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懂得了吃,而且懂得了餐桌文化,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學會了做人。生為中國人,如果不懂吃喝的禮數,如果不懂得餐桌文化,幾乎可以說就不會有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多少陞官發財,「做人上人」的機會都是在餐桌上「吃」出來的,而且自古至今,莫不如此。
易中天先生在其《閑話中國人》一書中,一開篇就說:中國文化是吃出來的,西方文化是做愛做出來的。此話,話粗理不粗,想想還真有一些道理。中國人之關注吃,除了那句人人皆知的「民以食為天」外,還有像「吃虧」、「吃官司」、「吃皇糧」,見面問「吃了嗎」之類多如牛毛的用吃來表達出來的文化,甚至還有許多是用吃及與吃相關的詞語來代表政治制度與權力使用。比如中國自古就有把佔據權力位置叫「問鼎」,「鼎」在這裡其實就是燒飯燒湯的器具。其他文化也多是與吃相關的,比如孔子口口聲聲說的「祭」,其實就是用手拿肉在燒烤的意思,「禮」也就是「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之類的吃飯規矩而已。難怪孔子對自己的飲食是那樣關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數千年來,也成了中國人最重要的生活理想。吃得如何,不僅事關「口福」,而且也事關「面子」,更事關「前途」。至今,在中國哪個人不會招待尊貴的客人,哪個人就必定是不會做人的。哪個人不能夠把領導的「吃」放在核心位置上,讓領導滿意,他就不可能會有升遷的機會。幾千年來,這些是沒有什麼變化的。難怪,西洋人的鬼,只需要香花就可以了,但是中國人的鬼,仍然是需要大魚大肉伺候。不過,中國人喜歡吃,卻沒有吃出一個健壯的身體,也沒有吃出富有營養的食品,還吃出個SRAS病毒及「東亞病夫」的榮譽稱號。
如果一定要把一種文化分出「先進」與「落後」來,那麼,我以為「吃」出來的文化就是落後的文化。至少是比「做愛做出來的文化」要落後一些。確切地說「做愛」,比「吃飯」要走得更遠一些。一個文化建立在「做愛」的基礎上,至少說明他們溫飽是沒有問題的。中國人也說過「飽暖思淫慾」,說明「做愛」是吃飽穿暖之後的才會有的事情。西洋文化一開始就從「亞當夏娃」偷吃禁果開始。此後的所謂「原罪」,莫不發源於此。中國人越關注吃,越是崇信所謂的「民以食為天」就越是飢餓不斷,往往吃得山窮水盡。中國人的幸福觀也就只是會在「吃」上做文章。同時「吃」的級別與層次,也是社會地位高低的標誌(現在招待尊貴的客人也是要選擇高檔酒樓,甚至是五星級酒店的。)古代皇帝一個人一餐飯是可以「吃掉」數百隻雞的,其實他的胃口連半隻也吃不了,只是一種排場而已。但是,這個排場就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現在日常請客吃飯,仍然把同一桌的不同位置看成是不同地位的象徵。你要是不懂規矩,隨便地坐下,那可就要犯大忌了。僅憑這一點,你就是不會做人了。中國人不懂「吃」的禮數,就是不會做人。外國人,不懂「做愛」,便不會有文化。「吃飯」是生命的初級階段,「做愛」是生命的高級階段。 「吃飯」是為了保住現在的生命,「做愛」是現在的生命完全沒有問題,只是還要延續這現在的生命。這樣說來似乎有點粗俗,但是所謂文化也就是這「食色,性也」而已。因此,這又印證了我以前反覆說過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圍繞著生命的生存與發展」的,是人發明出來用來確保人的生命健康,追求生活幸福的。一切妨礙人的生命健康與生活幸福的所謂「文化」都是要廢除的,而且也是必然要遭到毀滅與淘汰的命運的。人在不斷地追求,標準在不斷地變化,一種文化怎麼可能永恆? 「太監」與「宮女」文化,也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了,算起來也是「國粹」了,要不要考慮進課堂,進校園,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凡是健康的生命都不會選擇這樣的「國粹」。我堅信一點,就是如果一個社會是開放的,自由的,多元的,你把不同的文化放在一起,人的生命自然會選擇出最有利於自己生存的那種。人的生命的這種選擇功能是上帝賦予的。一邊是準備閹割太監用的鋒利的刀子文化,一邊是美女夏娃,帥哥亞當,在不強迫的情況下,你看看一個健康的生命會選擇哪種文化?同樣,現在一邊是美國好萊烏大片,一邊是國粹京劇,你讓那些孩子去選擇,他們會選擇哪種文化,這也是不用試驗就會明白的。京劇是傳統農業社會及專制政治體制下的產物,一句台詞要咿咿呀呀個半天,還沒有唱完,在傳統農業社會,信息來源單一而且十分緩慢,而大家又有的是時間的情況下,把一台戲唱上個七天七夜也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那時宮廷里的小姐、公子哥們有的是時間與金錢,不像現在的80后的大學生們,他們必須爭分奪秒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工作,才能夠掙錢養活自己。90及2000年以後的孩子情況只會更為急迫。現在必須敢於面對一個電子信息化時代。你懷念孔子坐過的馬車是不錯的,但是,真正出行還得考慮美國出產的波音飛機。
時代在發展,但是不少中國人仍然沉迷在「吃」的文化中,而想不到更高遠的事情要做。吃出幾萬道菜來,一桌飯菜吃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天價。再加上中國人缺乏真誠的宗教信仰,吃得更是百無禁忌。凡是有宗教的文化里,對於吃本來是有所禁忌的,比如伊斯蘭教忌諱吃豬肉,印度教忌諱吃牛肉,佛教禁忌吃一切魚肉腪腥,猶太人禁忌吃無鱗魚之類。只要在吃的方面有所禁忌,至少可以比較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但是,中國人心中無神,無上帝,凡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無毒的固然要吃,有毒的也要想辦法弄來吃掉。一直吃到山窮水盡,中國人至今保留了吃野生動物的癖好,這也是一種惡習。終於產生數千年的吃人肉的歷史。
吃出來的文化是初級文化,是沒有希望的。中國人必須超越「吃」的初級階段,而不是繼續在「吃」上講究排場,那麼我們的生活才是真正提高了品味與質量。而要走出這個低谷,只有在開放中向世界一切優秀文明學習,轉換文化的基因,獲得文化的新質,而不是抱殘守缺到底。
by 許錫良 2008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