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作品中,揭露貪官的殘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對清官的殘忍卻諱謨如深。這大概與中國人的「清官情結」有關吧。
首揭「清官」殘忍的作品,當數清末劉鶚的《老殘遊記》。這部被魯迅先生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遊記》,它的一大特色,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兩個「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玉賢、剛弼。他們的「清官」、「能吏」之譽,是以殘酷虐政換來的。玉賢做曹州知府,號稱「路不拾遺」,揭開這一「美譽」的背面,則是濫殺無辜,冤案累累。
作者深刻地揭示出這些酷吏的可怕的精神世界,掩蓋在清廉之下的是無比冷酷殘忍與比貪黷更大的貪慾。他們剛愎自用、任性妄為,自以為不要錢,不問青紅皂白,放手做去,其實靈魂深處是無限膨脹的野心和權欲。老殘一語道破:「只為過於要做官,且急於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的做到這樣。」
劉鶚筆下這兩位清官確實夠壞,但他們畢竟還知道「虎毒不食子」。
但還有一位更厲害的清官,為了成就自己的廉名,他不但不怕殺人,甚至殘忍到連自己五歲的幼女也不放過。這樣的殘忍,中國的清官史上恐怕真是找不出第二個了。此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明朝大清官--海瑞。
大多數人對海瑞的了解,應該是從那根十年「文革」的導火索《海瑞罷官》開始的。1959年9月,北京副市長吳晗發表《論海瑞》、《海瑞罵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講真話的精神。並在1960年寫成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到了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指責吳晗的《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一株毒草」,是在「為彭德懷翻案」。誣陷吳晗「攻擊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等等。吳晗後來也因此把命都賠進去了。
客觀的說,海瑞這一生,的確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大快人心的好事,所以被人們口口相傳了四百多年。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海瑞並不是個完人,他在以剛直聞名於天下的同時,他的殘忍在中國清官史上也是無人能出其右的。
「海瑞殺女」一事就是最好的佐證。
明代的姚叔祥《見只編》的上卷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記載:
「海忠介公有五歲女,方啖餌,忠介問餌從誰與,女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豈容漫受僮餌,非吾女也,能即餓死,方稱吾女。此婦即涕泣不飲啖,家人百計進食,卒拒之,七日而死。余謂非忠介不生此女。」
意思是,海瑞有個5歲的女兒,有一天海瑞少年看見她正在吃一個糕餅,就問是誰給的,女兒說,是某僕人給的。海瑞頓時大怒,訓斥女兒說:「女子哪能隨便接受男僕的糕餅?你不是我的女兒!你如果能馬上餓死,才算我的女兒!」小女從此嚇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7天之後終於餓死了。
只因接受某男僕的一塊糕餅,就要逼死五歲的幼女,竟有如此殘忍的清官!
這個姚叔祥真是夠肉麻的,居然能把一件如此殘忍的事當美德來歌頌,將一個什麼都不懂的5歲小女孩塑造成一個慷慨赴死的節婦,說什麼「此婦即涕泣不飲啖,家人百計進食,卒拒之」, 還說什麼:「我說如果不是海瑞,絕對生不出這樣的好女兒!」 試想,那麼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被大人苦苦相逼,怎會甘願餓死?既甘願餓死,又怎麼會終日啼哭?真是一派胡言。
其實當時能夠證明海瑞殘忍的資料還遠不止這些,但都被「海青天」的盛名掩蓋住了。
萬曆十四年(1586)四月,有個叫房寰的進士,剛剛從地方官升任南直隸提學御史不久,就曾斗膽冒險上疏,彈劾他的頂頭上司、當時無人敢惹、名滿天下的「當朝偉人」海瑞,說他:「大奸極詐,欺世盜名,誣聖自賢,損君辱國」。
房寰上疏攻擊海瑞的三條罪狀中,哪一條都與殘忍有關:
第一是「大奸極詐,欺世盜名:「蒞官無一善狀,唯務詐誕以夸人。」
海瑞斷案原則有偏,並不完全基於公正。在斷案原則上,對於疑案的判決,海瑞主張:「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屈」誰都是不對的,所以這段話完全不符合法治精神。另外海瑞曾經要求土地爭議的解決一律要以書面契約為依據,這對於那些目不識丁的草根農民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沒什麼文化的農民是很少使用書面契約來發生借貸關係的。海瑞的上述做法不僅武斷而且可以說是不講道理。
而據《野獲編》記載,當時的吏部給事中戴鳳翔曾疏參 「瑞出京師,用夫三十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餘人。昨年差祭海神,假稱敕訪民事,恐嚇當路,直至本鄉。雖柴燭亦取足,有司抬轎徑入二司中道,致夫皂俱被責三十,尚不愧悟!」
據說,因為海瑞那劍走偏鋒的獨特行事規則,他每到一個地方當官, 不少有錢人都因害怕而背井離鄉.....
第二是「妄引剝皮實草之刑,啟皇上好殺之心。」
此事發生在海瑞罷官兩年後,萬曆皇帝登基十五年後的1585年,七十二歲的海瑞復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為懲處官場貪污受賄之風,他向萬曆皇帝提出了一個尖銳的條陳:建議對涉貪官員按「太祖法」實行「剝皮囊草」、「枉法八十貫論絞」等酷刑,海瑞的條陳上遞后,舉朝嘩然。因為按照這一標準,當時的官員幾乎無一倖免,這樣的酷刑也令人不寒而慄。「一貫」是多少錢呢?在明代以繩索穿錢,一千文為一貫。著名崑劇《十五貫》的由頭,就因小偷婁阿鼠盜竊十五貫錢而起。可見八十貫錢在明代,並不是一筆大數目。按這一「枉法」的標準查糾官員,甚至連海瑞也難以保證自己絕對能夠過關。
消息傳到萬曆皇帝那裡。他很生氣:「海瑞屢經薦舉,故特旨簡用。近日條陳重刑之說,有乖政體。且指切朕躬,詞多迂戇,朕已優容。」親口否定了海瑞「剝皮囊草」的建議。主管人事的吏部也趁機彈劾他,說海瑞節操可風,只是近日關於剝皮實草的主張過於偏執,「不協於公論」,所以不能讓他出任要職,但可保留右都御史的職位。萬曆皇帝最後也同意了吏部的建議.
第三是「誣聖自賢,損君辱國:「以聖人自許,奚落孔孟,蔑視天子。」
這件事主要是講海瑞罵皇帝的事,似乎與殘忍無關。指責的是海瑞的私德。
據《明史》及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補遺》記載: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妻」。 海瑞一生娶九妻,曾經兩次因小過休妻(潘氏、許氏),第二任妻子更是在新婚時即被逐出家門。先後被收為妻妾的婦女有王氏、潘氏、丘氏、韓氏等,甚至在逾花甲之年,海瑞還納了兩個年輕貌美的侍妾,以至引起妻妾爭風吃醋,有兩人同日自縊身亡。他「年已耋而妻方艾」,成了言官疏參、成了時人譏評的話柄。
看了上面這些資料,可能會有很多人不開心,甚至認為這是為英雄「抹黑」,這種心情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清官在百姓們心中早被臉譜化了,在大家心目中,清官與好人是划等號的。但這的確就是與我們戲台上的海瑞相去甚遠的現實中的海瑞。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深受皇親國戚、封建地主橫行的封建社會,老百姓們沒有機會嘗過民主的甜頭,反而飽受強權的欺凌和盤剝,即使過著地獄般的日子,也很難找到抗爭和發泄的地方,所以他們憎恨貪官,渴望清官,每看到那些敢於和特權爭強鬥狠的「清官戲」時,就會覺得特過癮、特解氣,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當作英雄和正義的化身來加以頂禮臘拜,甚至到了「一『清』遮百丑」的地步,似乎連他們再沒人性的事情都可以原諒了。
這大概也就是「海瑞殺女」在好幾百年裡一直鮮為人知的重要原因吧!
中國人那麼喜歡清官,那麼彈劾大清官的房寰下場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了。他後來因受到了新科三進士江南人顧允成(涇凡)、諸壽賢和湖北人彭遵古、太僕卿沈思孝及諸給事中等連番攻擊,被指「妒賢丑正」、 "凌士納賄"、"貪污狼籍"(史料未提及實證,疑只是相互攻訐之詞)而遭貶放。並因《海瑞集》附錄所收一篇《徐常吉劾房寰疏》)而惡名流傳400年。儘管一直以來有不少古今人士拿他當年攻擊海瑞的幾樁證據來否定海瑞的私德和治國之道,但無人為房寰本人翻案。
明末人談遷記載這場爭論時甚至說:「時人大為瑞不平,房寰今傳三世而絕。」明顯拿房寰兩代后無孫說事,認為他是因為做了壞事而絕後,但海瑞「九妻而無子」則略過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