝飾,包括傢具、牆的顏色等等都和美國有太大的區別。影視藝術是一個細節藝術,必須要真實。於是拍板,無論外景還是內景都在美國拍。沒有經費怎麼辦?當時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感覺。弄劇本的時候根本沒有錢,最後跑到廣州去見『三九』的領導,人家一下子就撥了50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經費,作為劇本的啟動經費。」

《北京人在紐約》熱播之後,在日本東京全程拍攝《上海人在東京》以及《別了莫斯科》等同題材的電視劇隨之興起,但均未能達到《北京人在紐約》的水準。

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如今,每當《我愛我家》在各電視台重播時,依然會使「熟讀」多遍《我愛我家》的人將遙控器再度鎖定,繼而是按捺不住的笑聲,這就是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驚人魅力。

《我愛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完成了80集。談起這部具有標杆意義的電視劇,導演英達感慨頗多:「提起《我愛我家》都說是英達作品,說我如何使情景喜劇這一模式成功地本土化。但我認為,《我愛我家》更多的應該算是梁左的作品,沒有梁左,就不可能達到這個高度。」

英達說,創作這一新形式的作品,當時心裡很不踏實,不知道人物設置好不好,不知現場笑聲會不會讓觀眾覺得彆扭,甚至當投資方看完劇本覺得不可樂時,他都忐忑不安,但梁左總給他吃定心丸。「我跟梁左、英壯三個人在西山封閉寫作,看到電視里正在播一個家庭劇,除了家裡多了一個老太太,其餘和我們的結構一模一樣,我們這邊叫賈志國,人家叫李志國,我一看驚了,說咱們這個戲要不得了。後來還是梁左比較堅定,說不管他,咱們接著寫咱們的。我說咱起碼改改名字吧,他說不改了,說只要咱們的戲好,以後就能讓觀眾把他們那個戲給忘了,沒想到最後還真做到這一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大話影視]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19: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