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路版專稿
張巍柏
經歷過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過程的人,都不會忘記當時不斷壯大的市場經濟思想與改革開放的實踐。回顧30年前的改革開放,當時我們有著強烈改變閉關鎖國狀況的衝動;20多年前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們有的是強烈改變工農剪刀差的衝動;從90年代初開始的價格體制、投資體制改革,我們有的是打破計劃經濟下畸形配置生產要素的衝動;國企改革以及後來的國有銀行改革,是為了使非市場的國有企業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行;2005年的匯率體制改革則是 2001年加入WTO之後日益緊密的國際經貿關係推動下的人民幣國際價格的市場化改革。
這些不同歷史階段的改革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面向市場化的改革。正是市場化改革,使中國成為了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讓世界開始談論中國的崛起,而億萬普通中國人也開始真的有錢了。
毋庸置疑,中國當前的市場化程度比過去更高了,然而在我們看來,中國面向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動力卻顯得弱了,從近一兩年來中國政府推行的有關政策以及政府部門執行政策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市場化的內生動力已日益顯得不足。
這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在歷經了30年的改革之後,國民雖然普遍生活更好了,但我們仍舊可以看到增長最快的是財政收入,利潤最高的是國有企業,到國外頻頻進行併購的大多是國有企業,我們現今最好的政策、資源及其他各種投入,無不以國企為中心,各地政府無不指望憑藉手中權力和政策打造出幾家最賺錢的國有企業。這些利潤最好的企業,還有推動市場化改革的動力嗎?財政狀況已經大為好轉的政府,還能繼續推動市場化改革嗎?
至少從我們能夠看得到的現象看,改革的動力正在流逝。增值稅轉型已經說了很多年,試點也已經有了兩三年,2008年估計仍舊難以指望。投融資體制改革已經說了十幾年,融資體制到目前基本還是一塊鐵板,而投資體制也還是鐵板一塊,否則,國務院「非公三十六條」怎麼到現在為止都還只是一些政府部門的兒戲?而最可靠的證據是,在2007年全年,我們看到政府在通貨膨脹和維護穩定的口號下,不斷推遲各種改革的時間表,未來如果不是不斷推遲,那就是換湯不換藥的改革。
從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來看,中國本輪宏觀調控已經進行了四年,但在調控之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宏觀調控的微觀化、宏觀調控的行政化,當經濟社會中的矛盾變得複雜、激化時,政府採用最多的手段,還是行政式的調控。最典型的是,進入2008年初,面對通脹壓力的全面上升,政府又重新拿出了十幾年不用的臨時價格管制措施。
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構成和影響力的變遷,也足以令人對國內今後的市場化改革感到擔憂。大量的國有經濟體在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改革之後,現在也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它們現在處於「雙重競爭優勢」之中──以市場化的方式獲得集團利益,卻以非市場的方式享有各種廉價資源(包括壟斷、准入與許可、融資等)。民營經濟雖然在總量上已佔大多數,但面臨的市場化環境卻並不比過去寬鬆多少。大量的國有經濟體已成為中國社會中強有力的利益集團,它們把持著中國經濟中的重要位置。要想讓現行體制下受益最大的國有經濟體來推動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這將損及它們的特殊利益,這怎麼可能呢?
……之後,中國政府開始討論公共財政轉型問題,提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也開始討論加強執政能力的問題,並銳意推動體制改革。這一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未來中國經濟不能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注重真正的市場化制度的建設,結果恐怕並不樂觀。
(本文作者張巍柏系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文中所述只代表他的個人觀點。)