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赳赳
這是一個沒有冠軍的電視年,TV變軟,「成為冷媒介」(尹鴻語)。YouTube在謀殺電視、Blog在解構電視、SecondLife在拋棄電視、PPS在偷襲電視。電視仍是傳媒巨無霸,但電視劇獨撐主場。
軟TV
選秀不力、創新無果、網路包抄是2007年中國TV的三大軟肋。
我們看到,選秀被節目模式的疲乏、數量上的重複、形式上的惡俗所壓垮,全民與電視互動的熱潮不再。少男少女的風頭被評委所引領,明星矯揉語氣加白痴語錄直取秀場下三濫(濫情、濫噴、濫搭),及至2007年8月15日,國家廣電總局叫停重慶電視台選秀節目《第一次心動》,稱其「比賽環節設計醜陋粗糙,評委言行舉止失態,節目設計缺乏藝術水準、內容格調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選秀節目溫度降至冰點。
而常規輕量級的綜藝節目不足以支撐電視的盛世,各電視台基本吃著選秀的剩餘價值。湖南衛視《舞動奇迹》、《名聲大震》、《誰是英雄》、《我是冠軍》、湖南經視《超級英雄電力網》繼續延續娛樂立台之本,但未再現選秀節目的擁堵期;CCTV-3中規中矩製造《星光大道》、《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夢想劇場》、《想挑戰嗎》、《挑戰主持人》,節目形態雷同、資源重複、內容老化,難成氣候。CCTV-5與CCTV-2亦有綜藝節目若干:《城市之間》(CCTV-5)、《非常6+1》(CCTV-2)、《購物街》(CCTV-2)、《美食美客全國烹飪大賽》(CCTV-2)、《超市大贏家》(CCTV-2)。它們不乏亮點,但是在2007年選秀節目走下坡路的大環境下,綜藝節目的人氣值也表現平平。
江西衛視之《中國紅歌會》、江蘇衛視之《絕對唱響》兩檔節目表現雖各有自己的小高潮,其他衛視亦有跟進的節目類型如《無敵星工場》(天津衛視)、《名師高徒》(江蘇衛視)、《絕對小孩》(浙江衛視)、《功夫之星》(深圳衛視),但總體式微。
軟TV,軟的還有去年年度電視頻道東方衛視,《舞林傳奇》、《非常有戲》、《星夢奇緣》等節目仍然有力但東方衛視的性格卻在SMG的整體布局下面目模糊。
2007年1月,規定稱衛視黃金檔只能播放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全國廣播影視局長會議上,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表示,2007年廣電系統凈化熒屏視頻,堅決抵制低俗之風。為此,廣電總局把今年作為電視劇「質量年」的口號。他還指出,現在的選秀節目過多過亂,部分節目細節低俗,要加強對此類節目的管理。
2007年4月,廣電總局批准「快樂男聲」舉辦后,要求其設計一些公益性內容,參賽曲目要積極健康,弘揚主旋律,儘可能「不出現落選歌手淚流滿面、親友抱頭痛哭、歌迷狂熱呼叫等場面和鏡頭」。
中國電視的主文由電視劇、綜藝、新聞三分天下,體育是貼士。而綜藝節目在去年以「娛而不樂」的面貌示人,新聞節目則進入固化期,體育節目也蓄勢待發,為奧運作鋪墊與調整,這些都給電視劇侵佔收視空間埋下了伏筆。
電視劇TV
2007可能是電視劇「劇行天下」的年份。電視劇是硬通貨,行銷全民並掀起收視熱。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電視劇生產大國、播出大國,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鬍占凡在「2007年優秀電視劇創作研討會」上明確表示:「目前,全國平均每天生產電視劇40集左右,在全國1974個電視頻道中,播放電視劇的頻道有1764個,佔總數的89.4%。」
電視劇的廣告收入已佔全國各級電視台廣告總收入的50%以上,成為大多數電視台舉足輕重的經濟來源。2007年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為529部、14670集,與2000年相比年產量翻了一番。
這一年的電視劇很好很強大。年度大戲集中於《金婚》、《奮鬥》、《大校的女兒》、《貞觀長歌》、《新結婚時代》、《士兵突擊》、《新上海灘》、《又見一簾幽夢》、《五星大飯店》等等引發話題的劇目上,甚至包括像《家有兒女》這樣拍了4部目前已達到360集的長播劇也收視不俗,頻頻在午間時段亮相。
有人這樣形容:「2007年,中國電視熒屏仍如傳說中的江湖般戰亂紛爭。家庭倫理劇力保不失、軍旅劇異軍突起、反特劇自成一派、親情苦情劇殺氣騰騰,就連日漸西山的古裝劇也在負隅頑抗。」
政策層面的限制並未使電視劇市場失守,雖然古裝劇、家庭倫理劇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大,以期「凈化熒屏」,但電視劇的製作與發行方仍在尋找討好各方、多方獲利的平衡術。《士兵突擊》的完勝提供了最好的經驗與最有說服力的佐證。像《金婚》和《新結婚時代》這種反映不同時代婚姻結構問題的題材,也躋身暢銷之列。《貞觀長歌》的獲准播出說明了歷史劇仍有製作空間,且是老百姓的收視期待。
電視主持人不敵電視劇演員。主持人在2007年的電視上表現欠佳,電視劇演員成為更被記住的電視面孔。被捧紅的不僅僅是一個「許三多」(王寶強),還有張國立和蔣雯麗在《金婚》中的上佳表演,一集是一個年份,訴說了50年。佟大為從《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中「轉世」,再次扮演一個新時代的青春偶像,樹立了自己在《奮鬥》中的「二世祖」形象。
李詠、畢福劍、黃健翔、李湘等人在2007年遭遇到主持人角色之外的競爭,被電視劇演員「取而代之」,按摩電視觀眾的眼球。
對電視劇資源的爭奪從「首播權」升級到「獨播權」。除此之外,大型賽事活動的轉播權、承辦權和海外引進劇的版權都是電視媒體新一輪競爭的焦點。隨著對優秀節目資源強烈的需求和爭奪,優秀節目需求大於供應的缺口越來越大,這使得價格也一路飆升,加快了衛視頻道的兩極分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各電視台新的節目形態開發直到2008年春天才見分曉,如湖南衛視借荷蘭模式創益智節目,從荷蘭Endemol公司購買版權,力推《以一敵百》。投拍《醜女貝蒂》的消息也日漸清晰,這個花費近1億元資金的欄目劇,已更名為《醜女無敵》,引進的是《醜女貝蒂》的原始母版,編劇將在母本的基礎上進行「嫁接置換」,改編成中國版400集分五季進行播出。
TV上網、TV上街、TV上奧運
在這一年裡,名牌節目的老化明顯,節目創新不再景氣。像CCTV-2式的節目品牌延伸和社會化活動化的例子不多。節目內容上,這一年的電視是故事會(包括真情類、法治類、心理訪談類)與理財年。
電視業內憂外患,迎來電視業的整體「拆分」。在電視上安機頂盒、安有線、安收費頻道、私接衛星信號、安IPTV,只是在電視機這個「溢出物」上動手術。
而視頻網站方興未艾,電視與之的競合關係不明朗。英國《觀察家》為「YouTube」給出的確切定義為「一家備受歡迎的視頻分享網站」。該網站有一個簡單的「廣告詞」——BROADCASTYOUSELF,中文意思是:播你、你播。
電視播出平台被「拆分」到視頻網站上、拆分到大街上、地鐵里、公交上、戶外大屏幕上、手機上、搜索引擎中。電視內容的製作被DV機、電腦編輯軟體、手機所取代,一代技術精英執掌的傳播工具淪為街頭玩物。
在所有的空間中都可以見到電視。行走中有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等車中有戶外電視、電子站牌。現在在戶外媒體上見到的電視業有一些,如北京的公交電視、地鐵電視和移動電視等。電子站牌在上海已經發展到1000多個。公共汽車上的車載移動電視在北京已經發展到了6000輛,上海是8000輛,共有46座城市配置了車載移動電視。另外,通過電腦瀏覽網路上的視頻直播等等視頻信息也使網際網路與TV粘合起來。
中國最大的航空電視媒體航美傳媒於2007年11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總市值就達到10億美元。這是繼分眾傳媒之後,第二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戶外傳媒公司。航美傳媒搭建的「中國航空傳媒聯播網路」,目前已覆蓋了包括9家航空公司在內的超過2000條航線的機載電視、52家空港的電視播出網路。
TV上網、TV上街,是TV的新生還是迷失?是電視業的全面擴大還是全盤失守?這是中國電視在2007年面臨的自身困境。
與此同時,網路的人氣聳動和社會議題製造能力,與廣電的禁令形成對照,電視業聲音微弱,其反應遲鈍而滯后。電視業的素材庫和觀眾群都已在網上成形。
沒有版權的電視工業有其隱秘的流向,字幕組、盜版DVD、網路下載觀看的隱性傳播使得傳統電視業被進一步削弱。
電視、電視機、電視台、電視人的概念正在發現迅猛的演變:電視=視頻;電視機=播放器;電視台=點播渠道;電視人=字幕組+胡戈+播客。
因此,有人給出下一代電視的定義:下一代電視就是數字電視;下一代電視就是單向+交互的電視;下一代電視就是無所不在的電視;下一代電視就是全業務的電視--聽起來無比振奮,實則意味著電視本體即將被分拆和掃蕩得一乾二淨。
奧運年成為2008的主旋律。各電視台的全國收視出現浮沉和洗牌,但總體央視愈強。TV迎奧運,CCTV-5更名奧運頻道,CCTV-2立意奧運國際頻道。電視業界對奧運資源的佔據,央視穩坐莊家。
藉助奧運契機進入發展快車道,消費者的電視消費也將從「1.0時代」的「看電視」向「2.0時代」的「用電視」轉變。到2007年年底,數字有線電視用戶已達到2500萬戶,IPTV(互動式網路電視)也進入了理性規模商用的發展階段,用戶達到85萬戶。
電視人的身份焦慮
今天,誰在看電視?
美國人平均每天看電視4個半小時,中國人每天平均看2小時10分鐘。但網路卻逐漸成為設置社會議程的重要媒介,甚至於,電視人在策劃欄目時,都必須依賴網路專題與博客的推動。
電視人面臨自身最大的追問和身份的焦慮,追逐創新這條狗也讓電視人疲憊不堪,拿來主義比原創更為有效。而電視大片仍是電視人心頭的一個理想,《敦煌》、《森林之歌》、《文明之路》等大型電視片仍述說著電視人將電視手段運用到極致的堅持。散發著科學、文明、思想、原創精神的電視人與商業的、娛樂的、世俗的節目並非格格不入,他們在各取所需的道路上奔向小眾化。
電視人意識到,創新所帶來的獎賞相較跟風所帶來的便利而言,後者更易受到市場的追捧,因此,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電視類型永遠是一陣風運動。
電視人面臨的另一場交鋒是技術的變革,視頻與剪輯技術的大眾化、播出平台的網路化,都使得電視人面臨著專業危機:技術已不再是至上的了。而觀念的革命則遠未在這個保守的陣營中形成,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電視人,一方面要固守自己的工作陣地、另一方面又要面對不斷湧入的跨界精英,其身份由穩定狀態而自由職業化,而日益邊緣化。
欄目劇出現了熱潮,新聞故事正在生產中。虛構與非虛構的界線在電視上也趨於模糊。這是電視人的傑作,以「非虛構新聞之上延伸故事化」的表現來賺取收視率。湖南的《真情》、浙江的《大家》、南京的《周濤講故事》、江蘇的《人間》等等欄目莫不如此。這類欄目的出現與電視人的身份一樣充滿攫取的焦慮。
美劇在網路上的大量下載,盜版DV節目的流行,網路電視的可點播收看,都在掠奪和擠壓電視人的獲利空間和生存空間。
電視,這個人類發明了近一個世紀的娛樂產物,其舊的使命還未結束,而新的變種已然層出不窮。電視人、電視的Fans都將面臨著來自內容、播出與收看的種種不適與驚喜——疑慮也由此產生,電視人能繼續握緊自己手中的權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