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厚道的美國人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3-6 13: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在海外|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蓋茨、巴菲特等人的慈善事業,已經是眾所周知。美國的「大款」,確實非常慷慨。當然,許多中國人會抗議:我要是成了蓋茨、巴菲特,我也會捐。問題是我哪裡來那麼多錢?我們當然先要賺了錢以後再講仁義道德。難道孟子不也是講「衣食足而後知禮儀」嗎?
我們很難責怪說這些話的人。他們完全沒有在一個君子社會裡的生活經驗,自然無法想象人性在別的社會居然可以那樣的不同。在美國,捐款的並不是蓋茨和巴菲特這樣的「大款」。一般老百姓的慷慨才最是感人。你會經常讀到這樣的故事:一個一生省吃儉用、穿舊衣服、買減價商品的工薪層,突然捐出上百萬美元來。一般人甚至想不通拿這樣的工資怎麼可能攢出這麼多錢來。最近《華爾街日報》上有一篇文章,題為「Givingtill ItHurts」(直譯是「捐到疼為止」),報道的就是這樣的人。蓋茨和巴菲特不管怎麼捐,他們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不會受影響,乃至有人在電視上質問蓋茨:「當今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生活在一天不到一美元的水平上。你住那麼個豪宅,你覺得自己是老幾?」這些普通人的捐助,則必須以自己的生活為代價。比如紐約大都市博物館的一個館員梶谷信子,從事布料收藏達三十七年。她生活清寒:從不去餐館吃飯、走路上班。但是,退休后兩年,居然給曼哈頓的亞洲文化委員會捐了一百萬美元!一個人在三十七年中,靠一年幾萬的工資,在紐約這一世界最昂貴的城市生活,怎麼能省出這麼多錢呢?她為了使自己的捐助成為可能,計劃把自己早年買下的曼哈頓的公寓賣掉;而在戰時日本長大的她,也習慣了在極端狀態下節衣縮食。OseolaMcCarty,一個老年洗衣婦,1995年捐給南密西西比大學十五萬美元的獎學金。根據許多慈善機構的報告,這種挑戰自己財政極限的捐助最近越來越多,捐助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小。甚至有學者對捐款人進行研究,得出了越捐越幸福、越捐越富裕的結論。因為捐助的需要給捐助人提供了新的生活動力,使他們為了捐錢而更努力工作,最後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更加成功。Syracuse大學的ArthurC. Brooks教授甚至算出:在2000年每一美元的慈善捐助,會導致捐款人多收入水平3.75美元。

這種慈善行為,當然和從小培養的價值觀念有關。JoeEngle是在俄亥俄州一個小鎮中長大的企業家。他清楚地記得,三十五年前,生活得緊巴巴的父親捐出大量的錢給教會,但除了俄亥俄大學外(本州州立大學的費用一般不及私立大學的一半),支付不起他這個當兒子的上更好的大學。如今八十五歲的他,和妻子一起作出決定:把幾千萬美元的資產如數捐出,並告訴兒子他們不認同繼承遺產這類行為。兒子則說:「我從來沒有想過在財政上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如果你從五歲、十歲、或十五、二十歲就開始想這些問題,你很可能會有一個不幸福、沒有成就的人生。」所有這些,其實就是亞當.斯密所描述的由「看不見的手」所支配的君子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為他人帶來幸福,成了許多人終生追求的目標。

美國的許多日常生活細節,是在中國是很難想象的。比如,我家邊上的圖書館為鼓勵孩子閱讀,獎勵每閱讀了十個小時的孩子一本書。我女兒每天卡著表算自己的閱讀時間,一到十個小時就去領一本。國內的親友聽了不可思議:你去告訴人家十個小時就是十個小時嗎?要在國內,大家還不競相虛報,書早領完了?其實何止於此。如今網上商業活躍,我從亞馬遜網上訂的幾十美元的書籍,郵遞員往門口一放就走,根本不用簽收。有一次我沒有收到,給公司打個電話,人家二話不說,馬上再補寄。你真要慌報丟失,實在是易如反掌。但是,顯然幹這種事情的人很少,公司和郵局都沒有採取措施讓你簽收。這種市場經濟的效率,是建立在「德」上,而不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你真要追求個人的最大利益,收到了就說沒有收到。亞馬遜本身就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服務,讓你把多餘的書賣掉。可是,如果大家都這麼追求個人利益,不僅不能自動貢獻於社會,反而逼著公司用掛號郵件來執行郵寄業務,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看看這些,我們不妨問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在經濟上競爭不過人家,是因為人家的社會物慾橫流,我們則「言義不言利」呢?還是因為人家是君子,我們是小人?你怎麼證明中國文化在道德上、精神上要高於西方,只可惜賺錢時沒有人家貪婪?

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民風淳樸。自由放任的經濟,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的基礎上的。這一點,在今天的中國尤不應該被忘記。

by 薛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