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海外華人如何留住「文化之根」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11 16: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海外華僑華人中,既有許多感人的文化薪傳事例,也存在傳統文化色彩淡化、文化資源流失等"失根"之憂,尤其不少在海外出生的新生代,語言和習慣漸漸偏離父輩,對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陌生,成為黃皮白心的"香蕉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重視。海外同胞怎樣堅守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如何運用好當地的多元文化政策?中國文化怎樣指導了他們的海外人生?如何才能做一個兼容中西文化之人?相信許多同胞都有切身體會和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華裔子弟"失根"之憂

行之愈遠,鄉情愈濃,這是"老僑"的寫照。他們的下一代呢?現狀是參差不齊。很多華裔子弟繼承了文脈並受用一輩子,中西兼備使他們如虎添翼;也有的到了第三代就一句漢語都不會說了,回到祖籍國要靠翻譯。
在居住國的異質文化環境中,母國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經受沖刷。自小跟隨父母出國或出生在海外的孩子,就像一株剛發芽的小苗,生長在哪裡,就會把根扎在哪裡。於是,新移民在為兒女很快適應新環境、能說一口流利外語而欣喜的同時,又產生了失根之憂。

在歐洲華裔中,"打江山"的老華僑或新移民,與"坐江山"的新生代,對待過年過節就有兩種情結,前者老早就張羅各種喜慶活動,而在當地出生的新生代卻相對淡漠,對春節的來歷,為什麼要掛春聯、吃年飯,以及清明祭祖、端午吃粽、重陽登高等,一問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是壓歲錢。

人們習慣把一些華裔新生代稱為"香蕉人"。由於思維方式基本上已西化,他們不容易認同父輩們堅守的傳統文化。在有的家庭里,"香蕉人"看不慣父母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父輩們也搞不懂子女張揚外露等價值選擇,小衝突不斷。有的母親埋怨孩子從來不看中國電視,中文書籍翻都不翻。一位旅美僑胞為了給女兒補補中華文化,特意帶她回國遊覽名勝古迹,已上大學的女兒除了對美食和美景感興趣以外,對其他的一切都很排斥。

其實,"香蕉人"生活在中西文化的邊緣和夾縫中,內心承載著相當大的無奈和迷惘,他們自己也不想變成這樣。當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上升為一種自覺時,重拾中文者不在少數。

即使在中文教育比較盛行的新馬泰,老一輩華人仍有不少擔憂。《星洲日報》的一位作者寫道:放眼望去,許多家長不再熱衷於向下一代灌輸自身文化,而讓其隨波逐流。出於升學功利,學校的道德課程常被犧牲,用來上英語和數理化。

弘揚中華文化的第一步,首先是大家要會認漢字,寫漢字,說漢語,但資金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教材不統一等困難,仍是制約海外中文教育的瓶頸。不少中文學校只能在周末借場地開課,教師大都收入偏低,教材的編寫形式不夠多樣和生動,教學模式不適應海外的語言環境。

凡此種種困擾,都沒有澆滅華人社團、機構和家長"留根"的熱情。家長們都用心良苦,一到周末,多少人駕車賓士在路上,再忙也要陪孩子學習中文。但不同的家庭"留根"的途徑和實施力度有所不同,有人認為要從小培養興趣,有必要給孩子一點壓力,也有人主張不能強求"香蕉人"認同中華文化,只能靠自願,順其自然。到底應如何,見仁見智。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最關鍵的還是怎樣有效地嫁接文化之根。

留住我們的"文化之根"


客觀上,海外華文教育存在"識字難、寫作難、輸入難"等問題,不少人對此發憷,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苦。的確,學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不是幾天的事情,而要花上好多年的工夫。在說英語、看美劇的大環境下成長者,脫離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好委實不易。

為了破解難題,海內外一些機構探索出新方法,如:針對識字難,推廣《中華字經》快速漢語教學法;針對輸入難,推廣《王碼五筆漢字輸入法》,克服不會讀就不會電腦輸入的障礙;針對寫作難,舉辦作文比賽等。新加坡華文教育正推行一場"放水養魚"式的教改,形式越來越生動,改革后的華文考試,減少了死記硬背,試卷部分全部是閱讀理解。
海外華教不僅是傳授語言,還擔負著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使命。但在不少地方,中文只是單一的語言課。新加坡教育部官員曾士生感嘆:"過去,語文、歷史文學、價值觀是捆在一起的。我小時候讀了許多關於人生修養的文章,可是現在少了,因為太注重語文。"許多家長反映,帶孩子斷斷續續地學中文,孩子也會一點,但書寫語言的失范、生活用詞的平庸乏味,漸失漢語的文化意韻。有鑒於此,許多海外華校已調整課程,增加了"中華文化"的內容。更多的子弟在海內外機構支持下,參加夏、冬令營,回到民族文化的原鄉進行文化浸濡。

加拿大的吳一舟認為,只有讓孩子接觸鮮活生動的文化,才可能吸引他,從而留戀方塊字,長久珍愛中華文化。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兒子讀到了國內出版的《中學生天地》,被其中的時代氣息和貼近的生活所打動,所吸引,於是,吳一舟讓兒子多讀這類雜誌,還鼓勵他投稿。文章發表后,孩子投稿熱情更高了,現在還給當地的中文報紙寫稿。一條文化之根,真正在異鄉接活了!

各種形態文化的傳承,都需要我們處處留意,想些新辦法。如美國長大的新生代認為過年過節很老套,對之興趣不大。有人建議家長多用點心思,發掘傳統習俗蘊含的情意和美感。專家指出,所謂文化傳承、愛祖籍國,不妨從認真尊重習俗開始。春節前就有家長不嫌麻煩,讓孩子參與準備工作,感受氣氛,締造美好回憶,如教孩子製作春聯貼在門上,一起去街市買團圓飯的主菜,要求孩子做一次大掃除,封上一份紅包,則是最直接的鼓勵。

同樣,在海外推介中華文化也在不斷創新模式。最近,洛杉磯越劇團在南加州成功演出了《紅樓夢》,演員全部是生活在洛杉磯的華人,只請了國內名伶當藝術顧問,道具和布景則從上海製作后運去。如果從中國請專業演員,需50多人,費用巨大。這場演出利用海外藝術人才和大陸專家相結合,收到了成本低、質量好的效果。
正是因為海內外合力和一大批有心人士的執著與推動,中華文化香飄四海。今天在海外各地,中文學校紛紛擴招,華文媒體讀者群擴大,中國習俗、道德與觀念廣泛流傳,帶中華字頭的餐飲、劇團、武術、書畫、工藝、診所、影視、書籍與學術研究盛行……構成了華人社會不離不棄的精神家園,為天下華人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滋養。


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這是記者從馬來西亞吉隆坡天後宮抄錄的一副對聯。當地海南會館的僑領告訴我,南洋僑胞房屋的門楣和窗欞上,至今還要鐫刻漢字圖案。據說這一習俗始於鄭和下西洋時代,延綿至今,人們對漢字始終懷著崇敬之心。文字只是載體,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更是維繫他們的精神血脈。有僑胞說,來到新馬華人社會,有時感覺像時光倒流,能夠找到上世紀前期中國社會的某些傳統。
"只要文化之根不斷,無論自己身處何方,靈魂始終在故園溫暖的懷抱里;不論所處的時代是如何的喧囂、浮華,精神卻不會焦躁和空落。"一位華人作家深情地寫道。
為了留根,福建泉州一對夫婦給兒子取名黃思華。如今,已是菲律賓中正學院總務的黃思華全身心投入中文教學。他一邊在菲律賓各地巡迴授課,一邊從事寫作,寫人生體悟,寫教育隨筆。由於當地中文教育的斷檔,中文的使用環境、語言交流氛圍並不好,他說:"我不想把中文忘掉,所以選擇了不斷寫作。"
海外同胞在異域打拚,一旦生活穩定,就想創辦中文學校,哪怕因陋就簡,採用家庭辦學的方式也要傳授中文。在異鄉創辦一所中文學校多不容易啊!義大利佛羅倫薩中文學校校長潘世立說:"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不要數典忘祖,我們選擇了堅持。"十幾年前他移民歐洲,看到一些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孩子連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會寫,潘世立心中湧起一種使命感。
第一代移民對中國感情深厚,為了傳續文化的"香火",在有些國家曾歷經風浪。現今東南亞上了年紀的華人都不會忘記,為了華文學校、華文報業生存與發展,他們一路走來,持續抗爭。印尼智民中文學院院長陳玉蘭是第二代華裔,八九歲時,正是蘇哈托執政時期,華文教育被禁止了,她父親偷偷把3個女兒送到私塾里學中文。"那時被發現是要被毆打或坐監獄的,所以只能偷偷地學。沒有課本,也不許帶筆,上課只有老師小聲讀,我們不能出聲的,怕別人聽見。老師憑著對《尺牘大全》的記憶將漢字寫在小紙上,回去我們就看這些小紙張。有一次下大雨,我們上課不能走大門,要從後門偷偷進老師家,後門的泥水沒過了膝蓋,我們仍然風雨無阻。"後來,陳玉蘭回中國華僑大學攻讀,畢業后在印尼從事華文教育並創辦了中文學院。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目前世界各地中文學校的學生迅速增長。如泰國東北部甘烹縣一所華校,4年前僅有30名學生,現已增至500多名。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基本已納入正規教育,華校中學生5.5萬餘人,小學生達65萬人。

尋根、留根,還要紮根。如今,移民留學者越來越多,但相對而言,海歸畢竟不是大部分,"落葉歸根"也畢竟是少數,回歸養老雖然漸熱,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海外同胞,還要在海外生活、就業、創業、研究、創造……如果中華優秀的文化根,能夠化作自己的靈魂,品格,思維,才智,也必然在新的土壤,新的天空中,化為他們新的謀略,新的行動,新的成果。無數出色的華人學者、教授、專家、商家、企業家、工程師、技術師……不正是把優秀中華文化根深扎北美大地而騰飛起來的嗎?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3-11 16:26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7 18: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